管秋瑾
摘要:“絕地天通”作為中國早期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符合,以其人本主義的內(nèi)涵而被今人所重視。關于“絕地天通”的來源,不僅《呂刑》與《國語》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作為一種長時段的歷史事件,《山海經(jīng)》中也有較為明顯的反映。雖然今天距其發(fā)生年代按較保守的估計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然而它所透露的思想價值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民族早期的人性光輝。它不僅深深影響了上古時期的文學與神話創(chuàng)造,在實際的法律制度構建中也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關鍵詞:絕地天通;西周法制;五過;有利于被告原則1《呂刑》與《國語》的記載
從《呂刑》文本內(nèi)容看,作者是為了論證刑罰的合法性,在開篇便追溯了刑罰的起源,并提出了“絕地天通”一說,其文曰:
“惟呂命,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并制,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上帝監(jiān)民,罔有馨香德,刑發(fā)聞惟腥?;实郯я媸局还?,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鰥寡無蓋?;实矍鍐栂旅?,螺寡有辭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夾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視降播種,農(nóng)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抵德。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閣不惟德之勒,故乃明于刑之中,率義于民匪彝。典獄,非訖于威,惟訖于富。敬忌,閣有擇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王日:袋,四方司政典獄,非爾惟作天牧,今爾何監(jiān)。非時伯夾播刑之迪,其今爾何懲,惟時苗民匪察于獄之麗,閣擇吉人,觀于五刑之中。惟時庶威奪貨,斷制五刑,以亂無辜,上帝不場,降答于苗,苗民無辭于罰,乃絕厥世?!盵1]
這段文字以經(jīng)驗的口吻總結了遠古部族時代的歷史事件,蚩尤犯上作亂,導致了“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钡膰乐鼐置妗榱苏嗊@種混亂局面,他制定出五虐之刑來制裁施亂者。然而,又由于用法不慎導致殘暴無度,濫殺無辜。民心“泯泯棼棼,罔中于信。”皇帝審視下界,同情受害者,也認識到世間混亂的嚴重性,于是下令絕地天通。關于“絕地天通”,孔安國解釋道,“重既羲,黎既和。堯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時之官,使人神不擾,各得其序。是謂絕地天通。言天神無有降地,地邸不至于天?!盵2]絕地天通舉措把下界與上天隔斷,那么,世間的管理必然要以人為中心,由人來管理。也即“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鰥寡無蓋?!比碎g的君主要時刻堅持“詳刑”的原則,所謂“受王嘉師,監(jiān)于茲祥刑?!?/p>
《國語》關于絕地天通的記載存在于“楚昭王問于觀射父”一篇之中,其文曰:
“昭王問于觀射父日:“《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對日:“非此之謂也。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日現(xiàn),在女日巫。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為之牲器時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勒、禮節(jié)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zhì)、梗潔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類、采服之儀、次主之度、屏報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抵、氏姓之所出,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yè),敬而不讀,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禍災不至,求用不醫(yī)。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揉,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zhì)。民醫(yī)于祀,而不知其福。燕享無度,民神同位。民讀齊盟,無有嚴威。神押民則,不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頗項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讀,是謂絕地天通。其后,三苗復九黎之德,堯復育重、黎之后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當宣王時,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氏。寵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實上天,黎實下地。遭世之亂,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變,何比之有?”[3]
從文中可以看出,楚昭王時,距離《呂刑》成書年代已相隔甚久,因此楚昭王才會對其表現(xiàn)出無知,而由其著名的博學人物觀射父解釋。這兩處關于絕地通天的記載有少許出入,一講刑罰,一講宗教。然而觀射父所言之“絕地天通”卻是來源于《呂刑》,他只是就其基本內(nèi)涵做了一定意義上的引申而已。絕地通天作為一個歷史事件,體現(xiàn)在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想?yún)s是無疑的!觀射父所作的解釋正是站在人文理性的立場上對宗教的審視和總結,他不僅僅追本溯源把這一事件當做歷史故事來講述,而且還試圖進行歷史性經(jīng)驗的總結,這亦與《呂刑》中的論述在方向和思路上是一致的。
2《山海經(jīng)》中的“模糊”記載
《山海經(jīng)》關于絕地天通的記載雖然具有較大的神話性,然而這無疑也是客觀歷史事實的一個清晰的背影。據(jù)袁坷等考證[4],《山海經(jīng)》中關于“絕地天通”的記載最典型的當是《大荒西經(jīng)》中的一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姐天門,日月所人。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山,名日噓。順頂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鄧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張耘認為此處“上天下地”指“古者人神雜擾無別,顓頊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重實上天,黎實下地。”[5]
除此之外,袁珂先生考證的《山海經(jīng)》相關的記載還有以下幾條:
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奧康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奧康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
有靈山、巫咸、巫即、巫臉、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愛在。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日肇山,有人名日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拜兩青蛇,乘兩龍,名日夏后開。開上三殯于天,得《九辮》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切,開焉得始歌《九招》。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
海內(nèi)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切。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善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異莫能上岡之巖。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
可見《山海經(jīng)》中所記載的絕地天通的大致事實與《呂刑》《國語》的相關表述基本符合。絕地天通的人本主義不僅體現(xiàn)在上古法律制度中,在上古文學中也有很深遠的影響。
3絕地天通與上古歌謠,上古神話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長歷史的詩歌的國度,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歌謠便是詩歌的最初表現(xiàn)形式?!睹姟反笮蜓裕骸扒閯佑谥卸斡谘?,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痹几柚{舞蹈的產(chǎn)生與人關心自我生活本身息息相關。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人們?nèi)粘I钋闋畹闹匮莼蚴菓c祝、祭典活動本身?!盵6]《淮南子》道應訓篇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薄秴问洗呵铩芬舫跗d“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這些例子都說明最初的原始歌謠與人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
此外,《尚書》堯典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薄秴问洗呵铩饭艠菲浴拔舾鹛焓现畼罚瞬倥N?,投足以歌八闕。”正是這種“絕地天通”式的人本主義關懷才使得以關心人為中心的上古歌謠成為中國上古文學的寶貴組成部分。
“絕地天通”亦對上古神話產(chǎn)生著重要影響。記載這一事件的《山海經(jīng)》本身就是上古時期關于神話的經(jīng)典。上古神話的特征亦與絕地天通的人本主義內(nèi)涵相符。
陽氣浮而為天,陰氣沉而為地。文以載道,賦予道人文通達的含義。人矗立于天地間,以文來通達天地。這便是中國思想的最初內(nèi)涵?!吨杏埂返诙苏卵裕?/p>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本游从胁蝗绱耍橛凶u于天下者也?!?/p>
天地人是為三道,此章言人道,并且將天地人三道合理的進行安置,亦與絕地天通的思路相互一致。以描繪天、神為中心的神話的特征也正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不論是以戰(zhàn)勝自然力為主還是以戰(zhàn)勝人間罪惡為主的神話,都緊緊圍繞人的生存這個主題。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都是為了擺脫和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困擾。就是女媧造人,大禹的婚姻也同樣貫穿著為人生的意義。不管神話的想象多么離奇,貫穿始終的是為人生的主題。
神話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滿著激揚的斗志,神異的能力和英雄氣概。他們對巨大的自然災害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神奇的能力去改變!面對危機生存的殘暴敵人,從容迎擊。黃帝戰(zhàn)蚩尤既是明證。
無論是哪一種神話,都熔鑄著濃烈的情感,塑造者鮮明的形象。這也是關心人的精神價值的一個較為明顯的例證。
4絕地天通與西周法制改革
如前所述,“絕地天通”最后便是被記載于《呂刑》之中,而呂刑又是西周中期關于其法律變革的重要文獻。他作為西周法制改革的基礎,深刻的影響于法制領域。具體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賢良執(zhí)法論:兼釋“五過”之意
《呂刑》中的法律思想十分重視人,特別是“賢人”的作用。主張刑罰應由賢人來執(zhí)行。其文曰:“非時伯夷播刑之迪?其今爾何懲?惟時苗民匪察于獄之麗,罔擇吉人,觀于五刑之中;惟時庶威奪貨,斷制五刑?!痹谫x予賢良司法權力的同時,也對司法官的責任予以了規(guī)定。
“王曰:‘吁!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簡,天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內(nèi),惟貨,惟來。其罪惟均,其審克之!”[7]
從此段中分析司法官的“五過之疵”,前提是要確定“五過”的具體含義[8]?!秴涡獭分辛信e了“五刑”,“五罰”的內(nèi)容而沒列舉“五過”。對此,孔穎達有他的解釋。其為《尚書》正義時認為,“正義曰:‘不服,不應罰者。欲令贖罪,而其人不服,獄官重加簡核,無服疑似之狀,本情非罪,不可強譴出金。如是則正之于五過,雖事涉疑似有罪,乃是過失,過則可原,故從赦免。下文惟有‘五刑、‘五罪而無‘五過,亦稱五者緣五罰為過,故稱之五過?!盵9]穎達的解釋自然有理,然而此處“五過”之“過”是否能解釋為過失則尚有疑問。
《說文解字》中對過有如下解釋:“過,度也。從辵咼聲。古禾切。段玉裁解釋為,“度也。引伸爲有過之過。釋言。郵,過也。謂郵亭是人所過。愆郵是人之過。皆是。分別平去聲者,俗說也。從辵。咼聲。古禾切。十七部?!笨梢姶颂幉o“過失”這個義項。王力先生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列舉了“過”字的五種義項[10],俱無“過失”之意。
如果不將其解釋為“過失”,如何解釋更為合理?此處若解釋為度量,或許更為恰當,也即官吏可本其情狀進行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然而這種“度”的規(guī)定會有一定的瑕疵,正如《呂刑》中言“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內(nèi)、惟貨、惟來?!倍沤^這種司法官吏徇私舞弊的措施便是“其罪惟均”,一方面給予了司法官吏自由裁量的權力,另一方面又規(guī)定其責任。這也可以體現(xiàn)出我國古代司法經(jīng)典所具有的“現(xiàn)代性價值”。同時這也是“絕地天通”的人本主義內(nèi)涵的重要表現(xiàn)。
4.2 有利于被告原則
關心并且重視人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對“賢良”的重視,對于刑事法律關系中的被告,《呂刑》所體現(xiàn)出來的法律思想也給予其較大程度的保護。
有利于被告原則首先體現(xiàn)在其為保證公正而規(guī)定的嚴格的程序主義。“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簡,天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盵11]這極大地體現(xiàn)了訴訟及審判制度的完善。
有利于被告原則還以現(xiàn)在其“疑罪惟輕”的規(guī)定。“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簡孚有眾,惟貌有稽。無簡不聽,具嚴天威。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劓辟疑赦,其罪惟倍,閱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盵12]不僅規(guī)定案件有疑問的案件可以赦免,還制定了較為完善的贖刑體系,這都體現(xiàn)了其對于人的重視,對于人生命與價值的肯定。
5小結
最早記載于《呂刑》、由《國語》中觀射父進行解釋并在《山海經(jīng)》中可以側證的“絕地天通”作為一次影響巨大的事件,在中國早期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通過對這一事件的論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早期社會的人文主義關懷??梢愿鎸?,更清晰的去認識中國文化的源頭。這也給了筆者今后繼續(xù)深入研究中國早期法律傳統(tǒng)提供了較大的動力和濃厚的興趣。
[注釋]
[1]顧遷,注.《尚書》.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9頁.
[2]阮元,校.《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48頁.
[3]陳桐生,譯,注.《國語》.中華書記,2013年第621頁.
[4]袁柯.《山海經(jīng)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5]張耘點,校.《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岳麓書社,2006年第169頁.
[6]羅宗強,陳洪.《中國古代文學史》(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6頁.
[7]顧遷,注.《尚書》.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85頁.
[8]歷來對法史教課書中或?qū)Α拔暹^”避而不談,或者將其解釋為五種過失,除此之外不同的解釋僅有周學軍在發(fā)表于現(xiàn)代法學1996年第1期的《尚書》呂刑中的“五過”新解,他將“五過”解釋為次于五罰的五種簡單處罰,然而從論證上,從“呂刑”文本內(nèi)在地邏輯性而言,此種解釋亦差強人意.
[9]阮元,校.《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50頁.
[10]王力,林燾,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137頁.
[11]顧遷,注.《尚書》.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84頁.
[12]顧遷,注.《尚書》.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