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麗霞(1973-),女,山西運城人,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中國文化與現(xiàn)代化。
摘要: 揚雄仿《論語》作《法言》,“仿”是依照《論語》的形式,“作”是借《論語》闡發(fā)自己的思想,與漢代經(jīng)師“我注經(jīng)傳”方式不同,他采取“經(jīng)傳注我”方式,對《論語》的闡釋通過“變其文”、“解其義”、“擬其旨”達成。在這種解經(jīng)方式下,《法言》所要標舉的是立法、明志、申道,即:以孔子之法為準繩,以顏子之樂明其志,以君子之道申其義。
關鍵詞:《法言》;《論語》;經(jīng)傳注我;孔子;顏淵;君子之道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2-0000-00
一、“經(jīng)傳注我”的釋《論》方式
漢代人的學術研究,多采取“我注經(jīng)傳”方式。就漢代《論語》學研究來看,留存下來的“傳”、“說”寥寥無幾,揚雄之前僅有孔安國的解釋保存在《論語集解》中。邢昺曰:“魏吏部尚書何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烈生之說,并下己意,為《集解》?!?[1]2即使盛行的《張侯論》,其價值亦如朱維錚先生所言:“就結集史來說,《張侯論》出而三家《論》微,也幸也不幸。它雖然有歷史意義,卻未必有科學意義,單想作為史料便靠不住,何況其余呢?!?[2]張禹《論語》只有結集意義,孔安國等人的解釋也只是《論語》字詞、句子的釋義。揚雄在這樣的漢代學風中,選擇當時盛行的《魯論》,以模擬方式來詮釋,這給后人一種誤解,晁公武曰:“雄之學,自得者少,其言務擬圣人,靳靳然若影之守形,既鮮所發(fā)明,又往往違其本指。正古人所謂‘畫者謹毛而失貌者也。” [3]晁氏忽略了揚雄是“作《法言》”,“作”必然是“經(jīng)傳注我”。
《法言》常常借用“五經(jīng)”詮釋《論語》。胡玉縉曰:“《吾子》之‘虎別及‘紵絮,《問道》之‘堯爵,《五百》之‘載魄,《重黎》之‘無妄,明其為用京房《易》;《淵騫》之‘俠介,《孝至》之‘螭虎,明其為用歐陽《易》;《學行》之‘螟蛉及‘考甫,《吾子》之‘夏屋,《修身》之‘圃田,《先知》之‘東征及‘述職,《孝至》之‘關雎明其為用《魯詩》;《先知》之‘實予,《孝至》之‘邵陵,明其為用《公羊傳》。” [4]參借胡氏所說來分析揚雄如何“以經(jīng)注我”,“虎別”《法言》原文為“圣人虎別,其文炳也。君子豹別,其文蔚也。辯人貍別,其文萃也?!?[5]40此句本為《易》“革”卦“九五”、“上六”爻的《象傳》,揚雄借此說明“貍變則豹,豹變則虎”,人可以通過努力成為君子和圣人?!熬G衣三百,色如之何矣?紵絮三千,寒如之何” [5]43揚雄借用“紵絮”揭示如果不合儒家正統(tǒng),再多也沒有用。如此等等可見《法言》“以經(jīng)注我”之一斑。
《法言》“以傳注我”體現(xiàn)為對《論語》的模擬,包括三種方式:第一種為“變其文”?!斗ㄑ浴返氖滓獣鴮懛绞綖閾P雄的直接陳述,像《論語》的“子曰”條,其實是對《論語》進行簡單的“變其文”。蘇軾曰:“揚雄好為艱險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也。而獨悔于賦何哉?終身雕蟲而變其音節(jié)便謂之經(jīng),可乎?” [6]蘇氏如此批評揚雄的模擬,是對“以傳釋傳”缺乏同情的了解。揚雄“變其文”仍是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如“有教立道,無止仲尼;有學術業(yè),無止顏淵?!?[5]24是“有教無類” [7]170的變化,孔子“有教無類”是泛指,揚雄則特指孔子和顏淵。再如“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烏乎!九齡而與我玄文?!?[5]114是借用“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7]74揚雄“變文”借孔子痛惜顏淵,嘆息兒子童烏的早死。當然《法言》的“變《論語》之文”,有一部分幾乎是《論語》條目的同義反復,如“言不慚、行不恥者,孔子憚焉” [5]70與“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7]153,“死生盡禮,可謂能子乎” [5]336與“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7]13。
第二種為“解其義”?!斗ㄑ浴返牧硪环N書寫方式,即揚雄的“自問自答”,像《論語》中孔子和弟子的對話。葉適曾言:“夫初使難知,已而易識,先設疑論,后乃誠言,始為限礙,終也通達,此文人辯士玩弄筆舌之病也。春秋以前諸書猶不若是,有問則答,有藴則陳而已。至戰(zhàn)國、秦漢,然后爭為放恣,如雄所云?!?[8]葉適認為揚雄“自問自答”是文人辯士玩弄筆舌,殊不知揚雄正是以此詮釋《論語》。《法言》“自問自答”包括:一是“以《論語》答《論語》”,僅舉幾例如下:
《法言》文《論語》文
或曰:請問屢空之內。(《法言?學行》)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
曰:顏不孔,雖得天下不足以為樂。(《法言?學行》)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或曰:“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則亦勤且憂乎?” (《法言?修身》)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ā墩撜Z?鄉(xiāng)黨》)
曰:“圣人樂天知命,樂天則不勤,知命則不憂?!?(《法言?修身》)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或曰:不有博弈者乎?(《法言?寡見》)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 (《論語?陽貨》)
曰:為之猶賢于已耳。(《法言?寡見》)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
表中《法言》的“或曰”部分源自《論語》,揚雄的回答“曰”的部分也源自《論語》,是典型的“以傳解傳”。二是“借《論語》申己意”,“或曰”部分以《論語》設問,“曰”部分是揚雄自己的解釋。如“或曰:知德者鮮,何其光?” [5]336,是以“由,知德者鮮” [7]111句來設問,這是孔子對子路的感嘆,揚雄則認為“不管別人了解不了解,都要行德”;“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 [5]305,是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來提問,孔子講自己要“乘桴浮于海”,揚雄則曰“之后世君子”。揚雄“解《論語》之義”是賦予《論語》新的意義。
第三種為“擬其旨”?!墩撜Z》的主旨是什么?按不同的標準答案可能會不一樣,就范疇來講,主要是“仁”和“禮”;就人物來講,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就儒家的理想人格來講,主要是“君子之道”。在“仁”和“禮”上,《法言》言“禮”要遠多于“仁”,正如徐復觀先生所說:“凡是從外面可加以規(guī)定的,揚氏便說得相當恰當,所以他對禮的意義,雖無特別發(fā)揮,但陳述得相當恰當。而他把握最淺的是仁,因為仁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要由內心體驗而出,而不是由外面可加以規(guī)定的。” [9]314揚雄對“從外面加以規(guī)定”的比較重視,或許是因為“體驗不足”,更可能的原因就是《法言》創(chuàng)作目的是“立法”,應走“外在路線”。在人物的推尊上,《法言》勾勒了一個由堯、舜、禹、湯、文、武組成的圣王系統(tǒng),對《論語》中的核心人物孔子及其賢弟子顏淵多有褒揚,孔子是《法言》“立法”的標準,顏淵“學孔子”、“樂其苦”的精神值得稱頌。在理想人格上,“從本質上和終極目的看,儒家追求的圣賢理想人格,重點在賢而不在圣” [10],“賢”即“君子”,這是《論語》的重要話題,也是《法言》所要闡述的做人標準。這三點就是《法言》所要標舉的義理,而它正是《論語》的主旨。
二、以孔子之法為準繩
揚雄傾心于《論語》,主要目標在孔子。西漢董仲舒“推明孔氏” [11]2525,太史公稱孔子“至圣” [12]1905,武帝表章“六經(jīng)” [11]212 ,奠定了孔子的政治權威性;緯書的作者們又極盡神化之能事,封其為“素王”。在如此崇拜孔子的風氣中,揚雄對孔子也推尊有加,如何恰當對待孔子卻是一大難題。董仲舒“推明孔氏”表現(xiàn)為頻繁地引用“孔子曰”,顯然是對孔子言語權威的肯認;太史公的“至圣”是對孔子刪定《六經(jīng)》的稱頌;緯書把孔子從人間拉到天上,想要抬高孔子的初衷淹沒于神話的荒謬。揚雄《法言》要實現(xiàn)“以言立法”,就需要一個權威標準,孔子的“深入人心”和“絕對地位”使其成了揚雄的選擇,但揚雄必須面對“成見”的挑戰(zhàn),詮釋出孔子稱為“準繩”的新見解來,做到“把當時附會到孔子及《五經(jīng)》上面的許多駁雜的東西都澄汰干凈” [9]309,他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
“為孔子而辯解”是揚雄的第一步。孔子被漢代人拱上高位的時候,十全十美的形象就成了當然要求,一些質疑和責問也隨之而生。首先是對孔子“圣”“王”不符的詰難,“圣王”在孟子時就已提出,“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13],從“圣王不作”的結果來看,孟子的“圣王”是“圣”(學術)和“王”(政治)的綜合體。稱孔子為“圣”暗含其是否能為“王”的問題,漢代人的圣王系統(tǒng)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是不是周公的后繼者?《春秋演孔圖》曰:“邱水精,治法為赤制功?!?[14]孔子既然有政治作為,為何不是現(xiàn)實的王?揚雄認為孔子因“無土”的外在條件不具備而無法為王,其“圣人”身份還是無可懷疑的,其道治世必“無敵于天下”。其次是對孔子之道的挑戰(zhàn)。“五經(jīng)不如《老子》之約也,當年不能極其變,終身不能究其業(yè)”,這是自太史公以來的“道優(yōu)儒劣”論調。揚雄辯解曰:“若是,則周公惑,孔子賊。古者之學耕且養(yǎng),三年通一。今之學也,非獨為之華藻也,又從而繡其鞶帨,惡在老不老也?” [5]163孔子之道只是因為“今之學”的煩瑣,才顯得不如《老子》簡約。還有“孔子之道,不可小與”的探視性問題,揚雄曰:“小則敗圣?!?[5]179圣人之道不能遷就世用而降低要求。再次是對孔子人格的挑戰(zhàn)。“仲尼,圣人也,或者劣諸子貢”,揚雄曰:“子貢辭而精之,然后廓如也。于戲!觀書者違子貢,雖多,亦何以為?”揚雄認為子貢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這是借子貢之口維護孔子。對“圣人有詘乎”、“焉詘乎”的疑問,揚雄曰:“如詘道而信身,雖天下,不為也?!?[5]172對圣人而言,“道”是最重要的,所以要“詘身信道”。
“重新定位孔子”是揚雄的第二步。揚雄重新定位孔子的前提是肯認他的“圣人”身位,在揚雄眼里,孔子是“立道”的圣人,“《詩》、《書》、《禮》、《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其益可知也” [5]102,孔子通過對《五經(jīng)》的“或因或作”來“立道”,“有教立道,無止仲尼?!?[5]24這一點與太史公看法一致,“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12]1936??鬃舆€是“傳道”的圣人,“孔子習周公者也,顏淵習孔子者也” [5]5,上承周公、下啟顏淵,是道統(tǒng)發(fā)展的一個紐結,“堯、舜、禹、湯、文、武汲汲,仲尼皇皇” [5]11??鬃又荚凇皞鞯馈钡慕虝陈殬I(yè)做得非常成功,太史公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12]1938孔子還可稱為“神明”,“仲尼,神明也,小以成小,大以成大,雖山川、丘陵、草木、鳥獸,裕如也。如不用也,神明亦末如之何矣” [5]183,稱孔子為“神明”與緯書“神話孔子”是兩碼事,揚雄是認為孔子之道可與天地并。
“立孔子為準繩”是揚雄的最終目的?!皽世K”要使人信服就得講究確立準繩的策略,揚雄對這一事關重大的方法論問題當然沒有馬虎,他的基本策略即“法言”二字所昭示的“以言立法”,針對病癥是“眾言淆亂”,“折諸圣”為其良方妙藥?!笆ァ钡臉藴嗜绾误w現(xiàn)呢?揚雄提出“人與書”統(tǒng)一的總指針,按揚雄的邏輯,圣人出口必為格言、經(jīng)典,“圣人矢口而成言,肆筆而成書,言可聞而不可殫,書可觀而不可盡” [5]187,圣人之言為“天”,“圣人之書、言、行,天也” [5]321,其功用“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遠;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壯” [5]79。既然如此,揚雄進而提出“書不經(jīng),非書也;言不經(jīng),非言也” [10]的立言標準,“言稱經(jīng)”的基本要求為“文”,“言不文,典謨不作經(jīng)” [5]152,“言”發(fā)自內心才是“德言”,方可以情動人、以理曉人,“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5]110?!胺ā焙汀把浴彪p向互動,“法而易言” [5]44,立乎其大(法)說話就會有效,容易出口;“言重則有法” [5]59,圣人之言重如天地,世人當然應依天地(法)行事。
孔子為圣人,其言可為法,揚雄提出“治己以仲尼” [5]57。以孔子之道為標準,在學派分疏上,可以別“諸子”,“諸子者,以其知異于孔子也” [5]313;在通經(jīng)治世上,孔子之道勝于他道,“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jīng)營中國,終入大海。他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綱紀夷貉,或入于沱,或淪于漢” [5]317。以孔子為準繩,揚雄順理成章地提出“清理門戶”的要求,孟子不在諸子之儔,因“孟子異乎,不異”,荀子則“見同門而異戶”。之所以如此判定,揚雄是有目的的,《法言》“小諸子”既要有一個響當當?shù)氖ト藰藴?,還需一個勇士般的精神領袖,孟子為不二人選,“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 [5]45、“孟子疾過我門而不入我室” [5]125,所以地位比荀子高。借著“比孟子”的招牌,揚雄大膽提出“倚門墻則麾之”,對“衣未成而轉為裳” [5]65的今文經(jīng)師毫不客氣,“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矣” [5]39,批判邪說、確立道統(tǒng),就是《法言》“以孔圣之法為準繩”的根本原由。
三、以顏子之樂明其志
《論語》為孔子和弟子言行記錄本,其中記載的賢弟子頗多,突出的也有好幾位。王應麟曰:“孔門受道,唯顏、曾、子貢?!钡跐h代儒者心目中,子貢、曾子地位高于顏淵?!疤饭Q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伯越,是以戰(zhàn)國說客視子貢也。又列于《貨殖傳》,以《論語》一言,而斷其終身可乎?子貢聞一以貫之之傳,與曾子同?!比绱烁咛ё迂暋⒃?,主要因為二人比較契合漢代制度建構要求,子貢的游說諸國符合大一統(tǒng)的時勢需要,曾子則“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 [12]2205,“孝”為漢家制天下的德性依據(jù)。顏淵則不受重視,可能因其僅以德行名世,不合漢代經(jīng)世致用的主流訴求。
與漢代諸儒不同,揚雄一反主流,對孔門弟子另有看法。頗受推崇的曾子,《法言》根本未提及,論及子貢的也僅三條:一是贊揚其維護孔子,“仲尼,圣人也,或者劣諸子貢。子貢辭而精之,然后廓如也” [5]129;一是對其政績的指說,“亂而不解,子貢恥諸”;一是總論孔門弟子時提到,“子游、子夏得其書矣,未得其所以書也;宰我、子貢得其言矣,未得其所以言也;顏淵、閔子騫得其行矣,未得其所以行也” [5]321。其他弟子,揚雄提到的還有冉伯牛,僅用來論“命”;閔子騫則多與顏淵一并說起。對這幾位弟子的評述加起來也不如顏淵多,而且揚雄對孔子高足顏淵完全是倍加稱贊的語氣。徐復觀先生曾言:“揚雄在孔門弟子中,特推重顏淵,強調孔顏的關系,并特提出顏淵的樂處,這在兩漢是非常突出的?!?[9]309徐先生沒有解釋揚雄為何推重顏淵,這正是需要深究的問題。
《法言》的首要問題是“立孔子為權威”,既然想以此評判諸子、批評時學,就要以身作則,揚雄無疑注意到了身體力行“孔子準繩”的重要性,推重顏淵即是他的重要舉措。揚雄重顏淵不重子貢,其實是深知孔子對各弟子的品評,孔子曾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子貢說:“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迂暤拇髮嵲捯苍S讓孔子有些愕然,作為老師的孔子也只好巧妙地對子貢說:“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毙蠒m揭開了這一幕有趣的師生對話背后的機巧:“假設數(shù)名以明優(yōu)劣,一者數(shù)之始,十者數(shù)之終,顏回亞圣,故聞始知終,子貢識淺,故聞一才知二,以明己與回十分及二,是其懸殊也?!热淮鹱迂暡蝗?,又恐子貢慚愧,故復云吾與女俱不如,欲以安慰子貢之心,使無慚也。” [1]59“顏回亞圣”,可謂對“孔子贊顏回”的最好注解。揚雄以孔子視界來看待孔門弟子,顏淵當然超越子貢。那么揚雄推重顏淵的具體理由呢?它是否與孔子贊揚顏淵的理由相同?
“好學潛圣”是顏淵入揚雄法眼的首要原因?!邦亣L睎夫子” [5]16,顏淵緊隨孔子,仰慕、學習,希望成為像孔子一樣的圣賢,也因此而揚名于世,“攀龍鱗,附鳳翼,巽以揚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5]271尊師道、重承傳的揚雄,不會因此把顏淵的“圣賢”全歸結為“好學”,孔子的“鑄人”之功不可埋沒,沒有孔子也就沒有顏淵,顏淵因孔子而成為道統(tǒng)的繼承人,“孔子習周公者也,顏淵習孔子者也” [5]5。雖然如此,揚雄并沒有混淆孔子和顏淵的地位,顏淵掌握圣道的程度還是不如孔子,“仲尼潛心于文王矣,達之。顏淵亦潛心于仲尼矣,未達一間耳” [5]98,孔、顏師徒二人的功業(yè)也不同,“有教立道,無止仲尼;有學術業(yè),無止顏淵” [5]24?!昂脤W”作為顏淵形象的標簽,其實源自孔子的評價,“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7]55揚雄接著孔子評說顏淵,把顏淵放置在和孔子的關系論說中,稱贊顏淵好學有一定目的性,“潛心于圣”才是揚雄所要標舉的,以彰顯自己承續(xù)圣道的希望和努力。
顏淵的“安貧樂道”也是揚雄大加贊揚的美德。“或曰:回之簞瓢,臞,如之何?曰:明明在上,百官牛羊,亦山雌也;闇闇在上,簞瓢捽茹亦山雌也。何其臞!千鈞之輕,烏獲力也;簞瓢之樂,顏氏德也?!?[5]62“簞瓢之樂”成了顏淵的代名詞,因為這是孔子對顏回的親口稱贊,“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7]59揚雄認為這是一種“自得其樂”的志向,“貧而能樂”用以自足尚可理解,時人擔心的是貧如何能滿足贍養(yǎng)父母的基本物質條件,在這一尖銳的追問面前,揚雄還是淡定地給了一個“精神高于物質”的答案,“彼以其粗,顏以其精;彼以其回,顏以其貞。” [5]22以精神致孝難道低劣嗎?一個耐人尋味的反問更凸顯“顏子之樂”的難能可貴,“或問:賢。曰:為人所不能。請人。曰:顏淵、黔婁、四皓、韋玄?!?[5]262“為人所不能”的顏淵“以貧為樂”,有沒有苦呢?揚雄認為:“顏不孔,雖得天下不足以為樂”、“顏苦孔之卓之至也”,苦的是沒有辦法達到孔子學問的高度,顏淵曾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冉呶岵牛缬兴⒆繝?,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7]90苦對顏子來講,正是樂的源泉,樂是苦的精神支撐,“茲苦也,只其所以為樂也與!” [5]22顏子之苦與樂正是揚雄的精神追求。
顏淵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暗滦校侯仠Y、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5]273揚雄沒有忘記這一點,對顏淵不求權位利祿、努力增進道德的品格也有所稱贊,“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進退出處皆以禮義,孜孜不倦、始終如一,才是真正的進于道德,“夫進也者,進于道,慕于德,殷之以仁義,進而進,退而退,日孳孳而不自知倦者也?!?[5]323揚雄的進退標準似曾相識,其實是對孔子要求的再次申明,“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7]67揚雄推舉顏淵“進于道德”,既批判漢代經(jīng)師“進”只為利祿,又表明自己進退都會依于仁義道德。
“好學潛圣”、“安貧樂道”、“進道慕德”,是揚雄表彰顏淵的主要方面。在過分強調“經(jīng)世致用”、“學為利祿”的時代環(huán)境中,揚雄標舉顏淵,用心良苦,一是為了維護孔子的圣人形象、追尋孔子的真實思想,顏淵為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推舉他以孔子之法為法,對漢儒的“孔門弟子”觀也是一種矯正。一是為了表明志向和立場,揚雄不滿漢末經(jīng)學現(xiàn)狀,但他能做的只有立言以正視聽,選擇孔子為立法標準,表達不與俗儒同流合污的意愿,顏淵就是最好的代言,其品性與揚雄非常相似。“雄少而好學……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以徼名當世。……非圣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11]3514這段評述簡直就是顏淵的翻版,揚雄如此推重顏淵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以君子之道申其義
《論語》中孔子對弟子的諄諄教誨,多希望弟子能成為“賢人君子”,由此“君子之道”就成了《論語》的重要論題。分疏《論語》中的“君子”條目,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主要從德、文、治三方面來解說君子之道。揚雄對《論語》主旨的把握相當精準,《法言》開篇即言:“學者,所以求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5]15從人求學角度講,最終目的是成為君子,只要潛心于圣道就可成為君子,“好盡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5]148君子也需要“強學而力行” [5]51,努力縮短和圣人之間的距離。從圣人教化角度來講,其目的也是要使人成為“君子”,“圣人樂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者也?!?[5]214揚雄從“學”和“教”相輔相成的思路出發(fā),提出“學習——圣道——君子”的成人之道,以此為基礎,揚雄接著《論語》的“君子之道”,亦從德、文、治三個方面來詳細闡釋。
“德”是君子的基本品性。在論證思路上,揚雄先給“君子”貼上“德”的標簽?!熬咏^德,小人絕力” [5]273、“君子德名為幾” [5]119、“君子貴遷善” [5]17、“君子全其德” [5]315,“遷善全德”的君子不僅要保持自身名節(jié),在揚雄看來,還要成為眾人的典范,就需按照禮儀規(guī)范行事,“君子動則擬諸事,事則擬諸禮” [5]351,遵守先王之正道,“適堯、舜、文王者為正道,非堯、舜、文王者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 [5]72,“聽聲”也要正樂,“君子惟正之聽。荒乎淫,拂乎正,沈而樂者,君子不聽” [5]155,做到了這些,君子哪有不成功的。揚雄對“君子之德”的分析,偏重君子的外在德性規(guī)范,與孔子強調“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7]166一致,但缺乏孔子“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的內在體驗,這就是揚雄和孔子的差別?!肮芯?,則吾未之有得” [7]76,孔子對君子實踐不太自信,修養(yǎng)君子還是有深切體會;揚雄曾指出:“君子于仁也柔,于義也剛?!?[5]311但他對外剛的“義”的把握比內柔的“仁”要真切,因為他強調“立法”、“守法”,規(guī)范之德比體悟之德更重要。
“文”是君子之德的外在表現(xiàn)?!巴x文辭,表也;德行忠信,里也” [5]244。從“言”的要求上講,揚雄認為君子之文的形式“蔚然高美”,“圣人虎別,其文炳也。君子豹別,其文蔚也。辯人貍別,其文萃也” [5]40,“文”可以區(qū)分圣人、君子、辯人,因為“言為心聲,書為心畫”,透過“言”可以窺知作者的道德內心,“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5]110從“德”的要求上講,體現(xiàn)“道”、表彰“德”的“言”,君子才講,“言天地人:經(jīng),德也;否,愆也。愆語,君子不出諸口?!?[5]122“文”和“道”是雙向的,君子之“文”能載“道”,其“德”亦能外現(xiàn)為“文”,“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不行,行必有稱也?!?[5]311君子說話要合乎“道”,行事要合乎“言”,“君子事之為尚。事勝辭則伉,辭勝事則賦,事辭稱則經(jīng)。足言足容,德之藻矣?!?[5]34“言”不僅是表達的工具,還是道德品性的表現(xiàn),所以君子要慎言,“君子之所慎:言,禮,書” [5]52謹言的君子一旦立言必不妄,“無驗而言之謂妄。君子妄乎?不妄?!?[5]109揚雄強調君子“文道相副”,與孔子定義的“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7]61相同。揚雄并未止步,接著提出“君子之言”的有效性,“言而有驗”既肯定了“以言立法”又反對了今文災異的“虛妄不實”。
“內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德”與“文”屬“內圣”,“治”屬“外王”,如果讓“君子”來治世,會用什么樣的方法呢?孔子的設計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4],與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進路相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1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7]65,這是一種“推愛”的治國方略,“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7]129揚雄省卻了“推”的部分,直指君子為國應實行仁政?!熬訛閲簭埰渚V紀,謹其教化。導之以仁,則下不相賊;蒞之以廉,則下不相盜;臨之以正,則下不相詐;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5]207在君子治世的策略上,揚雄和孔子一樣,主張君子應始終以“道”為主,不以統(tǒng)治者的喜好而改變?!爸蝿t見,亂則隱” [5]135、“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5]145孔子也屢言“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钣械?,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7]163的道理。君子應以道治世,而不是因世詘道,“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5]54,這就是儒家講求的“君子之治”。
“君子”是《論語》《法言》也是儒家的共同主題,“德”、“文”、“治”為“君子”的具體表征,是我們對“何謂君子”的散點透視,完整的君子形象和系統(tǒng)的君子之道,在孔子和揚雄的眼中是什么?還須給大家做個交待??鬃釉岢觥熬硬恢兀瑒t不威” [7]6,其學生子夏也認為:“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7]201揚雄以比喻的手法,闡釋《論語》中的君子形象,“或問:君子似玉。曰:純淪溫潤,柔而堅,玩而廉,隊乎其不可形也?!?[5]316君子內外兼修、儼溫并濟,無所不用。關于“君子之道”,孔子兩次提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7]47、“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155。揚雄認為:“君子之道有四易:簡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見也,法而易言也?!?[5]129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恭、敬、惠、義”、“仁、智、勇”為“君子之道”的基本特質,揚雄認為“簡、要、炳、法”為實現(xiàn)君子之道的基本要求。孔子立足君子德性之本,教人通過體驗成為君子;揚雄立足君子教化之法,主張通過學習成為君子。
參考文獻:
[1]何晏、邢昺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朱維錚中國經(jīng)學史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14
[3]朱彝尊經(jīng)義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8:1420
[4]汪榮寶法言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1-2
[5]韓敬法言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歷代明賢確論[M].四庫全書本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葉適習學記言序目[M].中華書局,1977:661
[9]徐復觀兩漢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李宗桂中國文化導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125
[1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3]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1960:155
[14]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579
A Review of Fa Yan: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XIE Li-xia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Yang Xiong wroteFa Yanby imitating the form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ook advantage of it to elucidate his own thought Different from the commentaries by the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Yang adopted another method to interpret The Analects: changing its way of expressing, expounding its meaning, and imitating its gist in his own way In this way,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was made
Keywords:Fa Yan; The Analects; Confucius; Yan Yuan; liberal arts
(責任編輯:余樹華)
“內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德”與“文”屬“內圣”,“治”屬“外王”,如果讓“君子”來治世,會用什么樣的方法呢?孔子的設計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4],與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進路相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1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7]65,這是一種“推愛”的治國方略,“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7]129揚雄省卻了“推”的部分,直指君子為國應實行仁政?!熬訛閲簭埰渚V紀,謹其教化。導之以仁,則下不相賊;蒞之以廉,則下不相盜;臨之以正,則下不相詐;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5]207在君子治世的策略上,揚雄和孔子一樣,主張君子應始終以“道”為主,不以統(tǒng)治者的喜好而改變?!爸蝿t見,亂則隱” [5]135、“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 [5]145孔子也屢言“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钣械溃瑒t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7]163的道理。君子應以道治世,而不是因世詘道,“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5]54,這就是儒家講求的“君子之治”。
“君子”是《論語》《法言》也是儒家的共同主題,“德”、“文”、“治”為“君子”的具體表征,是我們對“何謂君子”的散點透視,完整的君子形象和系統(tǒng)的君子之道,在孔子和揚雄的眼中是什么?還須給大家做個交待??鬃釉岢觥熬硬恢?,則不威” [7]6,其學生子夏也認為:“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7]201揚雄以比喻的手法,闡釋《論語》中的君子形象,“或問:君子似玉。曰:純淪溫潤,柔而堅,玩而廉,隊乎其不可形也?!?[5]316君子內外兼修、儼溫并濟,無所不用。關于“君子之道”,孔子兩次提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7]47、“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155。揚雄認為:“君子之道有四易:簡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見也,法而易言也。” [5]129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恭、敬、惠、義”、“仁、智、勇”為“君子之道”的基本特質,揚雄認為“簡、要、炳、法”為實現(xiàn)君子之道的基本要求??鬃恿⒆憔拥滦灾?,教人通過體驗成為君子;揚雄立足君子教化之法,主張通過學習成為君子。
參考文獻:
[1]何晏、邢昺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朱維錚中國經(jīng)學史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14
[3]朱彝尊經(jīng)義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8:1420
[4]汪榮寶法言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1-2
[5]韓敬法言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歷代明賢確論[M].四庫全書本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葉適習學記言序目[M].中華書局,1977:661
[9]徐復觀兩漢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李宗桂中國文化導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125
[1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3]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1960:155
[14]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579
A Review of Fa Yan: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XIE Li-xia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Yang Xiong wroteFa Yanby imitating the form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ook advantage of it to elucidate his own thought Different from the commentaries by the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Yang adopted another method to interpret The Analects: changing its way of expressing, expounding its meaning, and imitating its gist in his own way In this way,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was made
Keywords:Fa Yan; The Analects; Confucius; Yan Yuan; liberal arts
(責任編輯:余樹華)
“內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德”與“文”屬“內圣”,“治”屬“外王”,如果讓“君子”來治世,會用什么樣的方法呢?孔子的設計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4],與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進路相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1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7]65,這是一種“推愛”的治國方略,“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7]129揚雄省卻了“推”的部分,直指君子為國應實行仁政?!熬訛閲簭埰渚V紀,謹其教化。導之以仁,則下不相賊;蒞之以廉,則下不相盜;臨之以正,則下不相詐;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 [5]207在君子治世的策略上,揚雄和孔子一樣,主張君子應始終以“道”為主,不以統(tǒng)治者的喜好而改變?!爸蝿t見,亂則隱” [5]135、“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5]145孔子也屢言“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钣械?,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7]163的道理。君子應以道治世,而不是因世詘道,“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5]54,這就是儒家講求的“君子之治”。
“君子”是《論語》《法言》也是儒家的共同主題,“德”、“文”、“治”為“君子”的具體表征,是我們對“何謂君子”的散點透視,完整的君子形象和系統(tǒng)的君子之道,在孔子和揚雄的眼中是什么?還須給大家做個交待??鬃釉岢觥熬硬恢?,則不威” [7]6,其學生子夏也認為:“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7]201揚雄以比喻的手法,闡釋《論語》中的君子形象,“或問:君子似玉。曰:純淪溫潤,柔而堅,玩而廉,隊乎其不可形也?!?[5]316君子內外兼修、儼溫并濟,無所不用。關于“君子之道”,孔子兩次提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7]47、“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155。揚雄認為:“君子之道有四易:簡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見也,法而易言也?!?[5]129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恭、敬、惠、義”、“仁、智、勇”為“君子之道”的基本特質,揚雄認為“簡、要、炳、法”為實現(xiàn)君子之道的基本要求。孔子立足君子德性之本,教人通過體驗成為君子;揚雄立足君子教化之法,主張通過學習成為君子。
參考文獻:
[1]何晏、邢昺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朱維錚中國經(jīng)學史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14
[3]朱彝尊經(jīng)義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8:1420
[4]汪榮寶法言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1-2
[5]韓敬法言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歷代明賢確論[M].四庫全書本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葉適習學記言序目[M].中華書局,1977:661
[9]徐復觀兩漢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李宗桂中國文化導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125
[1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3]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1960:155
[14]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579
A Review of Fa Yan: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XIE Li-xia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Yang Xiong wroteFa Yanby imitating the form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ook advantage of it to elucidate his own thought Different from the commentaries by the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Yang adopted another method to interpret The Analects: changing its way of expressing, expounding its meaning, and imitating its gist in his own way In this way, Yangs unique study of The Analectswas made
Keywords:Fa Yan; The Analects; Confucius; Yan Yuan; liberal arts
(責任編輯:余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