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華
(廣東白云學院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廣東廣州510450)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中國人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五言絕句,原詩如下: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今湖南永州市)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遭受迫害被貶時的孤獨郁悶的心情。
詩的大意是:四周連綿起伏的山上沒有了飛鳥的蹤影,所有穿梭在山內外的小路上沒有了人的行蹤,只有在那寬廣平靜的江上,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獨自垂釣。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是虛指。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第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笨坍嬃艘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在四處活動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
這首詩的翻譯有好幾個版本,有來自普通人之手的,也有來自知名翻譯家的,下面選取其中三個譯本做分析、比較。
譯本1(許淵沖)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譯本2(趙甄陶)Stream and Snow
Over any hills no birds are seen,
In any paths no footprints show.
On a boat old man in cloak and hat,
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
譯本3(瑞典著名漢學家,pro.Malmaqvist)
Thousand mountain,bird fly ever,
Ten thousand path,man footprint extinguish.
Solitary boat,rain-cape,bamboo-hat old man,
Alone fish,cold river snow.
嚴復在其譯著《天演論》的序言中寫道,“譯事三難:信、達、雅?!眹缽偷摹靶?、達、雅”成為中國古代翻譯理論探索的濃縮,對我國翻譯有著重大深遠的影響。有人稱之為原則,有人稱之為理論,也有人稱之為標準。
“信”主要是指忠實于原作的內容。譯者必須把原作的內容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遺漏或任意增、刪的現(xiàn)象。本質上講,“信”要求譯者首先要完全讀懂原文,悟透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態(tài)度。
“達”主要是指語言通順易懂、符合規(guī)范。譯文必須是明白流暢的現(xiàn)代語言,沒有逐詞對譯、硬譯的現(xiàn)象、沒有語言晦澀、拗口的現(xiàn)象;沒有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的現(xiàn)象。
所謂“雅”,主要是指語言要有文采。譯文的好壞取決于譯者對于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目的語的修養(yǎng)水平。
理解是表達的基礎,表達是理解的結果,但是理解正確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有正確的表達?!靶拧?、“達”、“雅”三個標準,從易到難,而“雅”就是翻譯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
“信”、“達”、“雅”三事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信”,譯文必須忠實于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的態(tài)度和寫作內容,“信”是“達”和“雅”的前提,如果做不到“信”,那么“達”和“雅”都失去了意義。畢竟,翻譯的目的是要讓讀者讀出作者原作中的寫作意圖和內容。
就《江雪》而言,柳宗元意圖借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的描繪,抒發(fā)自己遭受迫害被貶時的孤獨郁悶的心情。重在“獨釣”而非“江上雪景”,因此,標題譯為“Fishing in Snow”比“Stream and Snow”更到位。
另外,詩中的“千山”、“萬徑”都是虛指,并且是從整體上來說的,并非確指哪座山和哪條路,而是指詩中江周圍所有的山和所有的道路,所以瑞典著名漢學家pro.Malmaqvist的翻譯顯然是字面對譯的,屬于死譯、硬譯;而許淵沖的翻譯“千山”“From hill to hill”和“萬徑”“From path to path”,破壞了原文情景描寫的整體感和全局感,缺乏大氣,意境不開闊;而趙甄陶的譯本“Over any hills”和“In any paths”相對來說就更能表達原文情景描寫的整體感和全局感,特別是over一詞用得比較恰當。
“鳥飛絕”指江面四周的山嶺上的鳥由于天氣過于寒冷都躲起來了,人們看不見飛鳥的蹤影,并非指詩中的江周圍的群山上鳥兒都飛走了,也不是強調鳥飛的動作。因此,趙甄陶的譯本“鳥飛絕”“no birds are seen”比許淵沖的“鳥飛絕”譯本“no bird in flight”要更符合原文的本意。同樣,本詩中的“人蹤滅”側重于指天氣寒冷,人都很少出來活動,四周道路上看不見行人的蹤影,而非偏重于指眾多小路上行人留下的蹤跡都被大雪覆蓋了、消失了,因此,許淵沖的“人蹤滅”譯本“no man in sight”比趙甄陶的“人蹤滅”譯本“man footprint show”和瑞典著名漢學家 Prof.Malmaqvist“人蹤滅”譯本“man footprint extinguish”都要準確。
對于“孤舟蓑笠翁”這句詩,這三種譯本都沒有把“蓑笠”的本意翻譯得很到位,因為“蓑笠”是指蓑衣與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蓑”一般是用草或棕毛做成的,“笠”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一般是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等編織而成,這與現(xiàn)代的雨衣是很不一樣的,因此要翻譯準確。所以“孤舟蓑笠翁”譯文應為“on a lonely boat,an old man with a bamboo hat and a palm-back rain cape”,可能更好些。
“獨釣寒江雪”,這里的“釣”的賓語并非“寒江雪”,“寒江雪”是指釣魚的地點和當時的天氣;因此,許淵沖的譯本“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不準確。綜合以上這3種譯本,“獨釣寒江雪”譯為“Alone fish in the cold snowy river”或許更好。
綜合以上分析,就筆者個人意見,將各個譯本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形成如下譯本:
Over hills no birds are visible,
nor any man in paths noticeable.
on a lonely boat,an old man with a bamboo hat
and a palm-back rain cape,
Alone fish in the cold snowy river.
詩歌作為文學中的精華,翻譯時除了遵循上述的三原則,更要注意語言的精煉和詩歌追求的意境,充分考慮詩人的寫作背景,充分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態(tài)度,把握字里行間的含義,這樣才可以將詩歌翻譯得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