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英
科學課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態(tài)度、提高學生科學能力的重要途徑。現(xiàn)結合我在教研活動中執(zhí)教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課在實驗對比班的教學情況來分析目前科學教學普片存在的問題,談談提高實驗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分析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的現(xiàn)狀及原因:(結合我在五年級實驗對比班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課的情況進行分析)
1、常規(guī)未養(yǎng)成,課堂鬧哄哄。學生才進實驗室,或老師教學剛到導入環(huán)節(jié),就開始偷偷擺弄材料,到了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只顧著搶玩材料,不會傾聽,不會觀察,不會記錄,不會交流,課堂上鬧哄哄。
2、分組不合作,多數(shù)成觀眾。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但由于學生認知上的差異、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參與科學實驗探究的學生只占少數(shù),小組活動中,個別學生承擔全部實驗任務,成了小組探究活動的主角,其它學生成了觀眾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這種分組不合作的現(xiàn)象在12個小組中有4個小組特別嚴重。
3、動手不動腦,擺弄無結果。很多科學實驗材料都是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玩具”。如橡皮泥是學生喜歡的玩具,在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時,要做兩次實驗,一次是把橡皮泥做成實心的不同形狀放入水中,觀察橡皮泥的沉??;第二次是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不同形狀放入水中,觀察橡皮泥的沉浮。但是有的學生由于課前有看教材,所以在我問題剛提出時,學生就準備操作。這樣做缺乏了有根據(jù)的猜想,缺乏對研究方案的思考與制定,也缺乏組員之間思維的碰撞。這樣雖然有較長的實驗探究時間,然而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只是動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觀察到的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卻說不上。
造成學生科學實驗探究學習低效的原因,我認為是多方因素的綜合結果。其一,平時學生很少做實驗,教材是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的唯一信息源,看到實驗材料激動不已,只顧玩弄,對科學實驗探究各環(huán)節(jié)在科學探究中所起的作用不理解。其二,本校的科學課大部分是語、數(shù)教師兼職(只有六年級一位專職教師),因此,在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往往缺乏足夠的溝通,鮮于理解與幫助,不會合作。其三,教師對學生的指導缺乏策略,表現(xiàn)為多灌輸驗證,少啟發(fā)探討,多指責壓抑,少寬容引導,多包辦限制,少激勵創(chuàng)新。
二、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1、落實科學課常規(guī),規(guī)范學生課堂行為。
學習常規(guī)不是要學生記憶背誦條文,而是理解后的行為守則,學生的自覺行動。我把關于科學課的學習常規(guī)抄寫在實驗室黑板的左側,讓學生每次走進實驗室從頭到尾讀一遍,讓他們明白:實驗課不是體育課、也不是活動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監(jiān)督約束,學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習慣這樣的科學課堂學習。在分組活動時,能控制音量,不會認為教室是個農(nóng)貿(mào)市場;也不會把分組活動誤解為自由活動,漫無邊際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只是明明知道還要再不小心中繼續(xù)違反,大多是想動手做個究竟,想弄個明白,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他們還是學生!只要耐心教育,給他們樹立合適的標桿,經(jīng)常提醒督促,他們會慢慢開始遵守課堂學習常規(guī)的,這一點我們要充分相信他們。
2、遵循實驗設計原則,設計有效實驗
(1)實驗設計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是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jīng)驗想聯(lián)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三、四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憑一時的興趣來學習,很不穩(wěn)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設計實驗時要采取多種方式,調(diào)動他們的各種感官有意識地直接觀察事物。五、六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觀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動手做一些實驗。他們對神秘的自然界充滿了好奇,對探索自然奧秘充滿了自信。這時教師設計實驗,主要是以一種引路的方式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自己動手實驗獲得結論,并自己設計實驗驗證結論。
(2)實驗設計要符合小學科學學科特點
科學課具備自己的特點:講求證據(jù)、實事求是;符合邏輯的思考;能夠提出獨特的觀點。在科學課中,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最終將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那么,在設計實驗時必須從學科特點出發(fā),設計的實驗探究活動要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要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3)實驗設計要聯(lián)系當?shù)氐淖匀粭l件
實驗內(nèi)容、實驗對象、實驗方法等等需要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才能保證實驗的有效性,在設計時不僅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也要從學校和周邊環(huán)境去考量,教師要全面了解當?shù)氐淖匀毁Y源,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因地制宜的進行實驗設計,這樣方可如魚得水,運用自如。
3、指導學生整個實驗過程,扶放結合有的放矢
小學科學高段實驗相對于三、四年級來說較為復雜,所以對于實驗和觀測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時候我們便會擬訂很多的條條框框來限定規(guī)則,以求實驗順利有效的進行,但這種順利和有效完全降低了學生的獨立性。如在實驗操作前給學生制定這樣的實驗分工:操作員、發(fā)令員、計時員、記錄員等。這樣的實驗操作安排的確能指導學生有序快速的完成驗證過程,但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只有動手并無動腦,他們根本不用去思考我怎樣能更好的操作。我們要怎么分工,誰做什么?這很重要,探究式學習強調(diào)的是分工合作。指導學生整個實驗大致要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討論和交流提煉結論→小結反思等過程。實驗過程中要扶放結合,教師要著重為學生搭好實驗活動的腳手架。
在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有效的科學課應具有:科學性、動力性、趣味性和崇尚性。寧愿讓學生不明白,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東西。處處加強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時時注意教學安全,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比教給學生掌握大量知識更為重要。 一個優(yōu)秀的科學教師應做到:熱心、有心、用心、細心。
【作者單位:寧化縣東風小學福建】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