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高晶晶
摘要:《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一首借助現(xiàn)代作曲技法而作的新學堂歌,它從詞、曲、演唱三方面綜合展現(xiàn)了古詞新曲的韻律美。本文將從旋律、曲式和聲、吐字、情感表達等方面對作品進行研究。
關鍵詞:《賦得古原草送別》 吐字 力度 情感表現(xiàn)
一、《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詞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由著名曲作家谷建芬寫的一首新學堂歌,其曲調(diào)和諧且自然大方。從詞的角度看無疑是凝練、詩意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借“枯榮”二字來表現(xiàn)“古原草”生命力的頑強并引出“送別”之意,不難看出這種“離別”大有意味。
二、《賦得古原草送別》的曲調(diào)
(一)旋律美
《賦得古原草送別》旋律非常優(yōu)美,音樂緩緩響起,進入第5小節(jié),圓潤、溫暖、細膩的橫笛音色使音樂增添了幾分詩意,“離離原上草,……春風吹又生。”點出了全曲的主題思想,旋律主要圍繞小字一組g平穩(wěn)進行,起伏不大,以敘事性為主,節(jié)奏比較規(guī)整,首調(diào)#5音的出現(xiàn)更加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
樂曲高潮部分(22—30小節(jié)),3—ⅰ的六度大跳將音樂推向高潮。南唐李煜《清平樂》中曾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仿佛旋律中的每一個音都飽含著離別之情。此處雖然是情感的升華,但作曲家依然延用了敘事段落起承轉合的結構形式,第29小節(jié)旋律移高八度的進行,把人們看見萋萋芳草而送別的愁情油然生的感覺充分釋放出來。第31—39小節(jié)為歌曲抒情性段落,以虛詞“啦”貫穿此部分,旋律出現(xiàn)了前奏中的主題音樂思想,并且運用X X X(前八后十六)的節(jié)奏型,這種長加短的節(jié)奏格式使得該曲風格綿長、愜意,特別是綿長的二分音符帶著一種傷感的氣息。正是這種二分音符的長節(jié)奏與前八后十六節(jié)奏的完美結合,恰如其分的表達出詩詞的韻律,似是一種絕唱,也抒發(fā)了詩人深切的離別之情。
(二)曲式和聲美
全曲共39小節(jié),為非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結構,其中前奏12小節(jié),主部27小節(jié),分為A、B、C三個段落,每個段落均由方整形樂句組成,調(diào)式為c和聲小調(diào)。其曲式結構如圖所示:
A B C
前奏 a + b c + a′ d + d′
4 + 5 4 + 5 4 + 5
1-12 13-16 17-21 22-25 26-30 31-34 35-39
從和聲角度看,由于全曲以小調(diào)調(diào)性貫穿始終,因此左手伴奏的和弦編配上主要以小和弦為主。第20小節(jié)音樂使用了c和聲小調(diào)ⅴ級大和弦,使人們從聽覺上有種特別的新意。第16和25小節(jié)雖然旋律和歌詞都一樣,但在和聲功能上卻有很大的區(qū)別,第16小節(jié)為ⅴ級小和弦,以敘事性為主。第25小節(jié)為ⅶ—Ⅲ大和弦進行,以抒情性為主,主要體現(xiàn)了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像這種大和弦的運用的地方還有第32小節(jié)和38、39小節(jié)處。需要強調(diào)的是,第38、39小節(jié)8拍的長音,作曲家并沒有用小調(diào)主和弦草草結束,而是用了小和弦到大和弦的過渡,再次將整首詩的寓意升華,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給人一種“意境極渾成”的完滿收束。
三、《賦得古原草送別》的演唱
與西洋藝術歌曲相比,中國藝術歌曲吐字行腔、力度速度、情感等方面的把握往往要復雜些,特別是對古詩詞的演唱就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律。西周《樂記·師乙篇》中記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惫珜O尼子《樂記》記載:“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可見古人之意在于表達歌唱的最高境界即是情感的表達,因此只有詞、曲、聲三者完美結合才是完美的歌唱?!顿x得古原草送別》這首新學堂歌雖然借助了現(xiàn)代作曲技法,但在演唱風格上極明顯地體現(xiàn)了上述法則,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吐字咬字美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兒童歌曲雖是八句詩詞的重復演唱,但兩個樂段處理上卻各不相同。第一樂段具有很強的敘事性,旋律上比較平穩(wěn)舒緩,演唱時要身體自然放松、氣息流暢,因此咬字也要輕柔些??赡苡行└枵邥J為“輕柔”就是沒有彈性,其實不然,正所謂“張中有馳,張弛有度”,只要力度適中,依然可以將詞作者含蓄的思念之情表達出來。第二樂段的演唱就要根據(jù)歌曲的歌詞、節(jié)奏及強弱要求,字與字之間“咬”得緊些,并且吐字清晰、準確。隨著樂句的力度變化,歌者內(nèi)心的情緒也發(fā)生著變化,并把全曲推向高潮。
(二)情感表現(xiàn)美
聲音是歌曲的載體,情感是歌曲的靈魂。學唱一首歌曲不難,但如何將詞曲作者寄予在歌曲中的情感完美地表達出來卻值得深入研究。簡單來說,聲樂中的情感表達除了歌唱外,還包括表情、姿態(tài)、動作等方面?!顿x得古原草送別》這首歌曲中,前奏結束后,人聲部分正式進入,這一樂段的感情呈現(xiàn)方式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緩舒式,雖是非平行樂段,自身稍有起伏,但總體上看是平穩(wěn)的抒發(fā)情感。當音樂進行到本樂段的最后一小節(jié)(第21小節(jié))時,調(diào)性并無變化,旋律結束在小調(diào)的主音上,但伴奏卻使用了3-6-7音階上行,筑起了一個感情波瀾,將音樂推向了高潮,即情緒的轉折點。第二樂段隨著高音的出現(xiàn),音量逐漸增大、力度增強,即感情的激放式。到了a′句后,節(jié)奏型基本保持不變,曲作者做了漸弱處理,從感情處理方面來看,雖是滿懷離別之情,但已轉變?yōu)榱藘?nèi)省式的抒情。第三樂段結構仍然與前兩個樂段保持不變,此部分只用了一個虛詞“啦”演唱,這是一種對感情深層的體驗和內(nèi)省,帶有回味性。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3]羅小平.音樂與文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