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金不換”的價值:慈悲和憂患的人文關懷

2014-07-31 02:56:29陳靈犀
粵海風 2014年3期
關鍵詞:孫先生榆樹關懷

陳靈犀

捧讀孫家正先生的新作《藝術的真諦》(2014年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受益良多。本書體裁廣泛,涵括了小說、散文、隨筆、演講稿、序跋、論文、詩歌等各類文章,近百篇,是一本帶有文學性質的書。其中,既有已見諸報端的舊文,也有初次與讀者見面的新作;既有因工作職責所寫就的文稿,也有出于主觀感受,獨抒性靈的創(chuàng)作。盡管它們發(fā)表時間不一,題材各異,但對于藝術、文化、人生以及三者關系的探討一以貫之,全書充滿深切的人文關懷,值得品讀。

對人文關懷的深切召喚,是孫先生寫作本書的旨歸和精髓。孫先生在《藝術的真諦》《文化價值及文人風骨》《文化與人生》等多篇文章反復強調并論述,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所帶來的經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使現(xiàn)代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遠甚于對精神家園的建設以及對人生終極價值的探尋。傳統(tǒng)價值體系瀕于崩潰,現(xiàn)代價值體系有待建立,使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彌漫著浮躁與迷茫的氛圍,人們陷入“精神空虛”“情感淡漠”“心靈孤寂”的精神危機中,而人文關懷,作為“文化的靈魂”,“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悄然無聲”,是解決人們精神危機的一劑良藥。孫先生直陳,人文精神的極度缺失,隱含著時代和社會對人文關懷的極度渴望,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對信仰、幸福、生存意義和社會終極價值取向等問題的反思。

一、 孫先生站在人本主義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藝術觀點和見解,呼吁追求藝術精神之境的人文關懷。

《藝術的真諦》顧名思義,就是藝術的真理、本質。究竟什么是藝術的本質?作者有著怎樣的藝術觀?我們可以在《藝術的真諦》一文里找到答案。此文是2006年時任文化部部長的孫先生在出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秋季開學典禮時的演講稿。全文頗有為從事藝術研究的青年學子們指點迷津、規(guī)劃未來的氣勢,情真意切,寄望殷殷。在文中,孫先生從當今社會“藝術”一詞被濫用、被歪曲為“謀略”“技巧”“策略”的不正之風入手,一針見血地提出批評:“藝術,說到底不過是人情感的載體,而對于人情感的忽視,正是現(xiàn)代社會的弊端之一,現(xiàn)在,藝術差不多已經成為‘技巧的代名詞了!”“當代社會最應該重視的,人們恰恰淡漠了,那就是人的情感。”“我們對于外部的探索,宏觀會到無限的宇宙天地,微觀會到原子、粒子以及更小的結構,但人們恰恰忽視了對于自身的研究”。為此,孫先生呼吁藝術和藝術研究都應該回歸本真,那就是“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同學們選擇了藝術研究,實質上就是選擇了對人們情感的關注”。“同學們選擇把藝術作為一門學術來研究,必然涉及人的本質,涉及人類的自我考察和反省?!弊詈?,孫先生還向青年學子提出從事藝術研究必要的三大“情感”條件:首先是“慈悲的情懷”,其次是“憂患意識”,再就是“追求真理、精研窮究”的精神。在藝術領域日漸丟失人文精神之際,孫先生提出心懷慈悲和憂患的情感需求,為從事藝術研究的青年學子辨清方向、提出要求,不僅至關重要,而且顯示了孫先生對文化的自覺,更可見其時刻不忘肩負的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實屬難能可貴。

二、心懷慈悲和憂患的人文關懷,對人民傾注感情,是孫先生文藝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之“道”(“道始于情”)。

藝術的“情感”論,集中反映了孫先生的藝術觀,是本書的靈魂,它“宛若一條‘主線,將第一輯中的小說、散文、隨筆、演講和第二輯里的詩歌串聯(lián)起來,使全書形成了一個從理論到創(chuàng)作彼此呼應、相互印證的整體?!保ㄍ跣帯兑廊荒昵唷x孫家正先生新著〈藝術的真諦〉有感》)所以,只要緊緊抓住“情感”這條“主線”,就能找到閱讀本書、窺探作者藝術思想及解讀其作品情感內涵的鑰匙。

(一)慈悲的情懷,是孫家正先生及其作品鮮明的情感內涵。

“慈悲情懷”就是“要有對人的深層的關愛。對人,包括對他人,對自身,對整個人類,特別需要一種人文的關懷”。這一體認與宗教說的“普度眾生”“心存慈悲”如出一轍,孫先生在《藝術的真諦》提到自己正是從小和尚的一句“心存慈悲”里體悟到了藝術的真諦。這一將為文之道與宗教精神相關聯(lián)的思考角度,蘊含著宗教的智慧光芒。

佛教的大美源于大善,藝術的大美又何嘗不是呢?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教告誡世人要以一顆無量的慈悲心觀照眾生苦難,給予人們溫暖的靈光。那么,作為情感載體的藝術,作為關注人內在的藝術研究,不也應該有這種美麗而柔軟的宗教情懷嗎?不也應該對世間一切生靈的生命和生活給予終極關懷嗎?不也應該給予人心靈的啟迪,精神的熏陶,靈魂的升華嗎?對此,孫先生都一一給出肯定的答案——“文學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其思想內涵、價值取向及情感表達千差萬別,而關注大眾,同情人民,是歷史上一切進步文化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鮮明特征?!薄八囆g是一種真摯的人文關懷。藝術的高尚之處在于它是一種深蘊著慈悲情懷的審美活動。”不僅如此,孫先生又進一步指出,文藝作品是否具有慈悲情懷,還應該成為衡量其價值高低的標尺。“作為文學藝術作品,它在多大程度上表達了人民大眾的情感,并給予這種情感以關懷、撫慰、滋養(yǎng)和鼓勵,是衡量文藝作品價值的根本尺度。”可見,作者所談論的“慈悲的情懷”,不僅涉及了藝術是什么的本質問題,而且還觸碰到了藝術為誰?藝術為何?藝術的功能、價值判斷等關鍵問題。

縱觀作者的小說、散文,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悲憫情懷的突顯,尤其是把普通民眾的疾苦和共同的訴求放在心上。其中,有對弱者遭遇社會不公的同情,如《老人與樹》;對遭遇自然災害的災民的關注,如《請不要叫我孤兒》《天問》;對遭遇苦難和悲辛的底層人們或群體的關心,如《春雪》;對遭遇迫害的動物等小生靈的于心不忍,如《雪貂》《野化訓練》;對濟困救難、普度眾生的神靈和高僧的敬仰,如《觀音的等級問題》《花蓮訪證嚴法師》等等,無不蘊含人文關懷,直抵心靈。這種對眾生深廣的愛,實質上是對一個個身為個體的“人”的尊重和慈悲,表現(xiàn)出作者身居要職,心懷天下,情系眾生的人文關懷。讀來讓人敬佩,也倍感親切。

《老人與樹》是上述作品的翹楚之作。全文以一種人文關懷的姿態(tài),悲憫的情懷,寫出鄉(xiāng)村留守“老人”喪失精神家園的疼痛。這個故事講的是:在快速發(fā)展的社會時代,老人的兒孫們?yōu)榱烁髯缘纳?,紛紛背井離鄉(xiāng)到城市去謀生、上學,孤獨的老人只能與村里的一棵老榆樹相依為命。不料好景不長,城市為了創(chuàng)建生態(tài)文明城市,將村里的這棵老榆樹也移栽到城里去了,老人卻像掉了魂似的更加精神空虛。有一天,老人突發(fā)奇想進城去找他的老榆樹,結果發(fā)現(xiàn),老榆樹已被修剪得面目前非,枝上還掛著水。老人精神受了重創(chuàng),回鄉(xiāng)就病倒住院了。當醫(yī)生幫他掛水時,他終于發(fā)出一句壓在心底已久的疑問——這掛水能挽救老榆樹的性命嗎?“樹呢?”故事就此結束。一句疑問,問得大夫“一頭霧水”,也留給讀者無限的沉思和追問。

給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文中對孤獨老人與老榆樹的深厚感情,特別是老榆樹曾經帶給老人的溫暖回憶和精神撫慰的描寫,深有用意。

“這棵老榆樹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反正在自己光著腚的時候,就在樹下玩耍了,那時候,樹干就粗得三個小孩都抱不過來,樹干上長滿了疙疙瘩瘩的樹瘤兒,樹冠似柄擎天巨傘,覆蓋了好大一片地面,鄉(xiāng)親們坐在樹下乘涼聊天,日頭曬不著,小雨淋不著。春天里,滿樹懸掛著一串串的榆錢花,那淡淡幽幽的清香,滿村都能聞得著。榆樹的花、葉子、樹皮都可以充饑,村里上了點年紀的人都記得,那幾年災荒,這棵老榆樹可救了村上不少人的命?!?/p>

“這棵老榆樹可算得上是山里的奇跡,村里的寶貝。記得小時候進山打柴,曾迷失了回家的路,當爬上一個小山包時,一眼便望見了門前這棵高聳的老榆樹。幾十年來,娘走了,爹走了,后來,老伴也走了,村上的老人,一個個都陸續(xù)地不在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較熟悉的,也就是這棵老榆樹了。兒子、媳婦,特別是孫子,離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好像就拴在這棵老榆樹上了?!?/p>

“自從老榆樹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丟三落四,恍恍惚惚,稀里糊涂,竟不知這幾個月是怎么過來的?!?/p>

如此不吝筆墨,清新的鄉(xiāng)土氣息洋溢其間,透露出孫先生隱隱的鄉(xiāng)戀情結。文中越是寫出老人對老榆樹的喜愛和依戀,越能激發(fā)讀者對孤獨老人失卻精神家園的同情和憂思,就越能激發(fā)讀者對城市建設的種種錯誤做法的厭惡和反思。

(二)憂患意識,是孫家正先生及其作品彰顯的一個情感內涵。

憂患,指憂慮患難。憂患意識,就是作家對現(xiàn)實人生深入的思考、對國家興衰、社會發(fā)展、人們苦難深切的憂思,體現(xiàn)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紀念杜甫》一文中,作者認為,中國文人自古就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時至今日,仍會不斷升華更新,影響后人。作者有感于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及其心憂天下窮且益堅的家國情懷和忘我精神,并極力推崇并倡導這種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拔幕说淖饑?,集中體現(xiàn)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薄拔幕俗钪匾钠焚|之一,是在大家都頭腦發(fā)熱的時候,能夠保持清醒和冷靜,保持一種憂患的意識,并且能通過自己的作品以這種憂患意識告誡世人?!保ā段幕瘍r值及文人風骨》)可見,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對孫先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我們不難見到本書的許多篇章,都充滿了作者對藝術、社會、人生、文化的深層思考和富有遠見的憂患意識。

孫先生站在全球化視野審視當前我們面臨的形勢:“現(xiàn)代化、全球化、城市化,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地向前迅跑。益處自不必說,問題和隱憂是否也應該潛心研究?”(《設計我們的生活》)孫先生一再強調,“情感淡漠、道德淪喪是最值得憂患的事了?!边@就是為何社會上頻頻出現(xiàn)“三鹿奶粉”“毒大米”“綠豆摻沙子”“富士康員工跳樓”“孩子被襲”“城市建設欠缺人文精神”等事件的主要原因。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經成為當前國家和社會以及人的全面和諧協(xié)調發(fā)展所面臨的最大的隱憂和挑戰(zhàn)。

“人們活得好像并不那么自在。內心深處,讓我們眷戀、產生歸屬感的某些東西正在悄悄地遠去;血液之中,讓我們感到溫馨和踏實的某些元素仿佛正在慢慢地流失。新的事物應接不暇,恍惚不安的情緒總是揮之不去,人們在眼花繚亂中感受到單調,在熱鬧和喧囂中品嘗寂寞。”(《文化與人生》)

類似于上述的論述和觀點,還見之于:對未來城市發(fā)展深懷憂慮和期待的《城市家園》;反思先污染后治理的環(huán)境保護的錯誤做法的《為了太湖碧波蕩漾》《不是生母,便是乳娘》;由經濟危機引發(fā)文化思考的《金融危機的文化反省》;呼吁對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保護的《關于昆曲及其他》《敦煌的文化魅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倡導文藝創(chuàng)作回歸本真的《人需要一點詩的情懷》等論文,其本質無不是對“我們究竟追求一種怎樣的生活?我們究竟期待一個怎樣的世界?”的求索和探尋,目的在于喚起我們的警覺,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小說《老人與樹》也憂思重重。城市的發(fā)展使“老人”失去了身邊的親人,陷入孤獨無依的境地,還掠奪了“老人”的精神寄托——“老榆樹”。諷刺的是,所謂創(chuàng)建城市生態(tài)文明,卻以犧牲農村的環(huán)境、人文等為代價,最后又淪為城市建設的形象工程、官員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等,令這被移栽的“老榆樹”嚴重水土不服,遭了一劫,真是害人害物。此一象征的手法,引發(fā)我們對當今城市快速發(fā)展引起的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沖突的反思?;仡欁陨恚钤诂F(xiàn)代社會的我們,是否也時常感到自己就是那位丟失了“老榆樹”的“老人”,正在遭遇精神家園的消逝?正陷入精神無所寄托的空虛和孤獨之中?

如何解決問題?孫先生給出一劑良方——以文化人?!懊慨敋v史處于發(fā)展、轉折或變革時期,文化的人文關懷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必須牢牢銘記,文化作品的根本價值在于對人們精神層面的影響。文化作品人文關懷的責任和意義,始終是前提和首要,具有‘金不換的價值。”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強民族的價值認同,是民族生存發(fā)展和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重視并積極發(fā)揮文化的“人文關懷”作用,不單是從事藝術研究或致力于創(chuàng)作的青年學子們需要領會的藝術真諦,而且應該成為值得我們畢生追求的文化品格和人生境界,為我們探索解決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等問題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這就是孫先生《藝術的真諦》一書最大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單位:廣東省文聯(lián))

猜你喜歡
孫先生榆樹關懷
名師高徒
福建文學(2024年7期)2024-12-31 00:00:00
紀念孫筱祥先生
風景園林(2019年10期)2019-11-30 06:39:38
勘探老工人胡老六
揚子江(2019年3期)2019-05-24 14:23:10
老榆樹下的等待
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
榆樹盆景的制作與管理探討
現(xiàn)代就是細枝末節(jié)的關懷
中國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傾贛鄱 殷殷關懷
兒童文學 榆樹懂得低調
讀寫算(下)(2015年11期)2015-11-07 07:21:10
珍惜信任 傳遞關懷
聲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8
塘沽区| 枞阳县| 板桥市| 横峰县| 顺昌县| 松溪县| 沁源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宁陵县| 武邑县| 师宗县| 县级市| 邵阳县| 永川市| 家居| 枣庄市| 乡城县| 财经| 玉环县| 陇川县| 油尖旺区| 汾西县| 阜城县| 静宁县| 延吉市| 郎溪县| 平乡县| 白银市| 马尔康县| 河池市| 上栗县| 游戏| 波密县| 孟州市| 淮北市| 河津市| 申扎县| 翼城县| 金寨县| 平阳县|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