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利
談到文化,總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受。不知道,如何能把握對這個詞的理解。這里的文化,特指精神方面的,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總和。而說到刀郎文化,我很難給它一個定義和說法。只有一些經(jīng)歷和閱讀,算是有過親密接觸。
我了解刀郎文化,有三個過程:生活實踐、理論研究、藝術推廣。
與刀郎木卡姆結(jié)緣
21世紀是一個充滿變革的社會。當曙光初現(xiàn),我因為工作的原因,也加入到了巨大變化的行列。我來到葉爾羌河畔的阿瓦提縣工作。上班第一天,接待一撥客人。因為是香港的,所以突出了地方文化特點。葡萄架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羊肉是烤全羊。維吾爾族,招待遠方客人,一般是烤肉,烤了全羊,再喝個開刀酒,禮節(jié)規(guī)格就相當高了。酒是穆塞萊斯(用葡萄自釀的一種含酒精的飲料,只有阿瓦提縣的刀郎人會釀制),只有阿瓦提人才會釀的酒??蜌獾倪M酒詞一套套的,醉人的酒啊,一碗碗的。那風格,豪氣!那氣氛,熱烈!在美酒讓人欲醉欲飄的時候,音樂響了,歡快的歌聲,嘹亮地唱起來,那是維吾爾族姑娘的美妙歌喉……一隊美若天仙的姑娘們抖著肩膀,小辮飛舞,眉目傳情,旋轉(zhuǎn)著,飄到舞臺中央。喝酒的人們停了下來。醉了,不是被美酒鬧醉的,而是陶醉在熱烈歡快的歌舞之中。
我和客人都是第一次觀賞這種熱烈、粗狂,彪悍的民族舞蹈。雖然,一句歌詞也不懂,但那旋律,透出一種堅忍不拔的力量;那舞姿,展現(xiàn)一種不屈不撓的剛勁;那歌聲,如訴如泣,山呼海嘯,風生水起。
我徹徹底底地醉了,醉得徹徹底底。從此,我知道了有一種歌舞叫刀郎木卡姆。我被這種藝術所震撼。
以后,經(jīng)歷的次數(shù)多了,也就知道,這種獨特的刀郎歌舞,是維吾爾族歌舞的一部分,有歌和舞兩部分組成。每當舉辦刀郎麥西萊普,刀郎艾捷克、熱瓦普和卡龍琴奏起悠揚的刀郎木卡姆序曲,在座的人們紛紛起身,行躬身禮,雙雙步入舞池,翩翩起舞。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音樂的節(jié)奏由慢而快,歌聲由抒情而歡樂,大家兩走一跺步,左右轉(zhuǎn)體,擦肩對背,快速轉(zhuǎn)身,不停地旋轉(zhuǎn),最后,就有了競技的意思。比歌者的高亢嘹亮,比舞者的踏步旋轉(zhuǎn)。歌者曲高和寡,舞者旋轉(zhuǎn)不疲。歌聲在最高處,戛然而止,音樂停止了,而熱情沒有停止。大家為歌舞者歡呼,先是掌聲,然后是喝彩聲,更有甚者,維吾爾族小伙,把手插入口中,用嘴當哨,吃起了響亮的口哨。那歡樂,就像4月的河谷,冰消雪化,嘩啦啦源源不絕地流淌。
歡呼聲靜,人們又舉起酒杯,齊聲高呼:好西(干杯)!把大碗里的穆塞萊斯一飲而盡。這種歌舞,是伴著酒的,甜甜的葡萄釀的穆塞萊斯;這種歌舞,是帶著醉的,蒼茫的戈壁胡楊的蒼勁。
我就是在這個歌舞的故鄉(xiāng)開始我的新的工作,我就是在這個歌舞的故鄉(xiāng)找到了我的興趣和歡樂。
我所理解的刀郎文化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又做了兩件給力的事,以推廣刀郎文化。
刀郎木卡姆是集歌舞音樂與一體的維吾爾族地方文化。21世紀的頭幾年,在全疆掀起了一股文化挖掘熱。由于木卡姆藝術的口口傳唱的原因,隨著許多老藝人的仙去,純正的木卡姆藝術瀕臨消失。因此,阿瓦提縣組織專門的班子和藝術隊伍,由財政出資,把老藝人們養(yǎng)起來,專門進行木卡姆歌舞整理。我們就把木卡姆的幾組標準動作,進行編排,然后制成十二木卡姆健身操,在全縣推廣。我跑遍全縣120多個中小學不遺余力的進行推廣。古老文化有一種天生的魅力,木卡姆健身操深受百姓歡迎,迅速在全縣機關、學校、車間推廣起來。阿瓦提縣切切實實成了刀郎木卡姆的故鄉(xiāng)。我的維吾爾舞跳得像模像樣,其實就是得益于木卡姆健身操。許多漢族同志,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看起來有模有樣,其實有點大相徑庭的味道,形似而神不是。原因還是沒有理解這種文化:一種根植于大漠,模仿于狩獵,歡歌于勞動之余的歌與舞。不但要手到腳到,還要舞到形到,也要眼到心到,更要神到情到。
許多老藝人都認識了我,我也對他們尊重有加。這些寶貝呀,他們就是維吾爾族的文化之魂,他們就是心靈的歌者。雖然,我們幾乎不用語言交流,但是在一捂胸,一躬身之間,我表達了對這些老藝人的尊重,對木卡姆藝術的敬仰。那些老藝人,用燦爛的微笑,用雪白胡須的顫動,傳遞著會心會意的認同。我們常常用目光交流對彼此的認可和贊美。還有什么能讓這些生活在他們內(nèi)心世界的人們感到更舒心的事情嗎?因為我的出現(xiàn),因為我工作能力所及,我們有了共同的精神趣向,我們有了一種超越族群和語言的同一種感動。有時候看著這些老藝人們的眼睛,我總為自己那略顯雜污的眼神而羞愧。那是一種怎樣的眼睛啊,沉靜的像一汪湖水,干凈的像一片藍天,祥和的像和煦春光。那些走過了快一個世紀的老人,怎么會有這樣美麗的目光?純凈的,賽過少女的眸子,成熟的,勝過金燦燦的麥穗!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總想遮掩住躲躲閃閃的目光。我們在木卡姆的音樂里徜徉。我生活在老藝人們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里。
后來,由老藝人組成的阿瓦提木卡姆藝術團,參加了首屆阿克蘇民間藝術節(jié)。排練的辛苦就不必復述了,經(jīng)過一百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一臺比賽用的大型木卡姆歌舞劇完成了。全疆的民間藝術大家作為評委濟濟一堂。我和我的團隊一點也不知道什么是緊張。因為,我們只想讓新疆人,讓藝術家們聽聽我們的聲音,聽聽來自刀郎后代的聲音。千年的刀郎木卡姆,深鎖大漠已太久遠太久遠。也許好多人都像忘卻刀郎人的歷史一樣,忘卻了來自胡楊深處,來自葉爾羌后人的音樂。我們還需要解釋什么呢?你忘了,是因為你從來就不知道,你不感動,是因為你一直呆在城郭里。那些風吹雨打的愛情呀,那些百折不饒的精神呀,那些直沖云霄的藝術呀,就是為藝術的耳朵,為浩大的心靈去準備的。我們就是帶著這樣一種心態(tài),把阿瓦提原生態(tài)的刀郎木卡姆搬上了民間藝術的舞臺。
結(jié)果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情理之中的。我們拿了第一。我們的刀郎木卡姆,震翻了全場觀眾。評委們驚呆了。原來,大漠深處,還有這么拍案叫絕的藝術!
后來就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阿瓦提刀郎木卡姆藝術團,幾乎走遍了北上廣,掀起了一波波的木卡姆熱潮。然后走出家門,去香港、去澳門、去臺灣。直至走出國門,唱響在奧地利金色大廳。那是怎樣一種驕傲?刀郎文化的驕傲!我也為此驕傲,我也是曾經(jīng)打造這種驕傲的一分子。
這就是我從生活里了解的刀郎文化。
追溯刀郎文化
轟轟烈烈地投入到刀郎藝術的氛圍里,自以為是地認為我對刀郎藝術有了一定見解,逢人喜歡談論這種藝術。許多人對我投來敬佩的目光。特別是民族朋友,覺得我能這么死心塌地地喜歡這種民間藝術,大有一種知音的感覺,多了許多理解、包容和尊重。有一天,當一個學者,請教我刀郎文化的來龍去脈,我卻啞然了。我可以跳刀郎麥西萊普,我可以繪聲繪色描繪這種藝術的感染力。可是,我對這種文化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有著語言的障礙,我真的無法準確地說清楚這種藝術。
我開始大批量地閱讀關于刀郎文化的文章,認認真真地研究刀郎文化。我才知道這種文化原來也是無比燦爛的。
探究刀郎文化,無法逾越的問題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刀郎?
如今刀郎的名字已經(jīng)泛濫:車隊叫刀郎,公司叫刀郎,賓館叫刀郎,連歌手的名字也稀里糊涂地叫刀郎。而刀郎是什么意思?可能沒有更多的人去探究它。刀郎是維吾爾語“DOLAN”的漢語音譯。所以翻譯過來,就有許多譯法:多蘭、多郎、多浪、多蘭、都蘭、多倫……各種譯法不一而足,總而言之,說的是一個詞。我們現(xiàn)在大都用刀郎或者多浪來做同意的稱謂了。通常在新疆,在學術界用“刀郎”一詞,比較多。而在阿克蘇地區(qū),比較多德用“多浪”的名稱。
刀郎其原意是特指分群而居的一部分維吾爾族人?!爸饕植荚谒锬九璧匚髂暇?、西緣及北緣地區(qū)的和田綠洲,葉爾羌河沿岸的莎車縣、麥蓋提縣、巴楚縣、阿瓦提縣,塔里木河沿岸的阿瓦提吾魯橋、阿克蘇哈拉塔、沙雅、庫車南部地區(qū),以及輪臺和庫爾勒”。這段論述是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樹輝先生的研究論斷。也就是給刀郎人的活動范圍,做了一個界定。其實在民間,老百姓更多的認同就是指在葉爾羌河流域居住的一群人,分布在新疆莎車縣,麥蓋提縣、巴楚縣、阿瓦提縣。這些地方的百姓自己喜歡稱自己是刀郎人的后代。
至于考古學意義上的刀郎人,我們是無法說清楚了,那些只有留給學者去考證。
刀郎人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社會風情和歌舞藝術。我在阿瓦提農(nóng)村的時候,深刻地體會到他們和其他地方人的區(qū)別。維吾爾族女性相對比較內(nèi)斂,沉默靦腆。而在有刀郎地域遺風的刀郎人,姑娘從不蒙面,幽默爽朗。除了老幼之尊,男女之間交流通暢,笑聲嘹亮。聚會時,沒有過多的禁忌,遇到朋友,男男女女都會拿起大碗的穆塞萊斯豪飲,酣暢淋漓。而男人,除了樂天的豪爽之外,都透著一臉淡淡的憂郁,有一種火焰不及的寒意,透著這個族群歷經(jīng)磨難的深沉。
他們抒發(fā)感情的歌曲叫“博雅婉”,翻譯成漢語就是曠野的意思。后來,由單一的歌曲形成了一組一組的“博雅婉”組曲,就是木卡姆了?!澳究贰币彩且粋€阿拉伯外來詞,刀郎木卡姆,就是刀郎人唱的一組組的大曲。在大漠深處流傳著一個傳說:一家有三個孩子,每天出去打獵,母親擔憂孩子們的安全,所以三個兒子,走進大漠森林以后,就會放聲歌唱,或蒼涼,或歡樂、或憂傷。家里的母親聽到他們的歌聲,就安心了,因為孩子們用歌聲報了平安。而他們的歌口口相傳,流傳到大漠深處的人家,流傳至今。這就是刀郎木卡姆的來歷。看!包含了多少深情厚誼,就是愛的語言,愛的傳遞。刀郎木卡姆傳達的愛與哀愁,描繪的是艱難的環(huán)境,宣泄著苦難,憧憬著希望。所以這種游牧情調(diào)的藝術,有一種悠揚,一種悲涼,一種打動人心的堅韌。
刀郎木卡姆是新疆木卡姆藝術的一支。一種融詩歌、音樂、舞蹈、游戲、民俗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是刀郎人在勞動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反映狩獵時一種粗狂豪放、深沉剛勁的民間維吾爾族舞蹈。體現(xiàn)了綠洲居民的狂歡精神。和木卡姆齊名的是刀郎麥西萊普。刀郎木卡姆好像一出大型歌舞劇,表現(xiàn)狩獵前的準備、狩獵、斗爭、勝利的四個階段。最后總是在左旋右旋、快疾如風的高潮中結(jié)束。這種大曲的表演是一種總體舞樂統(tǒng)一一致,精神一致,而局部表演即興自由,個性張揚與共性統(tǒng)一的歌舞藝術。木卡姆大曲結(jié)束以后,就是刀郎麥西萊普的時間了,也就是民間娛樂的,一對一的,成雙結(jié)對的,舞者的歡樂聚會。麥西萊普成為維吾爾族人生命的一部分。
刀郎木卡姆:只有辛苦蓋的房,永遠留在塵世中
濤濤的葉爾羌河,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阻絕了刀郎人與外界的交往,因禍得福,刀郎人的生活習俗得以完整保留,刀郎藝術以一種原生態(tài)的藝術形式得以傳承。而現(xiàn)在我們在刀郎藝術的發(fā)展上還能做些什么?
刀郎木卡姆在維吾爾族的藝術殿堂里占有者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的特點,決定了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百花齊放的特點。
我對刀郎文化情有獨鐘。但是由于語言的原因,大部分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對這種藝術了解地并不多。許多人只知有新疆歌舞,有揚眉、聳肩、旋轉(zhuǎn)的嫵媚的新疆姑娘和小伙,但對木卡姆藝術和刀郎文化知之甚少。好奇之外,只是多了一些閑談的內(nèi)容。所以我一直在想:為刀郎文化的傳播我能做些什么?我要讓全中國人,全世界人通過我的眼睛,看到美麗的刀郎文化。
上海援疆干部被這種古樸豪放的古老藝術感動著。突然意識到,這樣傳下去刀郎木卡姆一定會流失,為刀郎木卡姆的藝術傳承擔憂。他們投入到刀郎木卡姆的藝術整理挖掘中。專門找編寫樂譜的人,把所有的歌曲全都記錄下來,把所有的演唱視頻都拍下來,錄下來,作為永久的資料保存。接著,為了紀念在阿克蘇援疆工作13年的上海干部,我又創(chuàng)作了另一部長篇小說《援疆兄弟》。其中也塑造了第6批上海援疆干部,與刀郎木卡姆文化的不解之緣。
木卡姆藝術仿佛就是從河水里翻騰的,從胡楊根抽芽的,從荒漠喧囂的天籟之音,仙境之舞。讓人們金戈鐵馬般沸騰,讓人們云游夢境般快樂。
我作為一個新疆人,我為我出生在歌舞之鄉(xiāng)而幸運,我為我能理解、了解、傳播刀郎木卡姆而驕傲。
雨打風吹花落去。我們只是一個天地間的過客,最多也只是口口相傳的故事,唯有藝術是永恒的。最后,以阿瓦提刀郎木卡姆的一句歌詞來結(jié)束這篇敘述:
命是老天給的命
總有一天要收生
只有辛苦蓋的房
永遠留在塵世中
刀郎木卡姆就是老百姓的那座房子,那座藝術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