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宏
【摘要】 伴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媒介得以快速發(fā)展,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研究什么是新聞,欲準確了解、把握新聞規(guī)律,對于新聞報道寫作者來說具有綱領性的意義,但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思考,試圖對新聞幾個重要概念進行比較分析,使其明晰化,并做進一步的引申論述。
【關鍵詞】 新聞 新聞定義 新聞特質(zhì)
一、引言
新聞產(chǎn)生于人們長期的生活之中,了解什么是新聞,看到其價值,熟悉新聞構成的要素和判斷的標準等問題,即使在緊急的狀況下也能迅速的判斷出什么是新聞,這是我們不斷研究什么是新聞的重要意義。
二、淺談什么是新聞
1、新聞的定義是什么
新聞到底有多少定義呢?有人統(tǒng)計過,迄今為止,世界各國新聞專家下的定義近百種。其中有幾種定義與我們現(xiàn)在的新聞很接近,例如:“新聞是報道或評述最新的重要事實,以影響理論的特殊手段”;“是指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常使用的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就是廣大群眾預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新聞也叫“消息”,指對國內(nèi)外新近發(fā)生的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人和事實的簡要而迅速的報道”。據(jù)調(diào)查了解,民間給新聞的定義有;“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就是新聞”;還有“新聞是讓女人看了會說:哎呀,媽呀!具有轟動性就是新聞”;而大多數(shù)人認為“新聞是精致的易碎品……”在我國新聞界,從業(yè)人員和教科書中給予新聞的定義,是陸定一先生的:“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
從以上觀點看新聞定義是隨之事物的發(fā)展而變化的,但從新聞本身看新聞就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
2、新聞的特性是什么
從陸老先生下的定義來看,他界定了構成“新聞”的必要條件,即“事實”、“接近”、“報道”等特性,為推動新聞改革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事實”,也就是說它必須是真實的東西,而不是虛構的產(chǎn)物,更不是純客觀的自然事實羅列。這是區(qū)別新聞與其它作品的一條重要標準。對客觀事實的正確認識和評價,是更高一層的要求, 即不單純滿足于反映事物的現(xiàn)象和外部聯(lián)系, 即要善于在事物的總體聯(lián)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趨勢和主流,做到本質(zhì)上以及發(fā)展趨勢上的真實、準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失去這一點,也就喪失了新聞的“靈魂”。
二是“新近”發(fā)生,也就是講剛剛出現(xiàn)的東西,是具有時效性的東西。例如;汶川大地震對于全世界來說在當時都是一條重大新聞,但是今天看來就不是什么新聞了,因為已時過境遷;在比如,昨天破獲一起重大入室殺人案,對近幾天來說是個新聞,但是再過一段時間就不是新聞了,因為已經(jīng)幾乎家喻戶曉了。
三是“報道”,也就是說這些“事實”是必須經(jīng)過媒體傳遞后,讓人們從報刊、電視、廣播中看到和聽到的,才能稱其為新聞,否則只能是“小道消息”,小道消息盡管每天也都在“發(fā)生”和“傳播”著,但由于他不是在公眾媒體上傳播,因此它的客觀性將大打折扣,也就失去了新聞的公眾性和權威性,所以這樣的新聞不能成為我們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新聞。
從新聞的定義說到新聞的特質(zhì)對新聞應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也可能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是否滿足這三個條件就肯定是新聞,或者說是好新聞嗎?如何能看到新聞的內(nèi)涵,又如何來評定它的價值大與小呢?類似這樣問題還會有許多。這一方面在以后還是要探討研究的,另一方面也說明新聞定義難下的“根本”所在,界定它的“內(nèi)涵”和“外延”還是很多,用一兩句話就把它所有“特性”囊括其中,并確定它的價值實在是太難了。因此,我們應結合新聞的定義和特性去評定它的價值,在了解陸老先生下的定義之后,我們可以把其它定義也咀嚼一下,作為一種參照和補充。比如“多數(shù)閱讀者所注意”和“廣大群眾預知、應知”就突出了“受眾性”,只有多數(shù)人關注的事實,才會更有價值。“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就突出了新聞的“新鮮性”和“顯著性”也更體現(xiàn)其價值,說“新聞是精致的易碎品”,突出的是新聞的時效性和選擇性。即是“精致”就應該在寫新聞的時候選擇那些最大價值的新聞來獻給讀者、觀眾和聽眾,而不能“有聞必錄”,否則也會降低其應有的價值。這就要求新聞盡量完整充分的反應新聞事實和客觀的新聞價值,是新聞受眾獲得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加強新聞的強度和廣度。
總之,記住真實性、時效性、新鮮性和傳播性,就是對新聞有個大概的認知。是中國媒介決定“什么是新聞”重要因素,是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zhì)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