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龍潔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東方石窟藝術與西方公共雕塑的關聯性
田龍潔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雕塑是最早出現的造型藝術表現形式,無論是東方石窟藝術還是西方公共雕塑,一定程度上都有著同樣的創(chuàng)作初衷,是為宗教服務的藝術;同是對“人性”本真的表達;又同樣表現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狀況和歷史文化的傳承,雕塑的發(fā)展史也是一部人類發(fā)展的文明史。且東方石窟藝術和西方公共雕塑作為兩大地域的文明代表,它們兩者之間也有著很多方面的差異。
雕塑藝術;石窟藝術;西方公共雕塑
雕塑是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物。石窟藝術遍布印度,越南,柬埔寨,以及東南亞各國,石窟藝術璀璨奪目,多以佛教形象雕刻,栩栩如生,在中國也有少量的道教形象存在。在中國尤以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石窟為四大石窟藝術,當然還包含了四川的樂山大佛,安岳石刻,重慶的大足石刻等等石刻藝術瑰寶。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此外石窟藝術還包括了儒釋道教義,是人性與神性,環(huán)境與心境的完美體現。
西方公共雕塑產生的時間較早,古希臘的雕塑是人類雕塑史上的一顆永恒而璀璨的明星,雖然多以神話題材的表現為主,但是神話人物卻都是以現實的人為表現形象。古人的雕塑作品,多表現宗教信仰和動物崇拜,或者是對生活的憧憬和回味。某些程度上講雕塑史也即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史,在特定且特殊的年代留下作為時代符號的印記,定格在當初的那個時代。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和公共性的問題做了專門的研究,他指出,“公共”這個概念是社會歷史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所產生的,是在一個自由的空間的藝術行為。公共雕塑的包括了公共景觀雕塑,公共建筑雕塑等等,但是無論是什么形式的公共雕塑,始終體現的是人的價值,追求人性是西方人,西方藝術家,西方雕塑家共同的追求,所以他并沒有一味的將自己的個性強加于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是考慮人們生活習慣或者審美觀念的共性。雕塑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環(huán)境的表現之一,不僅僅是由于公共環(huán)境雕塑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才能夠成為對社會影響甚大的、獨立的意識形態(tài)之一,主要是因為它投注了雕塑家的認識與感情,內涵豐厚雋永,表現完美動人,兼具社會科學與人的雙重價值,因而得天獨厚地具有永久魅力。
石窟與公共雕塑的“人性”,都是人精神的寄托。人性在東西方雕塑上都運用的比較廣泛,中國的佛像,石窟藝術,都是在追求人性的真善美,菩薩尊者都是面帶微笑,就其佛教的傳入也是人性的一種追求,撫慰。佛教本身的塑像,比如菩薩像臉龐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掛;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huán)繞,瓔珞小巧精致,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體態(tài)豐腴,腰肢扭動,身體呈S型,動感強烈。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神情安詳,姿態(tài)自然。所以中國的佛像藝術永遠是在追求人們人性的安慰。這一點在西方公共雕塑上,都存在的一定的共性。西方公共雕塑,是人性的追求,是精神性的需求,是西方人的獨立,人權,人格的追求。公共藝術的實質性的內涵,就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凱旋門也是西方雕塑的象征,凱旋門是歐洲一種紀念戰(zhàn)爭勝利的建筑。始見于古羅馬時期,當時統(tǒng)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績。凱旋門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興衰歷史,是一個民族的人性的凝聚點,是一個民族的血性,雕塑的人性是最能直觀的體現一個國度人們的精神史詩。
石窟藝術與公共雕塑的“社會性”,反應社會生活的狀態(tài),面貌。人的社會屬性中符合人類整體運行發(fā)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會性主要包括這樣一些特性,如利他性、服從性、依賴性、以及更加高級的自覺性等。無論是石窟藝術還是公共雕塑,首先人們對其有精神性的需求,這也是石窟藝術和公共雕塑存在的最直接的意義。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在城市的建設景觀的設計中的作用,其凝聚了社會性價值,人文價值,精神追求。從某個方面來說,公共雕塑和石刻藝術已經成為了城市文明的“溫度計”。再者就是石窟藝術和公共雕塑的社會功能性作用,雕塑之初,石窟之初,是為了人們的某種功能性需求而開鑿,雕塑的。在城市中,一件好的公共雕塑作品,一方好的摩崖石刻,為提升城市的精神氣質,滿足了人們的文化需求,是一種美的享受,可以這么說,石窟藝術和公共雕塑的功能性需求是構成了一個城市的元素,在和其他城市構成元素中,相輔相承起到的是綜合的協調作用,建構了城市的空間意向特征。
一座文明的城市,離不開眾多的雕塑作品。如果說石窟藝術是歷史文化的沉淀與見證,公共雕塑則是現在城市發(fā)展的見證。二者都見證了歷史的發(fā)展,也都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尊嚴之所在。同時,能直接反映社會發(fā)展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同樣石窟藝術曾經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統(tǒng)治階級的王權統(tǒng)治的社會需求。諸如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哥本哈根的“海的女兒”,新加坡的“魚尾獅”等等都是如此。
石窟藝術的“意”與公共雕塑的“象”。東方藝術注重的是神韻,是意境,是氣的表達,東方藝術任何的形式都有一種意境的美麗,一旦缺少就會使藝術本身喪失生命力。意境的承載在于氣韻,東方石窟藝術,那一尊尊佛像,婀娜多姿,氣韻生動,可謂之“東方神韻”。追本溯源,何為意境,何為氣韻,南朝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繪畫“六法”,第一即是“氣韻”。氣韻在我國傳統(tǒng)藝術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氣”,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韻”,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種情態(tài)?!皻狻焙汀绊崱倍寂c“神”相關,故有“神氣”、“神韻”之說。藝術作品神形兼?zhèn)洌礊椤皻忭崱??!掇o?!ひ饩场窏l說:“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能使讀者通過想象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就是作者追求的理想通過藝術作品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境界。氣韻意境,隱藏在感性的背后,以感官得感知,是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靈魂,也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足石刻,龍門石刻,敦煌石窟藝術是一種佛教藝術,不言而喻,這種藝術所反映出來的境界就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敦煌石窟壁畫,拱形窟頂的菱形格內往往畫出了一幅幅的本生故事和佛教故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理想特征,各尊佛像的形體、容貌和姿儀皆祥和、寧靜、端祥、莊嚴。繽紛燦爛,絢麗奪目,構成了美不勝收的佛教藝術的殿堂。在選擇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的題材時,不是無意識的或漫無目的的,而是為著去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宗教理想,去創(chuàng)造出一種能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宗教理想的藝術意境來。中國石窟藝術已經和它所要表現的小乘佛教思想感情融合為一致,形成了一種深遠的藝術意境。
西方公共雕塑主要是在表現的是真實的外在事實,是象,是現象的再現。著名的擲鐵餅者,這尊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的雕像,一望而知是表現投擲鐵餅的一個典型瞬間動作:人體動勢彎腰屈臂成S型。這使單個的人體富于運動變化,但這種變化常常造成不穩(wěn)定感,所以作者將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讓左足尖點地以支撐輔助,以頭為中心兩臂伸展成上下對稱,從而使不穩(wěn)定的軀體獲得穩(wěn)定感。身體的正側轉動,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擲鐵餅的運動規(guī)律,又造成單純中見多樣變化的形式美感。西方很多雕塑都是在塑造瞬間,歷史的故事事實,都在對外在的形象進行表達,是通過這些雕塑作品傳達事實,傳達實實在在的思想,傳達西方人的精神世界觀念。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于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西方的雕塑作品都是這么的直白這么的理性,與東方藝術的委婉,所表達的物外情懷,差異很大。
西方文化重智,東方文化惟情。西方公共雕塑則是在傳達他們的理智。重智,重在表達顯示的智慧,重在表達“典型”,即所謂的重現論。我們看很多西方的雕塑作品都在恪守著這種文化的潛意識。很多時候都在宣揚當代的,古代的鮮活靈魂,以警示后人,塑造典型,削弱感性。比如我們熟悉的《自殺的高盧人》,描寫的是一個戰(zhàn)敗的高盧戰(zhàn)士,為了不被敵人俘虜后身受凌辱,他先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準備自刎。他左手攙著已被他殺死了的妻子,右手執(zhí)劍往自己的左胸口刺入。身子站立著,眼睛向后面追來的敵人投射出無比的憤怒。具有一種寧死不屈的壯烈姿態(tài)。此作品的藝術家是要揭露侵略者的悲慘遭遇,以表彰勝利者的凱旋與幸福情緒的??墒菍嵸|上,由于過分強調了高盧人的尚武精神,反把敵人的英勇不屈氣概給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個古代戰(zhàn)士視死如歸的最激動時刻被記錄了下來而達到一種外在的宣泄,傳達的作用,主要是表現在塑造典型,“重智”的表現。
人類生存的世界,是一個由各種大小、形狀各異的物質構成的世界。人類智慧的形成是源于他對這個世界的萬物的認識,這些物質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自然物體還是人造物體,都是以立體的形式存在的。譬如,石窟藝術重“意”,有如國畫般的寫意,有古詩詞般的韻味,耐人尋味;而西方公共雕塑則重“象”,多以表象來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敘事感,技法運用到極盡寫實,材料形式多變化;從創(chuàng)作初衷來看,石窟藝術是為宗教發(fā)展而服務的,而宗教又是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的手段和基礎,所以很大程度上,石窟藝術的發(fā)展是統(tǒng)治階級為維護其統(tǒng)治所推動的,隨著東方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封建王朝的消失,石窟藝術只是作為一個特定時期的文化見證保留了下來,盡管佛教思想仍然存在,但是石窟藝術沒有了它往日的輝煌發(fā)展,只能從文明或者藝術的角度來欣賞它。西方公共雕塑則是隨著工業(yè)化的展開從一開始的歌頌宗教發(fā)展為為工業(yè)化服務,最終發(fā)展為為改善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服務,且發(fā)揮著日漸重要的作用。
[1]賀西林.技藝神工—古代雕塑.北京:三聯書店刊行,2008.
[2]黃耀志.城市雕塑系統(tǒng)規(guī)劃.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16—39.
[3]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4]羅哲文.中國名窟:石窟寺摩崖石刻與造像.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5]黎方銀.大足石窟藝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6]滕小松.過程與結果—雕塑創(chuàng)作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5—122.
[7]吳少湘.雕塑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8]張道一.圖說中國繪畫藝術.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J305
A
1005-5312(2014)17-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