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梅
學習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后,在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一根鐵絲正好圍成了一個長10厘米、寬8厘米的長方形,如果將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
題目很簡單,但由于三年級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觀念,不能很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質,學生難以找到變中的不變量,有些學生甚至不理解題意。于是,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長方形變成正方形時,什么變了?什么不變?”
“形狀變了,兩個圖形的周長不變?!睂W生很容易發(fā)現了關鍵所在。“長方形的周長,你會求嗎?”我迫不及待了?!皶?!”學生異口同聲。
聽到這響亮的回答,我心里美滋滋的,沒想到學生如此迅速地就掌握了。
課后,沉浸在喜悅中的我,靜靜地坐在辦公室想:這方法,就算我不講,班里那些中等偏上的學生也是能想出來的吧?我們說要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如果我不提醒,會有多少學生能想出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另一個班。
題目出示后,讓學生讀了三遍。“這題目什么意思?”我裝作不懂地問?!霸S老師,原來的長方形變成了正方形,叫我們求正方形的邊長?!焙芏鄬W生紛紛說著。“哦,真是這樣呢!”我也讀了一遍題目,“你們會做嗎?”“會!”聲音不高,這在我的預料之中。
“好,現在就拿出筆來,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庇谑?,我來到學生的身邊,把時間留給他們,沒想到他們發(fā)現了豐富多彩的答案!
“老師,在這過程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不變,其實就是鐵絲的長度不變,我們只要先求出長方形的周長,再除以4就是正方形的邊長了?!?/p>
“老師,這方法太麻煩了,我發(fā)現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是18厘米,那么只要用18÷2就是正方形的邊長了。”
“老師,這題不用算我就知道正方形的邊長是9厘米了!原來的長方形長是10厘米,寬是8厘米,現在變成正方形,只要將原來的長少掉1厘米給寬,而這時長和寬就剛好都是9厘米了。”
“對,說明正方形的邊長就是9厘米?!贝蠹腋胶椭?,像是被一語驚醒了。
“孩子們,你們真厲害,許老師沒講,你們就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思維解決了問題。只要我們善于動腦,就一定會有所發(fā)現!”
課結束了,我的思緒開始了:沒想到這么多學生不僅做對了,還發(fā)現了問題的關鍵點,準確地找到了變與不變。在前一個班,是我小看我的學生了嗎?是我不放心我的學生嗎?是我的教學習慣讓我不給我的學生思維的時空嗎?
老師,別擔心,我們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讓學生擁有自己探究的時空,讓學生樂于探究。在前一個班,我沒有給學生時間,覺得自己講完就完成任務了,想想那統(tǒng)一的答案,我心里沉甸甸的。
放手的愛,或許才是真正智慧的愛。教師要善于牽學生的手,更要適時放手,給學生留下探討的時間,鼓勵學生自己探究、自己發(fā)現。
我們總認為自己不講學生就不會,或者總認為給學生時間就是浪費時間。如果教師一味地占用所有的時間,牽著學生走,不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我想這勢必會導致我們的學生漸漸地不愿思索,最終就不會思索了!有時看似完成了任務,然而我們并沒有完成,因為我們并沒有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發(fā)展。
在課堂教學中,請給學生提供思維馳騁的時空,我們要絕對相信學生能主動探究、發(fā)現問題,要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所以,老師,別擔心,請放手,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