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王兵兵
電影集合了攝影、人物、音樂、劇情等多種藝術元素,而價值觀就像建筑的主體框架一樣,成為電影文化意義與美學意義的核心,對電影價值取向的分析是評價電影作品的重要準繩。華人導演刁亦男編劇并執(zhí)導的影片《白日焰火》,以其藝術價值與商業(yè)價值的完美對接,在第六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上斬獲最高獎“金熊獎”,男主角廖凡榮膺影帝,成為柏林電影節(jié)史上第二部包攬金熊獎和影帝的電影,完成了中國人在柏林、戛納和威尼斯三大世界電影節(jié)上主要獎項大滿貫的夙愿。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中國電影如何建構國內外電影市場公認的電影敘事體系以及文化價值觀,是中國電影能否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問題。正如著名文藝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在談到中國電影如何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時指出:“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就要求我們的電影在滿足觀眾娛樂需求與審美想象的同時,也要完成對中國電影文化價值的正確定位,將一種符合人類多元文化取向與中國國家核心利益的文化價值觀‘植入’到我們的電影敘事體之中,進而完成中國電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生圖存的歷史使命?!保▏[濤:《中國電影文化價值觀的當代建構——文藝理論家賈磊磊訪談》,《文藝報》2014年1月3日)
這部斬獲金熊獎的影片,無論形式還是主題,無論傳意還是達誠,恰恰是以獨辟蹊徑的藝術審美構建了既能夠踐行當代文化發(fā)展訴求的敘事機制,又能夠體現(xiàn)人類共同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將人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價值觀、大眾所能接受的藝術情節(jié)以及大眾理解的情感“植入”到影片的敘事之中,頗具新意。影片是一部愛情懸疑片,講述的是退伍警察張自力(廖凡飾)與外表冷艷的洗衣店女工吳志貞(桂綸鎂飾)的愛情故事。吳志貞的丈夫梁志軍(王學軍飾)五年前被警方認定死于一樁離奇碎尸案,因張自力破案時擊斃了持槍拒捕的兇手,這樁碎尸案成為懸案。五年后,類似的碎尸案件再次發(fā)生,并且死者都曾與吳志貞相戀,心結未了的張自力本能地接近吳志貞,卻不知不覺地愛上了這個全身散發(fā)著成熟女人魅力的吳志貞,并發(fā)現(xiàn)了五年前的碎尸案真相:他正在熱戀的女友吳志貞,五年前因燙壞白日焰火夜總會老板價格昂貴的皮衣而受到敲詐,為抗擊罪惡的侵害而失手殺死夜總會老板,丈夫為了保護和占有她,接連制造了多起碎尸案,并以“假死”逃離警察的追查。
在國內外電影相冊中,警察的形象都是社會治安和人民安全的維護者,擔負的主要任務就是打擊敵人、保護人民、懲治犯罪等。而刁亦男講述的這個謀殺分尸故事影片,盡管有兇案(殘殺警隊王隊長)的描述,但與其他懸疑題材電影的風格卻迥然不同。影片傳承了黑色電影的精神,沒有將電影鏡頭對準懸案的現(xiàn)場,而是著力避免落入驚悚片撲朔迷離的套路,把攝像機聚焦于追蹤兇犯的退役警察張自力身上,把敘事焦點集中于張自力忠于警察職業(yè)的執(zhí)著與追求上。
生活中的張自力是個婚姻、事業(yè)都不如意的失敗者,他深愛著自己的妻子,而妻子卻離他而去,甚至連離別時的一個擁抱都不曾施舍于他;他帶領隊友們緝拿兇犯,卻給了兇犯一個反擊的機會,他的兩名隊友因此而被殺害,自己也不幸負了重傷,案子沒破,他確在傷愈后被踢出警隊,屈身于工廠保衛(wèi)科,從此一蹶不振,整日酗酒,扔掉了警察的尊嚴,釋放出落魄警察卑劣的一面。但他對案子的執(zhí)著和對死去戰(zhàn)友的愧疚,依然無法使他放棄對案件的追查。與隊友王隊長的偶然相遇,使張自力發(fā)現(xiàn)了五年前那樁謀殺分尸懸案的一絲線索,職業(yè)的本能迫使他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案件的“偵探”之中,完全把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影片中,他無論是在洗衣店的深入暗探,還是在漆黑深夜的追蹤;無論是在電影院的放情,還是在滑冰場陰暗角落的專注,都令觀眾為只身辦案的他捏著一把冷汗,更為他不畏風險的英雄主義氣概所感動。
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的就是一種社會責任感。警察是具有社會責任和社會風險的職業(yè),也是特殊的錘煉英雄、造就英雄的行業(yè),行業(yè)里英雄輩出?,F(xiàn)實生活中的警察群體,常常是為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舍生忘己,甚至會付出寶貴的生命。影片將警察群體的價值基因與光輝形象植入到退伍警察張自力以及他的戰(zhàn)友們的性格之中,使警察群體的性格不僅建立在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維護社會正義的社會歷史根基上,而且把這種符合人類共同文化價值的維護正義、懲治犯罪的職業(yè)追求鑲嵌到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之中,把退伍警察依然對警察職業(yè)的尊重和奉獻鐫刻到電影影像上。導演用平民化的視角著力打造了先進典型的本色設計,塑造了一個觀眾認可的、與過去不盡一致的警察形象,以真實感人還原了警察的形象,引導人們積極履行職業(yè)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文化價值認同。在張自力離婚后又重獲愛情的情況下,他依然選擇了維護正義,放棄了剛剛擁有的甜蜜愛情,最終幫助警方找到殺人兇手——自己的新戀人吳志貞,并勸解新戀人自首,顯示出警察的正義和對新戀人的真正救贖,比起擅長暴力狂熱的好萊塢英雄,張自力的角色形象定位,更凸顯出弘揚正義的獨特文化價值。
電影作品的價值導向還體現(xiàn)在人物為實現(xiàn)其既定目標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上。影片不同愛情價值理念的沖突集中體現(xiàn)在相互對抗的張自力和梁志軍的人物個性之間,顯露出導演在張自力、梁志軍身上傾注了更多的人文主義情懷,將愛情的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愛情的力量表現(xiàn)得生動有力。
盡管文化背景、傳統(tǒng)道德因素不同,但是人類對愛情都懷有期待的心理和追求,無論是《西廂記》中崔鶯鶯同封建禮教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作斗爭追求自由幸福的純潔愛情,還是西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直率熱情、大膽開放、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至上愛情,愛情始終是人類正向價值的親身體認和自然關系的社會文化表達形式,也是人類滲透著社會文化內涵的人性提升過程。因而,古今中外電影都不乏追求愛情、執(zhí)著于愛情的衛(wèi)愛情結。衛(wèi)愛情結就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用于呼喚和拯救愛情,也可以用于徇情枉法或徇私枉法。
電影作品中人物的個性,是劃分其社會屬性與價值取向的重要依據。影片不同價值理念的沖突,不僅體現(xiàn)在相互對抗的警察與罪犯之間,更生動地體現(xiàn)在衛(wèi)愛情結相互沖突的人物個性之間。面對法律的尊嚴,梁志軍的衛(wèi)愛情結未經過國家法律精神的過濾,不惜以違法犯罪為代價,不僅沒有挽救他們的愛情,反而導致了兩個人的悲劇命運,并給社會造成了極大傷害。吳志貞被沉重的精神枷鎖折磨著,逃脫不了干洗店老板對她的性騷擾,更逃脫不了“死丈夫”梁志軍對她的暗中控制,孤獨、壓抑、無助、可憐……張自力乃至觀眾對她的憐憫與同情油然而生。
在吳志貞吐露案件真相之前,觀眾會覺得梁志軍是一位缺乏責任、沒有擔當、占有欲非常強烈的壞男人,強烈的占有欲使他變得非常殘忍,以至于一次次無視無辜生命的存在,兇殘地以一次次的血腥事件毀滅妻子的相戀者,以達到對妻子暗中控制的目的。而在案件真相大白后,觀眾才明白梁志軍簡直就是一個超越淫欲的花癡了,殫精竭慮地護著成為殺人犯的妻子吳志貞,寧可做了“活死人”,也要換取妻子的自由,為妻子頂罪,為妻子殺人,為妻子過著“非人”的生活。這種癡情濃烈而畸形,缺乏理性、也無助于給心愛的人帶來幸福。梁志軍演繹了感人至深也是最最糊涂的愛情故事,直到妻子完全背叛了他,致使他最后倒在了追捕警察的亂槍之中,依然沒能完成對妻子的真正救贖。
正確的愛情觀是一個民族充分發(fā)揮潛能的保證和體現(xiàn)。影片宣傳了人類文化所需要的一種健康向上、積極有為的愛情價值觀。張自力的職業(yè)警察身份與個體情感的沖撞,構成了影片最大的情感推動力,他的愛情價值觀是理性的、人性化的。張自力很愛自己的妻子,也很尊重并接受妻子不愛自己的現(xiàn)實,他最終選擇了與梁志軍截然不同的放手方式——離婚。張自力婚姻生活雖然失敗,但他并沒有放棄對愛情的追求。案件偵破的過程中,他在與吳志貞的頻繁接觸中萌發(fā)了純真愛情。隨著案件的偵破,吳志貞及其丈夫的犯罪嫌疑越來越明顯,在“法”與“情”產生了嚴重分歧之時,張自力的愛情更是處于毀滅的邊緣,他身上閃現(xiàn)出的卻是一種維護正義、不畏兇險的光輝,顯然是一種高于一般警察職責的、更高的精神境界。當他得知吳志貞原來的丈夫梁志軍是殺害隊友王隊長的兇手時,他以理性和真情說服吳志貞說出案件真相,幫助警方緝拿罪犯梁志軍;當他得知吳志貞就是五年前那件碎尸案的兇手時,他毅然放棄了甜蜜的愛情,極力說服吳志貞投案自首,主動協(xié)助警方調查取證,從而完成了對戀人的救贖,我們也從影片中看到了長期壓抑的吳志貞精神解脫后露出的、也是影片中她唯一的一次微笑。影片中張自力白日燃放的“焰火”,表達了對戀人吳志貞的深情,也凸顯了他在“法”與“情”的博弈中的理性與無奈。
影片的這種相互對應的人物設置,顯示出東方和西方、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不同的價值取向。影片有意讓梁志軍的衛(wèi)愛情結建立在傳統(tǒng)的“夫為妻綱”的價值之上,超常規(guī)地不顧一切地充滿張力,用現(xiàn)實的手法生動地展現(xiàn)了這種衛(wèi)愛情結對吳志貞造成的傷害。影片中張自力的愛情追求,不僅符合西方不顧禮教束縛的直率熱情、大膽開放、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愛情觀,也符合中國主流價值觀中先國后家、先公后私的道德情操。張自力扮演者廖凡榮膺柏林影帝,除了其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絕佳的表演外,不能不說,成功的關鍵還在于導演刁亦男對張自力這個角色的價值觀的定位,既符合現(xiàn)代社會普遍弘揚的主流價值需求,又符合中西方追求愛情的共同精神需求。
電影界習慣性地將電影分為文藝片、商業(yè)片。商業(yè)片往往背離了電影精神,忽視藝術理想和審美原則,片面追求票房而放棄藝術,甚至是放棄文化價值標準,表現(xiàn)為多制作少創(chuàng)作、多技術少藝術、多商業(yè)利益少人文情懷,致使電影文化價值的失落和人文底蘊的缺失。藝術片往往為了小眾的藝術而忽視票房,無法將藝術價值最大化地轉化為商業(yè)價值。
該影片受到國際大獎青睞并擒獲“雙熊”獎,不僅受到海內外觀眾的追捧,而且圍繞這部影片熱議的話題越來越多,但電影界關注和制作團隊關注的熱點問題,依然是影片會不會遭遇像電影《團圓》(王全安導演)一樣,即使奪得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卻仍然不叫座的尷尬,更何況《白日焰火》是柏林電影節(jié)殺出的一匹黑馬?!栋兹昭婊稹飞嫌澈?,導演刁亦男說:“相信《白日焰火》是所有海外得獎的票房表現(xiàn)最好的華語片?!保ɡ钤旗`:《〈白日焰火〉何以成為黑馬?》,《東方早報》2014年2月17日)這是刁亦男的期望,還是刁亦男的預測?準確地說,這是刁亦男導演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兼顧商業(yè)片的票房和文藝片的自我表達的必然結果:實現(xiàn)藝術和市場的雙贏。
影片以扎實嚴密的犯罪推理使劇情層層剝繭,一波三折,最后使張自力與吳志貞在虛情假意中碰撞出愛情的火花,真實而立體地展示了小人物的孤獨與感情困惑,也展現(xiàn)了張自力尊重和維護法律而主動作出道德抉擇的勇氣,很好地滿足了觀眾期許的“精神釋放”。歐洲影評界認為,《白日焰火》以簡約鮮明的個人風格,奠定了刁亦男在中國新電影中不可磨滅的新星地位。
刁亦男導演對電影的熱愛與堅守是該影片的重要品質,因為他堅信具有獨特藝術氣質的電影具有極高的市場潛力。刁亦男雖在電影行業(yè)內摸爬滾打多年,昔日一起寫過劇本的同窗好友幾乎都成了著名的劇作家、導演,如國內戲劇界的第一把交椅孟京輝、國內著名影視公司小馬奔騰的副總裁張一白、摘得2011年威尼斯銀獅獎的蔡尚君,但他依舊不疾不徐、耗時數年打造著自己滿意的影片。所以,刁導沒有把《白日焰火》拍成純粹的商業(yè)片,也沒有過分追求純粹的藝術,而是注入了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思考,將極高的藝術水準和穩(wěn)定的票房收益預期結合在一起進行創(chuàng)作,極力實現(xiàn)藝術與商業(yè)的有機融合。據相關資料介紹,本部影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籌備過程非常漫長。刁亦男導演于2005年就開始了劇本創(chuàng)作,從創(chuàng)作到銀幕呈現(xiàn)花費了八年的時光,期間三次推翻劇本重寫,使影片既具備了“黑色電影”所有的蛇蝎美人、冰冷的滑冰場、漆黑的夜景、逼仄的街巷、孤獨而落魄的警察以及王學兵飾演的“隱形人”等元素,也融合了豐沛的商業(yè)元素,包括廖凡、桂綸鎂、王學兵組成的全明星陣容、精心控制的犯罪驚悚情節(jié)、人的孤獨和情感困境,最終使得這部影片氣質迷人、引人入勝,與所謂的藝術電影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所以,觀看影片時,幾乎使人們忘記了角色與兇殘暴行之間的關聯(lián)。
影片在贏得金熊獎杯的同時,更多的是填補著藝術與商業(yè)之間的鴻溝,將電影界聚焦于藝術與商業(yè)的融合,打造了中國電影一個蛻變的契機。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之惑,根本的問題是沒有處理好商業(y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電影創(chuàng)作者缺乏應有的文化判斷力以及文化含量和創(chuàng)造力?!栋兹昭婊稹芬苑峭瑢こ5娘L格和文化價值追求,實現(xiàn)了商業(y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有機融合與共存,有力地宣示了中國電影在迅猛開拓本土市場之余對藝術多樣性的成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