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蘭
摘 要:針對問題教學法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
關(guān)鍵詞:生物;問題教學法;體會
問題教學法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開展教學的教學模式,其特點是將問題作為主線,把問題作為教學的中心,減少或避免教學活動中因偏離教學目標所做的“無用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下面以“基因工程的原理”為例,談談問題教學法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及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激發(fā)興趣
導言:前面我們學習雜交育種的有關(guān)知識,大家想一想,能否用雜交育種的方法培育出像螢火蟲兒一樣發(fā)熒光的煙草?(圖片)如果不能,用什么樣的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下,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引入了新內(nèi)容,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討論過程中進入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
二、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
教師繼續(xù)提問題,大家試著猜想,科學家獲得熒光煙草的大致過程是什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說出步驟,然后逐一的學習。
(一)提取目的基因
針對該題目,我在教學中提出以下一系列的問題,師生共同分析、解決。
1.怎么提取目的基因?首先要找到什么?熒光基因在細胞中是單個存在的嗎?在什么物質(zhì)上?應先取出什么物質(zhì)?
2.為什么要切開?
3.用什么切開?用普通的剪刀切開行嗎?為什么?
在DNA分子上切割,由于DNA分子的粗細只有頭發(fā)絲的十萬分之一,長度也極其短小,這樣如此微小的分子的剪切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那么一些特殊的工具是什么呢?學生回答出,基因的前刀—限制性核酸內(nèi)切酶(簡稱限制酶)。
4.為什么限制酶能剪切?這與它的功能特點有關(guān)嗎?
5.提取一個目的基因要切開幾個口、有幾個末端?
模擬這個過程,動手操作提取目的基因(以ECORI限制酶為例)。
6.切開的末端有什么特點?寫出黏性末端。
教師出示示意圖或同學之間互相檢查是否正確。
7.切開的是什么鍵?
教師出示圖片,學生觀察剪切位置。
8.目前分離出來的限制酶4000多種,主要從微生物中獲得,他們識別的核苷酸序列和切點相同嗎?
學生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問題,明白了怎樣提取目的基因。接下來我又提出新的問題,獲得的目的基因能直接導入受體細胞嗎?
教師給出信息,游離的DNA在細胞中會被分解,怎么辦呢?這就需要專門的運輸工具——基因的運載體,引出第二個問題。
(二)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jié)合
學生帶著下列問題閱讀課本。
1.目前常用的運載體有哪些?
2.質(zhì)粒存在于哪些細胞里?
3.質(zhì)粒的化學本質(zhì)是什么?
4.質(zhì)粒的特點是什么?教師出示教具加以介紹。
5.思考為什么質(zhì)粒能勝任運載體的工作?
教師可以提示下列問題:假如目的基因?qū)胧荏w細胞后不能復制將怎樣?作為載體沒有切割位點將怎樣?目的基因是否進入受體細胞,我們?nèi)庋劭床坏?,如何鑒定?如果載體對受體細胞有害將怎樣?我們敢選用從霍亂弧菌中的質(zhì)粒來做載體嗎?
6.總結(jié)要作為運載體應具備哪些特點?
運載體質(zhì)粒把目的基因運進細胞,就需要提取的目的基因和質(zhì)粒結(jié)合,怎么才能很好的結(jié)合。
7.學生動手操作思考和解決問題:
(1)用什么工具將質(zhì)粒切開?用不同種限制酶嗎?
(2)為什么用同一種限制酶?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
(3)切口怎么連接,用什么工具?
(4)連接的部位?
這種教學過程,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閱讀、分析、討論、判斷推理能力。能使學生接受到潛移默化的科學研究方式的教育,為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打下基礎(chǔ)。久而久之可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設(shè)計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作者單位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第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