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講座
闕題
〔唐〕劉昚虛
道由白云盡,春與清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新城道中
〔宋〕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水餉春耕。
劉昚虛這首詩在流傳當中,丟失了原來的題目,結(jié)果成了“闕題”。
春陽和煦,山色明潤。悠遠曲折的山路,漸漸沒入了白云深處;溪水叮叮咚咚地奔流,映著兩岸爛漫的山花?;ò贻p輕飄落入水中,仿佛溪水也染上了花香。就在這樣的山路邊、溪水畔,綠柳掩映之下,有一座讀書堂。白衣秀士,朗吟詩書,陽光灑在他的衣襟上。如此讀書堂,實在令人向往。整首詩都是寫景,色調(diào)明快,充滿生機。在這樣清雅安寧的氛圍中,也可想見讀書人內(nèi)心的滿足與平靜。
遠離塵囂以靜心讀書,了解民情卻唯有親近農(nóng)田。杭州通判蘇軾在巡察屬縣時,欣然寫作了《新城道中》。
與劉昚虛清麗的描寫手法不同,蘇軾這首詩親切風趣,使用了擬人、比喻手法。江南的春天,歷來是細雨如絲,綿綿不已。在長官出巡之際,東風卻識趣地吹斷了連綿積雨。云繞山頭,就像滑稽的大帽子。樹梢掛一輪朝陽,光輝清涼,輪廓清晰,銅鉦一樣,伸手敲一敲,太陽會發(fā)出什么聲響呢?“絮帽”“銅鉦”都是俗語。大詩人蘇軾不避俗,大俗即大雅。
一路行來,景致宜人。竹籬邊野桃花盛開,朵朵含笑;柳樹的柔條無風自搖,倒映于清澈的水面。尤其令人開懷的是,春雨過后,氣溫回升,正是春耕的大好時機。西山的農(nóng)家紛紛煮芹燒水,到田間地頭去送飯,犒勞辛苦耕作的人。
蘇軾詩中有由衷的喜悅,是一個地方官對于風調(diào)雨順的滿意,對于好收成的憧憬;也是一位詩人對于春天別樣筆墨的贊美。
如果說劉昚虛的《闕題》體現(xiàn)的是唐詩之“韻”,蘇軾的《新城道中》就是宋詩之“趣”。(呂玉華)
一年之計在于春,大地欣欣向榮,人們筋骨舒展,心情和悅,最常見的活動是呼朋引伴去郊野水濱,踏青游玩。其實,在春天里,一切都具有嶄新的發(fā)端意義,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滿懷著希望與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