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英 牛建偉
一堂語文課,老師需要講什么?怎樣的課堂才算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課堂?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剛好前幾天我聽過一兩堂課,講的都是楊絳先生的《老王》。第一堂課上,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對人物的賞析、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學生都說得頭頭是道,與參考書上沒有兩樣??墒牵瑢W生真的是會了嗎?面對學生的精彩發(fā)言,教師在課堂上再沒有內容可講。于是帶領學生把“老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過著怎樣的生活,我為什么會愧怍”再總結一遍。這樣的課堂,學生還感興趣嗎?聽另一位老師的課,學生展示完學習的內容之后,又表演“老王給我送雞蛋”的一幕,學生很用心,找來了一塊花布,包雞蛋用的。同學和老師都說他們演得很精彩??墒?,我分明看到很多學生笑得很開心。可是,此時學生心里真的對“老王”、對“我”有更深刻的認識了嗎?我在想,這樣的課堂,是不是帶領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讓學生學有所獲,笑過之后,文本給學生留下了什么?
課堂要想讓學生感興趣,就應該讓他們有收獲,尤其是語文課,我們經常會覺得沒有什么可講的。我們所面對的,是感覺什么都能看明白的“已知者”,是有著獨特的個性創(chuàng)造與個性價值的文本,這些“已知者”大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從文本中讀出點什么。所以,如果教師不能從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學生認知和理解上的盲點,將“已知”轉化為“未知”,再幫助他們獲得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價值與情感,就會讓學生對語文課堂漸漸失去興趣,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
其實,語文課不是沒有可講的,只是我們沒有找到要講的內容。比如《老王》一課,學生能夠讀懂老王的凄慘,老王的善良,也能夠讀懂我的善良甚至我的愧怍。學生讀不出來的,應該是對文本的深入賞析。如“他也許是從小營養(yǎng)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為什么“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惡病”是“大約年輕時不老實”才會害的,應該是人的心靈或精神上犯的錯誤,而作者又剛剛經歷過十年的精神浩劫。所以,在“我”看來,那應該是“更深的不幸”,“我”的潛意識里對老王是“不認可”的,所以,我一直并未真正地去關心過他。可是后來老王做的所有事情,在向我昭示著他的本性善良,尤其是他送來了雞蛋和香油,讓我無法面對這樣一個曾經被我誤解的人,更讓我無法原諒自己?!拔摇钡睦⑩簦^不僅僅是給老王錢這樣簡單。當我們這樣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時候,我想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語文的魅力并喜歡上語文的。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課堂:
一種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檢查字詞,概括文章內容,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語言,分析思路,理解主旨等”,這里不敢丟,那里不忍舍,結果課堂內容龐雜,知識像蜻蜓點水,對文本沒有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另一種課堂是為了追求所謂的“亮點”,教師精心設計課堂環(huán)節(jié):精美的導語、悠揚的音樂、豐富的多媒體課件等,卻忽視了教學內容的選擇,忽視了文本的價值所在,忽視了學生的真正所學。
第三種,過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表面上看,課堂上學生熱烈“討論”,積極展示。可是,學生真正的學有所獲嗎?他們的展示是復制教參還是真正的理解感悟?他們的討論是有價值的討論嗎?
王榮生教授曾經指出:“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志是教學內容正確并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堂組織散漫一點,教學中出現(xiàn)一些彎路插曲,都是常態(tài),無傷大雅,語文教學的課堂形態(tài)應該走向相對寬松乃至有節(jié)制的隨意。……在一味強調教學方法精巧和教師風采精美的余威下,怎么強調課程與教學內容都不過分。如果熊掌與魚不可兼得,寧可抓取教學內容?!?/p>
教師對文本解讀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文本解讀能力低下,照搬教參,空話套話、簡單機械的評析充斥課堂,造成了對文本解讀的“認知趨同、答案統(tǒng)一、甚至唯一”。所以我覺得,如果對文本解讀不夠深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將是無效而又無趣的。
古人講讀文章要潛心涵泳。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學者讀書,須要致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彼选昂尽弊鳛檎Z文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語文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教什么”的問題,其次才是“怎么教”。作為教師,我們要對文本進行深入地解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帶領學生完成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學有所獲。
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首先我們要拋開各種參考書目,獨立地完成閱讀,并獲得自己的閱讀體驗。對文本的形成過程、作者的生平時代背景等要有清晰準確的認識,這樣,才能更深刻地解讀文本內涵。如沈從文面對別人對《邊城》的解讀,很無奈地說:“我的作品解讀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等于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p>
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還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把一些類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帶領學生進行解讀。比如,《老王》和《珍珠鳥》兩篇文章都寫于1984年,都是作者在經歷了人生的浩劫之后完成的,作者的情感應該是有相同之處的。在經歷那樣的一場浩劫后,他們對外界的所有人都會產生一種本能的不信任,同時又渴望一種來自外界的溫暖。老王對我們的尊重、關心,我們對老王的感激、愧疚;小鳥對我的信任、依賴,我給予小鳥的尊重、愛護,人與鳥的感情如同人與人的感情一樣,深沉、細膩、耐人尋味。這樣去解讀,我想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當然,對文本的解讀,要依據(jù)語文教學的內容和要求,確定文本解讀的方向,敞開文本解讀的邊界,還原語文課本來的面目,讓語文課堂上彌漫著語文的芳香,讓每個學生幸福地徜徉在語文的天地里,這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黑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