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凱
(1.山東省紡織科學研究院,山東 青島266032;2.山東省特種紡織品加工技術(shù)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266032)
乳酸有兩個光學異構(gòu)體(對映體),分別稱為L—乳酸和D—乳酸[1]。用乳酸單體制備聚乳酸主要有兩種途徑:①直接縮聚法,需用溶劑和高真空條件脫水;②溫和條件下脫水生成丙交酯中間體,由丙交酯開環(huán)聚合,不用溶劑。
玉米聚乳酸纖維是將玉米發(fā)酵制得乳酸,經(jīng)由縮合聚合反應制成聚乳酸,利用耦合制成具有良好機械物理性的較高分子量聚乳酸,再經(jīng)過關(guān)鍵的化學改質(zhì),將其強度、保水性提升,并將其纖維化。利用玉米淀粉加上獨特技術(shù)生產(chǎn)的聚乳酸,經(jīng)不斷研制后生產(chǎn)出Nature WorKs PAL聚乳酸[2],現(xiàn)已成為一些纖維生產(chǎn)大公司生產(chǎn)聚乳酸纖維的生產(chǎn)原料。
玉米纖維和滌綸同屬聚酯類,但滌綸是芳香族聚酯化合物,而玉米纖維屬于脂肪族聚酯化合物。玉米纖維側(cè)面及橫截面的顯微鏡照片如圖1、圖2所示,其橫截面呈非完整的圓形。
圖1 玉米纖維側(cè)面圖
圖2 玉米纖維截面圖
玉米聚乳酸纖維具有較高結(jié)晶性與高配向性,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既耐熱又耐拉[3],玉米聚乳酸纖維的的熔點為175℃,明顯低于滌綸纖維和錦綸纖維。玻璃化轉(zhuǎn)變溫度適宜,為57℃,介于滌綸和錦綸之間。沸水收縮率為8%~15%。為了解聚乳酸纖維的熱穩(wěn)定性[4],本實驗對聚乳酸纖維進行了熱處理。熱處理溫度為150℃,在不同時段測量聚乳酸纖維的力學性能,分別與未處理的聚乳酸纖維進行對比,進而來研究聚乳酸纖維的熱穩(wěn)定性。
實驗室所用材料為利用熔融紡絲法生產(chǎn)得到的聚乳酸玉米纖維[5],其規(guī)格如表1所示。
表1 聚乳酸玉米纖維規(guī)格項
LLY-06E型電子單纖維強力儀是利用微機控制測試纖維拉伸性能的精密儀器,適用于各種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特種纖維及金屬特細絲等材料的拉伸性測試??蓪崟r顯示曲線圖、斷裂強力、伸長率、屈服應力、屈服伸長、斷脫伸長、初始模量、各項CV值等多項統(tǒng)計指標。
基本技術(shù)指標:
①測力范圍:0.15~200.00cN
②速度范圍:2~99mm/min
③伸長范圍:70mm
④夾持隔距:5~30mm
⑤靈敏度:0.02%
主要技術(shù)指標:
量程:200cN
精度:±0.5%
伸長精度:≤0.05mm
最高拉伸速度:60mm/min
烘箱:在恒定溫度下對纖維進行預定設(shè)定時間的熱處理。
為探究聚乳酸纖維的熱穩(wěn)定性,本實驗對聚乳酸纖維利用烘箱進行熱處理。熱處理溫度為150℃,在不同時段測量聚乳酸纖維的力學性能[6],分別與未處理的聚乳酸纖維進行對比,進而來研究聚乳酸纖維的耐熱穩(wěn)定性。表2給出了多次測量后得到的力學數(shù)據(jù)。
表2 不同時間熱處理一次拉伸斷裂性能基本指標
為了更好的反應各個力學性能指標隨熱處理時間的變化情況,以下給出了初始模量、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和斷裂功隨處理時間的變化曲線圖。
(1)聚乳酸纖維初始模量與處理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聚乳酸纖維初始模量與處理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1可知,隨著對聚乳酸纖維熱處理時間的延長,聚乳酸纖維的初始模量呈現(xiàn)先急劇下降后略微上升的趨勢[7]。
(2)聚乳酸纖維斷裂強度與處理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聚乳酸纖維斷裂強度與處理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2可知,隨著對聚乳酸纖維處理時間的延長,聚乳酸纖維的斷裂強度逐漸減小[8]。在150°的處理下,其斷裂強度的下降趨勢很明顯。
(3)聚乳酸纖維斷裂功與處理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如圖3所示。
圖3 聚乳酸纖維斷裂功與處理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3可知,隨著對聚乳酸纖維熱處理時間的延長,聚乳酸纖維的斷裂功[9]呈現(xiàn)逐漸升高的趨勢。對于具體的原因,在這里我們可以做個假設(shè):因為熱處理溫度較高,使得聚乳酸纖維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所以其斷裂功有增加的趨勢[10]。
(4)聚乳酸纖維斷裂伸長率與處理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聚乳酸纖維斷裂伸長率與處理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4可知,隨著對聚乳酸纖維熱處理時間的延長,聚乳酸纖維的斷裂伸長率呈現(xiàn)逐漸升高的趨勢[11]。
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聚乳酸纖維的斷裂強力逐漸降低,而聚乳酸纖維的斷裂伸長率有逐漸增大的趨勢,采用不同溫度和時間處理聚乳酸纖維時,隨著時間和溫度的的增大,聚乳酸纖維的初始模量緩慢下降,且在溫度小于130℃的情況下,溫度對聚乳酸纖維的力學性能的影響不是太大,但是在超過這個溫度時,其力學性能明顯變差。當熱處理的時間大于20min的情況下,其力學性能也明顯的變差。
[1]王晶晶,萬明.淺談玉米纖維[J].輕紡工業(yè)與技術(shù),2011,40(2):60—61.
[2]張技術(shù).新型環(huán)保纖維——玉米纖維[J].毛紡科技,2006,34(5):28—30.
[3]楊慶斌,秦德清,陳素英,孔燕.捻系數(shù)和混紡比與玉米纖維紗強伸性能的關(guān)系[J].棉紡織技術(shù),2007,35(11):646—648.
[4]楊慶斌,王瑞,劉逸新.玉米纖維的基本力學性能研究[J].紡織科學研究[J],2006,(4):46—51.
[5]藺衛(wèi)濱,劉承縉.PLA纖維的特性分析及應用前景[J].山東紡織科技,2006,47(3):54—56.
[6]楊慶斌,王瑞,劉逸新,荀珊.熱處理對玉米纖維力學性能的影響[J].紡織學報,2008,29(4):47—50.
[7]薛敏敏,倪福夏.聚乳酸纖維及其應用[J].應用縱橫,2006,(9):46—49.
[8]趙慶福.玉米纖維與Modal纖維混紡紗的生產(chǎn)實踐[J].棉紡織術(shù),2004,32(9):552—553.
[9]王軍梅,敬凌霄.玉米聚乳酸纖維針織產(chǎn)品的開發(fā)[J].紡織科技進展,2006,(5):64—66.
[10]劉森.玉米纖維性能與用途的探討[J].產(chǎn)生用紡織品.2002,(4):39—41.
[11]邵敬黨.聚乳酸(PLA)纖維的研究與開發(fā)利用[J].毛紡科技,2005,33(5):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