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金,李建平
摘 要:本文原刊于《湖南社會科學》2013年12月。刑事錯案不但嚴重侵害無辜者的合法權益,而且甚至摧毀無辜者受害者整個家庭。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語境下,使其妥善回歸社會,有利于一般預防犯罪、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和恢復司法機關公信力及其威信等價值。僅進行刑事賠償與給予一定的生活困難補助是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回歸社會,還需要采取增設專門管理機構、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開展無辜者再就業(yè)工作、允許無辜者申請地域回避和對無辜者受害近親屬進行特別保護等措施。
關鍵詞:刑事錯案;無辜者;回歸社會
1 問題的提出
2011年題為“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與刑法變革”的刑法學年會在重慶召開。與會的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語境下,為了預防出獄人再次犯罪和有效回歸社會,行刑要社會化,要進一步加強出獄人員的安置幫教和其他社會保護工作。出獄人是指被關押在監(jiān)獄中一段時間而重獲人身自由的人,即刑滿釋放人員和刑事錯案無辜者。刑滿釋放人員是指有罪依法被司法機關剝奪一定人身自由,服刑期滿后,依法重獲人身自由的人。刑事錯案無辜者是指在刑事司法活動中,無犯罪行為,因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過錯被無罪判處有罪的人。學者們筆下的出獄人是指前者。無論是有罪還是無罪,任何人只要被剝奪人身自由一段時間,出獄后回歸社會過程中都會面臨諸多問題。刑事錯案無辜者更難回歸社會,因為他們是無辜被剝奪人身自由的,對國家、社會以及使他被冤枉的其他人更懷有仇恨之心,無辜受到的心靈創(chuàng)傷更大等。正如美國學者阿德曼 卡普蘭(Adam·Kaplan)所言:“刑事錯案完全毀壞了無辜者的生活,重獲人身自由后缺乏金錢、教育、工作技能,甚至身心方面都遭受極大的傷害”。[1]在實踐中,對刑滿釋放人員采取了安置幫教以及開展了其他社會保護工作;對刑事錯案無辜者是給予一定的刑事賠償金和生活困難補助費,沒有開展其他社會保護工作。比如“趙作海案”[2]和“佘祥林案”[3]中的無辜者都是被平反昭雪后,趙作海獲得65萬元、佘祥林獲得45萬元的賠償費和生活困難補助金,沒有開展其他社會保護工作。有罪之人出獄后,都要進行安置幫教和開展其他社會保護工作,為什么無辜者出獄后就不開展相應的保護工作?難道僅進行刑事賠償和給予一定的困難補助金就能使刑事錯案中的無辜者有效回歸社會與步入正常的生活軌道嗎?
金錢不是萬能的,人的青春、機會、精神方面的打擊、心靈的創(chuàng)傷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對刑事錯案無辜者進行刑事賠償其主要目的不是賠清楚已經(jīng)造成的損失,而是有回歸社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這種手段還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只有通過經(jīng)濟賠償、提供教育機會、醫(yī)療保健和職業(yè)培訓才有助于無辜者回歸社會”。[4]為此,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語境下,要使刑事錯案無辜者有歸社會和步入正常生活軌道,除了進行刑事賠償外,國家與社會協(xié)同起來還需要解決無辜者近親屬的直接損失、心理傷害、再就業(yè)和社會輿論壓力等問題。
2 關注刑事錯案無辜者回歸社會之價值分析
無論理論上還是司法實踐中,對于刑事錯案無辜者回歸社會問題幾乎沒有人問津。其理由是在傳統(tǒng)社會管理模式下,對其價值認識不夠。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語境下,它是一個早就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理由在于它的價值使然。
2.1 有利于一般預防犯罪
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目的之一是進一步維護良好社會秩序,考量社會秩序好壞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犯罪率。我國刑罰的目的是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從一般預防的角度而論,有效使刑事錯案無辜者重返社會有利于預防無辜者及其近親屬犯罪。刑事錯案是發(fā)生在刑事司法過程中的案件,其基本前提是刑事案件。刑事案件是國家與公民、公民與公民之間矛盾激化引起的案件,對社會秩序有重要影響。刑事案件的當事人之間矛盾尖銳,如果處理不當,雙方不服,會進一步釀成惡性刑事案件。刑事錯案中的無辜者,本來沒有任何過錯,一瞬間就變成百口莫辯的罪人。刑事錯案不但是無辜者本人受到侵害,而且毀壞的是一個家庭。家里的近親屬為了給無辜者討個說法,不斷申訴、上訪甚至采取一些過激行為。無辜者及近親屬迫于生計小到偷雞摸狗,大到盜竊、搶劫殺人。由于無辜坐監(jiān)獄會使無辜者及其親屬對社會產(chǎn)生仇恨,往往會借機報復社會。如果無辜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安撫,無辜者及其近親屬會尋求機會報復曾經(jīng)使他蒙冤的第三人或國家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會給這些人及其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財產(chǎn)權構成嚴重威脅,從而釀成更為嚴重的惡性案件。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刑事錯案無辜者重返社會,使社會公平正義得到伸張,消除公民對司法機關的對抗心理,使無辜者采取理性的方式救濟權利,而不去尋求法律以外的解決方法。這有利于減少無辜受害者及其近親屬犯罪的誘因,從而達到一般預防犯罪目的。給無辜受害者一條正常的救濟途徑,盡快重返社會,與其他人和睦相處,從而有利于社會安定有序。妥善處理社會矛盾,社會治安形勢減緩,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2 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另一目的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社會是由無數(shù)單個人組成的集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受到一定規(guī)范調整。其中法律與道德規(guī)范是最基本的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的制定必須遵循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每個人都必須按社會規(guī)范要求行事,享有權利與履行相應義務。只有社會中的每個人盡職盡責,遵守社會相關規(guī)范,社會才能和諧與有序地進行運轉,才能夠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在社會運行中,如果某人違反了程序,社會公平正義就會遭受到破壞,會使有的人擁有權利多而有的人少,公平正義的天平就會發(fā)生傾斜。為了使傾斜的天平平衡,國家、社會就會構建一定的制度進行調整,甚至以國家強制力加以保障。比如,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剝奪的,世界各國都制定有相應的刑罰措施加以保障,當某個人非法地剝奪另一個人的生命時,由國家司法機關代表國家以刑罰為依據(jù)懲罰行為人,使傾斜的天平得以水平。刑事錯案無辜者是由國家司法機關在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過程中由于某種因素影響使沒有任何過錯的人受到了追究,承擔了本不應該承擔的責任,使受害者的權利受到了侵害,承擔了過多的義務。就無辜者而言,針對他的公平正義之天平向義務方向傾斜。國家與社會應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刑事錯案無辜者重返社會,彌補被侵害的損失,使已發(fā)生傾斜的天平水平,從而使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得到伸張,使社會有序向前發(fā)展。
2.3 恢復司法機關公信力
推行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化解社會矛盾,從而能有效恢復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司法是指由民主選舉而產(chǎn)生的司法機關適用法律的活動。司法機關依法而產(chǎn)生,司法以法律為準繩,而法律又是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在公民心中有至高無尚的權威。而刑事錯案的產(chǎn)生是對公民心中司法公信力的一種挑戰(zhàn)。因為刑事錯案經(jīng)常發(fā)生,在數(shù)量上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發(fā)生質變,會破壞公民對法律的遵守與信仰,對國家司法機關公信力的信賴就會演變成懷疑,蔑視或反抗。弗蘭西斯培根在《論司法》中指出:“一次錯判的性質之嚴重性實超過十次錯判的案例。因為后者不過弄污了水流,而前者敗壞了水源”。[5]當司法機關在公民心中具有至高無尚的權威性時,就會信任司法機關的裁決,就會趨于理性合作,內心懷有一種安全感,社會生活就比較安定。社會學研究顯示:“只要人們認識到法律和程序是公平和公正的,他們就會遵守法律,接受法官的判決。”[6]
司法工作歸根結底是人的工作,立法與適用法律都是由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在操作。刑事司法過程實質上是進行還原工作,按照法定程序,通過偵查、起訴、審判使已經(jīng)過的事實真相還原,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由于人的認識能力具有局限性,在刑事錯案中存在錯誤是難免的,也是國家運行公權力必須承擔的風險。一個國家與社會采取一定措施使刑事錯案無辜者有效重返社會,一方面體現(xiàn)了公權力機關敢于承認錯誤,另一方面敢于改正錯誤。這樣留給公民的印象是敢于承擔責任的且對公民負責任的公權力機關。從而使公民信賴司法的權威,相信司法能夠維護公平正義,這樣的司法在普通公民心中才具有權威性。例如海南省“黃亞全、黃圣育搶劫殺人案”,無辜受害者黃亞全、黃圣育、胡亞第被指控犯搶劫、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后因真兇出現(xiàn)而得到平反昭雪,在再審過程中,三位無辜者被宣告無罪釋放,在場的檢察官、法官和律師們也不禁為他們鼓掌。為感謝三級檢察官的救命之恩,黃亞全、黃圣育給三亞市檢察院及省人民檢察院分別送去了錦旗,還給辦案的檢察官送來了他們從山上采來的石頭,上面刻著“當代包公”。金秋十月,黃亞全、黃圣育專程趕到北京,給最高人民檢察院送去兩面錦旗“檢察官救冤民于獄,老百姓謝共產(chǎn)黨恩”。[7]從該案平反社會效果來看,之所以得到律師、無辜者等人們的認可,是與國家司法機關有錯必究,有錯必改分不開的。
3 保障刑事錯案無辜者回歸社會的措施構想
刑事錯案一旦發(fā)生,不僅侵害無辜者的合法權利,而且摧毀的是無辜者的整個家庭。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語境下,國家協(xié)同社會組織管理好社會,形成更好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8]如果像在傳統(tǒng)管理模式下,只由國家進行刑事賠償與給予一定的生活困難補助無辜者是無法回歸社會的。為此,國家與社會協(xié)同起來還需要采取其他保障措施。構想如下:
3.1 增設專門管理機構
刑事錯案無辜者出獄后,盡管得到一定數(shù)量的賠償金,但在監(jiān)獄中身心方面、精神上受到的創(chuàng)傷比有罪刑滿釋放人員更為嚴重。在出獄后回歸社會過程中,開始一段時間會面臨更多障礙,更需要國家與社會給予更多的社會保護。國家司法機關按司法程序賠償完畢,它的責任以完成,如果再由司法機關進行獄后管理,超出了法律賦予司法機關的職權,又增加了工作負擔,影響其他司法工作的開展。為此,這項工作由司法行政機關管理。鑒于刑事錯案一旦發(fā)生,會給國家、社會、無辜者及其近親屬造成嚴重傷害,但發(fā)生刑事錯案的概率不是很高;再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的二審終審制度,刑事錯案的終審判決往往發(fā)生在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所以,由省級司法行政機關負責管理該項工作。在設想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司法廳(局)專門增設一個處室負責管理,主要職責是領導、監(jiān)督無辜者的回歸社會工作。
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還應當成立一個“無辜者回歸社會協(xié)助辦公室”,該辦公室定性為國家事業(yè)單位,各地只設一個,由司法廳領導開展具體工作。該辦公室主要是為無辜者及其近親屬提供法律援助,代為申請賠償,協(xié)助辦理相關手續(xù),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協(xié)助創(chuàng)業(yè)等免費服務。由各地最好大學的法學院組織成立,屬于法學院的附屬機構,由3—5人的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其他人員一般為兼職人員,根據(jù)無辜者的需求,臨時安排相關工作。其組成人員由所在地大學的法學教授、學生、律師、心理咨詢師以及其他各界人士自愿者所組成。其經(jīng)費來源一部分由地方財政撥款,另一部分向社會募集。
3.2 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
刑事錯案無辜者是社會人,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一般而言,都來源于具有六親眷屬的家庭。無辜者受到侵害后,其近親屬也會受到一定的損害,可以說摧毀的是整個家庭。例如在前文所提到的趙作海案中,趙作海原本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有妻子,有三男一女。案發(fā)時,大兒子才13歲,二兒子9歲,最小的兒子只有6歲。當趙作海被無罪判有罪過后,其妻趙小齊帶走女兒和小兒子改嫁,另外兩個兒子成了名符其實的“孤兒”。家是親情與愛情融匯的地方,是一個人心靈的港灣,是人生路途中的避風港。父母與子女之間、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祖父母與孫子女之間、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之間是親情關系,夫妻倆之間是以愛情為主的關系。以親情和愛情為鏈條把整個家庭成員之間編制成一張網(wǎng),一旦其中的某個成員無辜受到國家司法機關的侵害,被剝奪了人生自由,被確定為犯罪人過后,那么這張網(wǎng)就被打破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無辜者是家庭核心主要成員,這個家就被毀了。無辜者在監(jiān)獄長期無法與家人溝通,會導致親情疏遠,感情破裂。這些都會給無辜者的心靈造成嚴重創(chuàng)傷。在傳統(tǒng)管理模式下,對無辜者的心里傷害國家放任不管。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語境下,國家與社會應當積極關注無辜者的心里問題。刑事錯案得到糾正后,在無辜者重返社會過程中,應及時進行心理輔導,要盡力幫助他們重建家庭,盡快與親人建立親情關系,幫助盡快消除心理陰影?;謴蜔o辜者心里健康的具體工作由前文提到所構想的“無辜者回歸社會協(xié)助辦公室”中的心里咨詢人員免費進行輔導。此外,也可以由社會上的其他心里輔導機構進行輔導,相關費用由國家承擔。
3.3 開展無辜者再就業(yè)工作
我國現(xiàn)行《刑法》第46條規(guī)定:“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jiān)獄或其他執(zhí)行場所執(zhí)行;凡有勞動能力的,都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犯罪人在改造場所的勞動是強制性和無報酬的。刑事錯案無辜者,一旦被完全限制人身自由,隨之其后是喪失自由勞動的權利與機會,是國家工作人員的常被單位開除公職。例如發(fā)生在云南省的“杜培武案”,無辜者杜培武是一位人民警察,被檢察機關指控殺妻,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后因真兇出現(xiàn),蒙冤受屈26個月的杜培武被無罪釋放。[9]杜培武被無罪判處有罪過后,原來從事人民警察的工作被單位開除了。所謂勞動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獲得勞動的機會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其主要內容是勞動者根據(jù)勞動的質量與數(shù)量取得相應的報酬,一分勞動一分收獲,多勞多得。無辜者一旦進監(jiān)獄,就被限制人身自由,喪失了正常的就業(yè)、擇業(yè)、和提升機會。原有的工作丟了,生產(chǎn)技能逐步退化,于是慢慢被社會拋棄。重獲人身自由后,在實踐中,對于無辜者的再就業(yè)問題多數(shù)情況放任不管,有少數(shù)地方是給無辜者一定的困難補助金。對那些年輕且有勞動能力的沒有幫助再就業(yè),原來有正式編制的也沒有恢復工作籍。況且賠償金是賠償已經(jīng)受到的損失而不是養(yǎng)老金。比如佘祥林在入獄前是當?shù)厣鐣伟惭策墕T,重獲自由后才40歲左右,他的工作籍沒有被恢復,在自謀職業(yè)過程中,國家沒有給予相應的優(yōu)惠政策。
人先要有業(yè)才能安,否則會對社會有危險,社會就不和諧,而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目標之一就是確保社會和諧穩(wěn)定。當前對有罪刑滿釋放人員都開展獄后安置幫教工作,加強社會保護,那么刑事錯案無辜者出獄后的就業(yè)問題更應當優(yōu)先解決。開展無辜者再就業(yè)工作。其主要內容為無辜者重獲人身自由后,國家與社會有責任解決他的就業(yè)問題。如果無辜者獄前是國家在編工作人員,出獄后還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愿意恢復工作籍的,讓他到原單位工作,如果不愿意到原單位工作的,根據(jù)無辜者的實際情況,調動到其它單位工作。如果無辜者還很年輕,不愿意恢復工作籍或本來就沒有正式工作,想到學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由國家承擔學費。如果無辜者愿意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國家對他實行優(yōu)惠政策。對于那些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無辜者納入低保范圍。
3.4 允許無辜者申請地域回避
人格尊嚴是人區(qū)別與其他動物的根本所在,是指人之所以為人在道德價值上得到他人的認識和肯定,主要包括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在刑事錯案中,無辜者在人格尊嚴權方面損害最大的是名譽權。因為無論無辜者被執(zhí)行何種刑罰,姓名、肖像、榮譽,一般不會受到侵害,其原因在于刑法沒有規(guī)定剝奪這些權利的刑罰措施。名譽權是指社會對公民在品德、聲望、信譽等方面的評價。任何個人都會很重視自己的名譽,因為人是社會關系的人,而不是孤立的個人,一個人的生活離不開與他人交往,而人與人的交往,從某種程度上講,又是以一個人的聲譽為基礎。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犯罪是對社會有嚴重危害的行為,把一個人確定為罪犯,是對他的行為進行否定,是對他人品的否定,于是他及其近親屬的名聲掃地,其他人就會遠離他。即使持無罪釋放證明獲得人身自由,人們對他的看法很難改變,甚至認為他根本就有罪,可能是通過某種不正當手段收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后被放出來的。這些給無辜者及其近親屬的心理留下隔閡,成為無辜者回歸社會的一大障礙,很長時間甚至永遠都無法消除。據(jù)調查,“那些無辜入獄人反映,在他們無罪釋放后,他們的社區(qū)以一種不信任,甚至恐懼的眼光看待他們,盡管他們無罪釋放的事實已經(jīng)人所共知”。[10]
為了消除無辜者心理上的障礙,除了前文所提到的由無辜者回歸社會協(xié)助辦公室組織人員進行心理輔導外,國家對這部分人實行地域回避制度。其主要內容是根據(jù)無辜者的自愿申請,允許把戶口遷移到其他距家鄉(xiāng)較遠的地方再安家落戶。愿意申請改名換姓的應當允許,遷出地與遷入地政府機關給無辜者建立個人小檔案,并加強保密。刑事錯案無辜者與遷入地居民平等地享有一切權利。
3.5 對無辜者受害近親屬進行特別保護
刑事錯案一旦發(fā)生,近親屬也往往受到傷害,其中最嚴重的是配偶、父母和子女。俗話說:“前三十年是看父敬子,后三十年是看子敬父?!边@句話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折射了親人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這就是刑事錯案發(fā)生后,近親屬不惜一切代價申訴還無辜者清白的主要動因。在申訴過程中,有些近親屬傾家蕩產(chǎn);有些近親屬受到恐嚇打罵。刑事錯案發(fā)生往往會導致妻離子散和未成年子女受到同學歧視乃至輟學流浪街頭。例如在佘祥林案中,其母親楊五香為了給兒子還個清白而不斷申訴。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認定為是“包庇罪”、“妨礙司法公正”,被拘禁在看守所達9個月。出來時變得又聾又啞,不能走路,3個月后去世?,F(xiàn)代社會風險已經(jīng)超越國界,中國亦不能例外。[11]由此可以看出,刑事錯案產(chǎn)生無辜者以后,他原本完整的家就遭到摧毀,往往是無辜者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正如貝克所言,人類社會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12]對受害近親屬進行特別保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刑事錯案無辜者對國家司法機關及工作人員的敵對情緒,有利于消除回歸社會的障礙,可以給無辜者心靈一點慰藉。以下措施對刑事錯案無辜者受害近親屬進行特別保護。
1·賠償近親屬的直接損失
近親屬是指配偶、三代以內直系血親以及同胞兄弟姐妹。近親屬的損失包括人身、健康、財產(chǎn)以及一些資格方面的被剝奪,其中財產(chǎn)方面以直接損失為限。對于近親屬與此相關的一些遭受到的損失與無辜者有同樣請求國家賠償?shù)牡匚?,根?jù)相關刑事賠償制度獲取相應的賠償,但除了人身權、健康權,直接財產(chǎn)損害以外,其他方面的最高賠償數(shù)額要作一定的限制,最高數(shù)額由立法機關確定。并且在提出請求時,必須提供相應的證據(jù)。如果不能提供相關有效證據(jù)的,不予賠償。如果被剝奪某種資格的應當恢復原資格。
2·對未成年子女進行特別安撫
本文所提到的未成年子女是指刑事錯案發(fā)生時未滿18周歲的人。如果刑事錯案無辜者是一位有家室者,子女又未成年的,司法機關的無故打擊比一般家庭的無辜者子女打擊傷害要大。為了盡快抹去父母與子女內心的傷痕,國家應當對無辜者的未成年子女構建特別安撫性制度。無辜者往往被關押的時間比較長,對未成年子女傷害大,如果很快就被平反而事實上造成損害比較小的子女不適用該制度,適不適用的判斷由無辜者回歸社會協(xié)助辦公室自由裁量。未成年子女有三種:一是刑事錯案產(chǎn)生之前已經(jīng)走出校門踏上社會者;二是在校學生,當刑事錯案發(fā)生后輟學者;三是一直在學校就讀者。國家應對以上三種無辜者的未成年子女分別采取不同措施。對于刑事錯案產(chǎn)生之前已經(jīng)走出校門踏上社會的未成年子女可以免費進行技術培訓,然后安排就業(yè)。對于在校學生,當刑事錯案發(fā)生后輟學的未成年子女恢復學籍,免除一切費用。對于一直在學校就讀的也免除一切費用,這些費用由司法賠償義務機關轉移支付。對這些未成年子女今后在升學、就業(yè)招考等方面給予適當加分,在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考慮。(本文原刊于《湖南社會科學》2013年12月)
參考文獻
[1] AdamI.Kaplan: the Case for Comparative Faultin Compensating the Wrongfully Convicted,56UCLA LAWVEW227(2008),p232-233.
[2] 參見趙作海案件始末,踏實尋梅 TAXUEXUNMEI 百度空間,hi.baidu.com/…8ec9aeo.html2011-9-14,2012年9月19日訪問.
[3] 參見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全程回顧佘祥林案始末di86986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s/…100icn2.html2012-4-13-百度快照,2012年9月19日訪問.
[4] John Show: Exoneration and the road to compensation: the tin cole act and comprehensive compensation for persons wrongfully imprisoned, Texas Wesleyan Law Review, Vol. 17, Issue 4 (2011),p618.
[5] [英]弗蘭西斯·培根著.高健譯.培根論說文集[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236頁.
[6] [美]伯恩·巴倫.黃敏兒譯.社會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60頁.
[7] 參見:“海南黃亞全、黃圣育搶劫殺人案(冤假錯案集二)hi.baidu.com/...32315b5555e9822ed3c.html- 2010-5-19,2012年1月4日瀏覽.
[8] 徐祖榮.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范式:協(xié)同管理的社會組織參與[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5月,第4卷第3期,第106頁.
[9]王超、周菁:《杜培武案的證據(jù)學思考》,wenku.baidu.com/...from=related&hasrec=1 - 2011-1-11,2012年1月4日瀏覽.
[10] See: Adele Bernhard, Justice Still Fail: A Review of Recent Efforts to compensate who have Been Unjustly Convicted and Later Exonerated, Drake Law Revie,2004,Volume52.
[11] 康偉.對風險社會刑法思想的辯證思考[J]河北學刊,2009年06期:150
[12] 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劉傳金(1982-),男,安徽壽縣人,研究生,講師。四川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法理學,刑法學等。
李建平(1983-),男,四川閬中人,研究生,助教。四川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學,法理學,刑法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