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只需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生受其害”。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說,學好語文的關鍵是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一、培養(yǎng)學生提前預習的習慣
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更是具體內容的準備,對即將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fā)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的準備。教師講課時有的放矢地突破重點、難點,有利于新知識的接受。預習可以有學期預習、周預習、日預習。學期預習,是在發(fā)下新書后,學生對新書感到特別新鮮、特別好奇的情況下進行的,可對課本目錄做一個大體瀏覽。周預習,學生獨立進行,需要特別細致。讓學生往后看書,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筆標記出來。如果周預習特別細致,那么一般不需要進行日預習。如果周預習比較粗,或者沒有進行周預習,則需要進行日預習,一般十五分鐘即可。
二、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而是閱讀,再閱讀。因此,我們要不斷挑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yǎng)成廣泛閱讀的習慣,這將使學生終生受益。以語文學科開展的“大閱讀”活動為契機,定期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經常性地開展形式各樣的讀書活動,對引領學生的閱讀大有裨益。
三、培養(yǎng)學生認真作業(yè)答卷、仔細讀題審題的習慣
1.端正學生的作業(yè)態(tài)度,提出及時、認真、獨立完成的具體要求。
在進行學生作業(yè)規(guī)范化訓練時,突出時間上的要求——及時,態(tài)度上的要求——認真,思維上的要求——獨立。同時緊緊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檢驗答案這兩個細節(jié),對學生強化態(tài)度的嚴格要求。作業(yè)演算草稿的認真程度和完成作業(yè)能否自覺檢驗往往集中反映了學生的作業(yè)態(tài)度。如果學生的演算草稿也能像書寫那樣條理化、規(guī)范化,作業(yè)完成后對照演算草稿自覺認真驗算,則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練習正確率,而且對于學生認真作業(yè)習慣的養(yǎng)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教會學生讀題、審題的基本方法。
學生缺少審題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恰當地傳授方法。首先要理清題意,弄清體裁。如《草地夜行》一課,題目不僅點明了時間、地點,還交代了干什么。這樣一講,學生就會明白它是一篇敘事寫人的文章。其次要審查題眼,確立中心。學會找“題眼”,即文章的關鍵詞、重點詞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最后要看題思文,想象問題。如:看到題眼,就能引導學生想象問題,帶著問題讀就會容易。
為了讓學生掌握審題的方法,要采取“講課前教師審,講課后學生審”的做法,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加之師生共同討論,進而達到學生獨立審題的目的。
四、培養(yǎng)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并貫穿教學始終,使之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習慣。良好的創(chuàng)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fā)明家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于沖破思維束縛,創(chuàng)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對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fā),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創(chuàng)新。
五、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的習慣
堅持寫日記,是提高作文水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魏書生等專家是這樣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從事語文教學的多年實踐中,我真切感受到了日記帶給學生的巨大好處: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一個個真實的學生的成長足跡;它又像一座橋梁,溝通學生與教師的心,同時讓學生學會了自己跟自己傾訴;它也像一位無聲的老師,在豐富學生內心情感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它更像溫馨的家園,讓學生在其中快樂成長,讓教師在其中享受快樂……
寫日記的好處毋庸置疑,但要讓學生從開始就喜歡寫再到會寫、愛寫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師悉心指導,讓學生感受到寫日記的快樂,不把它當成一項任務,反而作為自己的一種需要、一種享受。有話想說就說,這樣,日記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發(fā)揮。每當我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時,都特意準備一節(jié)日記指導課。在這節(jié)課上,我一般會明確寫日記的格式和方法,強調寫日記的好處,揭示寫日記的秘訣、豐富寫日記的內容,讓學生覺得寫日記很重要,對自己很有幫助,從而對自己有記日記的要求。并且,在以后的教學過程當中,我時時處處不忘強調日記的重要性和寫好日記的好處。
六、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
剛開始,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他們提的問題也各不相同,教師要給予鼓勵。面對學生的提問,教師要學會傾聽,隨機應變,捕捉有效信息。當學生表述不清時,教師可以替他表明意思。如教學《蘑菇該獎給誰》一文時,我問:“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想問?”當我把這一問題拋給學生時,教室里安靜極了,他們都在積極地思考,一位學生說:“獎品是什么?”教室里出現“撲哧”的笑聲,我就隨機抓住他問:“為什么笑他呀?”“這個問題太簡單,獎品不就是蘑菇嗎?!彼恍家活櫟卮鸬??!安诲e,看來你會讀課題??伤呀泴W會提問題了。他比你跨進了一大步了!”我摸著他的頭說?!罢埿∨笥褌冊僮x讀課題,動腦筋想一想該提怎樣的問題?”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誰發(fā)獎品?”“蘑菇該獎給誰?”“誰給他們頒獎?”“為什么要把蘑菇獎給他?”雖然他們提的有些問題價值不大,但他們都在積極地圍繞課題提問題。從中感受到了提問的樂趣,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課堂上提問并不是教師的專利,自己也可以,因而提問的膽量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