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春 平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西漢時期西河郡河東屬縣治城位置再考證
石 春 平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西河郡為漢代著名邊郡,設立于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轄境地跨山陜蒙交界黃河兩岸,下轄36個縣。為便于研究,一般將其屬縣分為河東屬縣與河西屬縣。史學界歷來對其河東屬縣治城位置研究頗多?!吨袊鴼v史地圖集》也將其位置全部定位。然而,新的考古材料證明,所謂“河東8縣”之說其實并不準確。
西漢;西河郡;河東;屬縣;治城
元朔二年(前127年),漢將衛(wèi)青遠擊匈奴,成功收復被匈奴占據(jù)已久的河南地。鑒于收復失地后的上郡轄區(qū)范圍過大,元朔四年(前125年),漢武帝下令分上郡東部、北部和太原郡西部,創(chuàng)置西河郡。大致位于今陜西東部、北部,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qū)東部、南部及山西西部、中部?!稘h書·地理志下》記載:“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龍、埤是。莽曰歸新。屬并州。戶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h三十六:富昌,騶虞,鵠澤,平定,美稷,中陽,樂街,徒經(jīng),皋狼,大成,廣田,圜陰,益闌,平周,鴻門,藺,宣武,千章,增山,圜陽,廣衍,武車,虎猛,離石,谷羅,饒,方利,隰城,臨水,土軍,西都,平陸,陰山,觬是,博陵,鹽官?!盵1](P1618)
西河郡之36屬縣治城位置考證,史學界研究頗多。1987年出版的,由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采集眾說,標注其中河西有12個:富昌,平定,美稷,大成,圜陰,鴻門,增山,圜陽,廣衍,虎猛,谷羅,陰山;河東有8個:中陽,皋狼,平周,藺,離石,隰城,臨水,土軍。而騶虞,鵠澤,樂街,徒經(jīng),廣田,益闌,宣武,千章,武車,饒,方利,西都,平陸,觬是,博陵,鹽官16縣,《地圖集》未標注。[2](P17~18)
由此觀之,似乎已有結論。然而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歷代史家的研究結論基本是從文獻考據(jù)而來(如表1所示),缺乏考古發(fā)現(xiàn)遺物之對照。因此,仍有重新考證之必要。
《地圖集》所標注河東8縣位于原秦代太原郡西部,亦即諸代共王子侯國。[3](P1090~1091)根據(jù)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新考古資料,此8縣故城位置除中陽、平周外,其余6縣基本同《地圖集》。
皋狼,為戰(zhàn)國趙地,東漢襲。傳世的戰(zhàn)國三晉古璽有“咎郎左司馬”[4]。據(jù)考證,戰(zhàn)國并無“咎郎”之地名,“咎郎”當為“皋郎”。《史記·趙世家》:“孟增幸于周成王,是為宅皋狼。【集解】:徐廣曰:‘或云皋狼地名,在西河?!舅麟[】:按:如此說,是名孟增,
表1 史家對西河郡河東屬縣治城考證資料
號宅皋狼。而徐廣云‘或曰皋狼地名,在西河’。按地理志,皋狼是西河郡之縣名,蓋孟增幸于周成王,成王居之于皋狼,故云皋狼?!盵3](P1779)又《戰(zhàn)國策·趙策》:“智伯說,又使人之趙,請蔡、皋狼之地,趙襄子弗與”。南宋鮑彪本“蔡”作“藺”。[7](P587)而漢代西河郡有藺縣、皋狼縣,故同意鮑說。《漢書·地理志》西河郡屬縣皋狼,當因襲戰(zhàn)國趙之皋狼縣??脊虐l(fā)現(xiàn),今山西方山縣南村堡南村有一座漢代古城,古城為不規(guī)則形,周長 4 315 米,有內外城之分,內城東 200 米,西127 米,南 526 米,北約 300 米;外城東400 米,西206 米,南 770 米,北 594 米。傅淑敏認為,其內城為春秋、戰(zhàn)國皋狼邑,外城為西漢皋狼縣治,南單于庭,漢左都國城。[8]
臨水,因水而得名,莽曰(堅)鹽水,東漢廢?!妒酚洝そㄔ褋硗踝雍钫吣瓯怼份d,代共王子賢元朔三年封于臨河。另漢志朔方郡有臨河縣。然朔方開于元朔二年,恐此為二臨河。代共王子所封之臨河應為西河郡臨水之偽。[9](P1265)據(jù)此考證,今山西臨縣西北曜頭古城,位于湫水河東岸臺地上,依山勢而建。出土遺物包括戰(zhàn)國、漢代陶瓦片,應為其故城。[10](P1228)
離石,因其境內舊有離石水而得名,東漢為西河郡郡治?!端?jīng)·河水注》:“河水又南得離石水口,水出離石北山,南流逕離石縣故城西?!妒酚洝吩魄卣淹醴ペw取離石者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綰為侯國,后漢西河郡治也?!盵6](P85)《通典·州郡志》:“石州,今理離石縣……二漢屬西河郡,南單于庭,即左國城。”離石縣,“漢舊縣。后南單于庭左國城在此。有離石水,一名赤洪水。”[11]“臨縣,本漢西河郡離石縣地……石州,春秋晉地。戰(zhàn)國為趙之離石邑。秦伐趙取之,屬太原郡。漢置離石縣,屬西河郡。東漢郡徙治此?!盵12]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qū)城東信義鎮(zhèn)崖底漢代遺址,位于小東川河東岸臺地上。面積約2 4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1米-0.25米。即為離石縣故城。[10](P1182)
藺,屬戰(zhàn)國趙地,東漢廢。《史記·趙世家》:“(趙成侯)三年,魏敗我藺?!菊x】:‘地理志云,屬西河郡也’。”《史記·魏世家》:“(魏武侯)十五年,敗趙北藺?!菊x】:‘在石州,趙之西北。屬趙,故云趙北藺也?!苯窳挚h北賈家垣鄉(xiāng)龍花垣村東約30米的龍花垣漢代古城遺址,所在臺地為季節(jié)河環(huán)繞??偯娣e達6萬平方米,當為其故城遺址。[10](P1242)
隰城,莽曰慈平亭,東漢廢?!端?jīng)·河水注》:“(離石水)又南出西轉,逕隰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忠為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千城之稱?!盵6](P85)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今柳林縣西5公里處的穆村鎮(zhèn)穆村漢代古城,位于三川河北岸塬地上??偯娣e達150萬平方米,應是隰城縣故城遺址。[10](P1241)
土軍,東漢襲?!端?jīng)·河水注》:“吐京郡治。故城,即土軍縣之故城也……縣有龍泉,出城東南……龍泉水又北屈逕其縣東,西北入于河?!盵6](P85)今山西石樓縣小蒜鎮(zhèn)小蒜村西南約50米的小蒜漢代遺址,東南臨小蒜河。據(jù)筆者考證,小蒜河正好發(fā)源于遺址東南,后又經(jīng)其東,最后西北流注入黃河,完全符合《水經(jīng)注》關于“龍泉水”記載。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當為漢土軍縣古城。[10](P1279)
平周,東漢襲?!妒酚洝ばl(wèi)將軍驃騎列傳》:“將軍路博德,平州人?!菊x】:《漢書》云西河平州?!睋?jù)《漢書·地理志》知,西河郡屬縣有平周縣,而無平州縣。故推測“周”與“州”應為通假。另據(jù)《史記》六國表、魏世家、張儀傳等記載:“魏襄王十三年,秦攻取魏曲沃、平周?!笨芍?,平周為戰(zhàn)國時魏國城邑?!妒酚洝の菏兰摇分小菊x】:十三州志云:古平周縣在汾州介休縣西五十里。據(jù)此推斷,平周故城似位于今山西介休縣西。1975年冬,在山西臨縣永紅鄉(xiāng)窯頭村窯頭古城發(fā)現(xiàn)大量戰(zhàn)國尖足幣,上有地名“平州”字樣。然而城邑規(guī)模較小,可能只是一處臨時軍事駐地。[13](P82~85、88)近年在陜西米脂縣官莊多次出土帶有“平周”字樣的漢代畫像石,故考證古平周城應位于今陜西米脂附近??脊耪{查發(fā)現(xiàn),今榆林市榆陽區(qū)魚河鎮(zhèn)的米家園漢代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六百多米,東西寬五百余米,在城內出土大量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繩紋瓦當、陶盆、罐等殘片及鐵器殘片。另外,在城址北約兩公里處還有黑鷹梁漢代墓群。種種證據(jù)表明,米家園則古城可能即為漢西河郡平周故城。[14](P622)
中陽,東漢襲。戰(zhàn)國時趙有中陽邑。王先謙注云:“戰(zhàn)國趙地,秦取之。秦昭襄、趙惠文王會此?!盵15](P804)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趙世家》:“(趙武靈王)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菊x】引括地志云:‘西陽即中陽’?!锻ǖ洹ぶ菘ぶ尽肺骱涌は滦⒘x條亦注云:‘漢中陽縣’”[11]。據(jù)此似乎今山西中陽縣即為中陽故城。然而1983年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清水河縣的拐子上古城遺址出土秦兵器中陽戈,刻有“中陽”、“廣衍”字樣。[16](P63~64、76)史學界根據(jù)秦戈銘通例推測此為二地名。1985年在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鄉(xiāng)出土一件刻有“中陽”、“西都”字樣的戰(zhàn)國青銅戈。[17](P159)研究應是戰(zhàn)國秦惠文王后元至秦昭王末年,即戰(zhàn)國中晚期所造。史學界根據(jù)秦戈銘通例推測“中陽”、“西都”為銅戈使用地名。近年在杭錦旗阿門其日格出土一件古代計時工具——銅漏。上面刻有“千章”、“中陽”銘文,經(jīng)考證,該銅漏為西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鑄造于千章縣。[17](P185)“中陽”當指銅漏使用地。今杭錦旗勝利鄉(xiāng)古城梁漢代古城距銅漏出土地阿門其日格較近,當為“中陽”故城。[18](P579)至于《水經(jīng)·河水注》所謂“(河水)又南過中陽縣西,中陽故城在東,東翼汾水,隔越重山,不瀕于河也”者,當為后來內遷之“中陽”縣。
由此可知,《地圖集》所標注河東8縣,其實只有6縣?!兜貓D集》所注平周、中陽二城位置,并非西河郡初置時位置。而是東漢時諸羌侵擾,西河郡郡治內徙后,隨之南徙的屬縣所在。
另外,《地圖集》標注所謂不可考16縣中,西都、益蘭二縣極有可能位于河東地區(qū)。
西都,莽曰五原亭,東漢廢。王先謙《漢書補注》云:“戰(zhàn)國趙地,武靈王時秦取之。”[15](P805)西漢時所設上郡,有一屬縣名曰廉縣,近西河郡地界,故曾名曰西河亭。與此類似,西都曾名曰“五原亭”,故推測其位置有可能靠近五原郡地。且西漢時太原郡設有中都縣,西都當位于其西面,亦位于今山西境內。然具體位置不可考。
益蘭,莽曰香蘭,東漢襲,改名益蘭?!耙嫣m”當為“益嵐”,因近岢嵐山而得名。[19]今山西岢嵐縣境內發(fā)現(xiàn)漢代古城較多,然而究竟哪一座是西河郡益蘭縣故城,難以考究。
綜上研究,西河郡轄區(qū)跨連黃河兩岸。位于河東地區(qū)(今山西呂梁山、蘆芽山以西,山陜交界黃河以東地區(qū))的屬縣共有8個。分別為:皋狼(方山縣南村古城)、藺(柳林縣龍花垣遺址)、離石(呂梁市崖底遺址)、隰城(柳林縣穆村古城)、臨水(臨縣曜頭古城)、土軍(石樓縣小蒜遺址)、益蘭、西都。
目前考古材料及文獻證明,西河郡下屬36縣,多兼有居民點和軍事駐防的性質。而西河郡所處河東地區(qū)多為呂梁山區(qū),山脈連綿不絕。在此修建的軍事堡壘和邊城易守難攻,可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騎兵的南下。到東漢時,西河郡河西地區(qū)幾乎完全失于羌胡,郡治也不得不徙至離石,然河東地區(qū)終未丟棄,從而有效地抵御了羌胡南下。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以漢代西河郡為個案,對其河東地區(qū)屬縣治城進行重新探討,力圖復原區(qū)域歷史政區(qū)地理真相。
[1](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3](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莊新興.戰(zhàn)國璽印分域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5](清)錢坫.新斠注地理志集釋[M].二十五史補編·史記兩漢書三史補編(第二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6](北魏)酈道元著.水經(jīng)注校證[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7](漢)劉向集錄.戰(zhàn)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傅淑敏.南單于庭、漢左國都城發(fā)現(xiàn)記[N].中國文物報,1993-05-09.
[9]錢穆.史記地名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0]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下[Z].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
[11](唐)杜佑.通典[M].清武英殿刻本.
[12](明)李侃.山西通志[M].民國二十二年景鈔明成化十一年刻本.
[13]陶正剛.山西臨縣窯頭古城出土銅戈銘文考釋[J].文物,1994,(4).
[14]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下[Z].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8.
[15](清)王先謙.漢書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6]李興盛,刑黃河.內蒙古清水河縣拐子上古城發(fā)現(xiàn)秦兵器[J].文物,1987,(8).
[17]高毅,王志浩,楊澤蒙.鄂爾多斯史海鉤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8]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內蒙古自治區(qū)分冊下[Z].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3.
[19](清)曾國荃,王軒,楊篤等.(光緒版)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0.
〔責任編輯 王 宇〕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Location of the Hedong Counties Xihe Shir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SHI Chun-p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Xihe Shire is a famous Border in Han Dynasty and it was established in 125 B.C and it has 36 counties located in the Jin Shan border across the Yellow River. For the convenience of study, the county is divided into the Hedong counties and the Hexi counties.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the locations of the Hedong counties.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also marked their location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new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the so-called “Hedong eight counties” is not accurat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Xihe Shire;Hedong; County
2014-05-20
石春平(1987-),男,山西臨汾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中國民族史、邊疆史地研究。
K92
A
1004-1869(2014)06-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