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是我國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思想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被外國學者稱之為“中國最后的儒家”。他一生勤奮、坎坷,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也經(jīng)受過在惡劣政治環(huán)境下被曲解誤解的痛苦,然而,他竟活到了95歲高齡,甚至被譽為“超標準的健康老人”。這其中有什么奧秘呢?
不求長生,絕不輕生
梁漱溟對生死看得很透徹,他不求長生,也絕不輕生。有位生活孤苦的老人向他請教說:“先生,人什么時候才能得到解脫呢?”他一字一頓地回答:“佛家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不求生,不求死。”他的意思是,既在人世,就要把生命運用起來,為國為民,不虛此生。為此,則需要使自己的身體處于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
說起來,梁漱溟體質(zhì)原本很差,從小就體弱多病而異于一般孩子。往往冬天還未來臨,他已手腳發(fā)冷;才五六歲,就患上了頭暈目眩癥,發(fā)作起來,天旋地轉(zhuǎn),坐立不穩(wěn),苦不堪言,只有臥床不動才能得到安寧。
梁漱溟由于體弱多病,發(fā)育也很緩慢。小時候,他好靜不好動,始終活潑不起來。七八歲時,他看見別的小朋友玩雙杠得心應手,非常開心,十分羨慕,一時興起,也攀上雙杠玩,誰知兩臂軟弱,力不從心,竟從雙杠上摔了下來,摔得人事不省。從此,他再也不敢參加類似的大運動量的活動了。長輩們都擔心他活不久,但誰能想到他竟活到了95歲高齡呢?甚至在1986年,醫(yī)生檢查他的身體時,發(fā)現(xiàn)他的心臟跳動仍似青年。
少吃多動,持之以恒
梁漱溟之所以健康長壽,主要原因有兩條。
一是長期堅持吃素。梁漱溟在十四五歲時,突然對佛教來了興趣,到處搜尋佛教經(jīng)典,苦思苦讀。20歲時,他還想皈依佛門,由于家人再三勸阻,才未出家,但他卻開始遵守佛家戒條吃起素來。以后幾十年如一日,不管什么場合,他都堅持吃素。但他的堅持也并不刻板。有一次,他的兒子見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為吃驚,一問才知這羊肝原來是醫(yī)生開的治病良藥。
1950年3月,毛澤東在中南海設宴招待包括梁漱溟在內(nèi)的各界人士,面對滿桌豐盛菜肴,梁漱溟不為所動,只夾素菜入口。毛澤東見此情景,走到梁漱溟的坐席前,笑著說:“梁先生堅持素食,清心寡欲,定長壽也?!钡诙?,毛澤東又在家里宴請梁漱溟等客人。梁漱溟對毛澤東說:“我是素食者,有一兩樣素菜就成,你們吃什么請自便,不礙我的事?!闭l知毛澤東接過話來說:“不!不是一兩樣,統(tǒng)統(tǒng)要素食,我們今天吃飯,也要‘統(tǒng)一戰(zhàn)線嘛?!苯Y(jié)果那一頓飯,大家都陪著梁漱溟吃起素來。
二是少吃多動,淡泊平和。梁漱溟自謂“吃苦耐勞,摒絕嗜好,食色都很淡泊”。晚年時,有人問他長壽養(yǎng)生要訣,他回答說:“要說養(yǎng)生,我的經(jīng)驗可總結(jié)為:在生活上‘少吃多動,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氣貴平和,情貴淡泊?!?/p>
他吃飯,絕不吃飽,也絕不因食物品種多少和味道好壞而有所增減。他的食量很小,一日三餐飲食總量僅230克左右。早餐是半磅牛奶,煮時加些果脯(如桃、李、杏仁、桂圓肉),佐以一兩塊蘇打餅干或面包。正餐吃一兩樣青菜或豆腐,吃蛋以煮湯為多,主食為面食,極少吃米飯。對于水果,吃得較多的是桃子、西瓜、橘子、荔枝、蘋果,但量少。
對于酒,是絕少上口的。只因晚年受失眠困擾,時而在睡前飲一小杯葡萄酒。平時很少飲茶,更不飲濃茶,而且飲茶量少,一天兩杯就算多的了。在他55歲生日時,一位朋友一再向他敬酒,他皆勉強應付,有人問他:“先生能飲?”他答道:“平日絕不飲,但亦可應酬,多飲似不醉。吾常謂:吃飯是應酬自己,飲酒是應酬人家。”
他不但自己吃得少,對兒孫也是如此要求。他常常帶孫輩去公園玩,如在外吃飯,孫兒們回來總向奶奶抱怨訴苦,說爺爺沒讓他們吃飽,而梁漱溟卻說:“吃飯,吃到七八成飽是最好?!?/p>
少吃多動,并持之以恒,這是梁漱溟的生活規(guī)律。他的活動,主要有四種。
第一是“靜坐”。他從小瘦弱多病,又愛動腦,因此從年輕時代,就有失眠之苦。1919年,他受蔡元培先生之聘,到北京大學講授印度哲學。不久,他的失眠癥越來越嚴重,不得已只好向蔡先生請假。他來到西直門外的“極樂寺”休養(yǎng),找到省元老和尚,經(jīng)他指點以靜坐來治療失眠,效果頗佳,所以就一直堅持下來。靜坐可無思無慮、全身放松,使身心得到休息。
第二是打太極拳。梁漱溟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練太極拳后,興致一直很高,一招一式,都認真習練揣摩,從不間斷。而練太極拳的地方,也不拘泥,庭院、公園、過道他都能靜心習練。
第三是散步。他常說:“俗話講‘人老腿先衰,我現(xiàn)在對此深有體會。腿的衰老比其他器官為早,因此老年人越是懶得動,越是要活動?!彼欧睢鞍倬毑蝗缫蛔摺敝f,認為“人進行各種有套路與規(guī)范的鍛煉,都必然使大腦處于回憶與思維之中,使人落于被動,惟有散步是屬于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活動,聽之自然,無所思索,使人處于主動”。去公園暢游,是梁漱溟多年的喜好。有一張照片,是1919年春天他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時與同事李大釗、張申府、雷國能同游北京中山公園的合影。北京各大公園,都有他的足跡。解放后在北京,他每月購買通用月票,經(jīng)常游歷于中山公園、北海、紫竹院、臥佛寺、頤和園、八大處、香山等處。每逢重陽節(jié),必攜友人登香山,在玉華山莊暢談,似乎已成慣例,就是在90歲高齡之后,除外出郊游需人攙扶外,仍堅持在樓前樓后散步。在他的日記里,也常記有“早起寫稿后去北海穿行而出”,“早起去頤和園”等散步活動。即使是在“文革”遭批斗期間,他仍沒有間斷晨起、午后的散步活動。
第四是自我按摩。這是他數(shù)十年來持之以恒的鍛煉項目。每天早上5點左右醒來,就在床上進行。在按摩過程中,不斷伸腰、蹬腿、轉(zhuǎn)動脖頸、吸氣、呼氣、屏氣等,使全身都得到活動,血脈暢流。大約按摩50分鐘,才下床洗漱、散步。
梁漱溟到了耄耋之年,仍堅持多讀多思,筆耕不輟。他認為作為腦力勞動者,越是進入老年越要多動腦筋,才能保持才思敏捷。1987年,他對友人說:“李商隱詩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于一個九四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了,但我絲毫沒有頹唐、悲涼之感。語云:‘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只要我腦子還能用,我將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繼續(xù)走下去,愉快而充實地走完這最后一段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