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明
(寧夏大學,寧夏銀川750021)
?體育教學訓練學
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績效與優(yōu)化研究
馬兆明
(寧夏大學,寧夏銀川750021)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高等教育相應地頒布了擴招政策。此政策實施以來,競技體育優(yōu)秀運動員培養(yǎng)模式由原來的基層體育運動學校逐向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轉變,自1987年至2014年我國已有275所普通高等體育院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伍,但高水平運動隊伍建設績效仍然處于較低層次的發(fā)展,難以肩負起國家競技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任。針對其當前現狀,主要從招收院校的地域分布、運行管理結構、運動員現狀特征、教練員執(zhí)教能力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探討分析,并針對這種狀況提出了優(yōu)化措施,期待能夠為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理論基礎。
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績效
自1987年我國普通高等院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以來,已整整走過了27個春秋。但高水平運動隊所培養(yǎng)的運動員在國際競技體壇能夠獲得獎牌的人數屈指可數,如“2007年曼谷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中國代表團以33枚金牌位居于本次世界大運會榜首;但真正在校就讀的大學生運動員獲得獎牌比例較小,而大多數拿獎牌的運動員都是掛靠國家隊或者有國家隊訓練經歷背景的專業(yè)運動員”[1]。筆者從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院校地域分布、運行管理結構、運動員現狀特征、教練員執(zhí)教能力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分析,為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提供理論基礎。
1.1 院校項目設置
2014年國家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招收學校進行調整:1)增加招收院校數量,即由原來的234所增加到目前的275所;2)調整運動項目分布,將由原來的項目招收單位進行調整,如田徑項目原來具備招收資格院校166所,而調整后為144所,籃球項目由原來的115所調整為103所,其他運動項目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調整;3)項目總數量減少了,原來的圍棋、藝術體操等項目被取消,項目總數由原來的28個大項目減少為現在的25個大項目。
從項目布局來看,具備高水平運動員招收資格的275所普通高校中,招收田徑項目144所、籃球102所、足球70所、排球56所、游泳42所、乒乓球40所、健美操37所、武術34所、網球27所、羽毛球23所、定向運動16所、跆拳道11所、冰雪9所、射擊9所、龍舟9所、擊劍5所、棒球5所、棋類4所、賽艇4所、手球3所、攀巖3所、壘球2所、橄欖球2所、摔跤2所和柔道1所,共涉及25個大項目。就其項目布局現狀,表現出極度的失衡性。
1.2 招收院校地域分布
從表1統(tǒng)計看出,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分布在30個?。ㄖ陛犑校?,僅西藏自治區(qū)高校暫未設置高水平運動隊。目前,擁有高水平運動隊招收高校數量最多的地區(qū)是北京市27所,其次為江蘇省19所;青海省、貴州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各2所,為設置院校最少省市。依照我國行政區(qū)域劃分特點,我國7個行政區(qū)省市招收高水平運動員院校所占院??倲盗康陌俜直葹椋喝A東地區(qū)27%、華北地區(qū)22%、華中地區(qū)14%、東北地區(qū)12%、西北地區(qū)和西南地區(qū)均為9%、華南地區(qū)為7%。
表1 具有招收高水運動員資格普通高校省份分布(單位:所)
2.1 招收院校辦學門類和數量
何志林認為“我國競技體育項目布局高校數量由51—53—161—102—235所”[2],直至2014年達到275所之多??梢娢覈胀ǜ叩仍盒8咚竭\動員招收學校數量增長很快,基本呈直線上升趨勢。
目前我國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學校門類涉及22學科門類院校,其中師范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數量較多,各門類院校數量分別為:綜合大學75所、師范類37所、財經類24所、工程工業(yè)類21所、理工類17所、科技類17所、農業(yè)類13所、交通類8所、醫(yī)藥類8所、石油類6所、政治政法類6所、民族院校5所、郵電類4所、航空類4所、礦業(yè)地質類3所、建筑類3所、電力類3所、化工類3所、林業(yè)類3所、外語類3所、海洋海事類3所、傳媒類1所、藝術類1所。
2.2 運動項目設置比例現狀
目前,我國具有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資格的普通高等院校275所,設置運動項目主要以田徑、籃球、足球、排球、游泳、武術等為主的25個大項目。從項目分配設置方面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1)設置項目學校比例懸殊,具有招收田徑項目資格的院校166所,具有柔道項目招收學校僅2所;其中,具有招收田徑項目運動員學校數占總學校數目71%、籃球占49%、足球占30%、摔跤柔道等項目0.85%;2)項目設置隨意性較大,既然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將為我國競技體育儲備優(yōu)秀運動員選手,那么在項目設置方面應該以奧運會項目設置為基礎。但從我國目前項目設置現狀來看,至今未將拳擊、自行車、體操、舉重、曲棍球、現代五項、馬術、鐵人三項等11個奧運大項目列入(表2);3)招收院校性質與體育相差甚遠,從我國招收高水平運動員院??矗C合性大學68所占總院校29%、師范類院校36所占總院校數15.4%,其余諸如財經類、海洋類、航天航空類、交通類、林業(yè)類、石油類、外語類、醫(yī)藥類等院校并未設置體育專業(yè)的學校就占55.6%。
表2 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項目設置和奧運會項目設置對照表
2.3 擁有在訓運動員人數規(guī)模較大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要求:“招生院校應合理編制高水平運動員招生計劃,并列入國家核定的本校年度招生總計劃內。本科院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人數控制在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1%以內。高職(??疲┰盒5恼猩藬悼刂圃诒拘8呗殻▽?疲┱猩媱澘倲档?%以內?!比绻凑者@個招收人數比例計算,我國目前234所招收院校,基本每所學校招收普通本科生人數在5 000人左右,那么高水平運動員招收人數為50人。從而可知,目前我國在訓高水平運動員人數規(guī)模大約為:50(人)×234(所)×4(年級)=46 800(人)。可見,我國普通高等院校擁有在訓高水平運動員人數規(guī)模較大。
張浩認為:“高校辦隊工作在20年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然而成績背后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高校并沒有為國家培養(yǎng)競技體育人才。教育部門急功近利、體育部門拾遺補缺,其結果不僅使高校的辦隊工作背離了初衷,且對今后的發(fā)展方向起到了負面影響。”[3]
系統(tǒng)論認為系統(tǒng)是結構與功能的統(tǒng)一體。系統(tǒng)功能的發(fā)揮離不開構成系統(tǒng)的要素,但并非具備了要素系統(tǒng)就會具有功能。系統(tǒng)中要素必須被合理地安放在相應的位置,形成一定的結構,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之中,系統(tǒng)才能夠顯示功能。我國競技體育“院?;眱?yōu)秀運動員培養(yǎng)模式運行結構見圖1。
圖1 我國普通高校優(yōu)秀運動員培養(yǎng)模式運行結構
因此,在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發(fā)展突出表現為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定位“三不明”:與教育部職權關系、角色定位不明確;與單項分會職權關系、角色定位不明確;與全國性專業(yè)運動協會關系不順[2]。
以西安交通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集美大學、新疆大學、寧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華東交通大學等14所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主要涉及調查者基本情況、優(yōu)秀運動員輸送率、教練員配備、管理方式、場館物質資源等現狀。被調查的216名高水平運動隊運動員中,男隊員103名,占總數比例47.69%;女運動員113名,占總數比例52.31%。
4.1 運動員現狀
4.1.1 運動級別 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運動員的運動級別總體情況為:國家二級運動員占50.70%;國家一級運動員占43.72%;健將級技術水平運動員占5.58%??梢钥闯龈咚竭\動隊運動員運動技術級別主要集中在國家二級運動員層次,其次為國家一級運動員水平,且從問卷調查情況來看健將級水平運動員的基本來源為省市運動隊退役運動員。
4.1.2 就讀專業(yè) 由于國家對于招收普通院校高水平運動員就讀專業(yè)未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從而出現了高水平運動員進入高校后就讀專業(yè)的多樣性。本研究調查顯示,高水平運動員就讀體育專業(yè)分布主要集中在體育、中文、管理類學科門類專業(yè),其中近54%的調查對象就讀體育以外的其他專業(yè),但是在其就業(yè)意向的選擇中卻顯示從事“體育類”工作的期望?;诖藛栴},謝恩秋對遼寧省12所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調查顯示:外語專業(yè)占25.4%、新聞類專業(yè)15.4%、體育類專業(yè)占13.7%、法學類專業(yè)10.3%、其他各類專業(yè)共占35.2%[4]。
4.1.3 來源情況 調查顯示,當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運動員來源情況為:高中畢業(yè)生占62.50%、體育運動學校畢業(yè)生占24.54%、省市隊退役運動員占10.19%、高職學校畢業(yè)生占2.78%。可見,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來源情況基本表現為兩種途徑:一是以普通高中畢業(yè)進入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為主體的大學生運動員;二是以體育運動學校優(yōu)秀運動員、省隊運動員和國家隊退役運動員為主的運動員大學生群體。同樣,張舒揚通過對山西9所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來源情況調查顯示:高中體育特長生占總人數47.8%,其次是體育運動學校畢業(yè)的運動員學生占34.9%[5]。
4.1.4 入隊動機 調查發(fā)現,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在訓運動員的參訓動機表明:“發(fā)揮個人特長,較為容易跨入大學校門實現自己的大學夢想”占70.83%,“提升學歷層次,為將來就業(yè)儲備資本和能量”占17.60%,“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將來進入更高層次運動訓練隊”占5.10%。謝恩秋對遼寧省450名運動員的參訓動機調查顯示:提高競技水平占44.8%、為以后就業(yè)打基礎占70.1%、拿文憑占50%[4]。
4.1.5 就業(yè)意向 依據運動員對自己4年大學生活學習后的就業(yè)期望,將可以對其在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諸如專業(yè)選擇、參訓動機等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確定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方案。為此,本研究針對運動員就業(yè)期待與就業(yè)意向的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從事體育類工作占41.67%,其他職業(yè)占35.65%,繼續(xù)進入訓練隊占4.63%。
4.1.6 學訓矛盾問題 學訓矛盾問題將是競技體育“院?;比瞬排囵B(yǎng)模式的“瓶頸”問題。本研究針對此問題在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中,調查顯示:認為“影響很大”占12.96%、“影響”占38.43%、“一般”占24.07%、“不影響”占24.54%。徐持忍[6]通過對上海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1所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普通高校調查發(fā)現學訓矛盾突出。
4.2 教練員現狀
運動訓練隊伍建設中,諸如運動員選材、訓練計劃制定與實施、運動隊伍管理與控制、運動員素養(yǎng)提升等各方面教練員具有決定性作用。張舒揚通過對山西9所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普通高校35位執(zhí)訓教練員培訓現狀調查顯示,近40%的教練員從未經過專門的帶隊訓練科目培訓學校,教學兼訓練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91%[5]。
本研究以調查問卷形式對我國14支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男教練27名、女教練5名,共32名教練員進行調查,問卷涉及教練員的基本情況、來源渠道、執(zhí)訓能力、培訓情況等方面現狀進行調查。
4.2.1 基本情況 被調查對象平均年齡40.86歲;本科學歷占71.85%、碩士研究生學歷占18.75%、博士研究生學歷占9.38%;占總數59.38%的教練員擁有運動技術級別為二級水平,其余均沒有級別等級;32名教練員均未獲得國家統(tǒng)一認證的教練員級別等級證書。
4.2.2 來源渠道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32名教練員均來自高等體育院校畢業(yè)或普通高等院校體育院系畢業(yè),且基本來源于高校體育教師兼職教練員。其現狀原因分析: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要求,高等院校教師的學歷層次作為評價其所在院校的重要指標之一,教師的較高學歷層次結構將是從事高校教育人員的基本條件,體育專業(yè)亦然如此。從而,具有較高運動技術水平的各層次退役運動員因不具備普通高校要求的學歷層次,而未能進入高等院校,造成了被調查院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的來源渠道均不是高等院校體育專業(yè)本科學歷以上的各學歷層次人員。
4.2.3 執(zhí)訓能力 教練員的執(zhí)訓能力主要指教練員在運動隊伍建設中的領導組織能力、技術動作示范能力、理論知識講解能力和訓練工作的積極性等方面具備的素質。本研究對于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的執(zhí)訓能力現狀信息獲取,將通過對高水平運動隊216名在訓運動員對教練員執(zhí)訓能力的評價為依據。調查顯示:運動員對教練員的滿意度依次為“很滿意”占7.87%、“滿意”占31.48%、“一般”占37.04%、“不滿意”占16.20%、“極不滿意”占7.41%。
4.2.4 培訓情況 培訓情況指當前執(zhí)訓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教練員在近5年以來參加省市級別以上的教練員培訓學習次數?;谇懊娼叹殕T來源現狀調查可知,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運動訓練隊教練員來源基本為其院校體育教師兼職,緣由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在內容、形式、目的、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體育教師要想擔任教練員角色必須進行相應的教練員專業(yè)培訓學習。否則,可能將會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其結果直接影響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優(yōu)秀運動員培養(yǎng)工作。調查顯示:“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教練員培訓的人員占40.63%;僅“參加過1次”培訓的人員占31.25%;“參加2次”培訓的教練員占28.13%;“參加3次”及“3次以上”的教練員人數為零。
4.3 管理層面現狀
運動隊的管理“三分訓練七分管理”這樣的評價足以說明管理工作對于運動競技水平的提高,乃至于運動隊的建設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方向標作用。潘登把北理工成功歸結為:“北理工高水平足球隊的成功決不是一個偶然事件,特別值得其他高水平運動隊學習和借鑒的經驗是領導全方位支持和學校規(guī)范合理的管理方式?!保?]
研究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工作現狀的了解,主要通過運動員和教練員對其所在院校管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運動員感到“不滿意”占35.65%、“極不滿意”占12.96%;教練員感到“不滿意”占40.63%??梢钥闯?,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工作肯定存在不合理方面,有待改進提高。
4.3.4 場館資源現狀 本研究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場館資源現狀的了解,主要通過運動員和教練員兩個層面的評價以反映場館資源現狀情況。有關運動員對于其所在學校資源現狀的不滿意主要表現在訓練經費和待遇方面,其次為場館器材的完善程度;教練員層面的“不滿意”表現為工資薪水方面,對于場館器材所持態(tài)度為基本滿意。潘登通過對中國農業(yè)大學橄欖球隊調查顯示,該隊2006年獲得亞洲錦標賽冠軍、亞運會代表中國隊獲銅牌??偨Y其高水平運動隊成功經驗是:“學校非常重視,每年為橄欖球隊撥款建設經費為40萬。2007年開始學校調整運動員補助每月600~900元,并且減免每名學生5 000元學費,同時依據比賽成績發(fā)放獎金?!保?]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用于高水平運動隊訓練的場館器材基本滿足,但有待于完善提高條件以適應專業(yè)化訓練需求;更重要的是提高對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重視程度,制定合理有效的運動員、教練員待遇制度,保障訓練正常運行,提高參加運動隊訓練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5.1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競技能力
劉成等研究發(fā)現:“高校競技體育雖然于2005年實現了單獨組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愿望,在比賽中卻只有來自清華大學的胡凱和王穎以純粹大學生運動員身份奪取男子100 m及女子三級跳遠世界大運會金牌,運動員大學生依然是我國世界大運會代表團的奪金主力的這種參賽表現,實在難以讓人信服。依照目前高校競技體育整體運動競技水平的發(fā)展速度與現狀,在較短時期內能夠實現它在運動技術水平方面對競技體育強有力的支撐。高校運動隊尚未進入中國競技體育的主流。從1998年創(chuàng)辦至今的10年時間,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僅僅只為CBA職業(yè)聯賽輸送了7名大學生球員?!保?]可見,我國普通高校為國家競技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所做的貢獻實為屈指可數。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立標志著我國競技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有所變化,即由原來的“三級網絡結構”逐向競技體育“院校化”模式過渡。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不但承擔著提高運動員文化知識素養(yǎng)的重任,更肩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運動員后備人才的基地這個重任。在這二者之間,首先解決的問題是培養(yǎng)優(yōu)秀運動員,其次才是提高文化知識的問題,如果將二者的順序倒置則動搖了高水平運動隊建立的初衷,那么競技體育“院校化”培養(yǎng)模式將是失敗的。為此,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存在首先要解決培養(yǎng)優(yōu)秀運動員的問題。近年來,針對此問題諸多研究只看到“院?;蹦J桨l(fā)展中的附帶因素,以致出現了“解決了矛盾次要方面,而放逐了矛盾主要方面”的尷尬局面。
5.2 制約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成材率的原因分析
5.2.1 主體因素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辦法》規(guī)定報名條件要求:“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yè),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含)以上證書且高中階段在省級(含)以上比賽中獲得集體項目前6名的主力隊員或個人項目前3名者?!闭{查研究中發(fā)現,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隊員的來源主要是具有較好的運動技術水平的普通高中畢業(yè)生,其次是體育運動學校退役運動員或畢業(yè)生。然而基于此招收條件下的運動隊主體,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
1)從年齡角度來看,所招收運動員已不具備再繼續(xù)培養(yǎng)提高的條件。由于僅達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的高中畢業(yè)生,其年齡基本處于20歲左右階段。對于如此年齡段的二級技術水平運動員進行其潛力挖掘培養(yǎng),依據運動員成才年齡分布階段可知實為困難,其結果是重復勞動、浪費國家競技體育資源。
2)從來源渠道來看,高水平運動隊成材率低下是必然的。其來源之一是普通高中畢業(yè)生,由于年齡較大、運動技術級別較低,基本無培養(yǎng)前途;其來源渠道之二是體育運動學校的退役運動員學生,由于此部分運動員在體育運動學校再培養(yǎng)明顯沒有前途才進入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其進入普通高等院校學習目的是為了獲得大學學歷文憑,提升自身就業(yè)時競爭能力,難道高水平運動隊訓練與培養(yǎng)能夠將其培養(yǎng)成才?顯然是不可能的。
3)從參訓動機來看,通過對全國范圍14個省市的280名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運動員參賽動機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運動員就讀體育專業(yè)以外的其他學科專業(yè),近80%比例的高水平運動員參加運動隊訓練是為了獲取大學文憑提升學歷層次,為將來就業(yè)奠定基礎。因此,高水平運動隊在訓運動員運動技術水平長期處于業(yè)余化是必然的。
5.2.2 客體因素 服務于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人員和物質資源等客體條件,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高水平運動員技術能力的提高。目前,制約我國高水平運動隊健康成長的客體因素主要有:
1)教練員執(zhí)訓能力因素。調查中發(fā)現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執(zhí)訓高水平運動隊的教練員近90%來自體育院系部的體育教師,并未擁有教練員執(zhí)訓資格培訓與學習,同時兼教學與訓練于一身,教練員隊伍的執(zhí)訓能力和訓練精力可想而知。由于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兩者之間的目標、內容、方法、對象、負荷等各項運動學指標均具差異性,若沒有經過教練員專項學習與培訓難以掌握教學與訓練的區(qū)別甚遠,從而造就“出工不見效”無用功現狀。
2)物質基礎條件因素。根據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關于高等學校課余訓練試點工作評估方法》中規(guī)定的運動員年人均經費4 000元到5 000元的標準,大多數高校達不到這一要求,造成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招收入校后“閉門造車,校內練兵”的局面。
3)賽事組織環(huán)境因素。賽事組織將是競技體育的靈魂,更是體育學科的顯著特征之一。運動員離開了比賽的訓練失去激情,視運動訓練為在校學習期間的一門課程任務而已,對技術水平的提高沒有動力。國家著名游泳教練陳運鵬曾指出,“中國水上運動員一年比賽只有30次左右,歐美高水平運動員每年要有100次左右,國內這種低強度、缺乏實戰(zhàn)性的訓練很難產生更多的世界冠軍”[9]。因此,“從實戰(zhàn)出發(fā)”的訓練原則在當今競技體育實踐中仍具重要價值和意義。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所訓練隊員,所參加國家級比賽的機會只有4年一屆的全國大學運動會,其次是各省級的高校之間的運動會。處于這樣的賽事環(huán)境,很大部分的學生運動4年大學時間里沒有參加比賽的機會,學制期滿畢業(yè)。
6.1 縮減招收學校數目
為實現國家競技體育資源合理利用,有效控制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有數量無質量”“大而濫”的局面,建議通過對全國275支高水平運動隊進行積分比賽且賽期為4年,以目前奧運會28個大項目設置為基礎,每個競賽大項目進行“優(yōu)勝劣汰”、縮減規(guī)模,然后對其進行有效管理、精心培育。
6.2 提升招收級別條件
目前,由于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所招收運動員年齡相對較大、級別較低,其培養(yǎng)潛力挖掘不大,將制約高水平運動隊競技能力水平長期處于業(yè)余化階段。為此,對于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招收資格條件,應將原來的“國家二級運動員技術”水平條件改為“國家一級運動技術”水平及以上,保證精選精煉提高優(yōu)秀運動培養(yǎng)成材率。
6.3 限定攻讀學科專業(yè)
為從根源上解決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學訓矛盾問題,培養(yǎng)社會行業(yè)領域需求合格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建議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招收運動員攻讀專業(yè)由原來的“自選專業(yè)”改為“體育專業(yè)”。這樣,既能夠達到文化課理論學習與運動訓練實踐互相促進作用,又能為體育行業(yè)培養(yǎng)運動技術優(yōu)秀理論知識全面的優(yōu)秀師資和教練員隊伍,有效阻止運動員學習期滿后就業(yè)競爭能力降低問題,近而更好地避免“非文非武”樣式的畸形人才出現。
6.4 合理賽事組織周期
賽事組織關系著運動隊訓練的熱情與積極性,更關乎國家對高水平運動隊的監(jiān)管與評價,最重要的是為了及時挖掘與發(fā)現優(yōu)秀運動員苗子進行重點培養(yǎng)。1987年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建立以來,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之間體育賽事僅僅是各省市高校體育運動會,其次是每4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體育運動會,國家級別獨立的高水平運動隊體育賽事從未舉辦,從而出現“只管播種不管收成”現象,造成疏于對高水平運動隊的監(jiān)管。為此,研究建議體育管理職能部門每四年舉辦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體育運動會;其次,全國7個行政區(qū)域每兩年舉辦地區(qū)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體育運動會,合理安排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賽事組織周期,以提高培養(yǎng)優(yōu)秀運動員成材率。
[1]項佳.基于博弈論視角看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13-14.
[2]何志林,董眾鳴,龔波.新形勢下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現狀及發(fā)展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5):73-76.
[3]張浩.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路徑選擇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117.
[4]謝恩秋.遼寧省高校高水平運動員高等教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11.
[5]張舒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的研究—以山西省為例[D].太原:山西大學,2007:20.
[6]徐持忍.上海市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現狀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4):31-35.
[7]潘登.北京市體教結合培養(yǎng)高水平大學生運動員現狀及對策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08.
[8]劉成,司克虎,李儒新,等.我國競技體育與高校競技體育互動發(fā)展進程中的隱形沖突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6):512-515.
[9]于文謙.競技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99.
責任編輯:喬艷春
Construction and Optim ization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A Zhaom ing
(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Ningxia,China)
W ith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 ic transition in China,higher education has issued an expanding recruitment policy accordingly.Since the policy was implemented,the excellent athlet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training mode changed from grassroots sports school by shift to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igh-level sports teams.From 1987 to 2014,275 ordinary physical universities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our country,but the construction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s still ata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It is difficult to bear the burden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its current situation,this researchmainl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peration andmanagementstructure,features of athletes,coaches’coaching ability and the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optimizationmeasures for this kind of situation,looking forward to be abl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high level sports team;performance
G808.192
:A
:1004-0560(2014)06-0118-06
2014-05-08;
2014-07-15
2014年寧夏大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SK-1415)。
馬兆明(1976—),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競技體育訓練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