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東
內(nèi)容摘要: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由此可見,語文課堂給閱讀留一席之地無疑是素質(zhì)教育的必須,是語文教師的聰明之舉。
關鍵詞:語文課堂 閱讀 教材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說“讀”對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古代私塾先生的一聲斷喝“讀書”,弟子們便跟先生一起搖頭晃腦地一讀半天乃至一天。這樣的教育歷朝歷代便也培養(yǎng)出來像“李杜”那樣我們不能盡數(shù)的“大家”?,F(xiàn)今的語文教學改革,改來改去、改去改來,讀的問題始終不盡如人意。先來看一組案例:
實例一:執(zhí)教《找駱駝》。教師問學生“從課題上看,這篇課文講了什么?”學生七嘴八舌地進行了討論,最后一致認為課文是講怎樣能夠找到駱駝。教師抓住“找”這個關鍵,引導學生逐句逐段分析理解,學生似乎是終于學懂了課文。
實例二:《蜘蛛的網(wǎng)》一文,執(zhí)教者首先讓學生粗略地讀課文,緊接著就進入質(zhì)疑的環(huán)節(jié),當一名學生提出“蜘蛛的網(wǎng)能粘住蝴蝶、蜻蜓、甲蟲,為什么粘不住自己”的問題時,教師備課也沒有涉及,課堂隨之卡殼。教師雖然用“我們大家都來參與,看誰能夠先解決這個難題”的號召,調(diào)動了參學的積極性,但時間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快速溜走,直到下課,連教師自己亦沒有解決這個是否應該在本節(jié)課解決的難題。
實例三:教學《慈母情深》時,教師緊緊抓住文章連用三個“我的母親”這一排比句式,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歷,對母親腰酸背痛,轉(zhuǎn)身困難進行情景體驗;后以“如果這就是你的母親,你是怎樣的心情?”進行情感體驗;再以“假如你就在母親身邊,你會怎么做?”進行行為體驗。讓學生充分理解作者連用三個“我的母親”的用心所在。這樣的安排,雖然對理解全篇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和引領作用,但沒有閱讀的支撐,學生的各種體驗顯得很膚淺。
實例四:教學《第一場雪》。執(zhí)教者引入課題后,就安排學生讀書,給學生的任務是:1、讀書,解決課后的問題。2、匯報你讀書后的獨特收獲。學生進入閱讀后,教師和學生一樣沉浸于閱讀的享受之中。學生時而誦讀,時而默讀,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握筆在手,不停地圈點杠劃;教師似閑庭信步,如入無人之境,抑揚頓挫,很有點私塾先生讀的“搖頭晃腦”的樣子。教師在黑板上寫下“雪前——雪中——雪后——”時,師生的讀書戛然而止。課堂的最后7—8分鐘組織了簡短的交流和匯報,學生對雪前、雪中、雪后的層次把握分明,對雪前的“天景”,雪時的“物景”,雪后的“雪景”描述清楚,對“瑞雪兆豐年”的意思和意境理解透徹。
上述所列舉課例,顯而易見,只有第四種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語文課,而實際上我們的語文課卻大部分表現(xiàn)為前三種情況。換言之,我們真正用于放手讓學生閱讀課文的課時并不多。我們來看看課標,新課標關于語文學習的目標陳述中,閱讀教學的篇幅最長,條目最多,表述最詳盡。我們能夠感覺到課程標準對閱讀的要求,達到一種近乎理想的狀態(tài),幾乎語文學習的所有目標皆可由閱讀來實現(xiàn)。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地發(fā)現(xiàn),語文課堂上并無“閱讀”的一席之地,而是被對課文條絲縷線地肢解和對問題支離破碎的分析所代替,本來應該在語文學習中被重視的閱讀卻長期被“冷落”,似乎那些目標與課堂毫無關系,就是在課外也難以找到它們的影子,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
執(zhí)教《第一場雪》的教師,聰明之處就在于不做“無用功”,給予任務后,讓學生充分讀書,一讀就是30多分鐘,這樣的“讀”是實在的,具體的,有扎根之處的。組織交流時,個體的獨特收獲和體驗,也許就是另外一個個體的歉收與不及,幾番的匯報與交流,大家的收獲與體驗得以共享,教師的必要講解在學生的交流中無痕完成。再來看《蜘蛛的網(wǎng)》一文的執(zhí)教者。學生只是粗略地讀了課文,“疑”是什么?“難”是什么?還處于思考和準備中,這時安排質(zhì)疑,對學生來說本身就是個難題,此條路應該不通。教師硬牽著學生往前走,終于在“蜘蛛為什么粘不住自己”的問題上堵住了。如果教師把自己都沒準備的問題順勢引向課外,回頭再抓住一個或幾個點,來進行本節(jié)課的閱讀和訓練,可謂“從岔路又上道了”,只可惜,教師缺乏機智,課堂只好“信馬由僵”,無果而終。
前三種情況的共同之處,在于看重對文章的分析,雖然也有“讀”的影子,但“讀”是飄著的,虛無的,沒有扎根之地的。關于文章分析,諾獎獲得者莫言有這樣一段話:“文章分析這種方式,違背一般人的閱讀心理,或者說違背人們的審美習慣。從比較低級的意義上說,閱讀就像吃飯:上來一道好菜,色、香、味俱佳,吃完了,心情很愉快,身體很受用,對大多數(shù)食客來說,這就是終極的目的;如果吃完后不讓走,非要他說出這道菜是用什么原料構(gòu)成,用什么方法制作,包含著什么樣的營養(yǎng)價值,那就很可能讓他把吃下去的嘔出來?!奔热贿^分的文章分析已到了令人作嘔的地步,我們的教師還在精于此道,那就是愚蠢之舉了。
我們再來看看教材,事實上,語文教材的選文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大概可以分為如下幾類:一、無需講解,學生自己可以領會的;二、通過講解能夠領會,但不能轉(zhuǎn)化為閱讀能力的;三、通過講解,學生能夠領會,并能轉(zhuǎn)化為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的;四、即使講解,學生仍無法領會的。由此可見,語文課應該有不同的樣子,語文課堂需要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進行有生命力的重構(gòu),而閱讀正是語文新的生命?!兜谝粓鲅返膱?zhí)教者,給予學生讀書的時間是30多分鐘,體驗、感悟是學生自己的實踐。因此,收獲的是輕松愉快地教和學。我們的課堂讀20分鐘怎樣?讀15分鐘如何?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認識到閱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新課標在閱讀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fā)揮?!薄墩荫橊劇泛汀洞饶盖樯睢返慕虒W,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反復地讀,一遍又一遍地讀,讀中體驗,讀中感悟,讀中完成課堂生命力的重構(gòu)。那種教師吃力、學生吃虧、課堂無效的局面完全可以避免。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庇纱丝梢姡Z文課堂給閱讀留一席之地無疑是素質(zhì)教育的必須,是語文教師的聰明之舉。
(作者單位:湖北??悼h馬良鎮(zhèn)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