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世言有因必有果,有惡必有報,有罪則必有罰。罪與罰的因果之聯(lián)是上帝在人類世界設定的無形約法。因為有罪的懲戒才會有向善的結果,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存在。直到約拿用正義之說質問上帝的仁慈,用罪罰之言審視上帝的公正,罪與罰的結構體系在此被再重建。
[關鍵詞] 罪;罰;公義;愛
當我們過分強調愛而失去真理的原則時,就會放任自流,失去屬靈的權柄;若過分強調公義而沒有憐憫來挽回人,又失去了神的愛。①神的慈愛與公正在《約拿書》這一章節(jié)中通過約拿犯下的錯與之后得到的醒悟這一過程向我們展開。約拿以為的不可饒恕的罪,以為的不能挑釁的公正,為何在上帝眼里成了自己的錯?為何罪惡之城尼尼微可以得到上帝的寬恕與原諒?
實際上,《約拿書》是在愛與真理問題上的最佳詮釋,是上帝在罪與罰結構體系中的再重建。上帝與先知約拿兩大矛盾主體如何在矛盾沖突中尋求統(tǒng)一是《約拿書》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圣經(jīng)》中自由意志與上帝諭旨一大主題的鮮明闡釋。
一、約拿的自由意志與上帝的諭旨
《約拿書》,一個關于選擇的問題:耶和華的話臨到約拿,神諭是不應該被質疑和反抗的。但上帝給予人的自由意志與自主選擇的權利,有著個人意志的先知約拿因為自己的原則而選擇了反抗。
約拿是耶和華委任給尼尼微傳遞信息的先知,但約拿違背上帝的諭旨,想從服務上帝中逃離出來。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同時也要求人遵守自由意志的自律法則。人中斷上帝對人的美好意愿雖是出自于上帝賦予的自由意志,但人必須為此付出代價,接受上帝的審判和懲罰。約拿違命渡海,狂風掀海,神的怒氣威懾約拿,被吞魚腹。人只有在絕境中才會真實的悔悟,約拿先知亦如此。在地域深淵呼喚上帝的名字,語言上的共鳴嵌入這個禱告,為了回應這份禱告,上帝命令大魚把約拿吐到干地上。故事出現(xiàn)了轉機,約拿接受上帝的神諭告知了尼尼微人,他們信奉上帝遵從上帝的旨意。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便不降災禍于他們了。這事約拿大大不悅,很氣憤亞述人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懲罰,他認為犯錯就該受懲罰,上帝的原諒讓他憤怒。矛盾主體存在于上帝懲罰與仁慈之間,但約拿是神圣正義的擁護者,上帝的方法與約拿的立場相背離,他認為上帝的仁慈妨礙了所謂的正義,沒有相應的原則,有罪的人永遠得不到懲罰。此處是《約拿書》的高潮部分,罪與罰違背了常規(guī)的審判標準,上帝做出與常規(guī)邏輯相悖的抉擇,為何同樣性質的索多瑪城受罰而尼尼微城豁免?是上帝變仁慈還是道德審判標準變了?最后,故事出現(xiàn)了畫龍點睛的一筆,因為上帝安排在約拿身邊的一顆蓖麻,約拿從自身的體悟中感受到上帝作為慈父所有的對尼尼微城的矛盾心理與難擇之情。約拿最終認識到改邪歸正是能夠得到寬恕的。而先知的真正責任,是讓人們革新改變。上帝的說服使他的認識得到升華,拋棄了狹隘自私的民族觀,棄絕了排他心理,勇敢而真實地記載了自己這段生活經(jīng)歷,作為警誡他人的寶貴教訓。
二、上帝的愛與人的自由
上帝讓人有自由,是為了讓人能夠自愿而不是被迫的接受與付出愛,如此才能在人身上培養(yǎng)出成熟的性情與品格。神對世人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在人犯罪并惡貫滿盈時,神還給人留下最后的機會,一旦罪人轉離惡行,神就轉意不降所說的災。
驕傲為“七宗罪”之首②,是人類的原罪及其他罪惡的開端,同時也是上帝給予人類自由選擇權利的一個結果。上帝愛人,給予人充分的自由,包括自由意志和行動的自由。但擁有自由的權利并不等于同時就有了自主決定善與惡的意志。
人人都有悔過并改正的權利,這是上帝給予人類最偉大的愛。只有拋棄個人己見,一心向善,才能明白,自由是愛的成分,但也不能因為自由而辜負了上帝對我們的愛。
三、罪與罰的再重構
與其他傳統(tǒng)先知的英雄形象相比,約拿這樣一個在現(xiàn)代文學中頻繁出現(xiàn)的“反英雄”人物,在面對國家大難與個人苦楚時所面臨的疑惑與對上帝的質疑,是《約拿書》所要展示的核心問題——罰一定是罪的結局?《約拿書》提醒了猶太人上帝和悔改力量的存在,質疑了上帝對罪惡之城原諒的仁慈行徑,再次對罪與罰的因果關系進行再重建。對哲學或者神學來說,罪惡的問題基本是一個邏輯問題。在圣經(jīng)中,它卻是一個矛盾,正義善良的上帝怎么可能容忍罪惡和苦楚存在在世界上?不同于其他通過嚴密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的邏輯性問題,圣經(jīng)并沒有提供單一解決罪與罰的結果范式。人們和上帝處于一個動態(tài)的可感知的關系,而不是靜態(tài)的哲學家們的上帝。上帝的多重形象以及同以色列的關系都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而動態(tài)進行著,罪與罰的辯證關系也只有在具體境遇中再構建。
此外,約拿先知被要求傳遞給其他國家以神圣的原諒,即使是這些羞辱且蔑視了上帝的選擇的國家。因此,先知們不僅擔負著整個以色列民族的使命,也要照亮其他民族。上帝對人們的關照是無國界、無信仰之分的,人們只有在罪與罰的救贖中實現(xiàn)人類的真善。
注釋:
① 俞信真.神的慈愛和公義——讀約拿書和那鴻書有感[J].青草地上,2002.
②圣經(jīng)[M].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1989,P4.
參考文獻:
[1]孟令花,從懸念的設置看《約拿書》人物形象塑造[J].濟寧學院學報,2012.
[2]皇甫世奎,《罪與罰》的晦澀主題:基督精神[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作者簡介:余夢月(1991—),女,工作單位: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職務職稱:在讀研究生,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傳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