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萱
我相信最在乎職業(yè)尊嚴的種族在日本。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人會反對這個論點,只要你去過日本,或吃過日本人端給你的任何東西,哪怕只是一碗白飯和醬菜。
若問我在看過千百部電影后,最喜歡的作品,我會說伊丹十三,始終是我的最愛,他的任何一部電影,既家常又經(jīng)典。譬如,只是說碗拉面的《蒲公英》。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女主角,是個再家常不過的婦道人家,也是最懂伊丹十三的妻子,一個知道什么是生活的女人,拉面,在她手里成神話。
一個沒有相貌或丁點嫵媚的女人,能夠帶給男人的,只剩下日常生活里的柔情。而這看似若有若無的柔情,卻被織成過日子的中流砥柱,誰也無法取代。
前幾日在北京被招待日式燒烤,大家都點啤酒,唯有我這腸胃早已不受冰冷的老婦,要了一盅清酒,卻招來旅居日本多年主人的譏諷:“你比較有氣質(zhì),我們這些粗俗的啤酒族先干一杯。”此言差矣!在日本吃燒烤,啤酒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時尚選擇,論家常,當屬清酒,這一點,跟日本人相處過的都知道。不過,上了年紀,我的存在仍造成威脅,當屬不可多得的恭維,于今,只能笑納。
1991年在北京王府井吃過一碗九毛錢的牛肉拉面后,我對面條產(chǎn)生了敬意。這項工藝在臺灣被隨意對待,不知是面粉還是氣候的過錯,又或者是我們不再對“便宜”的東西心懷敬意,許多制作工序都被簡化得失去精髓。面條,在歐洲被意大利人發(fā)揚光大,去了日本,成為每日感謝上蒼的食物,這兩者,到了北京,是一碗家常面的好幾倍價錢,且受到“高大上”的矚目。
于我,更愿意拉面是碗路邊即可享用的小食,而非金碧輝煌里的盛宴。尤其是看過《蒲公英》后,更確認了,一碗拉面的高尚與質(zhì)樸,不在于質(zhì)量,更不是價錢的問題,而是自我尊重的態(tài)度,升華為一種過日子的精神,這才是活下去的尊嚴。
無論是在日本古城里享用拉面,還是在北京巷弄里吃碗拉面,我都幸運地遇見了有職業(yè)尊嚴的大廚,雖只是家老舊的小破店,他們盯著我喝下最后一口湯的眼神,教我銘感五內(nèi),至今,記憶猶新。
煲湯,講究的火候,需要極大的耐心,除了食材必須新鮮,時間的掌控是關(guān)鍵,過少,未達醇厚,過久,失去鮮美,一點差錯,口感即有千里之別。我在初試高湯制作工序時,每半小時乃至每十分鐘即品嘗的過程里,明白了時間的變化。守著一鍋湯,猶如感受一個人在身邊的細微觸動。
我曾經(jīng)用牛大骨熬兩小時后,過濾,放入雞胸骨與老姜,中火半小時,再撇油過濾,然后用熱水清洗過的豬骨再熬兩小時。此時,濃白勝雪,味甘厚而不肥膩,只需再漂幾片翠綠,即可上桌驚艷。這樣的高湯,無論拿來燙菜還是下面,甚至炒菜,都有畫龍點睛之效。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時間的調(diào)整,來自于日積月累的經(jīng)驗,否則,定時照做即可,何來火候可言?
至于面條的制作與選擇,亦若是。我喜歡日本人在飯前必說的一句話,法國人是祝你有個好味口,日本人卻是感謝上蒼賜給我美好的食物。以此心情用餐,誰能不在制作時以虔誠的心意對待食材?
我們教會了日本人做拉面,日本人卻以高大上的姿態(tài),平價的營銷策略,橫掃兩岸三地,這一點,讓我了解了食譜的精髓,不僅僅是食材的掌控與制作工序的細節(jié),更是那份由衷的敬意,讓人游走天下無往不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