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岸,王瑩,呂雪,陳柏寧,朱桂林,郭美美
(1.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急診ICU,海南???70311;2.海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海南???70102)
·經驗交流·
B超引導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在上臂行PICC置管的應用
王家岸1,王瑩2,呂雪1,陳柏寧1,朱桂林1,郭美美1
(1.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急診ICU,海南???70311;2.海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海南???70102)
目的 探討運用床邊B超引導下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于肘關節(jié)以上置入PICC導管的方法。方法選取我科21例血管不理想的患者,在床邊B超的引導下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置入PICC導管。結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導管,過程順利,無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運用床邊B超引導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于肘關節(jié)以上部位置入PICC導管,成功率高,可有效解決血管條件不理想PICC置管成功率低的難題,克服了傳統(tǒng)PICC置管的缺陷,值得臨床應用。
床邊B超;改良塞丁格技術;新方法;PICC導管
隨著醫(yī)療科技的進步,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eriphera 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技術在需要長期靜脈輸液患者,尤其是化療患者、早產兒的治療和危急救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使用改良塞丁格技術(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和超聲引導進行上臂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能夠極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減少機械性靜脈炎、穿刺點感染、導管意外拔出、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2]。我科自2012年2月至今,運用床邊B超導引下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進行上臂PICC置管的技術,已為多例血管條件不理想的患者成功置入PICC導管,現(xiàn)將操作方法及經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因需要置入PICC導管的21例患者,其均為血管不理想,無法在直視下或觸摸下直接穿刺。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齡48~87歲,平均70.0歲;腦梗塞9例,重癥肺炎5例,膿毒血癥7例;神志昏睡12例,淺昏迷7例,藥物鎮(zhèn)靜2例;經右臂穿刺置管16例,置管長度32~40 cm,經左臂穿刺置管5例,置管長度38~45 cm;均由貴要靜脈置入。
1.2 方法
1.2.1 評估血管評估患者置入PICC導管的必要性,有無禁忌證,與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溝通交流,取得同意及配合,并簽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書。
1.2.2 用物準備床邊B超機(百勝MyLab20)、床頭桌兩張、一次性成人尿墊(60 cm×60 cm)1張、止血帶1條、標記筆1支、皮尺(長度大于80 cm)1個、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支、20 ml注射器1個、1 ml注射器1個、砂輪1個、無菌紗布5包、0.9%NS 250 ml 1瓶、棉簽1包、針頭1個、膠布、彈力繃帶、安爾碘皮膚消毒劑60 ml 1瓶、吉爾75%醫(yī)用酒精60 ml 1瓶、撬開后剩橡膠塞的滅菌注射用水500 ml 1瓶、套好醫(yī)用垃圾袋的垃圾桶1個、PICC套件、PICC穿刺包、MST套件、導針器套件。
1.2.3 選取血管推床邊B超機于穿刺手臂對側床邊,調整屏幕至操作者方便直視的位置,連接好電源,開啟機器,選擇血管彩超探頭,用皮尺測量出探頭兩側的中間線,并用標記筆呈直線標記出中間線(圖1)。手消毒劑消毒手,戴無菌口罩、帽子,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仰臥位,患者置管的手臂外展與軀干呈90°角,手臂下鋪成人尿墊,防止污染床單。扎止血帶,涂適量超聲耦合劑于血管超聲探頭,探查血管情況。先用手觸摸到肱動脈,然后置探頭于觸摸到的肱動脈搏動處,用探頭擠壓搏動處,屏幕上不易被壓扁,且有搏動的圓形黑點,則為肱動脈。然后向內側慢慢滑動探頭,屏幕上可見一內徑較大,用探頭擠壓易壓扁,無搏動的圓形黑點,則為貴要靜脈,此時可見肱動脈和貴要靜脈的超聲影像同時顯示在屏幕上(圖2)。左右滑動探頭,使貴要靜脈顯示于屏幕正中間,用標記筆沿探頭中間線在皮膚上做好第一個參照標記點,便于穿刺時指導穿刺針的進針方向。沿貴要靜脈向上滑動探頭至預設的PICC置管穿刺點,左右滑動探頭,使貴要靜脈顯示于屏幕正中間,用標記筆沿探頭中間線在皮膚上做好穿刺標記點。然后繼續(xù)沿貴要靜脈向上滑動探頭3 cm左右,左右滑動探頭,使貴要靜脈顯示于屏幕中間,做好第二個參照標記點,便于插入導管鞘時指導血管的方向。松開止血帶,用皮尺測量好臂圍和置管長度,并做好記錄。
圖1 血管超聲探頭中間線
圖2 貴要靜脈(左)和肱動脈(右)超聲影像
1.2.4 操作方法選擇合適的操作區(qū)域,并按照無菌原則打開穿刺包,取無菌底單鋪在患者的上臂及肩部下,戴上第一副無菌手套。先使用酒精擦拭3遍,充分待干后,再用碘伏擦拭3遍,消毒范圍為整個手臂,使用碘伏和酒精消毒時以預穿刺點為中心向外做同心圓擦拭,消毒過程中不可倒退到已消毒的區(qū)域。摘去手套,穿手術衣,戴第二副無菌手套,用滅菌注射用水沖凈手套上的滑石粉,鋪無菌巾、無菌孔巾及無菌大單遮蓋患者的身體,建立無菌區(qū)。由助手持超聲探頭,并涂抹一層無菌耦合劑于探頭上,協(xié)同操作者為超聲探頭和電纜套上無菌探頭罩。操作者使用橡膠圈固定探頭罩,隔著探頭罩在探頭上再涂抹一層耦合劑,放置探頭于方便取放的無菌區(qū)內。助手協(xié)助打開各種無菌物品,操作者按順序和習慣放置于方便操作的無菌區(qū),拿出導管,將導管腔注滿生理鹽水以檢查管路的通暢性和密閉性,并用生理鹽水浸潤導管。在穿刺點皮內注射0.1~0.2 ml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扎止血帶,取探頭,將探頭豎直置于穿刺點上方,但不要遮住穿刺點,使探頭邊緣線與第一標記點和穿刺點連線垂直。找到擬置管的貴要靜脈,左右滑動探頭,使貴要靜脈在屏幕中的影像位于中間后,固定探頭。此時,另一只手取穿刺針,使穿刺針、探頭中間線及第一標記點和穿刺點的連線在同一平面,穿刺針與探頭呈30°~45°,沿探頭的邊緣與中間線交界處置入穿刺針后緩慢進針。操作者觀察屏幕上顯示的圖像,根據超聲圖像慢慢調整穿刺針的進針方向,當在屏幕上看到血管被壓扁或看到血管內有一白點出現(xiàn)時,觀察穿刺針針鞘,若見回血,停止進針;若不見回血,再按原方向或調整方向進針,直至見回血后,固定穿刺針。放探頭于無菌區(qū),取導絲,將導絲通過針鞘送入血管10 cm左右時,松止血帶后繼續(xù)送入導絲至外露10~15 cm,將針鞘緩慢回撤,只留下導絲在血管中。解剖刀于穿刺點沿導絲平行方向切開皮膚,擴大穿刺點,便于插管鞘的送入。沿導絲用來回轉動的輕柔手法送入插管鞘,送入方向為第二標記點與穿刺點的連線方向。待插管鞘送入后,一并撤出插管鞘內套管和導絲,用一個手指按壓插管鞘前端的血管以防止出血和氣栓。緩慢地將PICC導管通過插管鞘送入血管,預計導管尖端快到肩部時,讓患者向穿刺側轉動頭部,下頜靠近肩部,這樣能夠盡可能地避免導管進入頸靜脈,繼續(xù)送管至預測長度。將插管鞘抽出血管并退出整個管身,撕裂管鞘,并從管身上剝離。緩慢撤出導絲,修剪導管留外露5~7 cm,連接減壓套筒和連接管。使用裝有10 ml生理鹽水的20 ml注射器,抽吸導管見回血并沖洗干凈血液,連接肝素帽,并封管。使導管打一個“U”型的彎曲,用思樂扣固定導管,在穿刺點上方放置2 cm×2 cm紗布,用10 cm×12 cm透明貼膜覆蓋穿刺點,彈力繃帶包扎穿刺點周圍。
21例血管不理想的患者均成功置入了PICC導管,成功率為100%,穿刺過程順利,耗時短,局部組織損傷小,操作安全,無并發(fā)癥發(fā)生。
PICC因其技術操作較安全和簡單、對患者創(chuàng)傷少、留置時間長、能減輕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減少高滲或低滲透壓以及化療藥物對血管內膜損傷等優(yōu)點而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3]。傳統(tǒng)的PICC置管要求在靜脈可視下穿刺,在血管顯露明顯的條件下穿刺的成功率較高,對于血管條件不理想的患者成功率較低,局部損傷大。其穿刺部位一般在肘關節(jié)以下,穿刺手臂的屈伸會帶動導管在血管內滑動產生摩擦,刺激血管內膜,損傷血管壁,因此易發(fā)生機械性靜脈炎、穿刺點炎癥、導管意外脫出、手臂不適等[4]。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MST的出現(xiàn)有效地解決了血管條件不理想PICC置管成功率低的難題,克服了傳統(tǒng)PICC置管的缺陷。我科PICC置管師學習了超聲引導下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進行PICC置管的方法和經驗,運用B超的引導下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行上臂PICC置管的新方法,為多例血管條件不理想的患者成功置入PICC導管,有效的解決了血管條件不理想PICC置管成功率低的難題,克服了傳統(tǒng)PICC置管的缺陷。
在運用此方法進行PICC置管時,在操作前,首先和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取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后并簽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書;其次做好準備:(1)準確的用皮尺測量出探頭兩側的中間線,并用油性標記筆呈直線標記出中間線;(2)找出貴要靜脈,確定并做好穿刺點標記、第一參照點標記及第二參照點標記,第一參照點和第二參照點分別在穿刺點的下方和上方3 cm左右處。在操作中:(1)穿刺時,探頭邊緣線與第一標記點和穿刺點連線垂直,穿刺針、探頭中間線及第一標記點和穿刺點的連線在同一平面,穿刺針與探頭呈30°~45°,沿探頭的邊緣與中間線交界處置入穿刺針后緩慢進針;(2)送入插管鞘時,沿導絲用來回轉動的輕柔手法送入插管鞘,送入方向為第二標記點與穿刺點的連線方向。
總之,運用床邊B超引導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于肘關節(jié)以上部位置入PICC導管,成功率高,可有效解決血管條件不理想PICC置管成功率低的難題,克服了傳統(tǒng)PICC置管的缺陷,值得臨床應用。
[1]呂匯穎.PICC的臨床應用及護理[J].中華醫(yī)學護理雜志,2010,24 (12):38-39.
[2]張曉菊.超聲引導下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進行上臂行PICC置管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54.
[3]陳影潔,陳春賢,簡黎,等.B超引導下運用改良塞丁格技術置入PICC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0):102.
[4]Stokowski G,Steele D,Wilson D.The use of ultrasound to improvepractice and reduce complication rates in peripherally central catheterinsertions[J].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fusion Nursing,2009,32 (3):145-155.
R454.3
B
1003—6350(2014)21—3240—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21.1271
2014-02-24)
王家岸。E-mail:187899812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