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洪
我的家鄉(xiāng)上杭,地處福建西部,曩者譽之詩畫之鄉(xiāng)、將軍之鄉(xiāng)、建筑之鄉(xiāng)、山歌之鄉(xiāng)。,是一方多姿多彩的水土。
回瀾三褶,俗去還留,回眸三盼??图夷赣H河汀江最美的身段,裊裊娜娜地凸現(xiàn)在閩西上杭城邊。這番景象,撩起了愛國志土、詩界巨擘丘逢甲的詩興:東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來更向東。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畫夕陽中。(《詠上杭》)古往今來,在語言人騷客的眼中,上杭是一座多么美麗的畫中之城??!
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上杭升場為縣。滔滔汀江,滾滾南流,淘盡幾多歷史的煙云。千百年來,“昭陽”、“通濟”、“通駟”、“迎恩”四座城門迎送過幾多風(fēng)物?!耙粯蚣軆砂叮穹康陀职?,窄路難過車,暴雨水滿街”,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杭縣城關(guān)并沒有多大改觀。
東風(fēng)吹來滿眼春,江邊風(fēng)景一時新。近二十年來,上杭縣城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整座城市越變越倩,既干凈又美麗。
站在汀江岸邊的掛袍山頂上鳥瞰上杭城,只見星羅棋布的建筑錯落有致,一條條街道如綢帶鋪展,波光粼粼的汀江水面上,南門大橋、東門大橋、水西渡大橋姿態(tài)優(yōu)地伸出雙臂,緊緊地、深情地連著兩岸;橋下幾只篇舟悠哉悠哉地游。
漫步上杭城,那設(shè)計獨特、造型精美、象征上杭人民乘改革一蔟之風(fēng)奮勇前進的縣標,磁鐵般地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那長達十幾里的北環(huán)路,兩旁綠樹成蔭,花木盛開,精美的建筑鱗次櫛比,活似一位花枝招展的時裝模特,把她的美感恰到好處地凸現(xiàn)出來,令人嘆為觀止。
今日之上杭,已成為具有一定檔次的江濱園林城市,其標志是瓦子街、江濱公園和江濱廣場。
江濱路筆直寬敞,每隔30米就站著一族高桿燈。江濱路旁,綠草如茵,花木蔥蘢。江濱路下,是規(guī)模寵大、優(yōu)美壯觀的江濱公園。公園的六角花磚路面,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如動聽的輕快的鼓點。公園里還依江而建有高大、堅實、壯麗的城墻,一個個城垛宛如一個個窗口,折射出千年古邑日新月異的變化。每到夜間,公園的靠背石椅上總是坐滿了人,不少人還倚著城垛釣魚,沿著岸墻巡看江邊夜景的人更是絡(luò)繹不絕。芳草萋萋,繁花滿樹,楊樹依依,路燈脈脈,江岸漁火,一片靜謐、祥和、怡心。那倒映在江水中的星光和燈火,如詩如畫,如夢如幻。
江濱路的中段是瓦子街。眾多客家姓氏遷移史中都提到上祖來自上杭的“瓦子街”(瓦子坪、瓦子巷),都認同上杭為祖地,上杭成為客家人的發(fā)祥地之一,并被譽為“客家族都”。成立于第十六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召開前夕的客家族譜館,就位于瓦子街頭。該館收藏有112個客家姓氏的上千種版本逾萬冊族譜。眾所周知,族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各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與正史、地方志同為構(gòu)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涵蓋人口學(xué)、社會學(xué)、民俗學(xué)、歷史學(xué)、經(jīng)濟史、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志等各方面的原始資料,具有獨特的、其它史籍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擁有珍貴譜牒資料(其中60多個姓氏的族譜為原件)的上杭族譜館,是一個真實反映漢族客家民系不斷播遷、繁衍發(fā)展的家族史料寶庫,是一座吸引海內(nèi)外客家裔孫和世界客家學(xué)研究者的文化寶藏,成為獨樹一幟的世界客屬血緣文化的研究中心。它,似一塊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著尋根謁祖意識強烈的客家裔孫,激發(fā)了海內(nèi)外客家鄉(xiāng)親愛國愛鄉(xiāng)的情懷,譜寫了一曲曲血濃于水的親情樂章。
瓦子街上,還有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兩所文廟之一上杭文廟。據(jù)史載,上杭文廟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一走進文廟的大門,已略有些破損的石柱上那蒼勁有力的浮雕就映入你的眼簾。推開文廟第二重那紅色的大門,邁過那飽經(jīng)風(fēng)雨磨蝕的門檻,置身于泮池,凝眸注視碧池中逍遙自在地游樂的魚,你眼中或許會晃過千百年來在此孜孜以求功名的莘莘童生吟讀的身影。泮池的左邊是名宦祠,有史可查的歷代清正廉明、政績卓著的名宦計47名。泮池的右邊是鄉(xiāng)賢祠,清代揚州畫派的代表性畫家之一的之一的華喦、清初詩人劉坊、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民國年間南社巨子丘復(fù)等,都忝列其祠,永遠受到邑人的崇敬。
前些年,上杭對瓦子街進行了認定,并籌集2.5億資金重新修建瓦子街。今日之瓦子街,有一座亭、一尊塑像、一座廟、一座牌坊,格外讓人聯(lián)想翩翩。
亭叫陽明亭,亭內(nèi)有復(fù)制的《時雨記》碑。史載,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農(nóng)歷三月,王陽明奉命以左僉都御史的身份率領(lǐng)大軍征剿漳州大帽山以詹師富為首的農(nóng)民起義軍,駐節(jié)汀州上杭。當時上杭大旱,無法春播,王陽明應(yīng)士紳之請,在他的駐節(jié)之地(即察院行臺)為民禱雨。也是湊巧,他祈雨后,果然下了一天一夜的甘雨。翌月,王陽明凱旋班師回上杭時天公作美,又下了三天三夜的透雨,旱象解除,萬民歡悅。王陽明在一片歌功頌德聲中,甚為得意,撰《時雨記》,并銘刻于碑石。
與《時雨碑》相得益彰的是華喦塑像。華喦,原字德嵩,后改字秋岳,又名空塵,清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初七(1682年11月21日)生于福建上杭一戶貧寒的造土紙農(nóng)家,后來在杭州西湖附近筑居“解弢館”,往返于杭州與楊州之間,出沒于文士雅客之堂,一反在時左畫壇占統(tǒng)治地位且盛行一時的“四王”畫風(fēng),主張師法自然,注重寫生。他畫作 頗豐,質(zhì)量整齊,皆構(gòu)圖新穎,形態(tài)生動豐富而逼真,敷色鮮嫩不膩,畫格松秀明麗,時用枯筆干墨淡彩,推陳出新,別樹一幟,且別出心 裁地將詩、書、畫完美地結(jié)合為一體,把歷史上的文人畫推向新的高度,成了“揚州畫派”的代表之一,對清代中葉之后乃至今日畫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華喦之后,不少畫家都喜歡在自己的畫作上注明“效新羅山人筆意”,以示欽敬和師承。華喦遺作,現(xiàn)珍藏于國內(nèi)各大博物院和美、日、法等國美術(shù)館,被捧為世界藝術(shù)珍寶。華喦自號“離垢居士” 而且把自己的詩集取為《離垢集》?!半x垢”者,遠離污垢、守其冰心玉潔者也。華喦一生,鄙棄功名富貴,修養(yǎng)情操,堅其不墜青云之志。“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石化的華喦靜靜地、澹然地端坐汀江之畔瓦子街上,他的身影經(jīng)雨露的滋養(yǎng),云嵐的撫摸,陽光月光的注視,日益凸現(xiàn)出人品、畫品的力量,令越來越多的后來者心儀、膜拜。endprint
廟曰“太忠廟”。 該廟是為祭祀唐朝開元間進士張巡而建的。張巡(709—757)唐鄧州南陽(今河南)人。安史之亂時,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縣),抵抗安祿山軍。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與太守許遠共同作戰(zhàn),在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堅守數(shù)月,死戰(zhàn)不降。睢陽失守后,遭叛軍殺害。上杭太忠廟的上聯(lián)“千載睢陽留碧血”、下聯(lián)“萬家玉燭照丹心”及橫批“天地正氣”, 既寫出了張巡的壯舉,又寫出了世人對他的緬懷之情。1929年9月下旬,紅四軍第八次黨代會在此廟召開。
太忠廟前,立有一塊巍峨的“流芳”牌坊。據(jù)《上杭縣志·義行傳·吳珂》(民國27年)記載,吳湘,“永樂中,與邑人丘陵宗以精通書算征,陵宗不就。湘歷官至南戶部郎中?!睋?jù)《上杭縣志·選舉志(上)》(民國27年):吳谷用,“以子貴,贈南京戶部貴州司郎中”。時任省、府、縣地方官員為彰顯朝廷恩榮,表彰吳湘父子在功名上的建樹,為后人樹立典范,在大忠廟前直街共同建造。
江濱公園的西端,便是江濱廣場。江濱廣場占地2.09萬平方米,總投資一千多萬元,集休閑、娛樂、集會為一體,堪稱上杭的翡翠。
白天,人們在江濱廣場晨讀、晨練,鳥兒們在此匯操、匯演,花樹們無聲勝有塊地相互致意,五星紅旗激動地揮舞,使這里清新,而又生機盎然。
江濱廣場的夜景更美。
廣場之夜是熱情的夜。人們?nèi)宄扇簛淼綇V場,傾聽熱情奔放的樂曲,熱情地交談著各自的話題,憧憬著美好的明天。那些熱情的攝影師頻頻按動相機快門,將人們的微笑和幸福定格在永恒的瞬間。
廣場之夜是激情的夜。鏡球燈飛速旋轉(zhuǎn)左顧右盼,投射燈嬌柔地張開彩色的眼睛含情脈脈地凝望。隨著樂聲的起伏,那噴濺的泉水五彩繽紛,或如紛紛揚揚的夜明珠徐徐散落,或如激情難抑的幸福淚花一濺盈空,或如驛圣潔的雪蓮在池中綻放造型清麗的圖案,或如一只斑斕的孔雀優(yōu)美地開屏,或如一位美倉美奐的仙女舞動長裙短袖。江濱廣場的音樂噴泉,簡直就是激情洋溢的五光十色的詩篇,令人陶醉,令人振作,令人神往。
廣場之夜又是夢幻的夜。在樂曲聲中,在噴泉影里,人們的笑臉如薄薄輕紗籠著的一朵朵花。人們倚坐在樹下,或躺臥在草坪里,是那么的愜意。良宵美景,令廣場的每一株樹、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忍不住盡情展示各自的溫柔、嫵媚、纖麗、雅致,而萬分動人,可依可戀。甚至連那些沉默的千萬年的石頭,都耐不住寂寞,露出笑容,欲開口訴說千年古邰的滄桑巨變。
江濱廣場里有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假山。假山上題有丘逢甲那首膾炙人口的《詠上杭》。站在假山旁,默吟“已分生離同死別,不堪揮淚話臺灣”、“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些沉痛的愛國詩句,我思潮滾滾:中華民族已走上偉大的復(fù)興之路,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大勢所趨,那些蚍蜉撼樹、螳臂擋車之輩,最終“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滄為跳梁小丑,而被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所唾棄。
廣場的西南端是思源閣。思源閣臨江而立,狀如一只正欲歸巢的海鷗。1994年,時值上杭置縣千年,上杭旅臺鄉(xiāng)親捐資興建此閣,以寄相思。今夜,皓月當空,我站在思源閣的廊欄里,遙望著淺水一灣的祖國寶島臺灣,心想當年捐資興建思源閣的鄉(xiāng)親們,濃稠的鄉(xiāng)思一定如大海的潮汐。
故園光景一時新。家鄉(xiāng)已更加美好。我對著明月,托明月清風(fēng)捎個口信給淺水灣:常回老家看看吧!
有道是,故鄉(xiāng)好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