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亮 郜俊斌
摘要: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鼎盛階段,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達,為唐朝對外交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大量外國人來到唐朝學習和經(jīng)商,為了保障外國人在唐朝活動應當享有的正當權利,穩(wěn)定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唐政府專門制定了一系列涉外法律條文。這些法律條文涉及外國人出入唐朝邊境的規(guī)定,外國人在唐朝生活、學習、經(jīng)商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體現(xiàn)了唐代法律開明嚴謹?shù)奶攸c。
關鍵詞:唐代;涉外法;外國人
中圖分類號:D904.2=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4-0191-03
一、引言
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鼎盛階段,其高度發(fā)達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對周邊國家有莫大的吸引力,外國人來華游歷、學習和經(jīng)商者不計其數(shù)。為了維護國家對外交往的利益,同時也為了保護外國人在唐朝應當享有的正當權利,唐朝統(tǒng)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涉外法律條文,這些法律條文幾乎涉及外國人在唐朝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欲針對這一情況,對唐朝法律中的涉外法作以簡要分析。
二、外國人出入境管理法
出入唐朝的外國人按其身份,可以大致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各國政府派出的人員,諸如各國的外交使節(jié)以及留學生等;另一種則是民間形形色色的各類人,如各國來唐經(jīng)商的商人和僧侶等。
據(jù)《唐會要》記載:“西蕃諸國通唐使處,悉置銅魚,雄雌相合,各十二只,皆銘其國名,第一至十二,雄者留在內,雌者付本國。如國使正月來者,賚第一魚,余月準此,閏月賚本月而已。校其雌雄合,乃依常禮待之,差謬,則推按聞奏?!鞭瑖饨皇构?jié)到達唐朝邊境,必須要出示唐朝頒發(fā)給各國的銅魚符,這種銅魚符分為兩半,一半交予各蕃國使節(jié),一半唐朝自己保留,外國國使須按不同的出訪月份出示不同的符魚,唯有兩半銅魚符核對無誤,才準進入唐朝。
另據(jù)《唐律疏議·衛(wèi)禁律》記載:“諸私度關者,徒一年。越度者,加一等。不由門為越。疏議曰:水陸等關,兩處各有門禁,行人來往皆有公文,謂驛使驗符券,傳送據(jù)遞牒,軍防、丁夫有總歷,自余各請過所而度。若無公文,私從關門過,合徒一年。越度者,謂關不由門,津不由濟而度者,徒一年半?!背饨皇构?jié)出入唐朝邊境需要出示銅魚符外,其他人等出入邊境皆需要出示公文。具體說,凡過水陸關津的要出示驗符券,傳送的要出示遞牒,軍防、丁夫要出示總歷,其他人則要出示過所。如果沒有公文而私自進入唐朝境內,私度者要被處以徒一年的刑罰。若是不從正門而私入者,情節(jié)更為嚴重,應處以徒一年半的刑罰。
蕃國使節(jié)進入唐朝境內后,其口糧均由唐朝政府供給。供給口糧的數(shù)目是按照各國的等級以及與唐朝距離的遠近來計算的?!短茣肥珍浀囊环蓊C布于證圣元年(公元695年)九月五日的敕令中就記載:“蕃國使入朝,其糧料各分等第給,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國使,宜給六個月糧;尸利佛誓、真臘、訶陵等國使,給五個月糧;林邑國使,給三個月糧。”另有一份圣歷三年(公元700年)三月六日的敕令:“東至高麗國、南至真臘國、西至波斯、吐蕃及堅昆都督府、北至突厥、契丹、靺鞨,并為八蕃,以外為絕域,其使應給料,各依式?!边@份敕令規(guī)定,高麗國、真臘國等八個國家為一個標準,統(tǒng)一供給口糧,其他較這八個國家更遠的國家以另外的標準供給口糧。另據(jù)《唐會要》“并蕃客辭見,并令光祿準舊例,于朝堂廊下賜食?!钡挠涊d來看,當蕃國使節(jié)完成任務回國的時候,唐朝政府同樣也會為他們提供回程的口糧[1]。
《唐律疏議》卷八“越度緣邊關塞”條注引《主客式》說:“蕃客入朝,于在路不得與客交雜,亦不得令客與人言語。州、縣官人若無事,亦不得與客相見。即是國內官人、百姓,不得與客交關。”蕃客在進入長安之前,負責沿路護送的人員一方面不得私自同蕃客交談,同時也應禁止蕃客同沿途的百姓隨意交流,另外,沿路所經(jīng)過的州縣的官員也不得私自會見蕃客。
此外,唐律還禁止外國使節(jié)在唐朝期間,私下與人交易。如若違反,則嚴肅處理?!短坡墒枳h·衛(wèi)禁律》規(guī)定:“因使私有交易者,準盜論。”疏議曰:“因使者,謂因公使入蕃,蕃人因使入國。私有交易者,謂市買博易,各計贓,準盜論,罪止流三千里。若私與禁兵器及為婚姻,律無別文,得罪并同‘越度、‘私與禁兵器?!蓖鈬嗽谔瞥畹姆梢?guī)定。
(一)外國人在唐朝居住
唐朝對外國人在國內居住,原則上是不禁止的,并且根據(jù)外國人身份的不同,相關的戶籍管理制度也不相同。
首先是歸附唐朝的外蕃首領和將士。對于戰(zhàn)敗被俘虜?shù)耐廪最I,唐政府一般會賜予其一定的官職,并為其提供住所和日常飲食。如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朝征服突厥,突厥頡利可汗被俘虜,并被押送至長安,唐太宗便下令:“還其家口,館于太仆,廩食之。頡利郁郁不得志,與其家人或相對悲歌而泣。帝見羸憊,授虢州刺史,以彼土多麞鹿,縱其畋獵,庶不失物性。頡利辭不愿往,遂授右衛(wèi)大將軍,賜以田宅?!睂τ谟胁拍艿耐廪瑢㈩I,唐政府也會量才授官。為此,唐朝還專門為外蕃將領設立了一系列歸降官職,如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正月的一份敕令即規(guī)定:“置懷化大將軍,正三品,每月料錢四十五千文,雜料三十五千文;歸德將軍,從三品,料錢四十千文;懷化中郎將,正四品,料錢三十七千文;歸德中郎將,從四品,料錢三十五千文;懷化郎將,正五品,料錢三十二千文;歸德郎將,從五品,料錢三十千文;懷化司階,正六品,料錢二十五千文;歸德司階,從六品,料錢二十三千文……”
其次是歸化的普通外國人。唐律規(guī)定:“化外人歸朝者,所在州鎮(zhèn)給衣食,具狀送省奏聞?;馊擞趯掄l(xiāng)附貫安置?!睂τ谕鈬藖須w化者,唐中央命令地方政府一方面應為其提供衣服和食物,另一方面,應將具體情況寫成奏章向中央?yún)R報,并將他們安置在土地較為寬松的地方居住。待其安頓好之后,唐政府則會將其與國內的普通民戶一樣,劃分為一定的等級:“諸蕃胡內附者,亦定為九等,四等已上為上戶,七等已上為次戶,八等已下為下戶。”并按照各自不同的等級交納賦稅:“上戶丁稅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經(jīng)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三戶共一口。”最后,是化外的奴婢。唐律規(guī)定:“凡化外奴婢,自來投國者,悉放為良,即附籍貫。本主雖先來投國,亦不得認。若是境外之人,先于化內充賤,其二等以上親,后來投化者,聽贖為良?!睂τ谕鈬藖須w化者,原先在本國的身份是奴婢的,如若在唐朝定居,應該除去其賤籍,并同普通人一樣編入戶籍。他們在外國時的原主人如果先于他投奔唐朝,唐政府是不承認兩者之間原先的主奴關系的。此外,原先身份為良民的外國人在唐朝淪為賤民,如果后來有關系為二等以上的親屬歸化唐朝,可以允許他的親屬將其贖免為良民[2]。endprint
《唐六典》卷十八《典客署》規(guī)定:“若疾病,所司遣醫(yī)人給以湯藥。若身亡,使主、副及第三等已上官奏聞。其喪事所須,所司量給。欲還蕃者,則給舉遞至境。首領第四等已下不奏聞,但差車牛送至墓所?!碧魄捌诘姆梢?guī)定,外國使節(jié)如果在唐朝生病,鴻臚寺應負責為其求醫(yī)問藥。如若不幸身死,第三等級以上的主副使節(jié)由典客署將情況向朝廷匯報,并按喪事所須為其提供喪葬物品。如想回歸本國的,則由唐政府派官員護送至唐邊境。第四等以下外蕃使節(jié),則不必向朝廷匯報,直接由典客署官員派牛車護送至墓所?!短茣肥珍浀奶鞂毎四耆露呷盏囊粍t敕令又規(guī)定:“九姓堅昆諸蕃客等,因使入朝身死者,自今后,使給一百貫充葬,副使及妻數(shù)內減三十貫。其墓地,州縣與買,官給價值,其墳墓所由營造?!敝撂菩谔鞂氁院螅缛敉鈬构?jié)不幸在唐朝死亡,唐朝政府不再按照外國使節(jié)等級分賜喪葬物品,改為統(tǒng)一為其提供棺槨喪葬費,墓地也由各地州縣出錢為其置買和修建,就地下葬,不再護送其亡靈返回本國[3]。
外國人在唐朝定居后,如想娶中原女子為妻,唐律是不禁止的。但《唐律疏議》又規(guī)定:“諸蕃人所娶得漢婦女為妻妾,并不得將還蕃內?!?“蕃人入朝聽住之者,得娶妻妾,若將還蕃內,以違敕科之。”即外國人在國內所娶的妻妾,只準在唐朝居住,不得私自將其帶回本國。
外國人在唐朝居住,仍可信仰其原來的宗教,唐朝政府不會加以干涉。以祆教為例。祆教是西亞諸胡人廣為信奉的一種宗教,隨著胡人在唐經(jīng)商生活,祆教也被他們傳播到唐朝。長安城中粟特人分布最集中的西市附近,就有多所胡人修建的祆教祠廟,如靠近西市的醴泉坊“西門之南,祆祠”;普寧坊“西北隅,祆祠”。為管理長安城內的這些祆教祠廟,唐朝政府專門設立薩寶、祆正等官,并選取西域的胡人來擔任這些官職。此外,《唐律疏議》還規(guī)定:“依官品令:薩寶府薩寶、祆正等,皆視流內品。若以視品官當罪、減、贖,皆與正官同。疏議曰:視品稍異正官,故不許蔭其親屬。其薩寶既視五品,聽蔭親屬?!彼_寶等官,同普通的流內官一樣,在法律上不僅享有官當、減、贖等優(yōu)免特權,而且還可以恩蔭親屬[4]。
(二)外國人在唐朝學習
唐代高度繁榮發(fā)達的經(jīng)濟和文化,對周邊各國有著莫大的吸引力。為了學習唐文化,這些國家紛紛派遣自己的留學生到長安學習。據(jù)《唐會要》記載,自唐初開始,就已經(jīng)有大批留學生在國學太學中學習,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以后,“太宗數(shù)幸國學太學,遂增筑學舍一千二百間,國學太學四門,亦增生員,其書算等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員,其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jīng)業(yè),已而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國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于是國學之內,八千余人,國學之盛,近古未有。”這些外國來的留學生就居住在學校修建的宿舍中,日常的衣服口糧均由唐政府免費供給[5]。
除留學生外,在唐朝充任質子的外國人也可以到國子監(jiān)中學習,并由唐政府為其提供口糧。《全唐文》中收錄了一篇新羅王金彥昇給大唐皇帝的奏章,其中就提到:“先在太學生崔利貞、金叔貞、樸季業(yè)四人,請放還蕃。其新赴朝貢金允夫、金立之、樸亮之等一十二人,請留在宿衛(wèi),仍請配國子監(jiān)習業(yè),鴻臚寺給資糧。”表明充作宿衛(wèi)的蕃國質子也同樣享有與留學生類似的待遇。
外國留學生不僅可以在唐朝的學校中學習,學習成績優(yōu)異者,還可以同唐朝的學子一起參加科舉考試,考試成績優(yōu)秀者,還可授予官職。唐穆宗以后,科舉的科目中還專門設立了賓貢科,用來鼓勵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外國留學生踴躍參加科考。賓貢科不同于一般科舉科目,它從命題、閱卷到錄取都是單獨進行,另有一套標準,不與科舉考試其他科目混淆,這樣就起到了照顧外國留學生的作用。通過賓貢科考試的留學生,同樣可以被授予官職。
(三)外國人在唐朝經(jīng)商
外國人在唐朝通過正常途徑經(jīng)商,唐朝政府是鼓勵的。唐律規(guī)定:“諸外蕃與緣邊互市,皆令互官司檢校,市易之日卯后,各將貨物畜產(chǎn),俱赴市所。官司先與蕃人對定物價,然后交易?!笨梢?,外國人在唐朝交易,必須通過互市來進行。在交易之前,應先由互市官檢驗物品。待到交易日,蕃商要在指定的時間內,將所要交易的物品帶到市所,與相關的政府官員談好價格,然后交易。交易的全過程,都是由政府代為出面,不允許蕃商在不經(jīng)過政府的情況下直接同普通百姓交易[6]。
如若以非正常途徑經(jīng)商,唐律則明令禁止。前文已提到,外國使節(jié)在唐期間,不得私下與人交易,否則應按“盜”罪處理。不僅外國人不得私自與唐人交易,《唐律疏議》又規(guī)定唐朝人同樣不得私下與外國人交易?!缎l(wèi)禁律》中就明確指出:“共化外人私相交易,若取與者,一尺徒二年半,三疋加一等,十五疋加役流。”《唐律疏議》規(guī)定:“諸買奴婢、馬、牛、駝、騾、驢,已過價,不立市券,過三日笞三十;賣者,減一等。立券之后,有舊病者,三日內聽悔;無病欺者,市如法,違者,笞四十。即賣買已訖,而市司不時過券者,一日笞三十,一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唐律規(guī)定,在交易牛馬等牲畜和奴婢的時候,雙方交易完畢,應及時訂立市券,不立市券者,則會受法律的懲處。同時,掌管互市交易的官員也應及時檢查交易雙方是否訂立市券,如未及時檢查,掌管互市的官員也應依法懲處。
對于邊境互市中交易物品的種類,唐律中也有嚴格的限定。據(jù)《唐會要》一份頒布于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的敕令記載:“諸錦、綾、羅、縠、繡、織成、絹、絲、牦牛尾、真珠、金、鐵,并不得與諸蕃互市及將入蕃。金鐵之物,亦不得將度西北諸關?!卑凑仗坡傻囊?guī)定,以上諸種物品,是禁止進入互市交易的,隨身攜帶進入蕃國也不允許。綾羅綢緞這類絲織品蕃國是不能自己生產(chǎn)的,只能來源于唐朝在朝貢貿(mào)易中的回賜。唐朝通過限制這類貨物出口,強化了蕃國對自己的依賴,同時也有利于蕃國維持同唐朝之間的友好局面。金鐵之物的禁止出口,則是為了國防安全考慮,以防止蕃國人通過互市交易換取金屬物品,用以制造各種武器[7]。
對于不顧禁令而一意孤行者,唐律則制定了相當嚴厲的處罰規(guī)則。《唐律疏議》“賚禁物私度關”條規(guī)定:“諸賚禁物私度關者,坐贓論;贓輕者,從私造、私有法。若私家之物禁約不合度關而私度者,減三等?!边@就是說,私自攜帶違禁物品出關者,應按照贓罪的處罰標準執(zhí)行。若是法律上允許私人所有,但仍屬于禁止攜帶出境的物品,處罰相對較輕,按照贓罪的處罰減輕三等執(zhí)行。
以上就是唐律涉外法的相關規(guī)定,這些法律條文涉及外國人出入唐朝邊境的規(guī)定,外國人在唐朝生活、學習、經(jīng)商等諸多方面,體現(xiàn)了唐代法律開明嚴謹?shù)奶攸c。
參考文獻:
[1]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仁井田陞著,粟勁等譯,唐令拾遺[M].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4]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5]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徐松.唐兩京城坊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Abstract:Tang Dynasty is the prime stage of Chinese ancient society, and its prosperity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t diplomacy. In this period,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ers came to study and did busines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lawful rights of foreigners in Tang and maintain the social order, the Tang government specially worked out a series of foreignrelated laws concerned with the regulations on foreigners border crossings, life, study and business, which reflects the liberal and rigorous attributes of the law of Tang Dynasty.
Key words:Tang Dynasty; foreignrelated laws; foreigner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