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倩
(江蘇師范大學 教育研究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成長記錄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苗 倩
(江蘇師范大學 教育研究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成長記錄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和評價工具,凸顯了新教育評價觀所倡導的教育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和動態(tài)性特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成長記錄袋,能記錄和珍藏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過程,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某些問題。本文試圖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議。
成長記錄袋 小學語文教學 應用指南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薄疤岢捎贸砷L記錄的方式,注意收集、積累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發(fā)展的資料,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記錄袋成了小學語文領域研究和應用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不同學者對成長記錄袋有不同的稱呼,“檔案袋評價”、“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表現(xiàn)展示評定”及“學生學習成果檔案評價”等都是其代稱。盡管人們對其稱呼不同,但意蘊是相同的,有“優(yōu)秀作品選輯”的意思,即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系統(tǒng)收集一定的學習主題的相關資料,通過整合、選擇與反思,形成獨具個性的內(nèi)容豐富的成長記錄袋,以展現(xiàn)不同學生的學習歷程及成果,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發(fā)展性評價。
它改變了以往教育評價過于注重甄別和選拔的傾向,改變了以往教育評價注重定量評價、只以卷面成績論英雄的傾向。在小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使用成長記錄袋就是學生和教師匯集學生優(yōu)秀語文作品的樣本,形象地展示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狀況,記錄與珍藏學生語文學習成長歷程的過程,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語文學習成功的快樂。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傳統(tǒng)的教育評價中,考試對學生而言相當神秘,從考試標準的制訂、試題的選擇直到分數(shù)評判都被教師掌控,學生與家長被完全隔絕在外,有時制定試卷僅僅是幾個老師的事情,所以往往有學生聽到考試后面露難色、坐立不安。這是傳統(tǒng)評價對測驗客觀性的追求所決定的。成長記錄袋評價與此截然不同,它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評價教師這一單一評價主體及教師包辦一切的現(xiàn)狀,加強了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及教育管理者、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
(1)成長記錄袋能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做到自我評估:學生是選擇成長記錄袋內(nèi)容的主要決策者,從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擁有判斷自己學習質量和促使自己進步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所有學生(不僅僅是尖子生)都能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2)成長記錄袋能讓同伴參與評價過程,做到同伴互評:學生把自己滿意的作品提供給同伴,同伴站在同齡人的角度看待作品,不但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想法,而且能在評價他人過程中取長補短。同學間互相評議、互相修改、互相欣賞、共同提高,最后放入成長記錄袋。
(3)教師、教育管理者參與評價過程:學生自評與同伴互評,并不代表不需要教師的存在,相反教師在此過程中是強有力的后盾,能起到推動作用。通過成長記錄袋,教師可以看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長處和短處,可以看出學生的不同發(fā)展需求,在今后的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
(4)家長參與評價過程:家長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成長記錄袋,通過欣賞、寫評語、主動推薦孩子作品的方式進行激勵性評定。
2.評價過程的發(fā)展性。傳統(tǒng)的語文評價將考試作為教育評價的唯一手段,通常以單元、期中、期末測試為主,最后根據(jù)卷面成績評定學生。采用成長記錄袋評價,我們不但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最終結果,更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成長發(fā)展的過程,注重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我們在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的基礎上,隨機地進行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為學生多次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以探究學生語文學習的歷程和進步的軌跡。例如我們這樣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開學初進行診斷性評價,即在班級學生之間舉行一次書法作品展,了解學生的基礎。展覽后,把書寫的作業(yè)放入成長記錄袋。接下來,根據(jù)此次評價結果進行及時指導,加強督促并規(guī)定書寫內(nèi)容和書寫要求。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進行一次形成性測評,通過欣賞、互評,學生既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與進步,又看到與別人的差距,在這一過程無形中增強學生的上進心,進一步激勵自己刻苦練習,到期末時再進行一次總結性的評價。這樣,評價過程的動態(tài)化不僅讓我們看到學生書寫能力的逐步提高,更讓學生看到進步。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成長記錄袋的使用便取得良好的效果。
1.識字與寫字。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識字方面,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多認少寫的識字教學原則,規(guī)定小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活中應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其中,第一學段(1-2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如果僅僅把識字工作局限于課堂45分鐘,教師全部包攬識字任務,這不但對剛剛接觸漢語拼音和漢字的小學生來說是有壓力的,而且加重教師教學任務,小學生識字更難以取得理想效果?!懊刻於嘧R三個字,在生活中識字,在愉快中識字”的成長記錄袋的使用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小學生將通過廣告牌、食品袋、故事書等認識的字,經(jīng)裁剪、粘貼、摘錄后匯集到成長記錄袋中,并定期和同伴交流,比比誰識得準,識得多,在輕松的氛圍中增加學生的識字量,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漢字的興趣。
在寫字方面,可采用競賽的方式,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獨立完成書寫作業(yè),相互評價,相互欣賞后放入成長記錄袋中;同時要求學生收集平時的優(yōu)秀作業(yè),將優(yōu)秀作業(yè)放入成長記錄袋;也可以經(jīng)過比較后,將有進步的作業(yè)放入其中。
2.閱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并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六年學習中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其中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梢?,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首先要篩選出適合小學生的一系列讀物,并列出書單供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讀哪一本。同時,設計閱讀摘展示卡,讀完一讀物(一篇文章、一個故事或一本書),便及時填寫一張閱讀展示卡,摘錄讀物好詞好句、印象深刻的語句,并寫下自己讀完這份讀物的最大收獲和體會,定期展示閱讀卡,適時開展評比活動,讓學生在競爭中培養(yǎng)讀書興趣。最后將閱讀展示卡收入成長記錄袋。
3.寫作。鼓勵學生動筆寫日記或周記,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將寫得好的日記或周記挑選出來進行表揚;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覺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的內(nèi)容,實現(xiàn)作文的書面交際功能。初步定稿后,倡導自己修改或同伴相互評改,重新謄寫后放入成長記錄袋。最后,把有關過程性資料如一些自改、互改的作文草稿也一同收入成長記錄袋。
4.口語交際??谡Z交際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因此,在成長記錄袋使用過程中,可以這樣設計:學生根據(jù)教師所提問題作答,或選擇一個主題或一段話,隨時錄音或組織專門的記錄小組進行記錄,并將成果放入成長記錄袋;設計情境,接電話、當一次小導游、學會拒絕、開小小新聞發(fā)布會、為陌生人引路等,進行口語交際光盤的制作,隨時積累有關資料并收入成長記錄袋。
5.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課程將語文書本知識與生活相聯(lián)系,與其他學科相聯(lián)系。在這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這樣的活動:當一回小記者,訪問杰出人物,編寫采訪稿;搞一個社會調查,并完成一份調查報告;當節(jié)目主持人,或設計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欄目等,最后把采訪記錄、調查報告及有關欄目設計的材料放入成長記錄袋。
成長記錄袋是新課程改革中出現(xiàn)的新鮮事物,它作為一個“舶來品”,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出現(xiàn)在美國,人們對這一新鮮事物接觸時間短、了解不深入。雖在我國中小學中已有成長記錄袋的應用,但在應用過程中出現(xiàn)諸多問題。
1.教師缺乏對成長記錄袋的深入學習。目前,由于教師自身教育教學理論的缺乏,加上缺乏相應的培訓和指導,有的學校雖已進行相關培訓,但培訓效果并不理想。教師對它的認識十分有限,對其性質和特點的理解還比較膚淺,基本上停留在日常概念水平。對成長記錄袋理論的膚淺了解,在實踐中易出現(xiàn)以教師為中心的越俎代庖的現(xiàn)象或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流于形式。
2.耗費精力和時間。采用成果袋評價注重過程評價,耗時多,一學期內(nèi)要精心完成,學生、教師、家長都必須付出較多的精力和時間,特別是多為班主任的語文教師,不但有語文教學任務,而且需管理班級,工作量大,負擔過重;同時,我國小學班級規(guī)模大,學生人數(shù)眾多,對成長記錄袋的使用是一種挑戰(zhàn),更是一種困難,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成長記錄袋內(nèi)究竟應該放哪些語文材料,哪些內(nèi)容最能展示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需要語文教師進一步探索。
成長記錄袋看似簡單的概念,其實有深刻的理論基礎,杜威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民主化”的教育思想、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均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現(xiàn)階段對于教育教學理論缺乏的一線教師,一定要抓住這個能改變自己教育觀念的機會。
1.培訓方式的變革。教師的教學觀念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其教學行為,教師教育觀念能否改變將極大影響這種發(fā)展性評價觀的實施效果。學校應不定期地進行成長記錄袋的理論培訓,使教師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培訓方式與培訓的效果密切相關,在培訓中應注重采用參與式集中培訓的方式。以往的教師培訓,多采用專家報告或專家講解的形式,由于培訓者的理念與被培訓者——教師的教育觀念缺乏直接的碰撞和溝通,培訓者和教師之間易形成認知隔離帶,造成理念傳播的阻礙或在傳遞過程中失真。培訓應采用參與式培訓的形式,專家進行理論解讀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教師的積極參與探討,倡導教師進行行動研究。教師是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具體實施者,深知實施中的條件和障礙,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參加完培訓后,教師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分享學習資源,形成“學習共同體”。
2.教師的“精神自覺”?!熬褡杂X”就是要求教師把眼光從單純“以物質衡量人”的標準中轉移出來,更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生活中身體力行,自覺追求和諧美好的精神生活。成長記錄袋作為一種發(fā)展性評價,致力于記錄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它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評價能力。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某些學校將學生的考試成績與教師的經(jīng)濟利益掛鉤,這就迫使教師不得不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生。同時,成長記錄袋要求每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都得到發(fā)展。然而,部分教師從經(jīng)濟角度出發(fā),只關心個別學生以追求升學率獲得獎勵。教師是一個培養(yǎng)人的職業(yè),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教師在履行職責時不能僅從物質層面考慮,更要從精神方面考慮,考慮到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積極的“精神自覺”會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更有利于成長記錄袋的應用。
3.學校、家長、社會的支持。教育創(chuàng)新上的實踐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與幫助,它不可能僅僅憑借一個人的努力就出成果,成長記錄袋評價亦如此。首先,學校管理者需要給教師提供一個安全的和支持性的研究環(huán)境,不讓教師因學生成績的暫無提高而產(chǎn)生壓力甚至放棄研究。其次,家長應采取理解的態(tài)度,支持一切為了孩了成長所進行的創(chuàng)新,而不能只將目光盯在孩了成績的一時變化上,還可以積極的態(tài)度記錄小學生語文成長的點點滴滴,主動地提供給教師,形成一股力量強大的教育合力。最后,社會應為成長記錄袋評價提供一個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對教育上的一切為了孩子的創(chuàng)新措施采取容理解包容的態(tài)度。
4.有選擇地收集學生作品。雖然語文成長記錄袋是用來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各種作品,但是不能求全,樣樣都收。不僅要根據(jù)評價的目的和所選擇的成長記錄袋的類型有選擇地收集,更要對學生進行收集的指導,共同探討成長記錄袋的收集原則,否則將對日后的整理和評價造成困擾。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周丹丹.檔案袋評價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現(xiàn)狀分析[J].學校管理與發(fā)展,2011,(7).
[3]霍力巖.檔案袋評價怎么了.談當前檔案袋評價中的幾個問題[J].2005,(6).
[4]王秀霞.檔案袋評價法在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中的應用研究[J].2005,(6).
段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