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杰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與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相應的學習能力和價值觀和活動過程,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與此相適應,探究式化學教學也就成為當前初中化學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初中化學探究式教學的模式與特征
探究式課堂教學的模式不是唯一和固定不變的,但研究性學習進入課堂教學的模式卻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供了學習情境素材和案例,為教師給學生設置問題背景提供了豐富信息,從而有利于教師設計出引人入勝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引發(fā)學生的探究過程。通過問題或設計任務,使學生意識到提出問題和做出猜想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并且知道猜想必須用事實來驗證。從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fā),是課堂探究過程的起點。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或設計制作自己的作品。廣義地說,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通過實驗、觀察等多種手段獲取事實和證據(jù),并對事實和證據(jù)進行解釋,進而獲得結論。除此之外,探究活動只有通過交流,認識才能發(fā)展。通過交流,不斷調整探究的內容和方法;通過探究,不斷的檢驗和修正解釋和結論。因此交流在探究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探討式課堂教學的模式的特征有三點:①從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fā);②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或設計制作自己的作品;③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二、初中化學探究式課堂教學實例
1.教學內容
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之和是否會發(fā)生變化
2.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物之間發(fā)生化學變化生成新的物質。那么,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之和會不會發(fā)生變化?
(2)作出假設。學生根據(jù)已有的化學知識和平時積累的經驗,對“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之和會不會改變”的問題提出三種可能的假設:增大;減少;不變。
(3)制定計劃。根據(jù)提出假設的依據(jù)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方案可由同學們自行設計,老師指導修改;或由老師設計,同學們討論。
(4)實驗探究。確定方案后,設計表格,填入預測結果、實驗結果和有關的說明。然后分組探究實驗。
[探究實驗1 ]取一小截蠟燭粘在一小塊木板上,將小木板和蠟燭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調節(jié)砝碼使天平平衡。點燃蠟燭,觀察天平的平衡情況。將相關事項填在設計的表格內。
[探究實驗2]在小燒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銅溶液,取一根鐵釘用砂紙擦去鐵銹,將盛有硫酸銅溶液的燒杯和鐵釘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記錄所稱的質量w1。 把鐵釘浸到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實驗現(xiàn)象;將盛有硫酸銅溶液和鐵釘?shù)臒旁谕斜P天平上稱量,記錄所稱的質量w2。比較反應前后質量的變化。將相關事項填在設計的表格內。
(5)解釋與交流。學生對上述實驗,可能產生如下的想法:“蠟燭燃燒后質量減少,是由于生成的氣體沒有被稱量所造成的”;“鐵與硫酸銅的反應質量不變,因為反應中既沒有氣體參加反應,又沒有氣體生成”;“研究蠟燭燃燒反應的質量變化,應將參加反應的氧氣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稱量”;“如果把蠟燭放在一個集氣瓶中點燃,塞上塞子再稱量,質量可能就不變了”;“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反應前后物質質量肯定不會發(fā)生變化”; ……在師生充分討論和分析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并完成有關實驗。
(6)得出結論。通過探究,學生得出了“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保持不變”的結論。
三、初中化學探究式教學的基本過程
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大致如下:
(1)提出問題。學生能從日常現(xiàn)象或化學學習中,經過啟發(fā)或獨立地發(fā)現(xiàn)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提問的方式可以是:①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②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③教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提問的過程中要求能夠比較清楚地表述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
(2)猜想與假設。學生能夠主動地或在他人的啟發(fā)下,對問題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設;并依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猜想或假設做初步論證。
(3) 制定計劃。制定計劃是在老師指導或通過小組討論,提出活動方案,經歷制定探究活動計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要根據(jù)所探究的具體問題,設計化學實驗方案,并且不斷培養(yǎng)控制實驗條件的意識。
(4)師生交流 。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在實施計劃之前,表達與交流這一步必不可少。因為課堂時間短,但要完成一定量的學習內容,假如沒有交流這步,教師不知學生所為,學生不知教師所想,勢必造成教與學的盲目性,從而無法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只有通過交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教師與學生才會朝著共同的方向去努力。
(5)實施探究。 實施探究最重要的是進行實驗的方式。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通力合作,順利地完成實驗操作,并在此基礎上注意觀察與思考相結合。在實施方案的過程中,學生為主體,教師可以給予技術上的支持。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其它方式進行科學探究,或者是制作成品的過程。
(6)收集證據(jù)。 學生學習運用各種方式對物質及其變化進行觀察,能夠獨立地或與他人合作對觀察和測量結果進行記錄,并運用圖表等形式加以表述。學生要學會運用調查、查資料等方式收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證據(jù),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實證意識。
(7)得出結論。 學生能對事實與證據(jù)進行簡單的加工與整理,初步判斷事實、證據(jù)與假設之間的關系,能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對物質及其變化進行簡單的分類。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或通過與他人討論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jù)進行歸納,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初步學會通過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認識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
(8)交流結果。學生能用口頭、書面等方式比較明確地表達探究的結果,并能與他人進行交流與討論。在交流結果的過程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目的是使學生始終不偏離學習主題。在與他人交流討論時,要求學生既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
(9)反思與評價。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或通過與他人討論,對探究學習活動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人的長處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進的具體建議。通過反思與評價,學生能夠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探究結果的可靠性進行評價的意識。
在課堂探究活動中,上述9個基本過程不一定都有,但是與其特征相適應的基本過程,如提出問題、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表達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探究程序的不同,探究課題的不同,實施研究時所用手段的不同,形成的成果所用方式的不同,表達與交流的形式的不同,因此在具體實施研究性學習時,可以有更為具體的小模式群。例如:
(1)問題——設計方案——實驗——表達與交流——反思;
(2)問題——設計方案——師生交流——實驗——交流結果——評價;
(3)問題——原理——制作——交流——評價。
探究式課堂教學在具體實施時,每一個具體的過程都可以總結出一個子模式,都有其特有的過程,但是不管其千變萬化,歸根結底其基本特征應該是一樣的。在應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時,根據(jù)模式變換原理,還可以演化出更多的具體模式;根據(jù)模式孕育原理,不斷發(fā)展其內容;根據(jù)模式包容原理,要形成整體結構的模式,才有強大功能。
總之。初中化學探究式教學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實施探究、收集證據(jù)、解釋與結論、表達與交流、反思與評價等基本過程。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能夠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意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