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道
父親離世以后,給我留下幾樣及其珍貴的遺物:二十幾部線裝典籍,一臺電唱機和幾十張老唱片。那些線裝典籍,一直擺放在書柜的最頂層,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藏品,我不忍輕易去驚擾,因為同樣內(nèi)容的現(xiàn)代版圖書,早已擺滿我書柜的其他地方。而那些老唱片,我卻常常在寂寞慵懶的時光里反復(fù)傾聽著。
唱機通行的名稱叫留聲機,上世紀30年代流行的那種帶有一個百合花形高大揚聲器的留聲機,至今在電影或是電視劇中還時??吹?。父親留下的電唱機要比那種老式的留聲機高出一籌,不需上發(fā)條,插上電源即可啟動,而且可以變速,唱針也屬“寶石”的,持久耐用,只是唱機自身沒有擴聲的功能,需將插頭插進收音機里才會發(fā)聲。掀開方方正正的機匣蓋,打開唱針上包裹的紅綢子(這是父親的習(xí)慣做法),選定一張硬塑料制成的黑膠唱片,再將唱針輕輕放到唱片之上,在一陣沙沙的響聲過后,便會有熟悉而又清晰的旋律悠揚地流淌出來。這些承載著歷史烙印的戲曲或是音樂,讓人有著太多的留戀和回憶,隨著每分鐘78轉(zhuǎn)黑膠唱片的悠悠轉(zhuǎn)動,總會把我重新帶回到一個安詳、靜美、緩緩流動的年代。
父親是個京戲迷,家里沒有電唱機之前,他常常在收音機里尋找戲曲波段,有時為了能聽完一出戲,常常在收音機旁守候到下半夜。上世紀的60年代初,他出差去上海,母親將省吃儉用節(jié)余下的120元錢交到他的手上,千叮嚀萬囑咐,讓他買一架上海產(chǎn)的縫紉機,為孩子們縫制衣服用??墒且幌蛟谀赣H面前溫文爾雅的父親卻擅作主張,竟然從上海買回了臺電唱機,外加幾十張黑膠唱片。眼見著木已成舟,生米做成了熟飯,母親也只好認了,晚上我們做完功課后,也拉著我們一起,跟著父親一起聽唱機播放的節(jié)目。母親是正宗的“旗人”,少時曾在滿族女子中學(xué)讀過書。她不止于喜歡聽京戲,更喜歡黃梅戲、越劇、豫劇等,而我和妹妹們則偏愛歌曲和音樂。那時候一張黑膠唱片只一元多錢,于是父親便利用出差較多的機會,兼收并蓄,滿足全家人的要求。久而久之,家里專門盛放唱片的兩只小匣子漸漸豐滿起來,既有當(dāng)年名聞遐邇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唱的傳統(tǒng)京戲,又有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豫劇《花木蘭》,越劇《紅樓夢》選段,還有廣東音樂、潮州音樂,二胡、古箏曲以及許多電影插曲、流行歌曲等等,足有百十來張。父親當(dāng)時是營口港負責(zé)船舶維修和檢驗的總工程師,每年都要多次去上海處理相關(guān)業(yè)務(wù)。而上海是中國最早引進唱片的城市,父親在那里不單買了些五六十年代生產(chǎn)的唱片,還在舊物商店買到些上世紀30年代初百代、勝利、大中華三家唱片企業(yè)灌制的老唱片。其中有金少山的《鍘美案》、馬連良的《蘇武牧羊》、郝壽臣的《打龍袍》,還有胡蝶唱的電影插曲《最后一聲》,周璇唱的《四季歌》等。60年代中期至“文革”前夕,市面上出現(xiàn)許多彩色塑料灌制的每分鐘33轉(zhuǎn)的密紋軟唱片。那時我已經(jīng)讀高中,時而選擇一些音樂、歌曲內(nèi)容的買下。記得有呂文科演唱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孟貴彬演唱的《草原之夜》、羅天嬋演唱的《高高的鐵索橋》、徐桂珠演唱的《搖籃曲》,還有郭蘭英唱的陜北民歌,郭頌唱的東北民歌。在那個沒有電視、大腕和游戲的年代,這些唱片為全家人帶來無盡的歡樂,也讓我在青少年時期得以親近雅正文化的芳澤,從而在心靈深處萌生出對崇高、對美好的追求。我篤信,在精力旺盛,心智純良的青少年時代,一個人是否有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至關(guān)重要,它對于塑造人的靈魂,是不可或缺的源頭之水,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氣質(zhì)、志趣的形成乃至人生道路的選擇。
從1966年“文革”爆發(fā)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們這批后來被稱為“老三屆”的高、初中學(xué)生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與肉體的磨難。理想失落,前途渺茫,連基本生存都處于艱難之中。這期間,父母也被發(fā)配到遼南的一個山溝里走“五七”道路。1972年我返城后到鄉(xiāng)下探望二位老人家,在那個荒僻的小山溝三間簡易的平房里,竟有熟悉的京戲聲腔板式飄出。隔窗望去,原來父母正坐在炕桌旁聆聽著老唱片。見到我,兩人立刻站起身來,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但唱機依然悠悠轉(zhuǎn)動著。父親拉我坐到身旁的椅子上說:“這是梅蘭芳、馬連良當(dāng)年合唱的《四郎探母》中‘回令哀告一段,真是滿弓滿調(diào),酣暢淋漓啊!”當(dāng)時的場景,至今想起來依舊讓我心海翻騰。我驚詫于在那樣苦難的歲月,父母寧肯舍棄其他家具,卻將那臺電唱機和老唱片包裝完好地帶到鄉(xiāng)下,是文化的滋養(yǎng)讓他們抵御了當(dāng)時生命的落寞和虛無。而那《四郎探母》中的唱段,讓我于聲腔板式間聽出了父親當(dāng)時哀婉與憂慮的心境。作為一個立志以技術(shù)報國的知識分子,面對“文革”給國家?guī)淼臐M目瘡痍,父親委實是心有戚戚而不甘!
歲月如東流逝水,幾十年韶光輕拋。伴著老唱片或清純、或委婉、或深厚、或蒼涼的旋律,個人生命沉浮于世間,閱社會板蕩、人生波瀾,多少體味到逆旅瀟瀟跋涉之艱難。三十幾年來,改革開放的步履,改變了每一個國人的命運,生活水準、生活質(zhì)量日益提高。如今,CD、VCD唱盤日漸風(fēng)靡于世,相對于那些老唱片,不僅音質(zhì)好,層次感強,而且沒有一絲雜音。人類在科技領(lǐng)域的想象力已近乎神話,也許過不了幾年,又會有什么新的發(fā)明取代CD和VCD,但是對于老唱片曾經(jīng)給過我的撫慰,卻歷久而彌深。傾聽老唱片,似在傾聽一個逝去的時代,搜羅的是時光隧道里的美好瞬間。遺落與收獲,挫傷與欣喜,迷失與頓悟,回顧與展望,永遠引領(lǐng)著我朝著質(zhì)樸真情的精神田園回歸。每聽一次,都會“俗念都捐,塵心頓盡?!?/p>
老唱片靜靜地、靜靜地走著,光陰卻在輕輕地倒流,過去的人和事一一從眼前掠過。在這個激烈變革、價值錯位,失去傳統(tǒng)規(guī)范可循的時代,置身人心躁動,原欲膨脹,各種粗俗刺眼的形式甚囂塵上的社會,每每傾聽一次老唱片,無異于“客船聽雨”,心靈也同時經(jīng)歷一次洗滌。佇立于燦爛的晚霞中,驀然回首,眺望來路的屐印,心中禁不住吟哦出元曲中的妙句:“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