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現林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難以減輕的工作壓力,不少學生和成人都把考研作為改善不太理想的現狀的最為有效的途徑。但是,這種功利化的學習目標使得這一群體在考研準備過程中,極易形成應試學習的模式,即為考試而學習。這直接導致擅長考試而無暇顧及自身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考研成功率遞減、再就業(yè)時出現困難、研究生導師對這類學生產生一致性歧視性傾向即逆向選擇等問題的發(fā)生。不可否認,考生所出的這些問題,是一個社會性機制運行的結果,也就是說,除了他們自身原因之外,教育機構也難辭其咎,社會上名目繁多的應試培訓機構則助長了問題的嚴重性。
一應試學習的低效率性
面對升學與就業(yè)的激勵與約束,不少大學生尤其是成人傾向于考研,因為接受研究生教育可以有助于培養(yǎng)更高級的專業(yè)人才,提升業(yè)務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但是,在當前已近乎應試教育的體制下,考研導向的考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綜合素質以及教育體制、學習環(huán)境等,存在以下五個突出問題,而它們皆因應試學習而派生。
1學習目標定位偏離素質教育,為考試而學習,為學習而學習
高等教育以提高學習者的業(yè)務素質、操作技能和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為根本使命,通過在學習中探索問題、發(fā)現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其在業(yè)務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得以鍛煉和提升。而考試僅為實現上述目標的程序式手段:一方面為了督促其學習,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檢驗教與學的效率,當然也可以作為特定人才選拔的手段。但是,不少考生為了獲得短期的利益,如考研、評獎評優(yōu)或順利獲得文憑等短期利益而追求并無實質意義的高分數,而放棄綜合素質的提高這種長期利益,這在當前教學模式下具有極普遍的共性,考研學生也不難例外。
2缺課、逃課、偏科現象十分嚴重,知識結構單一而且狹窄
為了考取指定科目更高的分數,努力學習該科目,并放棄其它“無關”科目的學習方式,早已成為他們“最為有效的捷徑”。尤其是在當前應試教育模式之下,在考研參考書的限制和教學大綱的圈定之下,考生把學習的范圍限制得十分“精確”:只學習考試范圍內的知識,與考試“無關”的課程毫不理會,囿于極為局限的幾門課程的學習。正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樣既可以“集中精力”地學習,又可以節(jié)約學習的時間,可謂“事半功倍”。學習只為成績,以應付考試、考研或“保研”以及拿獎學金為目的,甚至于這種學習的方法不僅不斷地得到傳染,而且還能與一流高校學生在考研的初試中一決高下,結果卻是一場“負和”博弈。
3業(yè)務水平、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與一流大學考生和非考研導向的人相比,存在明顯的不足
這些考生把目光緊盯在考研指定的幾本參考書上,甚至連續(xù)三、四年都在“學習”和“鉆研”指定的幾本書,甚至達到倒背如流的水平。但問題在于,在放棄其它科目的學習與社會實踐的機會的情況下,連續(xù)對極為有限的幾門功課的專門化學習,這將嚴重束縛學習者的學業(yè)層次、學識的寬度與深度、知識之間的相互融合、學習方法的更新、學習理念的升華等。結果已經被很多的事實所證實:這類考生在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中雖表現出眾,但是在面試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像是在背書”,缺乏對問題研究所需要的寬闊視野和對問題認識的足夠的深入程度,這些考生很多均因上述原因而未能被錄取。
4普通高校迫于生源萎縮和學生就業(yè)困難等壓力而極力鼓勵學生考研,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考研的軟硬環(huán)境,淡化對學生綜合素質技能培養(yǎng)的要求與職責
自從1999年中國高校急劇擴張以來,伴隨著生源競爭的壓力,尤其是地方性高校,通過強化考研的“優(yōu)勢”而吸引高考生的注意力,掩蓋學生就業(yè)率不高的劣勢。而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則為這些學生的以上述及的現象持暗中支持的態(tài)度,開通考研“綠色通道”,比如專門開辟“考研教室”為其提供“長明燈教室”這樣的備考環(huán)境。缺課的學生也會因為“考研”而獲得老師的原諒。相對而言,成人教育階段的學生無疑獲得考研的“支持”與“優(yōu)惠條件”會更加“實惠”。因為他們接受高校正規(guī)教學活動的“約束”會更少,其自由性則更強。
5專業(yè)化運作的應試培訓機構不僅對考生學習缺乏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加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低下的態(tài)勢,助長了應試學習的弊端
應試學習體制下的“考研熱”,為社會機構構建大量的系統(tǒng)性強、運轉方式復雜且龐大的考試教育培訓機構體系提供了巨大生存空間。無疑,它也成為注入應試教育體系中的“興奮劑”。因為,這些應試培訓機構根本不可能去完成高等教育機構本應完成卻沒有完成的培育培訓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chuàng)新潛能的使命。相反,它們的目標僅為獲取培訓收入,而前提則是提高考生的應試水平與考試分數,以及對考題的“命中率”。其作用的機理就是使得考生更加依賴考試培訓而無暇顧及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高分低能的“人才”就是這樣不斷地被批量復制出來的,這又進一步地強化考生對該類機構的依賴,如此循環(huán)往復。
二考研學生學習需要重視效率、遵循規(guī)律
考研學生的學習存在上述問題,從根本上體現出學習的低效率性問題。作為研究如何實現最優(yōu)效率的經濟學科,其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理論對學習過程具有極強的分析能力、啟發(fā)意義和引導作用。依此規(guī)律分析學習的投入與產出,可以發(fā)現在其它學科學習“投入”不變的條件下,持續(xù)增加有限的某幾科目的學習投入,那么學習的效果也會因為存在“邊際報酬遞減”而最終的總體效果并不太理想,也即,簡單地、機器地、狹隘地重復性學習、復習與記憶,已經很難再發(fā)現新問題,也不能夠從更寬的知識面、利用更加有效的新方法,站在更高的理論平臺去重新審視所學習的幾個科目,從而不能更有效地搞好多方面的學習,也不能真正學好他們關注的那幾門課程。這種學習方式嚴重缺乏效率。正是這種低效率性,形成一個人知識與能力的不同程度的“上界”,人與人之間由此形成能力素質上的差距。
低效率源于在學習中沒有遵循本身存在的規(guī)律,只有遵循規(guī)律才有高的學習效率與實現預期目標。經分析可以發(fā)現,經濟學關于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完全可以由教育心理學理論關于學習中的“遷移原理”來給予解釋。考研導向的學生因不能夠充分利用學習過程中的“遷移”作用,而使得學習效率與業(yè)績難有較大地改進。其結果就是,原本想把有限的幾個科目通過“集中精力”的方式實現“專功”,雖然不斷地付出大量精力,但事實上由于綜合能力與素質難以不斷提高而造成學習效率提升的進展十分緩慢。因此,優(yōu)化所學習知識結構與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充分利用“遷移”原理,遵循學習規(guī)律,提高學習的效率顯然十分必要。endprint
三提高考研學生學習效率的途徑
以考研作為教與學的導向的應試教育模式,其實質就是“高數量投入低效率產出”的粗放型教學模式,造成學生除了高強度學習投入之外,他們所涉獵的知識面也過于狹窄,學習方法因難以接收到外界信息及其影響而過于機械和陳舊,這對學生拓展知識面,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而言,是極其不利的。轉到強化素質與創(chuàng)新性學習導向上來,遵循學習的規(guī)律,提高考生學習的績效,需要解決以下兩個相互關聯的根本性問題。
1短期而言,考研學生本人必需明確考研是否必要
考研并非適宜于任何人。它不過也是職業(yè)規(guī)劃中的一條可選路徑。不少人不切實際,甚至錯誤地認為考研是其唯一的選擇。這種思維上的偏執(zhí)將會造成人生道路上的巨大壓力和風險。同時,考生也需要清醒地意識到,考研也只是實現理想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研究生階段依然是進一步地學習、提高與創(chuàng)新等綜合素質的培育過程,前期的低水平并非能夠有效促進未來的高水平業(yè)績與理想的實現。更為重要的是,考生要扭轉錯誤觀念,認識到考研不能靠突擊,也不是投機,而是較長時期的鍛煉、積累與升華的過程。以上問題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不僅僅是學生的需要,學校也應意識到正確的可持續(xù)的教學定位。
2從長期來看,問題的關鍵是制度建設問題
不少地方性高校以“高考研率”為價值取向的行為值得深思: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chuàng)新能力,改善學生就業(yè)率和就業(yè)質量不應偏離高校所主導的價值取向,更不能把教育目標扭曲成“考研導向”。問題的關鍵最終落在教育體制,具體而言,要實現教育服務經濟社會與人才的培養(yǎng)目的,教育機構需要依據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設置學科課程體系,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與能力。提高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減少學生逃課、厭學、偏科的概率。嚴格高校學生業(yè)績考評制度體系,預防學習行為的扭曲。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降低應試中的分數權重,力求選拔綜合素質高的全面發(fā)展的有創(chuàng)新潛力的考生,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基于考研學生的應試學習模式的考慮,國內重點高校正在降低考研初試成績的權重,提高面試權重,從而倒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當然應該引起考研者的重視和深思。難道一些追求高考研率的普通高校依然不能有所警覺嗎?至于助長應試教育的考試培訓機構,在教育體制得以改善以后,當會自行消失或轉向輔助學生的素質教育事業(yè)中去,因為這將成為它們的理性歸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