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锫
重慶摔嬰女孩事件一度引發(fā)了社會熱議,聯(lián)想到屢屢發(fā)生的類似青少年的惡性事件,家長不禁會問:這些孩子怎么了?怎樣教育這樣的“惹禍”孩子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找原因。
在心理學領域,眾多學者發(fā)現(xiàn)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的自尊、認知發(fā)展、情緒發(fā)展、氣質發(fā)展、行為發(fā)展以及同伴關系有明顯相關性。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往往使兒童存在行為問題、學業(yè)問題,并對其社會性發(fā)展產生消極影響。
教養(yǎng)方式欠妥,孩子易“惹禍”
專制:高控制、低情感
這類父母就似君主一樣,要求孩子服從自己,按自己的要求和標準去行事,很少考慮到孩子的期望和情感,一旦孩子犯了錯,他們就采取強硬措施,甚至動用暴力。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容易將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冷嘲熱諷、打罵責罰。然而,孩子尚小,沒有還擊之力的,只能默默地被迫接受父母轉移的情緒,他們感受到了恐懼、憤怒,而這些恐懼、憤怒得不到紓解,慢慢地積攢在心里。當積攢到孩子承受不住時,這些情緒就會噴射出來,不是指向別人就是指向自己。這就出現(xiàn)了稍大的孩子欺負更為幼小的孩子或者小動物的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了孩子自傷甚至結束生命的悲劇。
溺愛:低控制,高情感
這種教養(yǎng)方式尤其容易出現(xiàn)在以下幾種家庭中:幾代單傳的大家庭、父母童年曾缺乏愛的家庭、祖父母照料孩子的家庭。在這些家庭中,孩子被視為珍寶,家人們對他們百般寵愛。當孩子犯了錯,如拽別人頭發(fā)、扇別人耳光,家長反而怪罪其他孩子惹自己孩子生氣;當孩子考試考得不好,家長反而認為是老師沒有好好教……這類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很少對孩子提要求。這種不理智的愛容易造成孩子自控能力低,任性沖動,為所欲為。孩子會認為自己做什么都是對的,別人都要圍著自己打轉,稍有不滿只會責怪他人。他們對待挫折時會顯得很不成熟,意識不到自己行為后果的嚴重性,往往會做出讓人始料不及的反應。
忽視:無控制,無情感
當然,也會有這樣的父母,對孩子不聞不問,任其發(fā)展。父母對孩子缺乏基本的關注與了解,甚至有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性格。對于孩子,這些父母一般雇傭保姆或請祖父母進行照顧,他們只是提供衣食住行需要的開支,而不會對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孩子和父母之間缺乏基本的親子溝通和愛的表達,當孩子看到其他同伴都有父母陪伴時,孩子將會深深地感受到被忽視被遺忘。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現(xiàn)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通常較差,到青少年期還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行為。
孩子“惹禍”了,家長這樣做
認真傾聽,了解事實真相
每個家長都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犯了錯,家長首先要平復心情,冷靜下來后再與孩子交談,了解事情發(fā)生的原委,千萬別一陣打罵后才詢問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人在弱小的時候沒有被善待的話,你怎么能指望他長大了去善待這個社會”。冷漠、嘲諷、暴力,只會給孩子帶來不被信任不被理解感,他們會更關注于自己的不幸,而較少思考自己的不當行為對他人的傷害。
有些父母對孩子百般疼愛,即使孩子犯了錯,也往往過分偏袒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以后往往有恃無恐,認為犯了錯也不會怎樣,認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所以,父母要學會收起自己不理智的愛,對孩子適當?shù)乇磉_關心愛護,讓孩子說出事情的真實情況。
分析原因,進行引導教育
當父母靜下心來了解事情原委后,還需要分析孩子的錯誤行為發(fā)生的原因,與孩子進行溝通。兒童養(yǎng)育方面的研究也一致表明,使用說服引導的教養(yǎng)方式能夠促進兒童的道德成熟。說服引導是一種非懲罰性的教育形式,通過強調某個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向兒童解釋某行為不恰當并且應該改變的理由,通常也向兒童提供如何彌補過失的建議。
當孩子拽別人頭發(fā)時,家長首先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可被接受的,“你拽別人頭發(fā)是不對的”,其次讓兒童對他人產生同情心,可以用“當別人也像你拽他一樣拽,你心里會怎么想?你會不會感到疼?你希望別人這樣對你嗎?”等等問題來引導孩子思考對別人造成的傷害。當孩子關注到別人的痛苦后,再告訴孩子應該如何補救,“好了,你知道自己現(xiàn)在該怎么做了嗎,是不是應該和別人說對不起”,最后再表達對孩子的期望,“如果你以后不這樣做了就更完美了”。
言傳身教,注重潛移默化
當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影響。其實,孩子就是一面鏡子,父母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不只是遺傳了父母的外表,而且習得了父母的待人處事的方式。研究表明,兒童注意并會效仿父母的善舉,觀察到同情和慷慨榜樣的兒童比沒有接觸到這類榜樣的兒童更傾向于幫助別人。同樣,那些觀察到攻擊榜樣的兒童顯示出高于平均水平的對抗行為。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的一個經典的實驗研究曾表明:看到“榜樣人物”的攻擊行為受到斥責的兒童與只看到攻擊行為的兒童相比,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看到“榜樣人物”的攻擊行為受到獎勵的兒童與只看到攻擊行為的兒童相比,攻擊性行為明顯增加。這就是所謂的替代強化,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讓孩子觀察到其他人實施某種行為后的結果來得到學習,這還可用于孩子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中。
相比于物質,現(xiàn)在的孩子更需要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父母應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給孩子更多正能量以矯正不良行為,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