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一個人的意義有多重大,特別是小時候的一個好的習慣對于人的影響是多么巨大。
關鍵詞:教師;培養(yǎng);習慣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生活習慣”。做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的工作是不僅要使幼兒安心、快樂地在幼兒園里生活,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在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小班幼兒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注意力不穩(wěn)定,又都來自于不同的家庭,針對這些特點,我決定從常規(guī)抓起。幼兒期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養(yǎng)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用我們教師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培養(yǎng)幼兒行為習慣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模仿力
幼兒的模仿力很強,并且他們整天和老師生活在一起,老師在幼兒心中是最神圣,最偉大的偶像,言行舉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作為老師的我在生活、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做幼兒的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孩子、教育孩子。
記得曾有個中午,寶寶們正在吃著香噴噴的飯菜,幾個新生還不怎么習慣幼兒園生活,到吃飯時間想家了,這其中有個叫昊偉的小朋友哭著喊著:“我要回家,我要媽媽喂我吃!”當我聽到哭喊聲轉頭看時,坐在一旁的喬歡小朋友對他說:“不哭,不哭,你媽媽一會就來接你。”接著拿起昊偉的飯碗正準備喂他呢!看到這樣的情景我笑了!她是學著我平時安慰小朋友的樣子做的。在我們無形的影響下孩子學會了關心幫助他人。
二、用良好風氣影響孩子
每個班總有那么一兩個小淘氣,對于他們我用集體的力量來轉變幼兒的不良行為。如:有些幼兒不喜歡剪指甲,我通過情境故事講述的形式教育幼兒要勤剪指甲,因為指甲長了很容易藏細菌影響健康。與此同時我經(jīng)常檢查幼兒指甲,發(fā)現(xiàn)長了就及時給他修剪,邊剪邊給孩子講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給身體帶來的好處。再加上集體的合作和帶動,幼兒就改了原來的不良習慣。
三、學以致用
在《社會與健康》這本書中我學會了《洗小手》的兒歌。在飯前洗手時我邊教給幼兒兒歌邊做洗手的動作。隨后幼兒自己洗,一邊洗一邊念兒歌:“洗小手,先挽袖,手心手背搓一搓,沖干凈,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凈。”幼兒在快樂中不知不覺洗完了手。我趁機讓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比一比誰的最干凈,還真一個比一個干凈。從此幼兒再不會把洗手洗臉看做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種快樂,一種享受。
四、教師語言要有魅力
老師在向幼兒談話或提出要求時,語言要富有情趣。講給孩子聽的話,應該是孩子喜歡聽而且一聽就明白的。
有一次,我們班的楊家鈺小朋友把從家里帶來的衛(wèi)生紙在手里揉過來揉過去無意中弄碎了,掉了一地。這時我對她說:“你們的衣服臟了你想不想再穿?”“地上有了紙屑干不干凈?”聽完我的話她自覺地把紙屑撿起來扔到垃圾桶。
有時孩子們在吃完飯推著凳子在教室轉悠,地板與凳子磨擦聲變成了噪音。這時我會告訴他們,椅子喜歡愛護他的好孩子。如果小朋友們都使勁推它,它的腿也會疼的,它的小腿還會斷呢!你會心疼它嗎?幼兒異口同聲說:“會,我們以后不會再推凳子了,我們要和它做好伙伴?!备挥型さ恼Z言幼兒容易理解,易于接受,無意中一種好的習慣在慢慢養(yǎng)成。
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幼兒個性,多一份童心,多一份愛心,寓教寓樂,在游戲中讓幼兒接受知識,在愉快的情緒中認識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過一年的工作,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負的光榮使命與責任。老師就是在給孩子提供服務,要給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務,要以孩子為中心,牢固樹立服務的觀念,“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皼]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教育是一門藝術,我們要琢磨怎樣才能發(fā)揮它的藝術性,我們要為能走上講臺培育下一代,能把自己的所學所知傳授給小朋友們而感到自豪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