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zhèn)西
從《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到《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李希貴的書我讀了不少,但這次在讀其新著《面向個體的教育》時,我心里受到的震撼前所未有。
雖然書中不少觀點頗有新意,比如“教育學首先是關(guān)系學”“校長要走在改革隊伍的中間”“發(fā)現(xiàn)和教育同樣重要”“幫助孩子在集體之外成長”“尋找質(zhì)優(yōu)價廉的師德”等等。但從總體上看,在根本的教育理念上,希貴所論述的不過是教育的常識,或者說,他讓我們的教育眼光投回到了教育的起點,讓我們思考一個樸素但又被許多教育人忘記了的問題:我們的教育究竟為了誰?
其實,我們似乎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對諸如“辦學目標”“教育目的”之類話題的討論,而且答案好像越來越“明確”了—— “辦人民滿意的學校”呀,“為了一切學生”呀,等等。但我總覺得這些寫在許多學校墻上的醒目標語似是而非——“人民滿意”中的“人民”又是誰?大家約定俗成或者說心照不宣地認定就是家長,還有各級領(lǐng)導(dǎo),所以“辦人民滿意的學?!逼鋵嵤恰稗k家長滿意的學校”“辦局長滿意的學?!?;“為了一切學生”好像指向很明確,但實際上也很模糊甚至空洞,因為“一切學生”在這里是一個集合概念,這個“一切”讓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人失落了。
李希貴則認為,我們不應(yīng)該讓一個個孩子消失在“人民”和“一切學生”的概念中,我們應(yīng)該追求“面向個體的教育”!
有句話流傳很廣:“我們走了很遠,卻忘記了為何出發(fā)?”這話同樣適用于教育。如果要問教育最早的出發(fā)點是什么,答案不正是一個個具體的學生嗎?但是,這么多年來,我們的教育越來越眼花繚亂,越來越高瞻遠矚,而“人”卻湮滅了。談到辦學,不少校長首先想到的是一些宏大詞匯:“理念”“規(guī)?!薄澳J健薄按蛟烀!薄皣H理解”“走向世界”……唯獨忽略了每天面對的一個又一個具體的孩子。李希貴所倡導(dǎo)的并踐行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正是要把“這一個”“每一位”“你”“你”“你”“還有你”……重新置于教育目的和辦學目標的首位。
這個主張好像并非李希貴的原創(chuàng)。我們的老祖宗不早就說過“因材施教”嗎?所以他所呼吁的“面對個體的教育”似乎并不新。但是,我同意這樣的觀點——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fù)又提起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xiàn)在通過背景去繼承、去發(fā)揚、去創(chuàng)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針對當今中國教育無視個體的現(xiàn)實而提出“面向個體的教育”,便顯示出了它的改革新意。而且李希貴不光這樣說,而且這樣做——書中展示了李希貴無聲無息但有聲有色的實踐。這是該書讓我震撼的真正原因。
我越來越感到,在理念層面,中國和發(fā)達國家的教育者沒多大差距,都主張教育要“目中有人”,要尊重學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喚醒學生的潛能,要圍繞學生的學來設(shè)計教學,要激勵學生大膽發(fā)表不同的看法……那么中國和發(fā)達國家的基礎(chǔ)教育的差異在什么地方呢?我認為主要在“說”和“做”是否統(tǒng)一上。他們是既說也做,我們更多的是只說不做——許多年來,先進的教育理念往往只體現(xiàn)在匯報材料上,體現(xiàn)在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上,體現(xiàn)在“迎檢”“驗收”“評比”的展板上。
我想到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學家們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說的就是實踐的力量。希貴之可貴,就在于他不僅以“面向個體”來解釋“世界”(教育),而且已經(jīng)并將繼續(xù)用實踐“改變”著他的“世界”——北京十一學校。他將“面向個體”的教育觀實實在在地化作了北京十一學校常態(tài)的教育生活:根據(jù)每一個孩子的特點與需求設(shè)計課程,讓每一個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因此全校每一個學生,毫無例外地都擁有一張只屬于自己的課表;也就是說,在擁有4174名學生的北京十一學校,就有4174張獨一無二的課程表!
當然,所謂“面向個體的教育”遠不止是每人一張課程表,課程表背后還有他們的國家課程校本化,他們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的課程體系,包括專門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私人定制”的一對一課程……關(guān)于李希貴所領(lǐng)導(dǎo)的北京十一學校的育人模式探索,有關(guān)報道已經(jīng)鋪天蓋地,這里我不再贅述。我只想補充一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常識的改革。
李希貴的思考與實踐當然不是也不應(yīng)該是教育的“唯一”,“農(nóng)業(yè)學大寨”式的強行推廣什么“典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李希貴自己也真誠希望“教育生態(tài)應(yīng)該多元化”。北京十一學校的探索在贏得如潮好評的同時,也引來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聽到這樣一種“質(zhì)疑”的聲音,說李希貴的理念都是“西方那一套”因而其改革是“全盤西化”云云。對此我想反質(zhì)疑:是否承認愛心、尊重、平等、理解、個性、創(chuàng)造等價值是全人類共同的教育追求?只要對孩子們的成長有利,管他“西化”“東化”!難道在這個問題上,也要來問一個姓“社”姓“資”嗎?
我一直很欣賞李希貴的教育思考,也欣賞他對自己思考的文字表達?!睹嫦騻€體的教育》一書主要是理念闡述,但這些闡述并不枯燥乏味,相反,因為作者夾敘夾議的行文風格,將其富有深度的思考與學校鮮活的案例融為一體。思考深刻而不咄咄逼人,觀點新穎而不花里胡哨;于溫文爾雅的行文中顯示思想的力度,在落地生根的實踐中展示教育的力量。讀者在輕松愜意的同時,往往情不自禁、浮想聯(lián)翩。我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會將李希貴的文字與我同樣喜歡的吳非的文風作比較,同時也和我的文字作比較。
我感覺希貴和吳非同樣富有思想,卻不如吳非犀利,但文字和他一樣深刻;希貴和我同樣心靈赤誠,卻不像我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間同樣散發(fā)著對教育的一往情深。他語言內(nèi)斂而有教育的亮色,行文理性而有人性溫度,且不乏活潑機智,常有出其不意而又妥帖準確有時還不乏詩意的比喻,比如:“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們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所震撼,可是當我們走出森林,讓我們描述其中每一棵樹的樣子時,卻常常語焉不詳,因為我們心不在樹木,滿目不過一個壯闊的林子罷了?!薄靶@里小池塘的水溫、水深與將來那個社會大海里的水溫、水深越是接近,我們的孩子便越容易生存,也更可能有順暢的人生?!边@樣的句子,在書中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