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黃德志
摘要:小說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凝聚了小說的靈魂,傳達了小說的思想,是小說生動化和形象化的體現。本文將從施蟄存《梅雨之夕》這篇小說的語言特色這一角度進行賞析,主要涉及語言的四個特色,即詩意化、矛盾化、意識流動性和色調緩和性。
關鍵詞:施蟄存《梅雨之夕》語言藝術
有時賞析一部作品,最先吸引讀者的不是作品所抒發(fā)出的感情、作品蘊含的時代意義或者是作者本人的生平記事,而是文章妙筆生花的語言、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等,或許正是這些激蕩起了讀者與作者之間思想情感的碰撞、交流乃至融合。作品的語言表達是構成作品的基礎,也是作品形成的體現,每種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魅力,施蟄存的《梅雨之夕》帶給我們的正是這種獨具特色的生動的語言藝術。
一、語言的詩意化
施蟄存《梅雨之夕》中語言的詩化性是其鮮明的語言特色之一。語言的詩意化是文學作品情感升華的一把利器,也是引起讀者共鳴的一種有效方法。像張愛玲的作品中就有許多被稱之為經典并廣受讀者喜愛和引用的語言,在這些經典中不乏詩化性的語言,例如:“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笨赐辍睹酚曛Α泛?,如果是初次接觸施蟄存心理分析小說的這種語言特色,讀者首先會被其似詩如畫的語言所折服,展現了文學語言的又一番別具風格的魅力。
《梅雨之夕》講述了主人公“我”在梅雨之夕下班之后邂逅一位妙齡少女的故事。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并非鋪排式的直敘,而是筆墨大多用在了描寫主人公內心自我矛盾的獨白上。這些語言的表達又非簡簡單單的描寫,而是通過語言的詩意化傳達出一種視覺審美韻味。例如文章的第2段開頭:
對于雨,我倒并不覺得嫌厭,所嫌厭的是在雨中疾馳的摩托車的輪子,它會濺起泥水猛力地灑上我的衣褲,甚至會連嘴里也拜受了美味。
用“疾馳”修飾“摩托車的輪子”,用“猛力”來形容“濺起泥水灑上我的衣褲”這一動作,本是雨天發(fā)生了泥水弄臟衣服的這一客觀事實,但在施蟄存這里卻通過詩意化的語言表達被描繪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圖畫。尤其是“甚至會連嘴里也拜受了美味”,筆鋒一轉,把嘴里感受到的車輪濺起的泥水的味道稱之為“美味”,呈現出一種詩化語言的別具風格的審美韻味。
剛走到橋頭,急雨驟然從烏云中漏下來,瀟瀟的起著繁音。
此處,把從天而降的雨詩化成“從烏云中漏下來”,把雨聲詩化成“瀟瀟的起著繁音”,用詩歌中的語言組成了詩化的句子,同時又不乏詩歌的節(jié)奏感。
以及文中其他富有詩意化的語言,例如:
1.美麗有許多方面,容顏的姣好固然是一重要素,但風儀的溫雅,肢體的停勻,甚至談吐的不俗,至少是不惹厭。
2.用羞赧來對付一個少女的注目。
3.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已看出了這勉強的安靜的態(tài)度后面隱匿著的我的血脈之急流。
4.一陣微風,將她的衣緣吹起,飄漾在身后。
這些詩意化的語言怎能不帶給讀者一種心靈上的愉悅呢?它也形成了《梅雨之夕》這篇小說的文風:文筆舒展,格調清新,艷而不俗。
浪漫主義色彩加感傷基調構成了《梅雨之夕》詩意化語言的主流元素。通過語言的詩意化體現了“《梅雨之夕》中對美的近乎病態(tài)的渴慕,對古典情調的渲染及如夢若幻的氛圍釀造”,也體現出隱含于主人公“我”心中的一種現代都市化的感傷憂郁情懷。
二、語言的矛盾化
20世紀30年代新感覺派流行一時,“矛盾”可謂其文學流派一個永恒的表現形式,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本我與超我的矛盾、生活與幻想的矛盾等始終圍繞于作品創(chuàng)作的主題。而施蟄存作為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梅雨之夕》中的語言同樣也具有矛盾化的特征。這里的矛盾化不僅指語言層面上的前后矛盾化,也包含語言表達內容上的矛盾化,主要是指通過語言表達出的作者心理或行為上的矛盾。
反問句是《梅雨之夕》中較常見的一種句式,也是作者表達主人公行為和內心矛盾的一種語言工具。施蟄存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了反問句,有的甚至是幾處連用,例如第17段中:
但現在它覺醒了我將使我做什么呢?我可以用我的傘給她障住這樣的淫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車,如果路不多,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如果路很多,又有什么不成呢?我應當跨過這一箭路,去表白我的好意嗎?好意,她不會有什么別方面的疑慮嗎?
這幾句話表現出了主人公“我”當時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疑慮,反問句無疑加強了語氣,使“我”想送她回家但又有所顧慮的這一矛盾心理和同時夾雜著的一絲膽怯充分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第34段中:
……但她知道我已經結婚嗎?要是沒有知道,而現在她認識了我,怎么辦呢?我應當告訴她嗎?如果這樣是需要的,我將怎么措辭呢?……
這一處反問句的連用,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主人公“我”此刻內心的想入非非。這種通過反問句來表達主人公“我”內心矛盾的獨白似乎一直貫穿于整篇小說,以及在下文的第47段中“她快要到了嗎?可是她不愿意我伴她到目的地,所以趁此雨已停住的時候要辭別我嗎?我能不能設法看一看她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呢?……”這些地方都體現出施蟄存在巧妙地借用反問句來描寫主人公“我”內心的獨白,以及文章多處通過運用省略號和問號相結合的方式傳達出一種言已盡而意無窮,內心矛盾更無窮無盡的含義和韻味。
在這篇文章中,施蟄存寫道:“我還不曾有一件雨衣,而普通在雨天的電車里,幾乎全是裹著雨衣的先生們,夫人們或小姐們……”“即使偶爾有摩托車的輪濺滿泥濘在我身上,我也并不曾因此而改變了我的習慣?!焙唵蚊魑恼Z言中似乎透露著主人公“我”不想也不愿沉淪于普通都市大眾之中,想要極力地保存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那一份獨特,這或者是一種主人公精神上的自我認知,但同時也體現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生活上的一種矛盾。再結合全文的思路來看,主人公“我”作為都市社會所構成的一小微粒,在都市生活這一層面上看來,“我”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如果轉換思維的角度,站在自我生活的這一大眾層面上來看,“我”卻又被都市化的種種新穎的節(jié)奏緊密貼附著,離不開都市生活,于是對于“我”來說,都市生活便顯得格外重要。這是通過語言的矛盾化表現出來的一種更深層次的矛盾。
三、語言的流動性
本文中所說的“語言的意識流動性”是指施蟄存在《梅雨之夕》中通過帶有心理描寫的語言所表達出的主人公的內在意識的流動特征。
施蟄存尤其善于描寫女性的心理傾向,在《梅雨之夕》中以主人公“我”之心揣摩女性之心,形成一種綿密如針腳的夢幻般的心理分析語言。施蟄存曾受奧地利作家顯尼志勒的影響,翻譯過他的長篇小說《多情的寡婦》《薄命的戴麗莎》《愛爾賽之死》等,我們只要一旦讀過這個被贊為弗洛伊德“雙影人”的外國作家的意識流文字,就明白了《梅雨之夕》的資源之一是在哪里了。
《梅雨之夕》中主人公“我”在都市生活節(jié)奏的潛移默化之下,產生了一種奇特的幻想意識情感。本文認為,這也是主人公沉溺于自我意識下的一種生活化的意識,當然,這里也有一些潛意識包含于其中。通過小說語言可以看出,“我”在梅雨之夕的這一時間環(huán)境里,“梅雨”觸發(fā)了“我”繁多的意識情愫,在此時,“況且尤其是在傍晚時分,街燈初上,沿著人行路用一些暫時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雖然拖泥帶水,也不失為一種自己的娛樂。”在“我”的這種無意識的幻想意識(潛意識)里又時不時地包含著“他人”的意識情感,像“看下面北四川路上和蘇州河兩岸行人的紛紛亂竄亂避,只覺得連自己的心里也有些著急,他們在著急些什么呢?”當“我”張開傘停下來時,“我”又發(fā)現“有傘的和無傘的,有雨衣的和無雨衣的,全都聚集著,用‘嫌惡的眼望著這奈何不得的雨?!鄙踔列≌f中描寫“我”后來遇到一位少女時的那種時時揣測女子心理意識的語言,也都體現了施蟄存《梅雨之夕》語言的意識流動性。
四、語言的緩和性
通過把《梅雨之夕》和施蟄存的其他心理小說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梅雨之夕》的筆鋒和文章的語言色調明顯緩和了許多。這一方面體現在前面所提及到的語言層面上的柔美溫和,即語言的詩意化;另一方面則體現在通過小說語言所表現出的性意識的極力淡化。施蟄存的其他作品,如《鳩摩羅什》《將軍底頭》《石秀》和《周夫人》等,所表現出的是一種“極力壓抑的愛欲力量終歸要沖破現實主義的轄制”和在物質欲望面前喪失自我的虛無主義。在《鳩摩羅什》中,得道高僧最終還是戰(zhàn)勝不了內心的魔欲,在性欲面前最終敗北;在《將軍底頭》中,將軍最終因為美麗的容顏而犧牲了自己;在《石秀》中,石秀最終因“常態(tài)的性的滿足的缺乏”而走向變態(tài)的性心理;在《周夫人》中,周夫人甚至向稚嫩的少年做出一些性本能的沖動。但在《梅雨之夕》里,主人公“我”雖對在梅雨之夕時遇到的一位少女想入非非,但最終還是回歸到了現實生活里,回到了自己的妻子身邊,這和以上提到的幾篇小說里所表現出來的恰恰相反,但是站在現代社會理性和道德的傳統觀念上看,《梅雨之夕》中主人公“我”的最終選擇想必也是大多數讀者所期望的吧。
《梅雨之夕》的語言在帶給我們視覺上華麗的審美效果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極大的想象延伸的自由空間。它用主人公的心理和都市中他人的眼睛向我們傳達了這么一個梅雨之夕時的故事,委婉曲折的筆調、體貼入微的筆致,燭照了主人公隱秘的內心世界,是這類知識分子靈魂的寫實!■
■
{1}黃獻文:《論新感覺派》,武漢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頁。
{2}吳福輝編:《施蟄存作品新編·前言》,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版。
{3}吳立昌編:《施蟄存:心理小說·序》,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參考文獻:
[1]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吳福輝.施蟄存作品新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3]黃獻文.論新感覺派[M]. 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
[4]吳立昌編.施蟄存:心理小說[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
作 者:王爽,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黃德志,文學博士,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