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探究中國早期東晉十六國U字形衣紋金銅佛的源流

2014-05-30 10:48蘇丹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14年9期
關鍵詞:印度

摘 要: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金銅佛造像開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從出土文物看,其典型的U字形衣紋值得我們去追溯其源流,最早從印度笈多藝術中的秣菟羅中發(fā)展過來,這個十分有意義的發(fā)現,對研究佛教的南傳路線有更好的闡釋。

關鍵詞:印度 笈多式秣菟羅造像系統(tǒng) 中國東晉十六國 U字形衣紋金銅佛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金銅佛在人們的佛事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工藝精湛、紋飾絢麗、造型優(yōu)美、面目慈悲的造像精品所具有的獨特的莊嚴與神秘感,也總能給人一種心靈上的撫慰,并有著其他藝術品難以比擬和替代的價值。金銅佛即鎏金銅制佛造像,文獻與造像鐫銘中見有“金銅像”,更多則名為“金像”。在現在的學術界也將未鎏金銅像或鐵像納入金銅佛的范圍。

金銅佛造像是佛教藝術中重要的一種,起始與漢魏兩晉時期,在南北朝得到快速發(fā)展,隋唐時期達到造像的鼎盛時代。

一、印度早期U字形衣紋起源探究及對中國佛像衣紋影響的研究

當時的佛教造像中心有兩個地區(qū)。這就是位于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南傳系統(tǒng)的主要源點——中印度的秣菟羅。兩個系統(tǒng)有著截然不同的形式。健陀羅系統(tǒng),表現手法極為詳盡,披衣的衣紋皺都是有一個個起伏的石面組成。富于寫實性,顯得厚重而有毛料的質感,而秣菟羅造像則不然、初期右袒佛像的衣紋好像直接在裸體像上畫的線、顯得胸脯飽滿頗有精神,至2世紀后期.那種通肩式坐像雖然衣服不似前期緊貼肉身。但衣紋以刻畫的線條為主要特點。這種線條衣紋形式為稍后的笈多藝術所繼承。笈多式佛像不僅影響了印度波羅王朝的佛像造型,而且影響了中亞、中國、南亞與東南亞諸國的佛教藝術。目前國際學術界普遍人文,笈多式佛像對中國、南亞與東南亞諸國的影響,比犍陀羅佛像的影響更為廣泛而深遠。犍陀羅佛像影響的范圍主要在中亞地區(qū),笈多式佛像影響的范圍擴大到從中亞至中國、南亞與東南亞諸國。就笈多式佛像的兩大樣式而言,中亞與中國更多地受到“薄衣貼身”的笈多秣菟羅樣式的“濕衣佛像”的影響,南亞與東南亞諸國更多地受到“輕紗透體”的笈多莎爾納特樣式的“裸體佛像”的影像。

笈多式佛像的影響大概是經由中亞逐漸向中國內地擴散。后期犍陀羅藝術中呾叉始羅與哈達等地那些古典式冥想風格的灰泥塑像,不僅代表著“非地中海的希臘主義”的復興,大概也濡染了同時代的笈多式佛像的印度古典主義精神。阿富汗巴米揚石窟的大佛像那種薄衣貼體的U字形衣紋,顯然衍生笈多秣菟羅樣式的佛像。笈多時代與后笈多時代中印兩國僧人往來頻繁,東晉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等人赴印求法取經,帶回了佛經,也帶回了佛像,促進了笈多式佛像影響的傳播。北齊畫壇一代宗師曹仲達(約550)年前后在世),原系西域曹國人,善畫“外國佛像,亡競于時”【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八】時稱“曹家樣”,后與唐代畫家吳道子的畫法并稱“曹吳體法”。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一《論曹吳體法》中記述:“吳之筆,其勢園轉,二姨夫飄舉;曹之筆,其體稠疊,衣服緊窄。故后輩稱之曰:吳帶當風,曹衣出水-------雕塑鑄像,亦本曹吳?!辈苤龠_所畫“外國佛像”的真跡已不復見,但根據“其體稠疊”、“衣服緊窄”、“曹衣出水”、之類描述推測,這種曹家樣的外國佛像很可能就是印度笈多馬圖拉樣式薄衣貼身的“濕衣佛像”。以曹家樣為范本的雕塑鑄像,想必也是秣菟羅樣式的佛像。

二、早期時期中國南方佛像和北方佛像的圖式特征

東漢、東晉十六國時期是中國金銅佛造像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的金銅佛造像制作大都比較簡潔,坐佛像多,立佛少。佛像大都是高肉髻,有些磨光肉髻。結跏盤腿而坐,雙手重疊,或者施無畏手印。大多雙目下視,表情平靜,有些略帶微笑。服飾多為通肩大衣,紋路深刻、流暢,給人以樸實無華之感。有的整體制作,有的可以拆卸。這些特征后來成為中國佛教造像的基本定式。新疆克孜爾石窟新1號窟泥塑的一尊涅槃佛像和兩尊佛陀立像殘軀,緊貼身體的薄衣和棱線凸起的U字形衣紋,恐怕正是從中亞輸入的印度笈多秣菟羅樣式。炳靈寺石窟第169窟泥塑的佛陀立像、云岡石窟第19窟石雕的佛陀立像,那種薄衣貼體的通肩式袈裟,平行的U字形波狀衣紋,更分明可以看出笈多秣菟羅樣式“濕衣佛像”的英姿。響堂山石窟北齊時代薄衣貼體的佛像,大概把同時代流行的“曹衣出水”的佛像畫法運用于雕塑。1987年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的北齊佛像,也明顯可以窺見笈多秣菟羅樣式佛像的蹤影。

三、早期U字形衣紋佛造像及出土金銅佛造像

分布狀況

東漢末年,下邳相笮融施造可容納三千人的佛寺,寺中“以銅為人,黃金涂身,衣以錦采”,一般認為即是金銅佛造像,這是中國立寺造像首次見于史載。

2001年在重慶出土了紀年為東漢“延光四年”(125年)的漢墓,其出土的搖錢樹干上鑄有一尊佛像,佛像高肉髻、頭后有碩大的橫橢圓形項光,右手施無畏印,圓領坦右肩,依稀可看見三道長長的下垂的U字形衣紋。它比我國文獻記載和過去出土的最早佛像要早數十至一百余年。

有紀年的單尊金銅佛造像還要以后趙建武四年(338年)的造像為準,延光四年(125年)搖錢樹佛像與漢晉間其他佛教造像如搖錢樹佛像、銅片線刻佛像、魂瓶佛像以及早期單尊金銅像等一起構成了單尊金銅佛造像的肇始階段。

搖錢樹佛像、銅片線刻佛像青銅佛飾搖錢樹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區(qū),尤以首先引發(fā)佛教造像興起的基地——四川為中心。遍及陜西、貴州、重慶等地區(qū)。除了延光四年(125年)像,在四川自20世紀50年代于樂山發(fā)現麻浩崖墓的佛像以來,不斷有新的發(fā)現,時代都集中在東漢至蜀漢間。1981年在四川忠縣涂井發(fā)掘了一批蜀漢時期的崖墓,出土的搖錢樹中,14件錢樹樹干上有浮雕的佛像。四川忠縣涂井M5:62單尊佛像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為雙范合鑄的圓雕坐佛像,高肉髻,身著通肩寬袖大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著衣角,整個佛像結跏趺坐。搖錢樹雖然是當時一種神話傳說中神仙思想和神樹崇拜的物象反映,是古人借助“神樹"為天梯以求升天成仙這一信仰的具體表現,但是很有可能樹干上的佛像就是以后金銅佛造像的雛形。

魂瓶是由東漢后期發(fā)展起來的五聯罐演變而來,主要是指三國、西晉間制造的裝飾有樓閣、人物、飛鳥、百獸等題材的陶瓷器。據統(tǒng)計,飾有佛教造像的魂瓶有八十余件,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等長江中下游一帶。魂瓶上表現的內容大多與佛教有關?;昶可系姆鹣?,一般為圓臉大眼、高螺髻、有項光、著通肩衣、禪定印,在蓮座兩側配以雙獅首(或龍虎首)。其基本造型,實際上是從四川彭山陶佛像發(fā)展而來。那種圓臉大眼、旋轉形的螺髻、平行下弧紋陰線刻的通肩衣,尚保存印度秣菟羅造像的遺風,而吳地大規(guī)模制佛像的出現,也許受到四川一帶模鑄錢樹佛像方法的影響?;昶可系暮芏噙@種佛像在我們今天看來,跟十六國時期的禪定佛像造型十分相似。

四、東晉十六國出土U字形衣紋金銅佛造像

樣式源流研究

漢晉年間為金銅佛像的萌芽階段,這一時期主要為墓室造像期,單尊金銅佛造像并未見多大發(fā)展。僅僅限于一些搖錢樹、銅片、或近年來于邳州、鄭州、銅陵等地出土的模糊的單尊金銅像。不過,金銅佛像已在模制過程中甚至開始有所創(chuàng)制。時至東晉,墓室佛造像風氣基本消失,代之而起的便是金銅佛造像的興起。漢至西晉時期是金銅佛的萌芽階段,經歷過這段時期,才最終進入金銅佛的興起階段—東晉十六國時期。

東晉十六國時代,在中國的北方,先后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二趙、三秦、四燕、五涼及夏、成(成漢)等十六國。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南方,晉元帝司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東晉政權,直到晉恭帝元熙二年(420),東晉為劉宋所取代。這一時期,史稱“東晉十六國”。東晉十六國的佛教,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經歷了漢、魏、西晉的早期傳播之后,中國佛教逐漸擺脫了比附黃老等中國固有義理的窠臼,開始了獨立思考、自由闡釋的新階段,邁出了佛教中國化的第一步。形成了中國佛教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南方和北方都形成了金銅佛發(fā)展的中心地區(qū),北方主要以長安與河北臨漳兩大中心,南方則是以建康為核心。為下一階段金銅佛的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后趙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銘金銅佛像是我國現存,有最早紀年的立體金銅佛,也是唯一的一尊十六國時期有紀年的銅佛造像。該像高39.7厘米,較為高大,此像為高肉髻,呈束發(fā)狀,寬額,大眼橫長,著通肩式大衣,衣紋為圖案化的U字形分布于胸前和前襟部衣紋斷面呈淺階梯狀,雙手于胸前作禪定印,跌坐于四方臺座上。

十六國時期的金銅佛多出于河北地區(qū)。后趙建武四年的金銅佛像就出自河北。該時期金銅佛造像基本上都是禪定佛,金銅禪定佛的流行有兩方面的原因。在那個時代的北方盛行坐禪,早在東漢末年就已經盛行。這種小的金銅佛像是禪觀的對象或是祈福驅邪的供養(yǎng)佛像。這和十六國時期的石窟佛像一樣,造像種類比較單純幾乎清一色是禪定佛坐像,北方禪定佛的流行和南方的佛造像也有一定的關系,早在西晉時期南方就出土了較多禪定佛造像,北方這種禪定金銅佛造像很可能是受到南方這種造型的影響。

衣飾:衣服造型均為通肩衣,都是U形衣紋。小地方不一樣而已,有的在胸前略呈上大下小,或較為方正,或轉折較直,或為圓滑形,衣領有窄有寬,這種樣式的大衣實際上是無領的,只不過右肩向左肩搭過時自然出現的褶紋形成斜領狀,但此時的小銅佛像往往將這部分處理成圓領狀,有的還在上面刻有聯珠紋飾。佛背后制作較精致的可看到左肩后垂下大衣的一角。一般的小佛像往往背后衣紋交代得似是而非,衣紋更加簡率,可推知當時的工匠們大概對大衣的穿著法也未加深究??偟目?,十六國佛像的衣紋呈現一種圖案化、程序化的衣紋形式。但溯其源,這種簡略而具裝飾性的衣紋,看似鍵陀羅樣式,但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從鍵陀羅樣式的佛像變化而來的。我認為十六國金銅佛造像的衣紋受到秣菟羅造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日]東京國立博物館.金銅佛[M].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87

[2] 季崇建.金銅佛[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98

[3] 李靜杰.中國金銅佛[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 劉寧.我愛收藏。金銅佛知識三十講[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4

[5] 彭仁厚,彭燕凝.南北朝金銅佛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6] 齊成.金銅佛像諸佛.沈陽萬卷出版社,2007年版

[7] 陳永靖,張浩林.邳州東漢紀年墓中出土鎏金銅佛造像考略[J].東南文化,2000(03)

[8] 丁明夷.談山東博興出土的銅佛造像[J].文物,1984(06)

[9] 翟春玲.西安出土北魏銅佛造像研究[J].文物,2003(05)

[10] 樊萬象.渤海故都上京龍泉府發(fā)現金佛[J].北方文物,1991(11)

作者簡介:

蘇丹,華東師范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院系:藝術研究所,專業(yè):美術學。研究方向:中國佛教美術史。

四、東晉十六國出土U字形衣紋金銅佛造像樣式源流研究

漢晉年間為金銅佛像的萌芽階段,這一時期主要為墓室造像期,單尊金銅佛造像并未見多大發(fā)展。僅僅限于一些搖錢樹、銅片、或近年來于邳州、鄭州、銅陵等地出土的模糊的單尊金銅像。不過,金銅佛像已在模制過程中甚至開始有所創(chuàng)制。時至東晉,墓室佛造像風氣基本消失,代之而起的便是金銅佛造像的興起。漢至西晉時期是金銅佛的萌芽階段,經歷過這段時期,才最終進入金銅佛的興起階段—東晉十六國時期。

東晉十六國時代,在中國的北方,先后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二趙、三秦、四燕、五涼及夏、成(成漢)等十六國。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南方,晉元帝司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東晉政權,直到晉恭帝元熙二年(420),東晉為劉宋所取代。這一時期,史稱“東晉十六國”。東晉十六國的佛教,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經歷了漢、魏、西晉的早期傳播之后,中國佛教逐漸擺脫了比附黃老等中國固有義理的窠臼,開始了獨立思考、自由闡釋的新階段,邁出了佛教中國化的第一步。形成了中國佛教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南方和北方都形成了金銅佛發(fā)展的中心地區(qū),北方主要以長安與河北臨漳兩大中心,南方則是以建康為核心。為下一階段金銅佛的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后趙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銘金銅佛像是我國現存,有最早紀年的立體金銅佛,也是唯一的一尊十六國時期有紀年的銅佛造像。該像高39.7厘米,較為高大,此像為高肉髻,呈束發(fā)狀,寬額,大眼橫長,著通肩式大衣,衣紋為圖案化的U字形分布于胸前和前襟部衣紋斷面呈淺階梯狀,雙手于胸前作禪定印,跌坐于四方臺座上。

十六國時期的金銅佛多出于河北地區(qū)。后趙建武四年的金銅佛像就出自河北。該時期金銅佛造像基本上都是禪定佛,金銅禪定佛的流行有兩方面的原因。在那個時代的北方盛行坐禪,早在東漢末年就已經盛行。這種小的金銅佛像是禪觀的對象或是祈福驅邪的供養(yǎng)佛像。這和十六國時期的石窟佛像一樣,造像種類比較單純幾乎清一色是禪定佛坐像,北方禪定佛的流行和南方的佛造像也有一定的關系,早在西晉時期南方就出土了較多禪定佛造像,北方這種禪定金銅佛造像很可能是受到南方這種造型的影響。

衣飾:衣服造型均為通肩衣,都是U形衣紋。小地方不一樣而已,有的在胸前略呈上大下小,或較為方正,或轉折較直,或為圓滑形,衣領有窄有寬,這種樣式的大衣實際上是無領的,只不過右肩向左肩搭過時自然出現的褶紋形成斜領狀,但此時的小銅佛像往往將這部分處理成圓領狀,有的還在上面刻有聯珠紋飾。佛背后制作較精致的可看到左肩后垂下大衣的一角。一般的小佛像往往背后衣紋交代得似是而非,衣紋更加簡率,可推知當時的工匠們大概對大衣的穿著法也未加深究??偟目?,十六國佛像的衣紋呈現一種圖案化、程序化的衣紋形式。但溯其源,這種簡略而具裝飾性的衣紋,看似鍵陀羅樣式,但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從鍵陀羅樣式的佛像變化而來的。我認為十六國金銅佛造像的衣紋受到秣菟羅造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金銅佛[M].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87

[2] 季崇建.金銅佛[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98

[3] 李靜杰.中國金銅佛[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 劉寧.我愛收藏。金銅佛知識三十講[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4

[5] 彭仁厚,彭燕凝.南北朝金銅佛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6] 齊成.金銅佛像諸佛》,,沈陽萬卷出版社,2007年版

[7] 陳永靖,張浩林.邳州東漢紀年墓中出土鎏金銅佛造像考略[J].東南文化,2000(03)

[8] 丁明夷.談山東博興出土的銅佛造像[J].文物,1984(06)

[9] 翟春玲.西安出土北魏銅佛造像研究[J].文物,2003(05)

[10 樊萬象.渤海故都上京龍泉府發(fā)現金佛[J].北方文物,1991(11)

作者簡介:蘇丹,華東師范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院系:藝術研究所,專業(yè):美術學。研究方向:中國佛教美術史。

猜你喜歡
印度
今日印度
論印度陳那因明非演繹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如果可以去印度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將減弱
印度自拍現場
我所見識的印度商人
山哈·印度攝影
印度式拆遷
最高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