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靖
摘要:本文分析了于連的人生軌跡,主要包括四個階段。在這四個階段,于連的性格得到發(fā)展,體現(xiàn)出他的敏感、反抗、偽善以及最終的覺悟。作為一個進入上流社會的平民,于連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他的特殊身份使他形成了復雜性格,這種特殊的身份和性格的發(fā)展注定了他悲慘的結局。
關鍵詞:敏感 反抗 偽善 覺悟
引言
司湯達的《紅與黑》是法國19世紀的著名作品,這部小說是一部反映進步思想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于連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小說描寫了于連的悲劇人生,于連作為一個平民,運用自己的才華,抓住每一次機會,努力進入上流社會,但最終失敗。于連的一生主要包括四種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環(huán)境使于連的性格得到了發(fā)展,也注定了他悲慘的命運。
一、痛苦的家庭生活培養(yǎng)了他的反抗意識
于連的家沒有溫暖,于連在童年時期就失去了母親,因為他身體瘦小,不能用體力賺錢,喜歡看書和幻想,經(jīng)常受到父親和兄長的打罵,在這種痛苦的生活中,于連變得非常敏感,逐漸形成了反抗和叛逆的意識,他內(nèi)心十分自卑孤獨,非常希望擺脫這種屈辱卑微的生活,過上富足有權勢的生活。
于連非常聰明,有志向,有才能,善于思考和學習,他和神甫西朗學習了拉丁文,但是他在現(xiàn)實中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于連渴望改變貧苦的生活,希望進入上流社會,因而他順應了時代的要求,聽從了西朗的建議,進入了神學院學習,這是他想要成功的唯一途徑。在此期間,于連開始學著如何偽善。于連出身平民,他的內(nèi)心有強烈的自卑感,他有敏銳的平民階級意識,深刻感受到社會等級制度的壓抑,他用心維護著自己的自尊,不愿因自己的卑微出身受到貴族階級的蔑視。他去做市長的家庭教師,條件要求的不是薪水,而是要求和主人同桌吃飯,這個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于連強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
二、在市長家任教,野心逐漸膨脹
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是于連進入上流社會的開端。于連認為市長是驕傲無能的。于連的社會地位形成了他強烈的自卑感,他希望通過報復驕傲的市長來獲得自尊和自信上的滿足,他崇拜拿破侖,希望自己能同樣地勇敢,因此,雖然他當時并不愛市長夫人,他仍然決心去追求她,這僅僅是他對上流社會報復的手段,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證明卑微的平民可以挑戰(zhàn)上流社會,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自尊心。于連對于上流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懷有仇視心理,征服德納爾夫人也是出于報復心理,于連向往上流社會的富足生活,同時他卑微的社會地位也使他本能地對統(tǒng)治階級懷有戒心和仇恨。在市長家生活期間,于連性格開始變得偽善,野心逐漸膨脹。
三、在貝尚松神學院學習,偽善性格得到發(fā)展
德納爾夫人和于連的曖昧關系被發(fā)現(xiàn)后,于連進入了新的生活環(huán)境,來到了貝尚松神學院學習,開始了艱苦的教士生活,這段生活經(jīng)歷培養(yǎng)了他的偽善性格。在封建社會中,神學院具有核心地位,在波旁王朝復辟的混亂歷史時期,神學院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在神學院生活期間,于連接觸到的神甫和教士都是表里不一,虛偽,卑鄙無恥的人,都是不擇手段追逐權勢和金錢的人。于連生活在這些偽善的人中間,內(nèi)心十分痛苦,在此期間,他的偽善性格得到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在神學院,于連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脫離受壓迫的卑微社會地位,他隱藏了自己的初衷,宣稱自己渴望成為一名教士。他努力融入身邊的人,但是他性格中的善良、真誠,反抗精神仍然會在不自覺中表現(xiàn)出來,為了和他人協(xié)調(diào)地相處,于連逐漸形成了偽善的性格。虛偽黑暗的生活氛圍使他內(nèi)心十分痛苦,為了得到社會給予的名譽和地位,于連用心學習了《教皇》、《舊約》以及《新約》,雖然他的內(nèi)心對這些書并不感興趣。因為于連學習成績異常出色,他最終成為了新舊約全書課程的輔導老師,此時的于連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為了進入上流社會,于連努力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地努力奮斗,他逐漸隱藏起自己的反抗精神,成為一名偽善的、努力向上爬的野心家。
四、在莫爾侯爵府工作,偽善的性格逐漸成熟
在莫爾侯爵府擔任侯爵的私人秘書期間,于連的偽善性格已經(jīng)逐漸成熟,他的野心和虛榮心逐漸膨脹。于連身處貴族中,經(jīng)常感受到身邊貴族給他的屈辱及蔑視的眼光,這種傷害使他非常憤懣,但他知道一味地怨恨社會是沒有用的,他開始學會用智慧來報復社會。他痛恨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這也刺激了他建功立業(yè)的野心。
于連努力獲得成功,他利用偽善來保護自己,他努力工作,成績出色。他的聰明才華逐漸贏得了侯爵的信任,這也是他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重要基礎。此外,他利用各種手段努力贏得了侯爵女兒馬蒂爾德的愛慕與欣賞,這是他真正融入上流社會的一個重要機會。當他功成名就,準備和馬蒂爾德結婚的時候,侯爵和地方教會勾結,教會利用了德納爾夫人忠于宗教的虔誠情感,誘導她寫了一封給莫爾侯爵的告發(fā)信,信中揭發(fā)了于連沒有宗教信仰,譴責了于連的德行和進入上流社會的野心。德納爾夫人的信破壞了于連的美好生活,葬送了他的美好前程,他痛恨舊情人的背叛,內(nèi)心充滿了憤怒,喪失理智的于連離開了巴黎,回到了維立葉爾,在教堂找到了德納爾夫人,并對她開了槍。于連的沖動行為使他永遠喪失了得到美好前途的機會,付出了多年努力的于連終究無法超越平民和上流社會之間的距離,難以擺脫悲劇的命運。
五、于連的覺悟及悲劇成因
于連在監(jiān)獄中反思了自己的人生,他的一生都在努力抗爭,努力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來適應環(huán)境,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扭曲了自己的性格,做了很多違心的事情,但是他無法改變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卑微的出身,因此他對美好前途的追求總是受到制約。他終于覺悟到像自己這種出身貧民,沒有錢,沒有權勢支持的人,不管自己多么努力,不管自己多么聰明有才華,也不能改變自己是個平民的現(xiàn)實,也無法改變上流社會對他的蔑視態(tài)度,他不可能通過個人奮斗實現(xiàn)自己飛黃騰達的理想。雖然德納爾夫人沒有死,于連還是被宣判了死刑。于連熱愛自由,更熱愛生命,但是為了不愿面對貴族的侮辱和恥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他拒絕了上訴,坦然接受了死刑。于連最終用死亡表達了平民階級向貴族階級所做的斗爭和反抗。
于連作為一個出身卑微的農(nóng)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有聰明才智,擁有理想,敢于起來反抗自身的悲慘命運,努力進入有錢人的上流社會的生活,但是他最終無法跨越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距離,無法改變自己悲慘的命運。在奮斗的過程中,于連學會了上流社會的偽善,但即便他如何努力,沒有高貴血統(tǒng)的于連終究不能被上流社會所接受,這也是于連用其悲慘的一生所證明的真相。
于連的性格是多重化的,他是一個敏感,叛逆,自尊,勇敢,自卑,偽善的矛盾性格的統(tǒng)一體。于連的個人進取精神和平民反抗意識構成了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他代表了受過教育的小資產(chǎn)階級青年,他的反抗精神具有局限性。于連的失敗是由社會和時代的因素造成的,同時也受到他的矛盾的性格的影響。他的矛盾的多重性格既激發(fā)了他的勇氣和決心,也限制了他與社會抗爭的力度。于連的失敗是時代造就的英雄悲劇,也是個人性格造成的悲劇。
結語
于連的一生為了改變自己的卑微生活而努力,最終還是被貴族階級迫害而死。司湯達運用這個形象批判了王政復辟時期,表達了對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勝利的深切希望。通過于連的悲慘一生告訴人們一個社會問題:在封建貴族統(tǒng)治的制度下,任何個人奮斗的道路都不會取得成功,即使像于連這樣聰明有才華的年輕人,也逃脫不了悲慘的結局。語
參考文獻
[1]蘭勝敏.《紅與黑》中于連的性格發(fā)展歷程[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0(5):9-11.
[2]蘇暉,黎蓉.《紅與黑》心理分析特色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89-190.
[3]馮少芬.《紅與黑》中于連形象的特征及現(xiàn)代啟示意義[J].青年文學家,2012(10):16-17.
[4]郁士寬.從于連的矛盾性格評其悲劇命運[J].文學教育(上),2008(11):92-93.
[5]孫順霖. 從于連的性格發(fā)展看于連[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3):108-111、118.
[6]毛佑民.論于連的反抗性格[J].語文學刊,1985(6):20-23.
[7]李慧勤.平民反抗意識與個人野心的結合——析于連的性格[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4(3):73-75.
[8]鄒積艷.談于連個人奮斗的悲劇及給現(xiàn)代人的啟示[J].作家,2010(18):65-66.
[9]冀慧穎.于連的悲劇人生——《紅與黑》中的于連形象[J].美與時代(上半月),2008(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