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
內容摘要:四川話的“拿給”兼表給予、使役、被動,因句式演變發(fā)生了語法化,經歷了給予→使役→被動的語法化過程。而普通話“拿給”卻沒有發(fā)生語法化。本文主要探究普通話和四川話的“拿給”產生這一差異的原因,從四川話“拿給”的語法化機制入手,運用歷時擇一原理對這一差異進行了解釋。
關鍵詞:四川話 拿給 語法化 擇一機制
一.四川話的“拿給”
四川話的“拿給”可以表示給予、使役、被動多種功能,投射到歷時層面則反映了各功能的演化順序,呈現出語法化的過程。
1.給予義
“給予義”是四川話和普通話“拿給”共有的義項,都相當于普通話的“給”,并且在分布特征上也基本相同。通過對搜集到的語料的整理分析,筆者發(fā)現給予義的“拿給”最常見的句式是:把+NI+拿給N2+V,如:
又把桌上紙包著的一根好象銀子打的長把羹匙拿給他看。(李劼人《死水微瀾》)
把提案拿給國務院審改。
由于前后語境的影響及表達簡潔的需要,可以僅使用這一句式的一部分,如:
A 把N拿給乙:把書拿給我。
B N拿給+乙:書拿給他。
C N+拿給+乙+V:錢用不完拿給老娘買衣服嘛。(四川話吧)
D 甲+拿給+乙+N+V:他拿給我一沓多厚的材料看。
以上句式對四川話和普通話都適用,不難發(fā)現“拿給”后面必須接名詞,也就是說“拿給”的對象必須出現。
2.使役義
蔣宗福在《四川方言詞語考釋》中對“拿給”的解釋是: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者,讓。如《蜀籟》卷一:一條路都不拿給別人走。此謂一條路都不讓別人走。
可見,“拿給”的使役義主要是容讓型的弱強度使役,相當于普通話的“讓”。四川話“拿給”表達使役義時,主要使用“拿給+N+V”的結構,其中的V多為單音節(jié)動詞。如:
那么重的包,你莫背了,拿給他背。
包包包包散散,不拿給外婆看看見。(童謠)
使役義的“拿給”在四川話中使用頻率并不高,一般用祈使或命令的語氣。
3.被動義
“拿給”是四川話中比較強勢的被動標記,使用頻率僅次于“著”?!冬F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解釋到:拿給謂方言,猶被。
該拿給老虎吃的人,不論你走中間,它都會銜你去的。(艾蕪《山野》)
綜合搜集到的其他語料,“拿給”表示被動的主要句式為“拿給+N+VP”,VP是述賓短語或述補短語,但也有少數使用光桿動詞的情況,如:
都拿給人家笑死了,還不檢點點兒。
她要他脫下身上的襯衣,免得背上那一片布拿給席子擦爛。(《艾蕪短篇小說選》)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拿給”后面的施事必須強制性出現,但這一施事既可以是有生,也可以是無生。如例句中的“席子”就是無生命的物體,這一用法正好證明四川話“拿給”的語法化程度已經很高。
從語義上看,“拿給”表示的被動義感情色彩偏于中性,左福光(2005)認為“拿給”句既可以表示拂意又可以表示稱心。如:
頭等獎拿給李大爺摸起去了。頭等獎被李大爺抽中了。(四川話吧)
他拿給蜂子咀倒了。他被蜜蜂蟄了。
前一個句子表示積極的意義,后一個句子表示不愉快、不情愿的意義。甚至還可以在一個句子里表示兩種感情,如:
自行車拿給小王騎壞了,后來又拿給老王修好了。
二.四川話“拿給”的語法化
1.“拿給”的歷時演變
“拿給”在四川話和普通話中都存在,但不管在普通話還是四川話中,“拿給”并不是一開始就以這樣的形式出現。從這一詞語的構成來看,是由持拿義動詞“拿”和與格介詞“給”復合而成。
在“拿給”合并之前,“拿”和“給”是獨立發(fā)展的。何洪峰(2005)認為“拿”字的介詞功能大約始于元代。作介詞的“拿”可以引進工具、材料、對象、施事、依憑等。由此可見,普通話中單獨使用的“拿”并沒有給予、使役的動詞義,以及被動的介詞義。但在不少方言中,“拿”發(fā)展出了使役、處置、被動義,如:
陜西商縣張家嫄:把奈本書拿來拿我看一下。(使役)
山西襄汾:他拿狗咬了。(被動)
何還指出,還有多音節(jié)的帶“拿”的介詞,其形式及語法意義跟“拿”都有關系。如湖南湘鄉(xiāng)的拿狹、四川的拿給。根據筆者的調查和語感,四川話中單獨的“拿”和普通話一樣,也沒有使役、被動的用法。因而何洪峰認為多音節(jié)帶“拿”的介詞其形式及語法意義與“拿”有關系的觀點,筆者并不認同。至少在四川方言中,“拿”本身不具有使役、被動義,也就無法通過感染將這些意義和用法擴展到“拿給”上,那么是否是“給”的原因呢?
“給”的出現比“拿”要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給”字表“給予”的用例。在清代發(fā)展出“讓”和“被動”的用法。
而在四川話中,“給”可以作動詞,表示給予和使役;作介詞,引進對象;作連詞,表示聯合。不難發(fā)現,“給”沒有表被動的用法。
2.四川話“拿給”的語法化
前文已經提到過,四川話“拿給”使役義和被動義并不是受“拿”或“給”的沾染,而是在合并之后產生的新意義,是句式演變的結果。前文在描寫四川話“拿給”用法的時候提到一種句式:甲+拿給+乙+N+V,如:
他拿給我一條板凳坐。
老師拿給我一本書看。
這一結構表達的關系是:甲給予乙N,乙VN。
使役義的產生便是在這一句式的基礎上。我們不妨再來看看《躋春臺》中“拿給”表使役的例子:
如要吃本縣,點頭三下,本縣就拿跟你吃。
這是縣令在對老虎說話,意謂縣官讓老虎吃。如果還原為給予式來表達,為方便理解,把“本縣”替換為“我”,則應該為:我就拿給你我吃。這時,言語發(fā)出者和動作對象為同一事物,為避免重復,將表明說話者身份的“我”去掉,同時將受事“我”提前加以強調,便形成了“N+拿給+乙+V”的句式。而這一句式和“讓/叫”這類典型的使役句非常接近。如:endprint
我讓他回家。
他叫我寫作業(yè)。
兩者的區(qū)別在于,“N+拿給+乙+V”中N是受事,而“讓/叫”類使役句中“讓/叫”前的成分是施事,多為有生事物。
可見,四川話的“拿給”從給予義發(fā)展出使役義,是“甲+拿給+乙+N+V”這一句式演變而成的,即V的對象N提前,而“給予”這一動作的施事省略。我們可以從現代四川話“拿給”使役義的使用情況來獲得一些佐證。在現代四川話中表“使役義”的“拿給”主要用于祈使或命令語氣,且表示未然語態(tài)。一般說來,祈使或命令語氣都有明確的聽話對象,因而聽話人常常省略,而這個聽話人正是“給予”動作的發(fā)出者,符合句式演變的結果。如:
板凳拿給他坐。板凳讓他坐?!隳媒o他板凳坐。
同時,這一句式的形成為被動義的產生提供了句法和語義方面的條件。首先,受事已經提前,這是標準被動句的必備條件(受事+被+(施事)+V),并且,“拿給”和動詞之間只隔著一個施事名詞,完全符合被動句的句式要求。當用這一句式表示已經發(fā)生的事件時,“拿給”就具有了被動的意義。因為漢語被動句的原型語義功能就是表示某一個參與者受到了另外一個參與者的行為動作的影響而產生某種非自主的變化,一般指向過去時態(tài)。如:
雞拿給我殺來吃了。(四川話吧)
他是矮漢子伙計,拿跟矮漢子喊做老幺。(《艾蕪短篇小說選》)
由于時態(tài)的差別,導致使役義和被動義的“拿給”在句式上也有所不同。使役用于未然態(tài),動詞多為光桿動詞;而被動用于已然態(tài),因而多為表明結果的動賓或動補短語,且一般會出現表示“了、過”這些時態(tài)助詞。
另外,因為被動義是在使役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所以受使役義的影響,被動義產生之初,“拿給”后的施事只能是有生名詞。而我們現在見到的被動義“拿給”的語料,施事也可以是無生命的事物。如:
她要他脫下身上的襯衣,免得背上那一片布拿給席子擦爛。(《艾蕪短篇小說選》)
腦殼拿給門夾過。
這一現象是經過類推形成的:這種由使役義轉化來的被動義用法使用得越來越多的時候,語言的使用者就會逐漸忘記其來源,而把其當做一般的被動句來對待。而一般的被動句被動標志詞后面的施事成分既可以是有生的,也可以是無生的,因而類推到了“拿給”被動義的用法上。
無生施事出現在被動義“拿給”句中,說明“拿給”的被動句和一般被動句相同,而“拿給”作為被動標記,其語法化程度已經很高了。
由此,我們認為四川話“拿給”的語法化過程為:給予義→使役義→被動義
3.歷時擇一機制
在對四川話“拿給”的語法化過程有一定了解后,我們自然會產生疑問:普通話的“拿給”也表示“給予”,并且也能用于“甲+拿給+乙+N+V”這一句式,為什么普通話的“拿給”沒有發(fā)生語法化?
筆者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一差異,是語法化的歷時擇一機制在起作用。此處的歷時擇一機制,是指不同的語言或方言選擇不同的對象進行語法化,而選擇的標準便是使用頻率。在同義成分中,使用頻率越高的成分就越容易發(fā)生語法化。而這,便是四川話和普通話“拿給”產生區(qū)別的原因所在。在四川話和普通話中,“拿給”和“給”都能表示給予,前文已經說到,由給予義發(fā)展到使役義的關鍵是句式的演變,也就是句式A“甲+V給+乙+N+V”演變出句式B“N+V給+乙+V”。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四川話中,“給”很少進入句式A,而“拿給”則普遍得多。因而,當句式A向句式B演變時,受使用頻率的影響,V給采用“拿給”。因而“拿給”隨著句式的演變逐漸發(fā)展出使役義和被動義,發(fā)生了語法化。而普通話則與之不同,普通話句式A中的V給是“給”占絕對優(yōu)勢, “拿給”的用例很少。筆者在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以“拿給”為檢索詞,“甲+拿給+乙+N+V”的句式僅有一例:
他拿給我一些黨的文件讀。
普通話“給”在句式A中的使用頻率更高,因而便選擇了“給”進行語法化,而“拿給”因為較少進入這一句式,也就不能隨著句式的演變發(fā)展出使役和被動義,因此普通話的“拿給”只有給予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初步了解了四川話“拿給”給予、使役、被動兼用的用法,討論了其語法化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立足于語法化的機制,運用擇一原理,解釋了普通話和四川話“拿給”差異產生的原因。在語法化過程中,使用頻率高的詞更容易通過競爭和篩選,成為語法化的對象。四川話中“拿給”的使用頻率更高,而普通話“給”的使用頻率更高,因而四川話的“拿給”發(fā)生了語法化,而普通話的“給”發(fā)生了語法化,“拿給”卻沒有。這是歷時擇一機制在不同語言或方言中進行選擇的結果,也正是因為這一機制,才產生了普通話與方言間,方言與方言間的諸多差異,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作者介紹: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