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述平
摘 要: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一課。上好歷史課,提高教學質量是歷史教師的工作和職責。怎樣才能搞好歷史教學呢?筆者根據二十年的教學實踐淺談以下幾點體會。
關鍵詞:幾點;體會;教學;歷史
一、培養(yǎng)興趣是搞好歷史教學的前提
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庇纱丝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瀟灑的教態(tài),風趣的語言,甚至教師的長相、風度、穿著打扮、習慣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對教師的教風、教態(tài)、教法、語言等產生了好感,就會對教師所教的課程產生興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否則就會產生厭倦心理。其次,要因材施教。學生對歷史課的認識和興趣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有興趣但不求甚解;有的只對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有興趣;有的只對分數(shù)有興趣,只從考高分出發(fā)。我們應根據這些差異,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不同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認識和興趣。再次,要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本身的優(yōu)勢。歷史課本取材新穎,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特別是有許多很吸引人的歷史故事、傳奇人物等,教師在講課時應充分發(fā)揮這些優(yōu)勢,改變單調乏味的講述,變歷史知識為有血有肉的、具體的生動畫卷。
二、注重講授方法和教學藝術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睔v史課教學必須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不同,教學條件和環(huán)境不同,教師本身的素質特長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不同等,采取靈活多樣、適時對路的教學方法,每種方法都精心設計、精心準備、精心導演,達到美、活、實的藝術效果。我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條件先后采用過參觀總結法:參觀歷史展覽、革命勝地、古代建筑,然后讓學生根據我擬定的提綱寫出總結;專題講座法:對重大歷史事件采用講座法;讀議法:閱讀教材后進行討論;歷史知識競賽法;比較對比法:將歷史上相關聯(lián)的內容加以比較,既可學習新的知識,又可鞏固就知識,起到互補作用,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讀(書)測(試)講(解)法:將新課知識點擬成測試題,上課后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答題,然后我進行要點講解,并使之系統(tǒng)化。
三、史情、史理相結合
初中學生對歷史課內容有著明顯喜憎之情,他們喜歡愛國英雄的故事、祖國繁榮昌盛更的歷史,不喜歡喪權辱國的人物和事件及一些偏于記憶的地域或時代,這就是一種情感因素。教師應根據這一情況發(fā)揮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的內容,動之以情,喻之以理,感染和啟迪學生。如講“唐朝”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強盛的大帝國,還要使學生理解唐朝繁榮昌盛的政治和經濟原因。又如,講“東晉和十六國”時,學生對北伐杰出的代表祖荻非常佩服,紛紛表示也要向祖荻那樣“聞雞起舞”練好本領,隨時報效祖國。教師可利用學生這種積極情緒選講一些有意義的歷史故事,使學生在興奮愉悅中接受教育。
對于學生不喜歡的內容,教師要善于從思想上、認識上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歷史,使學生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可能的情況下,教師可舉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利用反面教材進行教育。如講“五代十國”時,教師可提問:“對石敬瑭的所作所為我們可得到什么?想到什么?”學生反響強烈,爭著發(fā)表見解,都認為這個人物是個很好的反面教員,要從他身上吸取教訓,任何情況下都不做民族敗類,都不做有辱人格國格的事情。學生的喜增之情是非常易于顯露的,教師要把握其心理活動,激發(fā)他們奮發(fā)向上的民族感情,使其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從而奮發(fā)向上,立志成才。
四、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探究學習旨在促進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實現(xiàn)探究式學習呢?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情境,巧設問題
蘇格拉底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幫助新思想的誕生?!痹谛抡n程的背景下,要想上一堂鮮活的歷史課,精彩的、開放的問題情境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講《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一組罌粟圖、一段《鴉片輸入》的視頻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然后預設問題:林則徐采取過哪些禁煙措施?為什么說領導虎門銷煙斗爭的林則徐不愧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問題的提出就成為學生主動探究的起點。
2.互探互究,解疑釋難
互探互究、解疑釋難是探究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從教學角度來看,該過程是整個教學的主體活動,可以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探究活動,也可以是學生獨立進行的探究活動。因此,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從創(chuàng)造角度看,該過程是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教師課前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編制研究的問題、方法、步驟,課上要加強指導,給予學生適當?shù)狞c撥,并留給學生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教師還可以根據情況分配任務,分設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的選題。學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以及各種報刊、書籍等來收集資料,并完成對資料的篩選、歸類、分析等過程,通過梳理、分類、比較綜合概括,最后完成對課題的解答。
五、利用好課余時間
盡管課本上的知識、圖書的資料和互聯(lián)網上的信息量很大,但畢竟是紙上的、文字的東西為多,學生能接觸到的實物史料較少。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好課余時間,結合所學習的內容,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博物館、展覽館、歷史遺跡遺址、名人故居等處去閱讀歷史、感受歷史、探究歷史,從而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鍛煉學生的意志,培育學生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于歷史課的傳授,還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