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古都西安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

2014-05-25 00:29:57王建國陳正奇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22期
關(guān)鍵詞:渭河徑流量秦嶺

王建國,陳正奇

(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秦地文化研究】

試論古都西安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

王建國,陳正奇

(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西安,位列中國八大古都之首。由于它地處古代四關(guān)之中,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位于東南沿海濕潤氣候向西北內(nèi)陸干旱氣候的過渡帶上,因此,具有宜居的氣候條件;河流眾多,分布密集,水利資源豐富,使這里成為我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最早的地區(qū)之一;生物種群多樣豐富,地質(zhì)地貌獨特。正是由這些因素,構(gòu)成了西安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為古代都城的選擇和現(xiàn)代大型城市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也是西安這座千年古都長盛不衰、綿延不斷、蓬勃發(fā)展的原因之所在。

西安;古都;地理環(huán)境;八水

西安,古稱長安,位于古代四關(guān)之中,八百里秦川腹地,自然地理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這里南依重巒疊嶂、逶迤雄偉的秦嶺山脈,秦嶺不僅是西安的天然屏障,也是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線,秦嶺境內(nèi)的一些山系也是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北靠廣袤的黃土高原,黃土顆粒堆集十分深厚,孕育出我國原始農(nóng)業(yè)文化的萌芽;渭水猶如一條絢麗奪目的彩帶,自西向東,橫貫關(guān)中,注入黃河;其間“蕩蕩乎八川分流”的長安八水,滋潤著這塊肥田沃土,使這里成為我國最早的農(nóng)業(yè)發(fā)達地區(qū)之一。中國最早的文獻《尚書》中《禹貢》篇稱其為“田惟上上”,史學家司馬遷言這里是“天府之國”,班固更把它稱之為“陸海之地”,無所不出,并言之:“左據(jù)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眾流之隈,汧涌其西。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則天下之奧區(qū)焉?!保?]602加之氣候溫暖濕潤,最適宜于早期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從而構(gòu)成了古人類發(fā)源地的天然條件。西安位列我國八大古都之首,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王朝在此建國立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fā)祥地、絲綢之路的起點。另外,由于古代西安地區(qū)的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適宜于農(nóng)業(yè)種植,就成為中國古代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二十四節(jié)氣和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發(fā)源地。

一、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

西安地處黃河流域中部的關(guān)中平原偏南,位于北緯33°42′~34°45′、東經(jīng)107°40′~109°49′之間,是中國地理版圖中心(中國大地原點在西安附近的涇陽縣),東距太平洋約1100千米,西南距印度洋約2000千米。西安東以渭河支流零河和灞塬山地為界,與渭南市的臨渭區(qū)、華縣和商洛市的商州區(qū)、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臺塬為界,與寶雞市的太白縣、眉縣相接,南達北秦嶺主脊,與安康市的寧陜縣、漢中市的佛坪縣、商洛市的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楊凌示范區(qū)、咸陽市渭城區(qū)、興平市、武功縣、涇陽縣、三原縣和渭南市的富平縣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千米,南北寬約116千米,面積1010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為424米,境內(nèi)最高為周至縣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西安是陜西省省會,市區(qū)面積1066平方千米。

西安地處古代四關(guān)之中,歷史上“關(guān)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2]2044。除此之外,西安自古交通條件得天獨厚。古代由豐鎬、咸陽、長安通往全國各地的道路,四通八達,十分便利,主要有陸路和水路兩大方面。

陸路方面向東西南北四方都有道路:

1.向東有三條干道:一是沿渭河南岸東出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的函谷道,通達黃河中下游和江淮之間的廣大地區(qū),進而北出遼東、南下閩粵。漢武帝時曾“從陜西寶雞起,向東又開成國渠、漕渠,經(jīng)黃河入古汴渠,由泗水過淮河,經(jīng)邗溝達長江……通南運河至杭州;或從長江轉(zhuǎn)湘江,經(jīng)靈渠入漓江,達西江至廣州”[3]87;一是向東北方向自蒲津關(guān)東渡黃河的蒲關(guān)道,可由此北向汾晉、雁代;一是沿灞河和丹江谷地向東南出武關(guān)的武關(guān)道,通往荊襄、江南和嶺南地區(qū)。隋唐時,武關(guān)道為京城通往荊漢、江淮間的重要孔道,諸多文士、官吏經(jīng)由此道游學入仕或赴任,故有人稱武關(guān)道為“名利路”。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頂》詩曰:“高高此山頂,四望唯煙云。下有一條路,通達楚與秦?;蛎T其心,或利牽其身。乘者及負者,來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囂塵,七年三往復,何得笑他人?!保?]4767明清時期,武關(guān)道在物資運輸上的作用十分顯著,《讀史方輿紀要》卷52載:“今由河南南陽、湖廣、襄、鄖入秦者,必到武關(guān)。”[5]2497總之,這三條路溝通了東邊半壁江山和東南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至今沿這些古道修建的道路,仍是西安連接周邊地區(qū)的重要通道。

2.南面和西南沿渭河南岸向西,有子午道和儻駱道貫穿秦嶺,經(jīng)過漢中入蜀,并可轉(zhuǎn)赴西南;順著渭河北岸的渭北道西行再向西南,有兩條路可以入蜀:褒斜道和陳倉道。《史記·貨殖列傳》載:“(巴蜀)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以所多易所鮮”[2]368?!妒酚洝じ咦姹炯o》曰:“漢王元年(前206)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漢王遂定雍地。”[2]3262這些道路對于關(guān)中經(jīng)略西南地區(qū)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從關(guān)中向西有絲綢之路,順著渭河以北的道路西行,到雍縣(今鳳翔縣附近)向西北稱為回中道。向西經(jīng)咸陽、寶雞,過甘肅境內(nèi)的河西走廊、敦煌,出玉門關(guān)和陽關(guān)進入新疆,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北緣和南緣,分兩路匯合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西亞,直達地中海東岸。通過絲綢之路,世界上各文明古國連結(jié)溝通,各國的特產(chǎn)珍品、動植物種、生產(chǎn)技術(shù)、科學成果、文化藝術(shù)、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進行著持續(xù)不斷的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4.向北有大道直通塞外,是聯(lián)系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路線,秦始皇所修的直道就是其中的一條。直道是聯(lián)結(jié)關(guān)中平原和河套地區(qū)的主要通路。由于直道基本上是直接通往北部邊境,路程短,輸送迅速,因此得名。直道的修成大大方便了軍隊調(diào)動、物資運輸及民眾的往來。

水陸交通運輸線主要有渭河和漕渠。水運如《史記》所說“河、漕挽天下,西給京師”。渭河通航河道主要是西安以下河段,漕渠的起點也在今西安附近。漢唐時期,曾疏導西安周邊渭、灞、浐等水系修建漕渠,東至黃河,漕運極大地便利了關(guān)東至關(guān)中的交通運輸,便于糧食等物資對京師的供給,也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唐代每年漕運關(guān)東的租米達幾百萬石,據(jù)《新唐書·食貨志》載:開元二十一年(737),“凡三歲,漕運七百萬石”[6]1366,創(chuàng)漕運最高記錄。

二、宜居的氣候條件

西安位于東南沿海濕潤氣候向西北內(nèi)陸干旱氣候的過渡帶上,因此兼有兩種類型的氣候特征,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春秋季短,冬夏季長,冷暖干濕,四季分明。加之深處內(nèi)陸腹地,受陜甘黃土高原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大氣環(huán)流季節(jié)性變化明顯,具體表現(xiàn)為:春季溫暖、干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熱低壓的影響,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多連陰雨;冬季受內(nèi)蒙古高壓的控制,寒冷干燥、風小、多霧、少雨雪。

由于關(guān)中盆地平均海拔高度比陜甘黃土高原約低500米,東臨黃河、豫西丘陵較為平緩,夏秋兩季來自東南的太平洋濕熱氣流得以長驅(qū)直入,并因地形阻滯效應致使降水量顯著高于周圍地區(qū)。冬春兩季來自西北的寒冷氣流入侵時,因有周圍山脈環(huán)繞屏隔,抵達盆地后強度大為減弱,降溫不致過驟,刮風較少,風速亦低。來自南方的氣流越過秦嶺下沉產(chǎn)生增溫效應,熱量資源優(yōu)于華北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氣候較周圍地區(qū)溫暖濕潤。秦嶺山地氣候則呈垂直分異,隨海拔高度遞增氣溫漸降,降水量漸增。秦嶺中山區(qū)為溫帶氣候,高山區(qū)為寒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3℃~13.7℃,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1.2℃~0℃,年極端最低氣溫-21.2℃(1991 年12月28日測于藍田),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26.3℃~26.6℃,年極端最高氣溫43.4℃(1996年6 月19日測于長安)。年降水量522.4~719.5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兩季,七、八、九月份為明顯的降水高峰期,雨、熱同季是西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的氣候資源優(yōu)勢。冬季降水量很少,一般在4~10毫米(參見表1)。由于寒潮侵襲,西安冬季大多可以落雪,但降雪日不多,年均13.8日。積雪深度不大,一般不會超過20厘米。西安地區(qū)日照充足,平均每平方厘米年輻射總量為114千卡,年日照時數(shù)為1983.4~2267.2小時,一日內(nèi)最長日照可達13小時,平均日照率為45.7%。早霜始于十月中旬,晚霜終于次年三月中旬,無霜期220天左右。10厘米土層中年平均地溫為14.8℃,冬季有土壤凍結(jié)現(xiàn)象,最大凍土深度為45厘米。冬春兩季會出現(xiàn)刮風天氣,但風日較少,風速也比較小,平均每秒1.3~2.6米。西安雨天多刮西風,故有“自古長安西風雨”之說。

總的來說,西安市的氣候特征主要有以下特點①參考了西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西安市志》,西安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77-278頁。:

一是受地形主導因素的影響,氣候較周圍地區(qū)溫和濕潤。西安屬于東亞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這一區(qū)域的氣候由沿海至內(nèi)陸因海洋調(diào)節(jié)作用漸次減弱而呈大陸性逐漸加強趨勢。西安雖東距太平洋1000余千米,但由于關(guān)中盆地的地形特殊,日溫差較小,降水量適中,但大于華北多數(shù)地區(qū)。但是學者研究,近年來西安氣溫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參見圖1)。

圖1 西安近63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圖

二是冷熱干濕四季分明,降水與熱量匹配同季。西安冬季處于蒙古高壓南部和東亞大槽后部,氣溫低,多霧,天氣干燥晴朗,少雨雪。入夏之后,南亞低壓與西太平洋高壓之間形成向西北傾斜的氣壓梯度,西安位于冷暖空氣交接處,使東南季風攜帶的大量水汽形成降雨。盛夏時節(jié)西安處于西太平洋高壓中部,青藏高原大陸暖高壓到達時,氣流下沉,極易形成悶熱酷旱天氣,多雷雨大風。冬季干冷,夏季濕熱,與農(nóng)作物的需求規(guī)律在宏觀上基本匹配協(xié)調(diào)。近年來的研究觀察,西安的降水量緩慢,波動下降(參見圖2)。

圖2 西安近63年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8]

三是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南部秦嶺山地溫涼濕潤,北部渭河平原溫暖干燥。秦嶺山地受太陽輻射量少,地勢高,氣溫低,來自南方的暖濕氣流受秦嶺阻滯多在陜南降雨,氣流抬升越過秦嶺后沿北坡降水減少,溫度升高,到達渭河平原時形成高溫低濕的“焚風”,夏季焚風效應尤為明顯,加之渭河平原地形下凹,熱量易聚難散,這種地形下凹產(chǎn)生的盆地效應也是造成北部渭河平原夏季高溫的原因之所在。

四是氣候年際變化波動較大。冷暖年間,年平均氣溫相差1.1℃~1.8℃,變異系數(shù)3.5%~6.6%;≥10℃積溫相差446.1℃~676.9℃,變異系數(shù)3.1%~4.5%;降水量年際相差495.3~648.1毫米,差值與年平均降水量幾乎相等。

三、豐富的河流資源

西安水利資源豐富,河流密度較高,均屬黃河流域的渭河水系,全市53條河流,除涇、渭和石川河外,均為境內(nèi)河流并發(fā)源于秦嶺山脈。平均自產(chǎn)地表水資源量為21.7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7.27億立方米,扣除重復量,全市水資源量為26.66億立方米。沿秦嶺北麓各峪口水質(zhì)較好,2001年黑河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每日可向城市供水120萬噸,緩解了供水矛盾,目前西安市區(qū)日供水能力達175萬噸。

西安境內(nèi)東有灞河、浐河,西有灃河、澇河,南有滈河、潏河,北有渭河、涇河,歷史有“八水繞長安”“秦川八水長繚繞”之說。兩千多年前,西漢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對這八條河流作了詳細的描述:“終始灞浐,出入涇渭。酆(fēng)鎬潦(即澇水)潏,紆馀委蛇,經(jīng)營乎其內(nèi)。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tài)。”[9]127這八條河流,分布在西安四周,不僅滿足了城市生產(chǎn)、生活和園林池塘用水,而且調(diào)節(jié)了氣候,給古城增添了秀麗的景色。自西安市實施“八水潤西安”工程以來,截至2013年,“完成渭河堤防建設和城市段景觀綠化任務,浐灞國家生態(tài)濕地公園、灃河生態(tài)景區(qū)(一期)建成開放,全市新增濕地面積8660畝、生態(tài)水面4035畝”①來源《2014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對于逐步恢復昔日西安市美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此外,較大的河流還有黑河、石川河、澇河、零河、戲河、泥峪河、大耿峪河等。這些河流歷史上流量都較為豐沛,目前流量大都很小。

渭河發(fā)源于甘肅省渭源縣的鳥鼠山,流經(jīng)寶雞峽進入關(guān)中平原,沿途納入一級支流11條,二級支流85條,三級支流84條。流經(jīng)西安地區(qū)長度141.5千米,屬渭河中下游河段,縱向坡降平緩,橫向擺動較大,河床寬闊,汛期河寬500~3000米,水流緩慢。年平均徑流量55.7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咸陽水文站)111.7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20.72億立方米,徑流量波動比值5.4倍。每年7~9月豐水期徑流量占全年總量的46%以上,最大洪峰流量11500立方米/秒。河水含沙量較高,年均輸沙14900萬噸,其中汛期(7~9月)輸沙量占全年的78.34%??M繞西安的其他七條河流,都是渭河的支流。

渭河的水利和漕運事業(yè)開發(fā)很早。西漢時,就引渭穿渠,溝通漕運。大約在元光四年(131),漢武帝動員軍隊數(shù)萬人開鑿關(guān)中漕渠,自長安城西南的昆明池起,直接向東通入黃河,長三百里,是當時最大的運河。漕渠的開鑿,使關(guān)東的糧食和物資源源運到都城。漢高祖時每年運到長安的糧食不過數(shù)十萬石。到了武帝元封年間(前110—105),每年從關(guān)東經(jīng)水路運到長安的糧食達到六百萬石(合今三億六千萬市斤)。長安的太倉和甘泉的倉庫,都裝滿了糧食。

灞河又稱霸河,原名滋水。河上有灞橋,是長安東路的交通要道。漢時橋上設有稽察亭,檢查過往行人;唐時設有驛站,親友出行,都送到這里折柳贈別。當年灞河兩岸,筑堤五里,栽植萬株柳樹,每到春夏之交,斜柳低垂,柳花隨風飄蕩,輕盈潔白,如同柔雪。故有“灞柳風雪”之稱,亦屬長安八景之一。唐代詩人紇干著的《灞上》詩云:“鳴鞭晚日禁城東,渭水晴煙灞岸風。都傍柳陰(蔭)回首望,春天樓閣五云中?!保?]8819

灞河發(fā)源于藍田縣灞源鎮(zhèn)麻家坡以北,長109千米,主河道比降6.2‰,流域面積2563.7平方千米,有一級支流24條,二級支流26條,三級支流11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清河、浐河、輞川河、岱峪河、庫峪河等。灞河年平均徑流量9.47億立方米,7~8月汛期徑流量占全年總量的42.7%,12月至翌年2月枯水期徑流量僅占全年總量的6.7%。根據(jù)馬渡王水文站多年測定,平均流量16.94立方米/秒。9月平均流量最大,為35.5立方米/秒;1月平均流量最小,為3.9立方米/秒,相差為8.9倍。流量變化劇烈與暴雨洪水關(guān)系十分密切。灞河中上游的藍田縣,據(jù)記載,曾有1963年8月30日24小時降雨達118.2毫米,1988 年8月13~14日葛牌鄉(xiāng)18小時內(nèi)降雨達101.4毫米的記錄。由于灞河流域一半以上位于秦嶺山區(qū),土層薄,蓄洪調(diào)節(jié)能力小,洪水來勢兇猛,猛漲猛落,往往形成較大的洪水過程。據(jù)1953年8月2日馬渡王水文站監(jiān)測,洪峰流量高達2160立方米/秒。

灞河河水中泥沙含量較高,年平均輸沙量達293.69萬噸。輸沙量年際變化大,最大年輸沙量(935萬噸)與最小年輸沙量(58.6萬噸)相差15.95倍。汛期河水最大含沙量達950千克/立方米(據(jù)1973年7月23日統(tǒng)計)。

浐河是灞河的主要支流,發(fā)源于藍田縣湯峪鎮(zhèn)秦嶺主脊紫云山的月亮石西側(cè),長66.4千米,主河道比降9.9‰,流域面積752.8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岱峪河、庫峪河及荊峪溝。浐河流程短,坡降大,水流湍急,沖刷切割較為顯著。上游基巖出露,均為礫石河段,出峪后河道漸趨平緩,形成以粗沙為主的礫沙河段,下游過渡到純沙河段。浐河缺乏長期水文觀測資料,據(jù)區(qū)劃資料,流域年平均徑流量1.893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6.0立方米/秒。

浐水與灞水并行,在西安市東北的十里鋪附近與灞水會合后入渭。在唐代,兩岸是個有名的風景區(qū)。皇戚貴族們多在這里修建亭臺閣院。太平公主、長樂公主、薛王、寧王和李林甫等,都在這里修建了豪華的別墅。韓愈的《游太平公主山莊》詩道:“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押城闉。欲知前邊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保?]3861由此可以想象,當年浐河岸邊的這座離宮別館是多么的秀美宏大。

灃河發(fā)源于長安區(qū)喂灤鎮(zhèn)雞窩子以南的秦嶺北側(cè),長81.9千米,主河道比降8.8‰,流域面積1460平方千米,其中山區(qū)871平方千米,有一級支流5條,二級支流9條,三級支流7條,主要支流有高冠峪河、太平峪河和潏河。灃河年平均徑流量4.80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6.38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1.06億立方米,波動比值6.25倍。7~10月豐水期徑流量占全年總量54.7%,最大洪峰流量1430立方米/秒,12月至翌年3月枯水期徑流量占全年總量7.1%。由于上游引流灌溉,枯水期下游常有斷流現(xiàn)象,灃河水中泥沙含量較小,全年輸沙量9.075萬噸,主要集中在汛期洪峰時。西周時的豐鎬二京就分別位于灃水東西兩岸,秦都咸陽和漢都長安也都距灃渭交匯的地方不遠?!渡袝び碡暋份d:“漆、沮既從,灃水攸同?!保?0]222《詩·文王有聲》云:“豐水東注,維禹之績?!保?1]421說明灃水遠在西周時期,就是京畿附近的一條著名河流,漢唐時期它對京城的供水及交通都有一定的影響。

涇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發(fā)源于寧夏六盤山東麓涇源縣境,流經(jīng)平?jīng)?、彬縣,于陜西高陵縣南入渭河,全長455千米。涇河流經(jīng)西安長度8.5千米,屬河流的最終段,地勢平坦,河床開闊,比降微小,水流緩慢,含泥沙較少,故有“涇清渭濁”之譽。涇河是我國灌溉事業(yè)開發(fā)最早的河流之一,在關(guān)中農(nóng)田灌溉事業(y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戰(zhàn)國時(前246)于今涇陽縣張家山修鑿鄭國渠。渠長三百余里,“溉舄鹵之地四萬余頃”(約合今200萬畝),其時畝產(chǎn)可達一鐘(六斛四斗),于是“關(guān)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滅諸國”[5]2478。涇河水中泥沙含量較高,有歌曰:“涇水一石,其泥數(shù)斗,且灌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保?]2478當?shù)厝罕妳s因勢利導,合理利用涇河的懸浮質(zhì)泥沙,引洪沙淤灌農(nóng)田,淤積的泥沙又象糞土一樣肥田,于是關(guān)中變成“沃野”,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獲得了大豐收。據(jù)現(xiàn)代統(tǒng)計,涇河年輸沙量3.9萬噸,其中7~9月汛期輸沙量占全年輸沙量的79.5%。涇河的年平均徑流量20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41.91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7.98億立方米,徑流量波動比值5.25倍。7~9月豐水期徑流量占全年總量60.8%,12月至翌年2月枯水期徑流量占全年總量的8.5%。枯水期流量0.72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可達14700立方米/秒。

潏河是灃河的主要支流,發(fā)源于長安區(qū)秦嶺北麓甘花峪,長67.2千米,主河道比降10.2‰,流域面積687平方千米。潏河有大峪河、小峪河、太乙河三大源流,三大河源于兩河口匯流始稱潏河,至香積寺與滈河匯合后稱洨河,西流匯入灃河。出峪前坡陡水急,出峪后坡降趨緩,到香積寺一帶流速更緩,有滯水現(xiàn)象。潏河年平均徑流量1.997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3.77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0.807億立方米,徑流量波動比值4.67倍。7~9月豐水期徑流量占全年總量38.3%,12~2月枯水期徑流量占全年總量的6.7%,年平均流量5.5立方米/秒,高橋水文站實測最大洪峰流量592立方米/秒。河流全年輸沙量15.2萬噸。

滈河發(fā)源于長安區(qū)境內(nèi)秦嶺北麓之石砭峪,是潏河的主要支流,出峪后經(jīng)王曲、皇甫,至香積寺匯入潏河,長46.4千米,主河道比降19.9‰,流域面積292平方千米。滈河年平均徑流量0.9466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1.253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0.5463億立方米,徑流量波動比值2.29倍,較其他河流小。實測最大洪峰流量31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立方米/秒。

澇河位于西安西面的戶縣境內(nèi)。源流有東河和西河。東河源于澇峪東南海拔3015米的靜峪腦,西河源于澇峪西南海拔2822米的秦嶺梁。兩支源流于東經(jīng)108°30′、北緯33°52′匯合后,沿途接納數(shù)條支流,于東經(jīng)105°37′、北緯34°14′注入渭河。由南而北縱貫戶縣全境,上游處于秦嶺山區(qū),河谷深切,比降大,水流湍急,出峪后進入渭河平原,水流平緩,河道曲折,含沙量較高。澇河的主要支流為甘峪河。

四、多樣的生物種群

從西安半坡村遺址的發(fā)掘證明,在六千年前母系氏族社會時,原始居民除狩獵、捕魚謀生外,也種植作物(谷類)和蔬菜(芥菜或白菜)。其遺址中植物成分的分析,表明了半坡村附近的植物主要是冷衫、云衫、柳、樺、胡桃、鵝耳櫪、櫟、榆、柿、禾本科、藜科、十字花科、繖形科、葎草、篙、石松和其他一些種類,它們組成的植被景觀是在稀疏的草原植物中夾雜著零星的榆、柿等喬木樹種。[12]據(jù)《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開上林苑……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所上草木名,兩千余種……”[13]53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胡桃和石榴;唐朝時代,由于文化藝術(shù)高度發(fā)展,植物種類也昌盛一時;如國色天香的牡丹,很可能就是當時從延安野生的矮牡丹引種培育的栽培種,當時長安城內(nèi)外,官民家中皆有,故有“長安牡丹佳天下”之說。又如潔白如玉的玉蘭,爛漫如火的紫薇,以及桂花、連翹、丁香、海棠、合歡、紫荊、木槿、桃、李、杏、梅、松、竹等名花珍樹,皆盛栽于長安城內(nèi)外。至于椿、榆、柳、槐、桑、柘、構(gòu)、檜、柏等鄉(xiāng)土樹種,更是到處可見。[14]1據(jù)學者研究,西漢時期,在能夠與今日相對應的動植物中,有19種獸類,15種鳥類,7種魚類,2種爬行類,計43種動物;4種草本,17種木本,計21種植物已難覓于今日西安[15],可見當時動植物種類眾多。但是由于更朝換代,西安植被屢遭戰(zhàn)亂及天災破壞,原始森林植被已不復存在,氣候隨之逐年干旱。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綠化工作,從國內(nèi)外引種了大量的珍花奇草,形成了多樣的生物種群,極大地美化了西安的城市環(huán)境。

西安的自然植被由于未遭受第四紀大陸冰川直接侵襲,這樣就保留了若干第三紀古老的孑遺植物,如銀杏、水青樹、馬甲子、連香等。秦嶺山地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叢草甸、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自然植被類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計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屬,達2224種,為中國種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庫之一。渭河平原主要為大田農(nóng)作物、蔬菜、果園和城市綠化等栽培植物類型。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地,有獸類55種,鳥類177種,包括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秦嶺亞種、鬣羚、大鯢、白冠長尾雉、黑鸛、血雉、金雞等珍稀動物。為保護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境內(nèi)已建立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6]55西安地區(qū)的農(nóng)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豆類和薯類,經(jīng)濟作物以棉花、油菜、蔬菜、瓜果為主,花生、甜菜、甘薯、炯草、麻類等均有種植。

西安現(xiàn)有森林面積4160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為38%。其中經(jīng)濟林546平方千米。正在實施的大綠工程已完成造林230平方千米,其中“六片”森林完成55平方千米,“八河”生態(tài)防護林帶完成27平方千米,“十條路”風景防護林帶完成13平方千米,臺塬區(qū)完成防護林12平方千米。果類主要有蘋果、桃、梨、石榴、葡萄、沙果、李子、山楂、棗和柿子等。山貨特產(chǎn)主要有獼猴桃、板栗、花椒、核桃、山杏、杜仲、漆樹、黑木耳、桂皮、松香等。藥用植物品種有1000余種,已被利用的有500~800種。[17]6

五、獨特的地質(zhì)地貌

西安的地質(zhì)構(gòu)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臺兩大單元。地理學家長期研究證明,在漫長的遠古時期,西安的地質(zhì)變化,用“滄海桑田”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在地殼運動的影響下,它時而被海水淹沒成為一片汪洋,時而露出海面形成陸地。在距今大約3.7億年前時,地殼發(fā)生了一次劇烈的造山運動,原來沉積在海下的西安這一帶地層大幅度褶皺、斷裂、抬升,形成秦嶺。到了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時期,地殼又經(jīng)過“印支”“燕山”等幾次大的造山運動,西安以北的北山也由海面下高高隆起。到新生代時,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秦嶺再度抬升,沿秦嶺北坡則發(fā)生大規(guī)模斷裂下陷,成為關(guān)中地塹。至此,西安的地表面貌大致定型。這之后漫長的歲月里,由于風力的分迭作用,從中亞地區(qū)和蒙古高原一帶吹來的偏北風,將細小的粉砂物質(zhì)塵土持續(xù)不斷地向東南吹送,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qū)便覆蓋上了一層厚厚的黃土,關(guān)中地塹在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平坦肥沃的關(guān)中平原。

西安地形地貌以秦嶺山地和關(guān)中平原為主體,南部是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北部是坦蕩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地貌包括平原、黃土臺塬、丘陵、山地等四種基本形態(tài)。西安市的地貌特點,一是南高北低,相差懸殊。秦嶺山脈橫亙南境,山脈主脊構(gòu)成西安市境與陜南的分界,山脊高度海拔2000~2800米,自西向東呈現(xiàn)出波浪式緩降。與秦嶺遙相對應的是從市境北端流過的渭河,流域內(nèi)2/3以上河段成為西安與渭北的分界。渭河河床是西安地勢最低的軸線,入境處周至縣江心灘海拔442米,到臨潼區(qū)南弋村(槐李村)出境處河床海拔345米,與太白山相比,高差達3422米。二是平原山地界限分明。秦嶺山地與渭河平原是西安地貌的主體。位于西安市境的秦嶺北坡山勢陡峭,坡降急劇,斷層發(fā)育,以秦嶺大斷層和驪山斷層分界,斷層面與平坦舒展的渭河平原相接,形成強烈的地貌對照。三是受秦嶺、渭河走向控制,各種地貌均作東西向延伸,南北向交替,呈明顯條帶狀分布,等高線基本呈東西走向。

表2 西安地貌類型分布表[18]266

西安南部主要由海拔1000米左右的斷塊低山和海拔1500~3500米的北秦嶺中高山地構(gòu)成。秦嶺是我國南北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線,是著名的風景、療養(yǎng)和旅游區(qū)。從周至縣至藍田縣之間的秦嶺,因“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稱中南山,也稱終南山或太乙山,其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整個秦嶺山脈的主峰,也是中國大陸東部最高峰。終南山東西長約200千米,最寬處40千米,最窄處僅20千米,面積為4876.5平方千米,幾乎占到西安市總面積的二分之一。在秦嶺北坡有許多深峽谷,稱為“秦嶺七十二峪”。在西安境內(nèi)有道溝峪、流峪、網(wǎng)峪、岱峪、湯峪、庫峪、大峪、小峪、石砭峪、灃峪、高冠峪、太平峪、澇峪、田峪、就峪、韓峪、駱峪等。秦嶺山體高峻,聳峙入云,被稱為“天下之大阻”。在古代要從西安到達陜南和四川,只能利用峪谷低梁處翻山越嶺,主要通道有周至縣南的儻駱道、長安南面的子午道、藍田縣的藍武道和眉縣南的褒斜道、寶雞市南的陳倉道。建國后修建的西萬公路(西安到四川萬源市)、周城公路(周至到城固)、川陜公路(寶雞到四川廣元)、寶成鐵路(寶雞到成都),仍然是沿峽谷爬低梁穿越秦嶺。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穿山隧道技術(shù)的運用,西康鐵路(西安到安康)、西漢高速(西安到漢中)、十天高速(十堰到天水)相繼建成,秦嶺天塹終成坦途,隨之將修成的寶漢高速,西漢高鐵等將極大地便利秦嶺南北人們的出行與溝通。

在秦嶺北麓山陰地帶,各峪口河流向平原傾瀉帶出的洪積物在山前堆積形成洪積扇,且彼此相連成帶狀的洪積扇群。洪積扇群向北傾斜,構(gòu)成山前洪積傾斜平原。西安北部為渭河沖積平原,是整個關(guān)中平原最為廣闊的地帶,南北最寬處達42千米,而且主體部分主要由渭河一、二級階地組成,地勢平坦,地下水豐富,土壤肥沃,為“八百里秦川”之精華。

原隰相間是關(guān)中平原地形的基本特征?!队碡暋酚涊d關(guān)中屬雍州,其地形為“原隰底績”[10]223,原隰是相對的,原是指高平的地方。原下地勢低平的地方或原下洼陷地帶叫隰地。如渭河、灃河、灞河、浐河等河谷地帶在古代都是被稱為隰的地方。曲江池位于樂游原、鳳棲原、鴻固原、少陵原之間,實際上也就是幾個原之間的隰地。低濕之地經(jīng)過排水也是可以耕作的,《詩經(jīng)》中很多地方提到原隰,《大雅·公劉》有“度其原隰”,《信南山》有:“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保?1]346

關(guān)中地區(qū)的北部渭北高原具有一般黃土高原地形的基本特征,原面寬廣,隰地低下舒展,原隰界限明顯。渭河以南則不然。由于秦嶺山脈突兀聳起,北坡陡峻,從秦嶺腳下伸向渭河谷地的原一般坡度較大,原面較窄,沒有頭道原、二道原、三道原的區(qū)別。而且,由于秦嶺腳下河流密集,原面大部分被切割成大大小小、隨河流彎曲而各異其形的條條塊塊的原。就渭河沿岸來說,從隴山以東開始,有和尚原、石鼓原、周原等連綿不斷,西安附近著名的原有渭水灞水之間的銅人原,渭水灞浐之間的龍首原,浐河與潏河之間的少陵塬(又稱杜陵塬),浐水和浐與潏皂之間的樂游原、風棲原、鴻固原、少陵原,此外還有灞浐之間的白鹿原(又稱灞陵塬),浐水上游的風涼原,潏河與滈河之間的神禾塬,滈河與灃河之間的細柳塬,洨水灃水之間的細柳原,大雁塔東北的樂游塬,西安城南韋曲北的鳳棲塬,庫峪河與湯峪河之間的八里塬,周至縣城西南的竹峪——翠峰塬等。西安附近的原大都隨河流的流向由東南伸向西北,東西窄、南北長,東西兩側(cè)被河流切割成陡坡,南北則起伏不平。關(guān)中東部地勢較低,但也還有不少塬,如強梁塬和商塬都是很早就見于記載的。原的大小各有不同,但很早就成為人們生活棲息之地,關(guān)中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有不少就在原的邊緣。

六、結(jié)語

西安,作為聞名世界的古都,歷史上曾長期是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F(xiàn)如今,是陜西省省會,西部地區(qū)重要的中心城市。一提起西安,人們定會想起杜甫的名句“秦中自古帝王州”,說明了西安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是古代帝王建國立都的首選之地。當然,這種環(huán)山帶河的地理環(huán)境,構(gòu)成了西安及關(guān)中平原的天然屏障,保障了關(guān)中平原的安全,正如《通志·都邑序》所言:“建邦設都,皆憑險阻。山川者,天之險阻也;城池者,人之險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以為固。”[19]41加之氣候條件適宜,交通條件便利,動植物資源豐富,為古代都城的選擇和現(xiàn)代大型城市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也是西安這座千年古都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1][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姚漢源.中國水利史綱[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

[4][清]彭定求.全唐詩[M].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

[5][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6][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黃啟勛.西安[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7.

[8]金麗娜,曲靜,翟園,等.西安近63年氣候變化特征綜合分析[J].陜西氣象,2014,(3):17-20.

[9]任繼愈.昭明文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0]尚書正義[M].[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2]周昆叔.半坡新石器時代的抱粉分析[J].考古,1963,(9):36-38.

[13][晉]葛洪.西京雜記[M].周天游,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4]謝寅堂,王瑪麗,趙桂仿.西安植物志[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7.

[15]權(quán)偉.西安地區(qū)動植物物種的變遷——以今日與西漢時期對比為例[J].唐都學刊,2007,(2):14-19.

[16]西安市地方志辦公室.西安年鑒2011[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

[17]中共西安市委辦公廳、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05西安概鑒[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5.

[18]西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西安市志[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6.

[19][宋]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7.

【責任編輯 馬俊】

The Ancient Capital of Xi’an Geographical Superiority

WANG Jian-guo,CHEN Zheng-qi
(Chang’an Historical Culture Research Center,Xi’an University,Xi’an 710065,China)

Xi’an,which is called Chang’an in ancient times,is located in the firstof the eightancient capitals in China.Because it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four ancient passes and transportation is convenient,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s extremely superior;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humid climate to the northwest inland arid climate transition zone,therefore,ithas a livable climate.Many riverswith dens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twater resourcesmake here become one of the earliest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s agriculture;biological species diversity is rich,with unique geological features.For these factors it constitutes Xi’an superio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dvantage,providing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choice of the rise of ancient capital and modern city. This is the reason the cause of the Xi’an vigorous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history.

Xi’an;ancient capital;geographical environment;Eight Rivers

X144

A

1009-5128(2014)22-0047-08

2014-09-29

西安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八水潤西安”的歷史基礎與戰(zhàn)略選擇(12WL06)

王建國(1981—),男,陜西洋縣人,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歷史城市地理研究;陳正奇(1955—),男,陜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農(nóng)史、地方史研究。

猜你喜歡
渭河徑流量秦嶺
暑期秦嶺游
天天愛科學(2022年4期)2022-05-23 12:41:46
洞穿秦嶺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28
好忙好忙的秦嶺
退耕還林工程對渭河洪峰流量的影響
水文比擬法在計算河川徑流量時的修正
渭河故道恢復濕地生態(tài)的引水方案創(chuàng)新
在秦嶺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6
SCS模型在紅壤土坡地降雨徑流量估算中的應用
1996—2009年渭河干流氮素污染特征
資江流域徑流量演變規(guī)律研究
鸡西市| 丹江口市| 陕西省| 鄂托克旗| 广宗县| 扎囊县| 蒙阴县| 库尔勒市| 洪湖市| 瑞丽市| 安平县| 保康县| 庆阳市| 常熟市| 太和县| 祁门县| 福清市| 姜堰市| 图们市| 响水县| 长子县| 文水县| 界首市| 清原| 白玉县| 郑州市| 永年县| 阳春市| 东丽区| 斗六市| 衡南县| 靖宇县| 虞城县| 观塘区| 通山县| 尚义县| 南雄市| 保山市| 柞水县| 旬阳县|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