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彭永康
摘 要:以白粉菌15號生理小種感染抗、感白粉病春小麥為對象,通過細胞學觀察發(fā)現(xiàn),白粉菌在抗病春小麥上發(fā)育畸形,有分瓣型和纖細型附著胞出現(xiàn),并發(fā)現(xiàn)細胞質(zhì)凝集和過敏性壞死等現(xiàn)象。研究結果為從細胞學角度分析小麥抗白粉特性提供了一種有用方法。
關鍵詞:小麥白粉?。豢拱追鄄〈盒←?;白粉病敏感春小麥;抗性;白粉菌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4.001
小麥白粉?。≒owdery mildew)是由專性寄生真菌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 f . sp. tritici Emend Marshal(Bgt)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屬世界性分布,嚴重影響了世界小麥的產(chǎn)量[1]。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糧食作物,小麥在種植面積、產(chǎn)量、庫存量及貿(mào)易額等方面居多種主要糧食作物之首,全世界大約有35%~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2]。我國小麥種植以冬小麥為主,占小麥總面積的84%,春小麥占16%,春小麥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主產(chǎn)省有黑龍江、內(nèi)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白粉病是我國小麥產(chǎn)區(qū)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對小麥產(chǎn)量影響較大[3]。因此,深入地開展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研究,尋找有效的、穩(wěn)定的抗源對小麥進行抗病育種有重大意義。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在不同小麥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鑒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4-14]。但對春小麥白粉病抗性鑒定,春麥抗病的細胞、遺傳及分子研究的工作還相對滯后。本研究對抗、感白粉病的2種春小麥進行了抗性鑒別, 從細胞學即2種春小麥在感染白粉病后的白粉菌生長狀況進行了比較分析,為春小麥抗病機理研究提供基礎性資料,以便為抗病春小麥的培育及推廣提供依據(jù)。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試小麥品種與病原菌
供試品種:對白粉病具抗性和敏感的兩種春小麥品種由天津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王繼忠先生提供,將上述兩個品種的種子進行催芽后種入提前滅過菌的花盆中,置于25 ℃恒溫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至第一片葉完全長出,待用。
白粉菌15號生理小種 (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由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提供。
1.2 接種及白粉菌的抗性鑒定
1.2.1 接種 接種前輕輕抖動待傳菌用的小麥葉片,抖掉葉片上的老孢子,以保證白粉菌的孢子在接種時新鮮一致。用毛筆蘸取白粉菌孢子后用相同的力度均勻刷在葉片背面。
1.2.2 試驗設計 將兩種參試品種,每個品種種5盆,每盆種15粒完全萌發(fā)的種子,以相同的間隔排開,待第一片葉完全長出后接種,放置于人工氣候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白天溫度25 ℃,濕度60%,光照強度80 lx,16 h;夜間溫度22 ℃,濕度60%,黑暗,8 h)。
1.2.3 調(diào)查方法 待葉片染菌兩周后, 分別對兩個小麥品種進行取樣, 每盆取5個幼苗,每個幼苗取一片未枯死的葉,按病葉分級標準分級記錄[15]。標準如下。
1級:病斑占葉面積的10%以下;2級:病斑占葉面積的10%~25%;3級:病斑占葉面積的26%~50%;4級:病斑占葉面積的51%~80%;5級:病斑占葉面積的80%以上。
1.3 供試品種接種白粉菌后的細胞學觀察
植物材料接種后,分別于不同染菌時間點(4,8,12,24,48,72 h)取2 cm左右葉段4段,置于固定透明液(無水乙醇∶冰乙酸∶1,0.15%三氯乙酸)中固定72 h,再用染色液(0.6%考馬斯亮藍R-250甲醇溶液∶15%三氯乙酸=1∶1)染色24 h[10],沖洗葉片表面的染色液后于保存液(冰乙酸∶甘油∶水=1∶4∶15)中保存待用。取葉段于載玻片上,用保存液作浮載液制成臨時裝片,于顯微鏡下觀察附著胞形態(tài)及宿主抗性反應等互作位點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白粉病抗性鑒定結果
對白粉病具抗性和敏感的兩種春小麥在接種白粉菌兩周后,對其進行苗期白粉病抗性鑒定。抗性春麥葉片上有極少數(shù)零星病斑、無壞死葉片;而感性春麥接種后發(fā)病快,葉片上有連成片的病斑,且有孢子堆??剐澡b定結果如表1和表2,抗性品種白粉菌占葉片面積的6.99%,表現(xiàn)為白粉病高抗型,敏感品種白粉菌占葉片面積 97.06%,表現(xiàn)為白粉病高感型。
2.2 抗、感白粉病春小麥接種白粉菌后的細胞學觀察
2.2.1 感病春小麥白粉菌發(fā)育情況 本試驗在接種白粉菌后不同時間點取材,將材料固定透明后采用考馬斯亮藍R250染色24 h,在顯微鏡下記錄白粉菌孢子在敏感品種上的發(fā)育情況。圖l分別為接種后不同時間點敏感品種上白粉菌的發(fā)育形態(tài)。其中a為接種后4 h,分生孢子萌發(fā)出初生芽管;b為8 h,附著胞芽管;c為24 h,附著胞形成吸器;d為48~72 h,形成次級菌絲。
顯微觀察結果表明,白粉菌15號生理小種在感病品種上萌發(fā)較早,孢子在4 h就開始萌發(fā)。新產(chǎn)生的芽管不會立刻侵入寄主細胞,而是先在寄主表面生長擴展。在8~12 h,芽管末端逐漸膨大形成附著胞,隨后在24 h附著胞中間產(chǎn)生一個細的侵染釘侵入寄主表皮細胞,并且隨后產(chǎn)生吸器吸收營養(yǎng),這意味著侵染成功。48~72 h開始產(chǎn)生次生菌絲。
2.2.2 抗病春小麥葉片上白粉菌附著胞畸形情況 成熟的附著胞一般呈鐮刀狀,但是也常會存在一些畸形的附著胞,尤其是在抗性材料上,這些畸形附著胞因為不能從植物細胞正常吸收營養(yǎng),所以不能繼續(xù)生長發(fā)育。常見的畸形形態(tài)包括:分瓣型附著胞(其頂端具有2~3個分瓣)、纖細型附著胞(芽管極度延伸變得纖細),分瓣型和纖細型附著胞均不能形成正常附著胞,不能吸收寄主營養(yǎng)。
本試驗中,在抗性材料上觀察到了白粉菌附著胞的畸形,如圖2, 其中a是分瓣型附著胞畸形;b所示為芽管纖細型畸形;c為細胞質(zhì)凝聚;d表示過敏性壞死。分析產(chǎn)生這一原因可能是由于免疫材料葉片細胞壁較厚,白粉菌不易附著并成功侵染,所以只能使芽管繼續(xù)伸長尋找可附著的位點,這就產(chǎn)生了附著胞畸形。形成分瓣型附著胞和纖細型附著胞,如圖2的a,b。而在抗性材料上由于有較強的防御反應,能夠抑制白粉菌繼續(xù)侵染,從而出現(xiàn)細胞質(zhì)凝聚、過敏性壞死等防御反應。本試驗中,在抗病材料上出現(xiàn)了這種防御反應。圖2的c所示為抗病品種葉片上寄主對白粉菌侵染的細胞質(zhì)凝聚反應,圖中在互作位點處,寄主有明顯的一片圓形細胞質(zhì)凝聚,而該處白粉菌芽管伸長,末端附著胞細而小,未呈現(xiàn)正常的喙形,可能是由于寄主與白粉菌互作中,寄主細胞質(zhì)凝聚,使得白粉菌無法有效入侵吸收營養(yǎng),有效抑制了白粉菌附著胞的發(fā)育。圖2的d是細胞過敏性壞死。其細胞壁發(fā)生沉積,細胞質(zhì)凝聚,尤其是在侵染點周圍,有較深的細胞質(zhì)凝聚,整個細胞壞死后,病原菌不能從中吸取營養(yǎng),從而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長擴張。
3 討論與結論
在本試驗中,通過研究兩種品種小麥與白粉菌的互作情況,發(fā)現(xiàn)白粉菌在兩種材料上的發(fā)育形態(tài)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品種對白粉菌侵染的防御反應也是有相當大差別的。在感病材料上白粉菌更容易萌發(fā),而且萌發(fā)時間較早。在接種白粉菌4 h后就發(fā)現(xiàn)白粉菌孢子開始萌發(fā),隨后產(chǎn)生附著胞等結構,白粉菌在寄主細胞萌發(fā)后24 h左右就可觀察到白粉菌的侵入釘。葉片在白粉菌初侵染過程中也會呈現(xiàn)出對白粉菌的防御反應,也會有少量的細胞質(zhì)凝聚現(xiàn)象,但是幾乎沒有觀察到過敏性壞死現(xiàn)象。
在抗性材料葉片上,白粉菌萌發(fā)的稍晚,生長速度較敏感春小麥而言也會相對較遲緩,會表現(xiàn)出較為強烈的防御白粉菌反應。白粉菌因為細胞的過敏性壞死而不能從寄主細胞吸收營養(yǎng),會耗盡自身的養(yǎng)料而最終死亡,因而阻止了白粉菌的侵染??共⌒←溔~片上也會出現(xiàn)白粉菌畸形,會出現(xiàn)纖細型芽管。防御反應中會有較多的細胞質(zhì)凝聚,分瓣型附著胞。最后還會觀察到防御反應,如過敏性壞死、細胞質(zhì)凝聚。分瓣型附著胞說明寄主細胞對白粉菌侵染呈現(xiàn)多層次、多階段的防御反應特點。本研究對兩種春小麥抗白粉病特性作了鑒別,同時從細胞學角度對白粉菌的發(fā)育特性作了比較分析,所得結果對于春小麥的生產(chǎn)及抗病育種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崔曉卉,趙艷芳.小麥抗白粉病研究進展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8(2):97-99.
[2] 金善寶.中國小麥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6:1-3.
[3] 敖立萬.湖北小麥[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 朱海榮,吳鵬,趙寧,等.部分小麥種質(zhì)資源材料對白粉病和銹病的抗性鑒定及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09,29(5):925-929.
[5] 張志德,李振歧,劉卿.四個小麥品種的慢白粉抗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94,24(3):197-201.
[6] 霍治國,陳林,劉萬才,等.中國小麥白粉病發(fā)生地域分布的氣候分區(qū)[J].生態(tài)學報,2002,22(11):1 873-1 881.
[7] Vanderplank J E.Plant disease: Epidemics and control[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3.
[8] 解超杰,孫其信,楊作民. 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麥苗期抗病性鑒定[J].麥類作物學報,2003,23(2):39-42.
[9] 胡東維,李振歧,康振生. 小麥抗白粉病菌侵染乳突反應的超微結構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98,28(4):309-316.
[10] 李梅,于振,王振英.白粉菌對抗、感白粉病小麥品種葉片組織侵染情況的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9,29(2):66-68.
[11] 毛國杰,鐘鳴.小麥品種對小麥白粉病菌侵染信號傳遞初探[J].植物病理學報,1999,29(4):326-328.
[12] Bennet F G A. Resitance to powder mildew in wheat:A rewiew of ite use in agriclture and breeding programes [J].Plant Pathology,1984,33:279-300.
[13] Shi A N, Leath S, Murphy J P . A major gene for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transferred to common wheat from wild einkorn wheat [J]. Phytopathology,1998,88:144-147.
[14] 胡銳 ,邢彩云,吳營昌,等.11 個優(yōu)質(zhì)小麥品種對小麥白粉病抗性的初步鑒定[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 40( 5) : 108-110.
[15] 河南省植保站. 河南省主要農(nóng)作物病蟲害測報辦法[M]. 鄭州: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11-18.
3 討論與結論
在本試驗中,通過研究兩種品種小麥與白粉菌的互作情況,發(fā)現(xiàn)白粉菌在兩種材料上的發(fā)育形態(tài)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品種對白粉菌侵染的防御反應也是有相當大差別的。在感病材料上白粉菌更容易萌發(fā),而且萌發(fā)時間較早。在接種白粉菌4 h后就發(fā)現(xiàn)白粉菌孢子開始萌發(fā),隨后產(chǎn)生附著胞等結構,白粉菌在寄主細胞萌發(fā)后24 h左右就可觀察到白粉菌的侵入釘。葉片在白粉菌初侵染過程中也會呈現(xiàn)出對白粉菌的防御反應,也會有少量的細胞質(zhì)凝聚現(xiàn)象,但是幾乎沒有觀察到過敏性壞死現(xiàn)象。
在抗性材料葉片上,白粉菌萌發(fā)的稍晚,生長速度較敏感春小麥而言也會相對較遲緩,會表現(xiàn)出較為強烈的防御白粉菌反應。白粉菌因為細胞的過敏性壞死而不能從寄主細胞吸收營養(yǎng),會耗盡自身的養(yǎng)料而最終死亡,因而阻止了白粉菌的侵染??共⌒←溔~片上也會出現(xiàn)白粉菌畸形,會出現(xiàn)纖細型芽管。防御反應中會有較多的細胞質(zhì)凝聚,分瓣型附著胞。最后還會觀察到防御反應,如過敏性壞死、細胞質(zhì)凝聚。分瓣型附著胞說明寄主細胞對白粉菌侵染呈現(xiàn)多層次、多階段的防御反應特點。本研究對兩種春小麥抗白粉病特性作了鑒別,同時從細胞學角度對白粉菌的發(fā)育特性作了比較分析,所得結果對于春小麥的生產(chǎn)及抗病育種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崔曉卉,趙艷芳.小麥抗白粉病研究進展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8(2):97-99.
[2] 金善寶.中國小麥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6:1-3.
[3] 敖立萬.湖北小麥[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 朱海榮,吳鵬,趙寧,等.部分小麥種質(zhì)資源材料對白粉病和銹病的抗性鑒定及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09,29(5):925-929.
[5] 張志德,李振歧,劉卿.四個小麥品種的慢白粉抗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94,24(3):197-201.
[6] 霍治國,陳林,劉萬才,等.中國小麥白粉病發(fā)生地域分布的氣候分區(qū)[J].生態(tài)學報,2002,22(11):1 873-1 881.
[7] Vanderplank J E.Plant disease: Epidemics and control[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3.
[8] 解超杰,孫其信,楊作民. 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麥苗期抗病性鑒定[J].麥類作物學報,2003,23(2):39-42.
[9] 胡東維,李振歧,康振生. 小麥抗白粉病菌侵染乳突反應的超微結構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98,28(4):309-316.
[10] 李梅,于振,王振英.白粉菌對抗、感白粉病小麥品種葉片組織侵染情況的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9,29(2):66-68.
[11] 毛國杰,鐘鳴.小麥品種對小麥白粉病菌侵染信號傳遞初探[J].植物病理學報,1999,29(4):326-328.
[12] Bennet F G A. Resitance to powder mildew in wheat:A rewiew of ite use in agriclture and breeding programes [J].Plant Pathology,1984,33:279-300.
[13] Shi A N, Leath S, Murphy J P . A major gene for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transferred to common wheat from wild einkorn wheat [J]. Phytopathology,1998,88:144-147.
[14] 胡銳 ,邢彩云,吳營昌,等.11 個優(yōu)質(zhì)小麥品種對小麥白粉病抗性的初步鑒定[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 40( 5) : 108-110.
[15] 河南省植保站. 河南省主要農(nóng)作物病蟲害測報辦法[M]. 鄭州: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11-18.
3 討論與結論
在本試驗中,通過研究兩種品種小麥與白粉菌的互作情況,發(fā)現(xiàn)白粉菌在兩種材料上的發(fā)育形態(tài)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品種對白粉菌侵染的防御反應也是有相當大差別的。在感病材料上白粉菌更容易萌發(fā),而且萌發(fā)時間較早。在接種白粉菌4 h后就發(fā)現(xiàn)白粉菌孢子開始萌發(fā),隨后產(chǎn)生附著胞等結構,白粉菌在寄主細胞萌發(fā)后24 h左右就可觀察到白粉菌的侵入釘。葉片在白粉菌初侵染過程中也會呈現(xiàn)出對白粉菌的防御反應,也會有少量的細胞質(zhì)凝聚現(xiàn)象,但是幾乎沒有觀察到過敏性壞死現(xiàn)象。
在抗性材料葉片上,白粉菌萌發(fā)的稍晚,生長速度較敏感春小麥而言也會相對較遲緩,會表現(xiàn)出較為強烈的防御白粉菌反應。白粉菌因為細胞的過敏性壞死而不能從寄主細胞吸收營養(yǎng),會耗盡自身的養(yǎng)料而最終死亡,因而阻止了白粉菌的侵染??共⌒←溔~片上也會出現(xiàn)白粉菌畸形,會出現(xiàn)纖細型芽管。防御反應中會有較多的細胞質(zhì)凝聚,分瓣型附著胞。最后還會觀察到防御反應,如過敏性壞死、細胞質(zhì)凝聚。分瓣型附著胞說明寄主細胞對白粉菌侵染呈現(xiàn)多層次、多階段的防御反應特點。本研究對兩種春小麥抗白粉病特性作了鑒別,同時從細胞學角度對白粉菌的發(fā)育特性作了比較分析,所得結果對于春小麥的生產(chǎn)及抗病育種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崔曉卉,趙艷芳.小麥抗白粉病研究進展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8(2):97-99.
[2] 金善寶.中國小麥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6:1-3.
[3] 敖立萬.湖北小麥[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 朱海榮,吳鵬,趙寧,等.部分小麥種質(zhì)資源材料對白粉病和銹病的抗性鑒定及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09,29(5):925-929.
[5] 張志德,李振歧,劉卿.四個小麥品種的慢白粉抗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94,24(3):197-201.
[6] 霍治國,陳林,劉萬才,等.中國小麥白粉病發(fā)生地域分布的氣候分區(qū)[J].生態(tài)學報,2002,22(11):1 873-1 881.
[7] Vanderplank J E.Plant disease: Epidemics and control[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3.
[8] 解超杰,孫其信,楊作民. 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麥苗期抗病性鑒定[J].麥類作物學報,2003,23(2):39-42.
[9] 胡東維,李振歧,康振生. 小麥抗白粉病菌侵染乳突反應的超微結構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98,28(4):309-316.
[10] 李梅,于振,王振英.白粉菌對抗、感白粉病小麥品種葉片組織侵染情況的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9,29(2):66-68.
[11] 毛國杰,鐘鳴.小麥品種對小麥白粉病菌侵染信號傳遞初探[J].植物病理學報,1999,29(4):326-328.
[12] Bennet F G A. Resitance to powder mildew in wheat:A rewiew of ite use in agriclture and breeding programes [J].Plant Pathology,1984,33:279-300.
[13] Shi A N, Leath S, Murphy J P . A major gene for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transferred to common wheat from wild einkorn wheat [J]. Phytopathology,1998,88:144-147.
[14] 胡銳 ,邢彩云,吳營昌,等.11 個優(yōu)質(zhì)小麥品種對小麥白粉病抗性的初步鑒定[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 40( 5) : 108-110.
[15] 河南省植保站. 河南省主要農(nóng)作物病蟲害測報辦法[M]. 鄭州: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