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訴訟案件非訟審理中的幾個主要問題

2014-05-21 02:40:28劉璐
天中學刊 2014年3期
關鍵詞:審理當事人程序

劉璐

?

訴訟案件非訟審理中的幾個主要問題

劉璐

(西南政法大學 法學院,重慶 400031)

在訴訟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單一適用訴訟程序,采用訴訟法理,已經(jīng)難以滿足實現(xiàn)實體法的權利和使糾紛獲得妥當解決的需求。訴訟案件的非訟化審理,即法院適用非訟程序或采用非訟法理審理訴訟案件,從目前審判實踐的現(xiàn)實狀況和未來發(fā)展趨勢看,它已經(jīng)成為得到合目的性、妥當性判決的必要途徑。在中國本土語境下,實現(xiàn)訴訟案件的非訟審理,仍存在一些障礙和困惑,針對非訟程序的具體適用范圍,非訟審理過程中法定聽審權的保障以及非訟審理中法官裁量權的擴張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思索。2012年最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一項,給了我們有益啟示。

訴訟案件;非訟案件;非訟審理;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一項

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必然帶來社會關系的多樣化和復雜化,與此相對應的糾紛的表現(xiàn)形式也會更加復雜和多元。作為糾紛解決終極歸宿的法院,在應對這一社會變化的過程中,必須轉(zhuǎn)變傳統(tǒng)單一的糾紛處理模式,采取多元化的審理機制進行應對。為實現(xiàn)解決糾紛的需求,理論界多致力于各種替代性解決機制(ADR)或合力解決機制的研究,近年來實務界有關“大調(diào)解”?①“綜合調(diào)處”?②等糾紛解決模式的出現(xiàn),理論界有關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的相關文獻和著作層出不窮,就是該種努力的具體表現(xiàn)。然而,在程序之內(nèi),與訴訟程序存在截然差別的非訟程序作為糾紛解決的另一種程序,卻一直未能引起人們的關注,這與非訟程序在我國立法中的界定不明有關,該類程序本身的特性也是其無法得到廣泛運用的原因之一。然而,從糾紛解決的立場出發(fā),不可否認的是,在正確認識和分析非訟法理的前提下,該類法理的運用對于解決傳統(tǒng)訴訟模式所帶來的訴訟拖延及司法資源過度消耗等難題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糾紛的多樣性導致了不同的當事人對糾紛的解決有不同的需求,在客觀上要求法院必須采用不同的模式處理各種不同的糾紛。糾紛得到公正而慎重的解決和合目的性、妥當性的解決,作為法院裁判的兩個標準,難以在同一訴訟程序中實現(xiàn)。如果法院單一性地采用訴訟法理,程序的煩瑣不僅會導致時間的損耗,更會使當事人無辜承受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損失,導致即使得到公正裁判也難以滿足當事人實際需要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法院適用非訟程序或采用非訟法理審理訴訟案件,成為得到合目的性判決的唯一途徑。訴訟案件非訟審理的司法實踐,在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被稱為“訴訟案件非訟化”現(xiàn)象,指的是在某些傳統(tǒng)訴訟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為使糾紛得到合目的性、妥當性的解決,法官適用非訟程序或采職權探知主義、職權進行主義、書面審理主義、不公開審理主義等非訟法理審理案件的活動。立足中國本土,實現(xiàn)訴訟案件的非訟化審理需要克服多種障礙。限于篇幅,現(xiàn)僅對實踐中幾個主要問題加以分析。

一、非訟審理的范圍

(一) 訴訟案件非訟審理適用范圍的理論探討

非訟審理,即法官適用非訟程序或非訟法理審理案件。適用非訟程序?qū)徖淼陌讣话惴Q之為非訟案件,而法官在普通程序中適用部分非訟法理審理的案件,在我國一般仍以訴訟案件稱之。根據(jù)我國的立法,究竟何種案件屬于非訟案件呢?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非訟案件”的說法,只是在第十五章,規(guī)定了特別程序,并規(guī)定了適用特別程序的幾種案件類型。加上第十七章督促程序和第十八章公示催告程序,學術界一般認為,這幾種程序,就是大陸法所稱的“非訟程序”。但是本文所討論的非訟審理,不僅僅包括這幾種“非訟程序”所涵涉的案件類型,更多是針對我國現(xiàn)行立法中更為廣泛的訴訟案件而言。對現(xiàn)有的非訟案件和訴訟案件重新做出劃分,從而明確非訟審理的適用范圍。

這就必然要提及有關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界分的理論。對此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說,主要有目的說、客觀說、手段說、現(xiàn)行法規(guī)范說以及民事行政說。這些學說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對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進行了區(qū)分,但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一般而言,有無訟爭性被作為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的主要區(qū)別。但自近代以來,諸多原本作為訴訟案件處理的案件被納入非訟程序的調(diào)整范圍,從而使得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的區(qū)別顯得模糊起來。正因為如此,司法實務中有關非訟事件的法律規(guī)定也顯得有些漫無頭緒?!胺窃A事件”的界定仿佛是法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呈現(xiàn)出似是而非的面目。一般來說,非訟案件具有非訟性,所謂“非訟”是與“訴訟”相對的,指不涉及民事權益的爭議,沒有對立的雙方當事人。但是這種非訟性又并非是絕對的,也可能具有某些訴訟因素,這表現(xiàn)在立法規(guī)定的適用非訟程序?qū)徖淼脑V訟案件,這也就是當前國際社會中訴訟案件非訟化的一種傾向。有學者將“對抗+判定”與“協(xié)同+裁定”作為訴訟與非訟的基本區(qū)別[1]52?71,從動態(tài)運作的特點來看,這種區(qū)分是存在的。但筆者認為,從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在處理過程表現(xiàn)的不同來區(qū)分訴訟與非訟本身,顯得有些本末倒置。這是因為區(qū)分訴訟與非訟的意義在于,通過理論分析明確二者的不同特點和表現(xiàn),從而指導立法與司法實務并作為非訟程序立法的理論依據(jù),而從程序運作的動態(tài)過程來區(qū)分訴訟與非訟本身并不能達到這種目的,顯得有些為理論而理論的意味。臺灣學者沈冠伶認為,何類事件應按照訴訟程序或者非訟程序?qū)徖?,并沒有明確、截然二分的標準,而且隨著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這種需求具有流動性[2]。筆者贊同這種觀點。隨著時代的進步,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之間的分界線會不斷發(fā)生變化,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也并非各自均為一個獨立封閉的體系。

但筆者同時認為,我們不能因此否認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之間的差異性。理論作為實踐的先導,總是為實踐服務的。研究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的區(qū)別,是為了識別二者的本質(zhì)所在。在我國,以立法為界區(qū)分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的觀點,顯然對司法實踐更具有指導意義,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即,立法規(guī)定適用非訟程序的案件為非訟案件,訴訟案件亦然。然而,這種界分又絕非一成不變,立法者可根據(jù)實際情況的變化適時對二者的范圍做出調(diào)整。同時在理論上,我們可以對訴訟案件與非訟案件做出更加細致的劃分,從社會對司法的需求出發(fā),去分析那些具有非訟審理需求的案件,其“質(zhì)”在何處,為何其適合適用非訟法理進行審理,從而促進和引導立法。

非訟案件多表現(xiàn)為如下特征:(1) 需要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結合具體案件情況對法律關系進行預先的、積極的、協(xié)助性的干預,促使某種新的法律狀態(tài)的形成,它類似于行政裁量或處分。(2) 較強的公益性,即該案件的發(fā)生有可能會損害不特定的第三人利益。如商事法領域中的有關公司解散、清算、管理人選任等事件。(3) 具有在程序上進行簡易、迅速解決的特別需求,如超過一定時間點則失去訴訟的意義,如清算人的選任、監(jiān)護人的更換等。(4) 具有繼續(xù)性事實或法律關系,需要對涉訟的法律關系進行關照和維護使之得以存續(xù),如繼續(xù)性債務或收養(yǎng)關系。(5) 不涉及民事權益爭議,沒有對立的雙方當事人,即傳統(tǒng)的非訟案件。筆者認為,非訟案件可以依照現(xiàn)行法規(guī)定劃分為法定的非訟案件和潛在的非訟案件,所謂法定的非訟案件即法律明確規(guī)定適用非訟程序?qū)徖淼陌讣?,而潛在的非訟案件即具有上述特征,現(xiàn)行法未規(guī)定適用何種程序或傳統(tǒng)上適用訴訟程序,有全部或部分適用非訟法理之必要性的案件。廣義的非訟案件包括上述這兩類案件,而狹義的非訟案件則僅指法定的非訟案件。對訴訟案件的定義則同理,法定的訴訟案件是指法律規(guī)定或傳統(tǒng)上適用訴訟程序?qū)徖淼陌讣?。廣義的訴訟案件即指法定的訴訟案件,它將潛在的非訟案件涵括在內(nèi)。狹義的訴訟案件則指排除了潛在的非訟案件之后具有相當?shù)膶剐?、法官職權適用范圍被嚴格限定,無適用非訟法理之可能性的案件。本文所稱“訴訟案件非訟審理”中的“訴訟案件”指廣義上的訴訟案件,作為訴訟案件非訟審理對象的非訟案件即為潛在的非訟案件,這幾者的范圍存在著交叉(具體說明見圖1)。這種觀點類似于德日民訴法學界的“實體法規(guī)定說”,將非訟案件的范圍委諸立法者斟酌,但也在程序上預留了“訴訟案件非訟化”的空間,使非訟程序不至于成為一個封閉的體系。

在圖1中,區(qū)域A與B所示范圍即為法定的訴訟案件,也是廣義上的訴訟案件,區(qū)域C為法定的非訟案件,而B則表示潛在的非訟案件,區(qū)域B與C表示廣義的非訟案件。

圖1

(二) 現(xiàn)行立法中適合非訟程序?qū)徖淼陌讣?/h3>

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十五章“特別程序”所規(guī)定的幾類案件,除選民資格案件屬于公法性質(zhì)的糾紛外,均屬于典型的非訟案件。實際上,除了這幾類案件之外,我國實體法中還有很多案件類型更適合采用非訟程序?qū)徖?,而這些案件在司法實踐中均用訴訟程序解決,其處理結果往往難以達到這些制度設置的初衷。這些類型的案件主要包括民法中的非訟事件,如失蹤人指定財產(chǎn)管理人?③、指定監(jiān)護人?④、撤銷監(jiān)護人資格?⑤、繼承權的取消?⑥;公司法中的非訟事件,如有限公司股東的查閱權認定?⑦、股東會召集權的實現(xiàn)?⑧、異議股東股權回購時的合理定價?⑨、公司董事的司法任免?⑩、公司的解散及清算??,等等。這些案件爭訟性小,涉他性強,時效性也強,并有使司法權預先介入以預防糾紛發(fā)生或惡化的需求,部分案件類型還有一定的公益性,這些特點都要求法院及早介入,以便簡易、迅速、經(jīng)濟地解決糾紛。

實質(zhì)上,早有學者對非訟案件的范圍進行了研討,認為非訟案件大致應當包括民事非訟案件、公司非訟案件和家事非訟案件[3]131?138。筆者認為,此類案件,除了在我國原本由行政機關或公證機關受理的事件外,均應納入非訟程序的適用范圍。這主要是基于我國目前司法資源緊缺的考慮,避免法院受理案件數(shù)量激增,造成司法資源入不敷出。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再次修改,增加了特別程序的兩個程序類型,這說明我國立法已對司法實踐對非訟程序的需求做出了反應,但僅如此還遠遠不夠。

訴訟程序強調(diào)慎重而正確地裁判,而非訟程序則更加強調(diào)國家公權力對私權關系形成進行干預,強調(diào)糾紛解決的合目的性與妥當性,較之訴訟程序更注重糾紛解決的效率。我國實體法實際上已經(jīng)確定了有關事件的解決方式,但這些事件的程序問題在《民事訴訟法》中卻沒有得到體現(xiàn),適用訴訟程序解決這類問題,不僅會無益地消耗有限司法資源,更加不利于當事人的權益保護和糾紛的解決,使得當事人維權的成本居高不下,最終導致維權失去意義。尤其對于弱勢人群來說,這個問題的存在往往導致其失去維權的信心,最終選擇在受侵害的權利面前保持沉默。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與立法者的本意背道而馳。我國的法治要發(fā)展,要最終建立起法的秩序,就必須使得法律上的弱者擁有保障自己權益的途徑,使其能夠更有效、更便捷地維護自己的權利,非訟審理的最大意義就在于此。

二、非訟審理的立法依據(jù)——非訟程序法一般規(guī)定的完善

非訟審理之所以難以展開,是因為我國不僅沒有“非訟程序”“非訟案件”的具體稱謂和單獨立法,在民事訴訟法的法條中,有關實質(zhì)上屬非訟程序的具體程序規(guī)定也缺乏開放性的一般性條文,使得該章節(jié)的適用范圍僅僅局限于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幾類案件。非訟程序的一般規(guī)定是適用于所有非訟程序的具有共通性、原則性的規(guī)定,在實體法規(guī)定的非訟案件沒有對應的程序時,可采用一般規(guī)定對上述案件進行處理。一般規(guī)定加特別規(guī)定的模式是立法的常用模式,但我國民事訴訟法立法中有關非訟程序的一般性規(guī)定卻無法適用于其他程序,這使非訟程序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集合,無法回應實體法對相關非訟事件的規(guī)定,也不能適應審判實踐的需求。在訴訟程序與非訟程序合一的立法模式下,可行的思路是修改非訟程序的一般規(guī)定,使之與非訟程序的特別規(guī)定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保持一般規(guī)定的開放性,在立法者未能在特別規(guī)定中設置相應程序時,法官可依一般規(guī)定處理相關案件[6]。

目前我國特別程序的“一般規(guī)定”僅有四個條款,即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至第一百八十條,主要涉及審級制度,審判組織的形式及審限,發(fā)現(xiàn)爭議轉(zhuǎn)入訴訟程序,在特別程序中沒有規(guī)定時準用民事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幾項內(nèi)容。這樣的一般規(guī)定,其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它將民商法領域內(nèi)廣泛存在的非訟事件均關閉在非訟程序的大門之外,使之無法得到合理程序的救濟。一般規(guī)定應彰顯非訟程序的特征,而非僅僅通過壓縮審級和審限來達到節(jié)約訴訟成本的目的。要實現(xiàn)訴訟案件的非訟審理,對非訟程序一般規(guī)定的改革刻不容緩。改革內(nèi)容,應當包括基本原則和制度、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的程序保障、訴訟程序與非訟程序的轉(zhuǎn)換方式以及能夠容納更多非訟案件的開放性條文??。唯如此,才能使得訴訟案件的非訟審理獲得立法基礎?,F(xiàn)行立法的修改僅僅在民事訴訟法條文中增加訴訟程序可轉(zhuǎn)入督促程序一個小項,雖然回應了司法實踐對非訟審理的需求,但是明顯缺乏可操作性,適用范圍也過于狹窄,在具體的運用中必將遭遇重重困難,而難以實現(xiàn)立法者增加該項條文的初衷。

這一新增加的小項是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當事人沒有爭議,符合督促程序規(guī)定條件的,可以轉(zhuǎn)入督促程序。相對于2012年《民事訴訟法》整體的修改而言,這或許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變化,但對于非訟程序的意義而言卻不止如此。在這項規(guī)定之前,我國民事訴訟立法中僅有非訟程序轉(zhuǎn)入訴訟程序的規(guī)定,由訴訟程序轉(zhuǎn)入非訟程序的規(guī)定則屬首次。由于我國民事訴訟立法的總體構架所限,我國的非訟程序僅包含于《民事訴訟法》第十五章所規(guī)定的幾種案件的適用程序以及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chǎn)無主案件,確認調(diào)解協(xié)議案件,實現(xiàn)擔保物權案件,每種案件都有其不同的程序,沒有類比適用的可能性,督促程序僅適用于債權債務法律關系,公示催告程序僅適用于票據(jù)被盜、遺失或滅失的情況,對于其他類型的案件也無法類比適用。因此,在我國立法規(guī)定中,在不改變“特別程序”相關規(guī)定的前提下,實現(xiàn)訴訟案件的非訟審理也僅僅能在督促程序上作些文章。

立法者還是對非訟程序給予了一定的關注,這體現(xiàn)在對確認調(diào)解協(xié)議案件和實現(xiàn)擔保物權案件兩種案件擴充了非訟程序的類型,更表現(xiàn)為立法者已經(jīng)認識到在案件審理中一體地采用訴訟程序所具有的弊端,力圖在立法中開訴訟案件非訟審理之先河。但小修小補的修訂并不能實現(xiàn)非訟程序的改革,也難以全面實現(xiàn)非訟程序的作用?;蛟S是基于立法政策或其他各個方面的綜合考慮,立法者對非訟程序的改革還難以邁開大步。由此,實現(xiàn)訴訟案件的非訟審理,為之確立立法依據(jù),還將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但無論如何,從《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一項這一新增款項可以看出,立法者已經(jīng)認識到了問題的存在,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非訟審理的正當化前提——法定聽審權的保障

法定聽審權是當事人一項基本的程序權利,是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就法院裁判所依據(jù)的事實、證據(jù)和法律問題,有權向法院請求提供充分陳述意見和主張的機會[7]。它包含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知悉權??、陳述權和法院審酌義務。所謂知悉權,其內(nèi)容包括受合法通知與知悉相對人陳述內(nèi)容的權利及閱卷權,也包括對證據(jù)結果的知悉權。由此衍生的內(nèi)容包括當事人應有收受送達、相對主張及陳述的內(nèi)容、閱卷及通譯等權利。陳述權則指在法院主張、申請、說明、表示意見的權利,亦即法院有義務保障程序參與者能就對其權利伸張與防御具有重要性之事項進行陳述。法院審酌義務包括法院有認識及審酌當事人陳述的義務及裁判書附具理由的義務[8]40?41。

訴訟和非訟這兩種程序制度設計的不同,體現(xiàn)了其背后基本理念的差異。訴訟程序主要體現(xiàn)當事人意思自治,而非訟程序則體現(xiàn)了國家作為監(jiān)護人對市民生活干預的思想,故而在非訟程序中更加強調(diào)以職權原則作為基本原則。但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也逐漸開始關注非訟程序中的程序保障問題,非訟審理中法官職權的運用與保障當事人的合法聽審權之間的關系變得十分微妙。用保障合法聽審權限制職權主義,實現(xiàn)非訟審理中最低限度的程序保障,已成為現(xiàn)代非訟程序法發(fā)展的潮流。

非訟審理中合法聽審權保障的強度與方式應和訴訟程序有所區(qū)別,應結合案件類型的特殊本質(zhì),對合法聽審權的內(nèi)容進行不同程度的弱化和變通。

對于知悉權,有關各方當事人的陳述、有關訴訟狀態(tài)的法律文書的送達,如案件受理通知、開庭或不開庭通知、提交證據(jù)材料的通知,到庭陳述意見的通知以及最終的裁判文書,等等,都可以以非正式的方式送達當事人,如電話、電子郵件、短信等,法院可以借助技術手段來確定當事人是否收到該通知。這樣,既保障了當事人接收通知的權利,又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省了送達所耗費的時間和物質(zhì)成本。當然,如果當事人有證據(jù)證明未收到合法通知且因不可歸責于其本人的原因所致,應當賦予其申請撤銷判決、重新審理的權利。另外,非訟審理過程同樣應當保障當事人的閱卷權。德國《家事事件與非訟事件程序法》規(guī)定:除有侵害關系人或者第三人重大利益之虞的場合,關系人均可在事務科閱覽法院之記錄;第三人可以在疏明其存在正當利益的前提下,閱覽這些材料,只要其不損害關系人的正當利益。我國立法應當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和第三人的閱卷權,但在非訟審理中應當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以促使當事人盡快行使權利。

在普通訴訟程序中,對陳述權的保障主要體現(xiàn)在言詞原則的采用,而在非訟審理的過程中,適用書面審理原則也同樣可以保障當事人陳述的權利。當事人所陳述的意見無論是以言詞形式還是以書面形式展現(xiàn)在法官面前,法官均需對之進行審查、認定和斟酌。而當事人以言詞方式陳述的意見,最終也會以書面形式加以固定。在特定類型的案件中,或者在一定的情形下,以書面審理代替言詞審理可以實現(xiàn)對當事人陳述權保障的同時,達到程序的目的,因為書面審理具有言詞審理所不具備的效率性特征,但這并非針對全部案件而言。就陳述權而言,針對不同類型案件應有不同考量,對于強調(diào)突出效果的案件,可以允許其以事后保障取代事前保障,這也是當事人陳述權保障的一種方式。德國《家事案件與非訟事件程序法》規(guī)定:對于可能損害關系人權利的裁判,法院必須對作為該裁判基礎的事實及證據(jù)調(diào)查結果預先聽取該關系人的意見。在關系人的書面陳述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其見解時,法院必須考慮直接進行本人審問。法院應促使關系人在適當?shù)臅r期對于作為裁判基礎的事實做出陳述,并且對不充分的事實陳述做出補充;在法律觀點上,如果法院與關系人存在著不同的評價,并且要以該法律觀點作為自己裁判基礎時,必須向關系人指明該觀點。這些對于詢問利害關系人意見的規(guī)定,從事實上保障了相關人陳述意見的權利,我國未來的立法中或可采納之。在可能影響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事實和法律適用上,法官可以對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進行詢問,或要求其提交書面意見,從而在最低限度上保障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的陳述權。

對于法院審酌義務而言,判決書附理由之義務也可在相應程度上予以淡化,以減輕法院工作之負擔,對于駁回請求或有爭執(zhí)的請求所做的判決應附詳細理由,其余判決則可對理由部分相應簡化。相對于訴訟程序而言,這些保障措施顯得有些薄弱,但這是在綜合考量非訟程序的目的和程序保障的最低要求后所權衡后的結果,以實現(xiàn)合法聽審權最低限度地保障為前提,非訟程序的價值和目的才能真正實現(xiàn)。

訴訟模式的選擇不僅與社會公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其對于社會公平、秩序和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在現(xiàn)實社會需求及傳統(tǒng)資源的基礎上,社會還需要依靠理性構建、完善和保障非訟審理的程序機制。在對非訟程序與非訟審理方式的研究過程中,在完善我國非訟審理制度時,我們必須考量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復雜因素,在追求法治社會共同目標和普遍價值的同時,更需充分認識我國法治建設中的特殊性。眾所周知,我國法治的發(fā)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我國整個法律體系的構建還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而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多元的意識形態(tài)將取代單一的法律意識形態(tài),從而為訴訟案件的非訟審理提供了發(fā)展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民事訴訟立法改革的過程中,一方面挖掘本土的法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并對之進行揚棄;另一方面要引進外國的法律文化,對之進行消化和吸收。在當下的中國社會,非訟審理作為一種以法院和當事人對話和合作為基本模式的糾紛處理方式,適應了當今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了公正與效率這一對矛盾,在有助于糾紛迅速、妥當解決的同時,亦可防止私人之法律關系再起沖突。訴訟非訟審理機制的建立,對于緩解因傳統(tǒng)訴訟模式的程序煩瑣、拖延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后果具有良好的效果,在達至迅捷、便利、合目的性程序結果上,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主要的大陸法系國家均以民事訴訟法和非訟程序法為基礎,展開了訴訟案件非訟審理的進程,這是非訟審理理論運用于司法實踐的結果。

鑒于目前我國的理論研究程度和立法、司法的現(xiàn)實情況,僅靠一次性的立法是很難實現(xiàn)非訟審理程序制度的要求的。而筆者自身理論素養(yǎng)的局限、篇幅的限制與實踐經(jīng)驗的不足,也使得本文在很多方面難以實現(xiàn)完善和周延。筆者認為,在實現(xiàn)非訟審理的過程中,某些基本要素的逐步確立可以為這種程序機制的完善提供一條快捷、平穩(wěn)的路徑。我國立法對非訟程序規(guī)則的不斷補充,對非訟審理條款的逐步引入,都是這種完善的具體表現(xiàn)。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訴訟案件非訟審理機制的建立或能開啟我國民事程序法治的另一條路徑。

注釋:

① 大調(diào)解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大調(diào)解’是指市、縣、鄉(xiāng)、鎮(zhèn)近年來成立的調(diào)解中心或社會矛盾調(diào)處中心。廣義的‘大調(diào)解’是指在黨委、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下,政法綜合治理部門牽頭協(xié)調(diào),司法行政部門業(yè)務指導,調(diào)解中心具體運作及職能部門共同參與,以整合各種調(diào)解資源,對社會矛盾糾紛的協(xié)調(diào)處理。其目的是將民間調(diào)解、行政調(diào)解和司法調(diào)解等其他各種調(diào)解資源整合在一起,把糾紛化解在基層?!眳⒁娬挛渖骸墩撐覈笳{(diào)解機制的構建——兼析大調(diào)解與ADR的關系》,《法商研究》2007年第6期第111頁。

② 綜合調(diào)處是重慶市榮昌縣人民法院倡導的一種糾紛解決模式,2008年8月,榮昌縣在縣、鎮(zhèn)、村(社區(qū))三級設立綜合調(diào)處室,法院進行業(yè)務管理,調(diào)處室人員由法官、綜治干部和人民調(diào)解員組成,在法院立案前對糾紛進行調(diào)解,尋求資源的整合,合力解決沖突和矛盾。

③ 見《民法通則》第二十條第一款:失蹤人的財產(chǎn)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guī)定的人或者以上規(guī)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④ 見《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二款:對擔任監(jiān)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民法通則》第十七條第二款:對擔任監(jiān)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⑤ 見《民法通則》第十八條第三款:監(jiān)護人不履行監(jiān)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jiān)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jiān)護人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jiān)護人的資格。

⑥ 見《繼承法》第二十一條:遺囑繼承或者遺贈附有義務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應當履行義務。沒有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的,經(jīng)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遺產(chǎn)的權利。

⑦ 見《公司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股東可以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股東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的,應當向公司提出書面請求,說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據(jù)認為股東查閱會計賬簿有不正當目的,可能損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絕提供查閱,并應當自股東提出書面請求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書面答復股東并說明理由。公司拒絕提供查閱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閱。

⑧ 見《公司法》第四十條、第一百〇一條: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可以提議召集股東大會或臨時股東會;《公司法》第四十一條、第一百〇二條:在董事會、監(jiān)事會不履行或不能履行職責時,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股東會。

⑨ 見《公司法》第七十五條:符合法定情形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nèi),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xié)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nèi)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⑩ 見《公司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第一百零九條第三款、第一百四十七規(guī)定中關于董事補任、解任的相關規(guī)定。

? 見《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條、第一百八十四條有關公司股東請求法院解散公司以及申請法院指定人員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的相關規(guī)定。

? 如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由法院受理的非訟事件,若無特別程序規(guī)定,可依一般規(guī)定處理。

? 即受通知權。

[1]趙蕾.非訟程序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2]沈冠伶.家事非訟事件之程序保障——給予紛爭類型審理論及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觀點[J].臺大法學論叢,2006(4).

[3]廖中洪.制定單行《民事非訟程序法》的建議與思考[J].現(xiàn)代法學,2007(3).

[4][日]棚瀨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王亞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5]王亞新.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6]郝振江.論我國非訟程序的完善——聚焦于民訴法特別程序的“一般規(guī)定”[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4).

[7]田平安,藍冰.德國民事法定聽審責問程序[J].金陵法律評論,2007,秋季卷.

[8]姜世明.非訟事件法新論[M].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9]謝暉,陳金釗.法律:詮釋與應用——法律詮釋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葉厚雋〕

Several Major Problems in the Non-lawsuit Trial of Litigation Cases

LIU Lu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The special needs of achieving substantive rights and getting proper result of the disputes made the Court adopted noncontentious jurisprudence, such as doctrine of function and power, written, no-public, simple, and so on.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non-litigious proceedings in judicial practice, for resolving disputes simply and rapidly, appropriately, prevention of civil disputes play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domestic context, to achieve a non-litigation lawsuits heard there are still some obstacles and puzzles, the scope of non-litigation procedure, the protection of statutory hearing rights in non-litigation legal proceedings and judges discretion expansion in a non-litigation trial, and so on. Theses issues need further thinking. The latest revision in 2012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Article 133 first, gave us useful lessons.

litigation cases; non-litigation cases; non-litigation trial; the first term of Article 133 of Civil Procedure

劉璐(1986―),女,山東煙臺人,博士研究生。

2014-01-18

D925.1

A

1006?5261(2014)03?0052?06

猜你喜歡
審理當事人程序
我不喜歡你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20 18:50:05
審計項目審理工作的思考
美國就業(yè)歧視當事人的訴訟權保障
反歧視評論(2019年0期)2019-12-09 08:52:34
知名案件法院審理與ICC意見對比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8
試論我國未決羈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4
什么是贊揚激勵法?
兵團工運(2018年11期)2018-01-22 09:32:17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樣
英國與歐盟正式啟動“離婚”程序程序
創(chuàng)衛(wèi)暗訪程序有待改進
當事人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5
吉隆县| 防城港市| 乌海市| 深泽县| 运城市| 淮阳县| 迁西县| 大田县| 沐川县| 轮台县| 呼和浩特市| 黑水县| 敦煌市| 平乡县| 逊克县| 潜山县| 开原市| 交城县| 兴和县| 巨鹿县| 涞水县| 华池县| 佛坪县| 娄底市| 浦江县| 塔城市| 怀集县| 金湖县| 昌宁县| 铁岭市| 武宣县| 浮山县| 萨迦县| 万全县| 晋江市| 蕉岭县| 钟山县| 黄大仙区| 遵化市| 布尔津县|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