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平
(安順學院貴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貴州 安順 561000)
“雙堡市場碑”為石質碑刻,石碑高104厘米、寬67厘米、厚20厘米,碑腳高40厘米。碑文為行楷書,正文9行,每行19字,共195字,字大小為5厘米見方;落款字6厘米見方。碑額為行草書:“承先啟后”,字大小為11厘米見方。該碑原立在雙堡場壩,“四清”時字跡遭損毀。由于該碑及其涉及的市場與張官堡的淵源,張官堡村民遂將其移到村內永興寺存放,以便保護。碑刻為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重立,鑒于其內容主要關于雙堡市場,暫名為“雙堡市場碑”。碑記內容為:
蓋事有創(chuàng)于前者,必有繼承于后,乃能永垂不朽,事跡不墜。如我堡內之先人,自征南以來,二十姓人分編五旗,屯墾于此。當日政府原為寓兵于農之計。后以人口繁衍,生活用品不便。遂協商開場以便,以有易無。乃訂寅申二日趕集,名曰雙堡場。迨政府安糧,此場面積載糧肆斗,分五旗負擔,每旗八升,勒碑為記,有糧串可憑。嗣因日久年遠,其碑損壞,字跡模糊。經我旗內之人眾議,重勒碑石,用志不忘,亦承先啟后之意云耳,是為序。
張官堡五旗二十姓人眾重立
民國三十七年五月吉日
碑刻無撰、書、刻者人名,由于年久字跡不清,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重立,其初立時間當在百年以上。雙堡市場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屯堡村落的文化和經濟狀況,故分析和探討其成因,便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雙堡市場碑”中所涉及的“雙堡場”即雙堡市場,在當地以及安順一帶習慣稱之為“雙堡場”或“雙堡場壩”,位于西秀區(qū)雙堡鎮(zhèn)鎮(zhèn)政府所在地雙堡村?!半p堡場”附近有雙堡村、張官堡村、許官堡村和左官堡村等屯堡村落,歷史上為“中九枝”,屬鎮(zhèn)寧州管轄。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設安莊衛(wèi),與州(鎮(zhèn)寧州)同城;康熙十一年(1672年)裁安莊衛(wèi)歸并州(鎮(zhèn)寧州),雙堡場一帶歷史上屬安莊衛(wèi)轄地。鎮(zhèn)寧州在民國2年(1913年)改為鎮(zhèn)寧縣。編修于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的《鎮(zhèn)寧州志》卷二“疆域”載:“至于上九、中九、下九三枝,又散見于府親轄中矣?!痹凇按逭綀鍪小庇涊d:“中九枝在治東。東至山旗堡,與漿米枝毗連;南至雙堡,與府屬花怯交界;西至小高堡,與府屬仡佬墳交界;北至高官堡,與府屬交界;共22寨?!瓘埞俦?,去治100里。大雙堡,去治110里。小雙堡,去治100里”。最后又云:“按各寨堡竟有其名而無人居住者,以兵燹之后,多為復業(yè),2致戶口具絕,唯存寨堡基址焉”。緊接其后的“場市”記載:“雙堡場,在治東100里中九枝,寅申日集”。結尾又云:“按場址均在,因兵燹人少,多有未趕集者,姑存其名”??梢姎v史上屯堡村寨和市場也是幾經滄桑。有意思的是,《鎮(zhèn)寧州志》卷五“屯堡”還專門提到屯堡人:“屯堡人,一名鳳頭籍,多居州屬之補納三九地方。相傳,明沐國公征南,調鳳陽軍安置于此。其俗與漢民同,耕讀為業(yè),婦女不纏足,勤于農事,間有與漢民開親者”,這可說是對屯堡人記載較早的文獻。
民國初年,鑒于鎮(zhèn)寧縣插花地較多,鎮(zhèn)寧縣與周邊的縣做過較大的一次轄地調整,所轄雙堡場一帶的屯堡村落張官堡、許官堡和左官堡等劃入安順縣。民國36年(公元1947年)付梓成書的《鎮(zhèn)寧縣志》,在其卷一地理志“劃撥”之“撥出地段”載:“民國4年9月,鎮(zhèn)寧縣知事申安順縣知事李保酥會詳略稱:案奉通飭遵將鎮(zhèn)寧原管之上九、中九、下九三枝……等處撥歸安順管轄”。安順與鎮(zhèn)寧劃界示諭碑記載:
為會御定界曉諭事。照得鎮(zhèn)寧、安順兩處,撥出撥入地方如安順屬之朵補、五家苑、窯上、板紅、思丁、坉腳、坡告、野毛、王平、沖頭、磨子沖、山腳寨、窯罐廠、興發(fā)寨、水西莊、阿萬屯、老軍、丁旗、龍井洞、遙隴、叮當、白石巖、五苑枝等處,已撥歸鎮(zhèn)寧管轄;至如鎮(zhèn)寧屬之上、中、三、九全枝,補納指下段,以及東屯枝大堡、青苔堡、涼水井、蕩上堡、趙家苑、顏旗屯、老虎關、安家菁、牛蹄關、羊場壩、王起寨、水塘寨、五斗糧等處,已撥歸安順管轄。除會詳立案并奉批準外,合行立碑示諭于幺鋪、偏石板二處。為此布告,仰該地人民遵照。自定界后,凡訴訟暨丁糧屠捐等事,即照碑刊明各地界限辦理,其各凜遵勿違!特示。①任可澄總纂安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整理點校.《續(xù)修安順府志輯稿》,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1254-1255頁。
似乎與《鎮(zhèn)寧州志》一樣秉承屯堡的遺韻,該書在“鎮(zhèn)寧疆域轄境”部分,對屯堡由來專述:“凡曰所、曰堡、曰旗、曰屯、曰哨,皆衛(wèi)之屬土。明洪武十五年,命傅友德南征,行屯田制,設衛(wèi)所堡旗,屯軍戍卒,墾荒土、種熟田,官與民皆世職,始由屯戍,既成土著,每人授田,各有其界,則插一標桿,以為區(qū)別。所謂調北征南,或曰調北填南。插標為記,后廢屯制,遂變?yōu)橥图Z?!?/p>
按“雙堡市場碑”記載,雙堡場為張官堡村所設,這與村落發(fā)展和規(guī)模有關?!拔冶戎热?,自征南以來,二十姓人分編五旗,屯墾于此。……,后以人口繁衍,生活用品不便。遂協商開場以便,以有易無”。以村落規(guī)模而言,張官堡村在所在地域為最,根據1980年代,張官堡人口1122人,俱為漢族;雙堡832人,漢族;許官堡320人,漢族;左官堡557人,漢族;高官堡936人,漢族;②安順縣人民政府編《安順縣地名錄》,1980年8月,內部資料,未出版。根據民國時期的田賦數量,張官堡村在其周圍一帶當屬規(guī)模較大的屯堡村落,如表1:
表1 各寨州屯、安谷數量一覽表③ 任可澄總纂安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整理點校.《續(xù)修安順府志輯稿》,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870頁。
安順一帶,舊時城鄉(xiāng)集市發(fā)育,行商坐販活躍,故而安順“商業(yè)之盛,甲于全省”。安順城內“趕場”之風甚濃,蔚為大觀,通常是人潮洶涌,水泄不通。及至2000年左右,安順撤地設市,城市管理強調歸行納市,趕場的喧囂和熱鬧場景才漸漸淡了下去。而安順城郊農村的集市仍然興旺,“趕轉轉場”者長盛不衰,其中的場壩以二鋪、雙堡較為知名。二鋪場屬西秀區(qū)七眼橋鎮(zhèn),位于古驛道交通線上,歷史悠久,民間有俗語“二鋪場的小豬——各窩是各窩的”、“趕二鋪(場)”。④因“二鋪場”較為知名,安順一帶對白天因困而睡覺戲稱為“趕二鋪(場)”。雙堡場,屬西秀區(qū)雙堡鎮(zhèn),地處安順一帶的主要產糧地——田壩區(qū),因而雙堡場在該區(qū)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是管窺“雙堡市場碑”的價值和意義:
其一是反映了社區(qū)生活風貌。在經濟生活方面,安順一代舊時城鄉(xiāng)場市廣布,交易便捷,以十二生肖對應的十二地支確定場期,在一定范圍的區(qū)域的場市日期依序,避免重復,形成市場圈?!澳擞喴甓遮s集,名曰雙堡場”,成書于咸豐辛亥(1851年)六月的《安順府志》在卷之五·鎮(zhèn)寧州疆域村寨附場市載:“雙堡場 治東一百里中九枝。寅、申日集”。①常恩總纂鄒漢勛吳寅邦總修安順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點?!栋岔樃尽焚F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132頁?!半p堡場”與區(qū)域的市場形成協調的市場規(guī)則,至今在安順屯堡社區(qū),仍有深刻影響,如表2,演變?yōu)椤鞍偃請觥雹谝砸恢芷咛鞛橹芷冢瑘銎诠潭ㄔ谥芤恢林苋?,不同于傳統的以十二生肖對應的十二天為周期趕兩次,進行循環(huán)。星期日趕場的地方,為鄉(xiāng)鎮(zhèn)政府駐地,系周圍區(qū)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從社區(qū)的市場建設發(fā)展歷程看,雙堡場的繁榮與附近較為著名的山京場的興衰也有一定的關系。
表2 安順屯堡區(qū)市場圈主要市場
其二是制度文化在屯堡村落中重要體現。在衛(wèi)所軍事制度方面,根據“雙堡市場碑”記載,張官堡村的先民“二十姓人分編五旗,屯墾于此”。按明代衛(wèi)所制度:一衛(wèi)5600人,分為五千戶所,一千戶所為十百戶所,一百戶為二總旗,一總旗為五小旗。按鎮(zhèn)寧縣志載:“堡者,小于城而大于寨者,所以駐兵屯田。衛(wèi)之下守御所,所之下堡,堡之下總旗,總旗之下小旗,小旗之兵,分守堡兵、操兵、墾田軍等”,③鎮(zhèn)寧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點校翻印《鎮(zhèn)寧縣志》。因此,可以對張官堡村在創(chuàng)建之初的規(guī)制進行分析,其最初當為一總旗。另外,在土地稅賦制度方面,依“迨政府安糧,此場面積載糧肆斗,分五旗負擔,每旗八升”所述,“雙堡場”所占用土地應為當時之“國有土地”,故而糧稅不可免除,仍由張官堡“集體”承擔。
其三是屯堡村落的性質的反映。關于安順屯堡村落的歷史來源及性質,民間有“征南”(軍屯)和“填南”(民屯)之說,甚至認為村名末尾帶“屯”者為“軍屯”、帶“堡”者為“民屯”,然而由于缺乏佐證,“軍屯”、“民屯”、“商屯”仍無從考釋。但由“雙堡市場碑”文中“如我堡內之先人,自征南以來……,屯墾于此”、“二十姓人分編五旗”之說推斷,張官堡當屬典型的“軍屯”了。以“官堡”為村名者,在雙堡一帶乃至安順屯堡社區(qū)尚有諸多屯堡村落,可進行類推,如許官堡、左官堡、高官堡等。當然,軍屯性質的村落并不僅僅限于冠以“官堡”為名的村落。在西秀區(qū)大西橋鎮(zhèn)九溪村的汪公廟中保存有一塊光緒十四年立的石碑,碑文為“奉普定縣正堂段示,謹將原稟批示列后:據懇稟民凌興科、陳喬法、陳啟學、馮秉正、呂登云、朱桃發(fā)、朱國真,住奠安里九溪壩,距城五十里。為懇稟以重正供,便民遵納事。緣民等十姓祖居上九溪,額載屯糧共八十六石零三升,自來管理□□□糧差□□九,田窄糧重,每年民等□□共納銀五□□□□□□□稀少,屯田荒蕪甚多,難以完成……”明代軍屯到清朝基本上改為民田,但保留“屯田”、“屯糧”名色,從殘存的碑文中可以看出九溪村在明朝確實是軍屯區(qū),④張金奎《貴州安順屯堡社會調查報告》,天地良心博客,網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blog_main.asp?BlogID=3263909九溪村名又九溪壩, 而根據已故范增如先生研究,九溪疑為“九旗”音訛轉而來。事實上,九溪村內尚有大堡、小堡和后街三個片區(qū),各有其進出門洞。
在西秀區(qū)七眼橋鎮(zhèn)雷屯村永豐寺內,保存一塊“屯科糧碑”,正文為“普定縣正堂鶴諭花戶人等知悉,照的征收丁糧歷有舊章,因弊竇迭生,小民受累,本縣體察民情疾苦,力除弊端,永定章程。除丁銀照舊另納外,科糧每石折庫平、庫色銀兩八錢,屯糧每石折庫平足色銀一兩五錢。較定發(fā)碼,官民并執(zhí)……”。碑文中年份漫滅不清,不過據普定縣設立于清朝順治十一年可知此碑為清代所立。碑文中明確提到“屯糧”、“科糧”,可知此地在明朝確實是軍屯區(qū),只是由于部分田土已經轉由屯軍家屬或外來農戶耕種,稅則不同,才產生“科糧”名色。據此可知雷屯居民確實主要是明代屯軍后裔,其至今仍以務農為主也反映了這一點。①同上。雷屯所在的云峰一帶尚有七個村落,被譽為“云峰八寨”,其中吳屯亦為典型的屯堡村落。
其四,反映了安順屯堡社區(qū)城鎮(zhèn)的形成、發(fā)育演化。城鎮(zhèn)作為區(qū)域政治、經濟、交通、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其形成、發(fā)育和演化有一個過程,但與其中某一因素有主要關聯。民國19年(1930年)和民國23年(1934年),國立雙堡小學和“安順縣第四初級小學”設在在張官堡。②安順西秀區(qū)雙堡鎮(zhèn)編纂委員會編《安順西秀區(qū)雙堡鎮(zhèn)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6頁。但在1949年以后,各種公共資源多往雙堡場壩所在地集中。目前,雙堡場壩所在地為西秀區(qū)雙堡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地,雙堡中學、雙堡小學也設在該地,雙堡鎮(zhèn)的小城鎮(zhèn)建設也雙堡場壩為中心的交通沿線展開。不言而喻,雙堡鎮(zhèn)的城鎮(zhèn)建設與雙堡雙堡市場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與雙堡知名度相當的二鋪場舊時位于古驛道上,也曾交通便利,后來由于公路改道,沒有成為鎮(zhèn)政府——西秀區(qū)七眼橋鎮(zhèn)鎮(zhèn)政府的所在地。
圖為雙堡市場碑
其五,屯堡社區(qū)國家在場的反映。由“雙堡市場碑”正文的敘述格式、文字內容,反映了屯堡社區(qū)民眾對政府的尊重,也體現了國家的在場。畢竟軍屯性質的屯堡村落的形成和屯堡人的由來,有著深刻的“政府行為”、“國家意志”的背景。
至于碑刻作為屯堡文本的重要形態(tài),由于屯堡書籍史料的匱乏,再一次體現了其發(fā)掘、保護和研究的緊迫性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