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妍婕
(責編:李靜)
專家品《瞻對》
阿來是一個既有詩人稟賦又不乏學者氣質(zhì)的作家。他總是像獵手那樣獨來獨往,永遠游走在文壇的熱點之外。對他來說,寫作似乎就是要解決自我存在的終極命題――我從哪兒來,將往何處去。所以,多年來,他始終執(zhí)著于藏族文化的探究與思考。尤其是面對哺育他的康巴地區(qū)之川屬藏族文化,他幾乎表現(xiàn)出某種癡迷的狀態(tài)。從《塵埃落定》到《空山》,便是最為有力的證明。
或許僅以小說方式,還難以傳達自己對于這塊土地的感知與思考,也不足以有效梳理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于是,阿來又動用了非虛構(gòu)式的寫作,從歷史的縫隙深處,不斷尋找有關(guān)川屬藏民的生活記憶,并完成了20 多萬字的長篇紀實作品《瞻對: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這部作品以一個瞻對土司部落為載體,追述了該土司自清朝至新中國成立200 余年的命運變遷,重構(gòu)了漢藏交匯之地的藏民艱難而又獨特的生存境域,并借此傳達了阿來對于川屬藏族文化的現(xiàn)代反思。
康巴藏民自古以來就居住在茶馬古道之上,扼守著川藏交通的要塞。由于受到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體制的影響,他們既不同于西藏地區(qū)的藏民,又迥異于川西的漢民。不錯,他們同樣信奉藏傳佛教,但他們又常常游離于宗教之外。阿來就是從這種存在入手,精心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瞻對”土司作為考察對象,從微觀史著眼,以一個小小土司的興衰,不動聲色地踅入歷史深處,復(fù)活了康巴藏民復(fù)雜而又坎坷的記憶。用阿來自己的話說:“我所以對有清一代瞻對的地方史產(chǎn)生興趣,是因為察覺到這部地方史正是整個川屬藏族地區(qū),幾百上千年歷史的一個縮影,一個典型樣本?!?/p>
(摘自《人民日報 》作者洪治綱)
【延伸閱讀】
新中國成立后,瞻化縣更名為新龍縣。據(jù)《新龍縣志》記載:縣城駐地,藏語稱為“珠母宗”。在藏族中有兩種傳說:一是格薩爾王的愛妃珠姆曾經(jīng)居住縣城官寨,故得名“珠母宗”;二是縣城后有夏熱山,其山勢如臥龍飲水,而官寨正好修筑在龍頭上,當?shù)厝朔Q此為“主母宗”意為雌龍。1950年瞻化縣和平解放,藏語稱“主沙宗”,“沙”意為新,寓為舊龍換新,故更名為新龍,有“龍獲新生”之意。
“現(xiàn)在去新龍,早上從康定機場下飛機,驅(qū)車西經(jīng)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再轉(zhuǎn)而南下,大半日之內(nèi),就可抵達新龍縣城?!卑碚f,兩百年前的瞻對藏族同胞不會想到,從縣城出去,鄉(xiāng)鄉(xiāng)都有公路相通,最遠的鄉(xiāng)也可當天往返。在酒店茶樓,遠來客和當?shù)厝?,講的都是如何發(fā)展藏區(qū),開發(fā)藏地,特別是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有趣的是,這些旅游資源,就是當年清軍難以克服的險山要隘,以及那些石頭壘砌、形式古雅的碉寨。當?shù)厝嗽胍钥蛋蛠砻@些旅游文化資源,可惜這一名字已被他人注冊。退而求其次,他們成功注冊了一個新的名字:康巴紅。
紅色、桃紅色、金黃色……這些艷麗的顏色串聯(lián)起新龍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比如新龍鍋莊,這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藏族民間歌舞且歷史悠久。據(jù)《北史·附國傳》記載,新龍鍋莊至少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距今約1500年歷史。2008年,新龍鍋莊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節(jié)日慶典,新龍人都會歡聚一起,載歌載舞。姑娘們穿著艷麗的藏族裙裝,含胸垂臂動作輕盈,嫵媚如花,柔情似水;小伙子們身著傳統(tǒng)藏族長袍,頭纏紅色發(fā)辮,他們雙臂揮舞,跳踢有力,猶如雄鷹展翅,豪放剛勁,表達了新龍人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新龍樂安鄉(xiāng)波日寨邊河上有一座橋,名字叫波日橋,建于元末明初。大橋由橋身、橋墩、橋亭三部分構(gòu)成。橋墩用圓杉木、卵石、片石相間疊砌,用藤條連接而成。兩個橋墩中部,用4 至6根圓木漸次撐成拱形,長度自下而上,逐步遞增,形成兩個懸挑臂,懸臂上架橫梁、鋪橋板、裝欄桿,形成橋身。整座橋,沒有用一顆釘、一塊鐵,每一結(jié)合部全部用木楔連接,展現(xiàn)了藏區(qū)人民卓越的創(chuàng)造力。
除此之外,這里的卡瓦洛日雪山崢嶸壯觀;雅礱江大峽谷綺麗神秘;拉日馬草原寬廣美麗;拉曲河深邃迷人。拉日馬鄉(xiāng)的扎宗村是著名的“中國石板藏寨”,其他藏區(qū)見不到這種黑黝黝的石板建筑,村里的佛塔群由113座佛塔分6層疊摞而成,而每座塔造型各異,精雕細刻。另一座七彩甘珠爾佛塔則是由幾十萬片刻著《甘珠爾》經(jīng)文的石板壘起來的,色彩艷麗,令人嘆為觀止……
地處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南、康北之間過渡地帶的新龍縣,其獨特而神秘的藏地傳奇,兼具康北濃烈的康巴文化和康南神奇的香格里拉文化的人文旅游資源正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人們前去探尋那段歷史,體味那片美景。(感謝新龍縣委宣傳部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新龍鍋莊。圖/根秋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