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_邱莉娟 圖 Pictures_劉亞輝
寶豐縣馬街村,是豫西伏牛山脈下的一個古老村莊。每年春節(jié)一過,各地成百上千的民間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匯聚馬街,說書會友,彈唱獻藝。有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清音、山東琴書、鳳陽花鼓、上海平話、徐州琴書、三弦書、大鼓書、評書、亂彈、道情……這就是綿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大奇觀的“馬街書會”。
至于為何在這荒天野地里沿襲幾百年而不衰,也有許多傳說,但比較多的說法是:當年有一位道行極高的高僧,一生云游四海,以說唱之術,宣揚佛法,教化眾生,功德無量。有一年的正月十三日,高僧身染重病,當行游到寶豐縣馬街村口時,體力難支,自知時日無多,為不擾人,高僧徑直來到村北麥田,打坐圓寂。后人為了紀念這位高僧,在他圓寂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小廟,當?shù)卣f唱藝人,每年正月十三都在此舉行書會,祭奠高僧,后名聲漸遠。
馬街雖小,卻是藝人心中的圣地。不論是曲藝名家,還是鄉(xiāng)村藝人,到馬街說唱,是一種化不開的情結。藝人們說書亮藝,以書會友,切磋技藝,爭當書會狀元。無論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溪畔河邊,溝坎連著溝坎,戲臺連著戲臺,書攤挨著書攤。藝人們或臉對臉、或背靠背,打起簡板,拉起胡琴,頃刻便陶醉其中了。在這神奇的鄉(xiāng)音大舞臺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有人聽時神采飛揚,無人聽時自得其樂。他們以天為幕,以地為臺,風刮不走,雨打不散,千余臺書攤匯成一個波瀾壯闊的曲藝海洋。他們說古道今,唱者如在夢里,觀者如癡如醉。在千把胡琴、萬雙簡板的顫動中,藝人們演奏著世代相傳的鄉(xiāng)音大律,盡情地釋放和宣泄內(nèi)心的歡悅和悲苦。
如今的馬街,依然沿襲前古,每年正月里年味兒正濃時,人們就早早地拾掇客房,備好吃的用的,單等書會那天待客了。藝人們也早盼著這一天,書會前一天風塵仆仆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待落好腳喘勻氣兒,十三那天起個大早來到會場,于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溪畔河邊,瞅好地方,桌凳一擺,打起簡板,拉起胡琴,頃刻間,韻味兒十足的說唱聲就飄蕩在田野里。這一天,馬街內(nèi)外,萬頭攢動,千座書棚吹拉彈唱,盛況歷年如此。書會現(xiàn)場說的、唱的、聽的、看的、逛的好不熱鬧。
書會每年亮出的曲藝種類中,河南墜子一直是“花中奪魁”,其他還有三弦書、大調(diào)曲子、大鼓書等。說唱內(nèi)容多是勸人向善的。隨著絲弦一響,藝人或目瞪手揮蕩氣回腸,或凄切得噎場連連,唱念做表,雖沒有舞臺上專業(yè)演員講究,卻也是有板有眼,恣意馳騁,本色天然。
“賽書競拍”是書會場上最熱鬧的看點了。在馬街說書,行話稱“寫書”,如果水準上乘內(nèi)容好聽人品又好,就會被人請去包場,即被“寫走”。每年被“寫走”價格最高的便是當年的書狀元。每逢這時,諾大的麥田里,藝人們共同拉響二胡、彈起三弦、敲響簡板,一時間曠野弦聲、書嗓、人聲大作,滿山遍野簡板顫動,絲弦聲聲,一攤挨一攤,爭相亮“絕活”,形成了唱“對臺戲”的局面。
馬街書會世代不衰的根根梢梢、脈脈絡絡,書會上精彩的點點滴滴、絲絲縷縷,足以描繪出一幅像《清明上河圖》那樣的風俗畫來。正如觀者所評:“鼓子聲聲走雷喧,琴聲悠悠流細涓。大調(diào)墜子傳神韻,唱醉聽客馬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