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在春節(jié)期間推出了關于“家風”的一組系列的街頭訪問,讓社會上的普通人都講講自己的家風。這樣一個策劃引起了社會的積極反響。有關家風的議題成了春節(jié)期間公眾熱議的話題,春節(jié)正好是人們回家團圓,全家一起過年的時刻,在這個時刻探討家風問題,凸顯了這個議題的當下意義,也顯示了社會公眾對于家風議題的關切。
以前這些傳統(tǒng)家教均身處私人平臺,很少在公共平臺展示?,F(xiàn)在通過公眾采訪將之放大到整個社會,引起關注,讓清白、正面的家風得到更廣泛傳播,引導公眾給予孩子好的傳統(tǒng)教育,對整個社會都有益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注重門楣、家風。過去有一幅著名對聯(lián)“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就是希望世世代代傳承正面的家風,把做人做事的本分一代代傳承下去。家風當然是家里的長輩老人的言傳身教,讓子女后代明白自己的家庭的正面的傳統(tǒng)。中國人歷來講究的是耕讀為本、詩禮傳家。家風的傳承其實就是傳統(tǒng)家庭教育,大致可分為三方面:傳承價值觀、與價值觀相關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以及實現(xiàn)這些觀念的基本方法與規(guī)矩。中國的家風是通過血緣關系教導子弟的重要路徑,其傳承主要通過每代人的言傳身教,也有很多寫成文字傳播下來,如《顏氏家訓》、《朱伯廬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等,教育族中子弟如何與人相處及待人接物的方法。這些著作也具有永恒的價值,今天對于我們的家風的傳承起著積極的作用。
家庭教育應從一些小事出發(fā),如從基本的禮儀開始了解待人接物之道,如看到長輩主動起身迎接,代表長幼有序,有客人來訪應主動打招呼,這是家風的基礎。同時家長應教導孩子尊重他人,明晰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不能欠錢不還,正確看待日常生活中小的爭執(zhí),知道以善意待人的道理。家風的傳承方方面面,內容涉及人生的各個領域,但從總體上看,這種教育其實就是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讀書之道。一點一滴之間,經(jīng)過耳濡目染,這些傳統(tǒng)教育會內化為年輕人的自身行為,有利于他們走上社會后得到更好發(fā)展,也會讓他們的正面品質對社會有好的影響。有些社會的不良風氣,其實也是家庭的不良風氣的展開。家庭的長輩沾染了一些不良的風氣,子女也難免會受到影響。
當下的社會已進入“小家庭時代”,社會被分割為小的家庭單元,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家庭教育失去空間,即使三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規(guī)矩,講究長幼有序。小家庭的父母一樣非常需要注重家庭教育對于子女的影響,也要從小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生。雖然家庭變小了,但社會仍然非常大,一些年輕人人際關系出現(xiàn)問題便是傳統(tǒng)家教不夠,缺少家風的傳承,缺少對于傳統(tǒng)待人接物的方法的領悟和繼承。目前有一種聲音,認為傳統(tǒng)禮儀是繁文縟節(jié),太“虛”。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但這些禮儀其實是長久積淀的社會基本規(guī)范。試想如果不能以禮對待他人,行車時偶遇輕微剮蹭便大發(fā)雷霆,學生宿舍里一個臉盆的擺放位置都會引發(fā)大的矛盾,這樣的風氣持續(xù)下來,社會將會失去秩序。人類社會要講求莊重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分寸感,這些禮儀便是家風的基礎。在任何時代,人們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實實在在做事,謙和有禮待人。這些基本的做人的法則并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
中國傳統(tǒng)的家風當然也有隨著時代改進的需要,但這并非過時。它的核心價值沒有改變,家風的弘揚甚至可說恰逢其時。家庭是社會細胞,通過類似家規(guī)等教導后輩,潛移默化傳達社會規(guī)范。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致力于向子女傳播正面的家風,社會風氣自然會得到改善。
(來源:《中國教育報》 張頤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