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一種古代炊具,兩旁有耳,下有三足,故“鼎”是一個象形字。鼎三足,漢字在下部卻是四筆,已非三足,這是小篆書體講究整齊的結果。同時,鼎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鼎。
鼎為炊具,又稱為調和五味之寶器。古代設宴時,天子九鼎,將牛、羊、豕、臘、腸、胃、膚、鮮魚、鮮臘同煮。鼎也是宗廟祭器,故名為寶鼎、寶尊彝,彝是古代常用禮器之總名。
古代立國鑄鼎所謂鑄鼎象物,以作國圖。所以王朝定都建國,謂之定鼎,鼎也就成了傳國之寶和權力的象征。傳說夏朝鑄九鼎以象九州,“昔禹收九州之金,鑄鼎于荊山之下”(《說文》)。成語“一言九鼎”,比喻言辭極有分量,“碧血長江流不盡,一言九鼎重千秋”(陳毅《記遺言》)。
遷鼎,表示權力轉移,夏朝最后一個帝王夏桀昏庸,以致滅國,遷鼎于商;商朝最后一個帝王商紂暴虐無行,武王起兵討伐,遷鼎于洛邑?!妒酚洝で丶o》載昭襄王時,“九鼎入秦”。
因鼎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便成為諸侯爭奪之物。《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楚莊王征伐陸渾之戎,路經(jīng)洛水,向周王朝問鼎之大小輕重,周王室派王孫滿來回答“在德不在鼎”,意為一個國家要重德而不必問鼎之大小輕重,從而折服了對方,遏止其侵權野心。后世便以“問鼎”來表示有奪天下之意向。
楚莊王問鼎,是問周朝的九個鼎。九鼎為周朝的國之重器,占有它即象征占有至高無上的王權。九鼎最早屬于夏王朝,“貢金九牧,鑄鼎象物”,九鼎象征九州。而后,“桀有亂德,鼎遷于殷”,又因“商紂暴虐,鼎遷于周”。文獻所載,說明夏、商、周幾個王朝政權的更迭,是以奪得前朝的鼎作為象征的。
周朝到周定王時,已頗衰敗,“天子微,諸侯僭,大夫強,諸侯脅”即為當時的情景。此時的楚國,實力雄厚,野心勃勃,早有取而代之的企圖,于是就有了楚莊王問鼎的舉動。
(選自《中國忌諱》/聶鑫森 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