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燕
2014年1月17到20日, “非繪畫”媒體藝術博覽會(UNPAINTED media art fair)在慕尼黑舉行,這是德國甚至全球首個以數字和媒體藝術為主題的藝術博覽會。全球共有超過50個畫廊和機構參加,展示了當代藝術在數字技術影響下的豐富面貌。國內長期致力于新媒體藝術研究和推廣的策展人李振華受邀為此次博覽會的Lab3.0項目策展,帶去了名為“機器復制時代的藝術家”的主題展覽,參展的中國藝術家有胡介鳴、胡為一、陸揚、徐文愷、王郁洋及鄭云瀚等。
藝術家個展、專題策展、工作坊、行為表演、對話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這個以銷售為目的博覽會既充滿動感,又學術味十足。這些活動的設置反映了主辦方在藝術教育方面的意圖。作為數字藝術類別的首個博覽會,“非繪畫”也意在擴大公眾對這一領域的認知,成為非專業(yè)觀眾獲取相關知識的平臺,所以在展品的選擇上尋根溯源,展示了從第一批電腦投入使用開始創(chuàng)作出的各種數字媒體藝術品,包括通過算法繪圖機生成的繪畫、電腦動畫、拼貼畫、網絡藝術、攝影、軟件藝術、交互藝術、App藝術、平板電腦藝術、游戲藝術等等,其內容將覆蓋從歷史到當代,從而使人們更直觀地了解數字媒體藝術發(fā)展的概況。
隨著整個世界的日益數字化,各種新媒體數字藝術展或藝術節(jié)已經營了多年,即使在傳統的藝術殿堂中看到新穎的數字藝術展示也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新的趨勢是一些重要的藝術機構也開始進行數字藝術品的收藏,例如紐約MoMA就在2012年底首次將14件視頻游戲增加為其永久收藏,次年又收藏了7件同類作品,并計劃繼續(xù)擴展此類收藏的規(guī)模。與此同時,傳統的藝術博覽會上也越來越多出現各種千奇百怪的數字藝術品:2011年的軍械庫展覽上,新媒體藝術網站Rhizome的前執(zhí)行總監(jiān)Lauren Cornell售出過GIF文件;2013年底的藝術邁阿密博覽會上,被視作“后互聯網藝術”的一件作品:藝術家Oliver Laric通過互聯網在北朝鮮的雕塑工廠定制生產的個人銅像標價1.5萬美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專門的數字新媒體藝術博覽會的出現也許只是遲早的事。不過,不同于主題展覽或藝術節(jié),藝術博覽會的形式主要是以銷售為目的,培養(yǎng)和開拓更多的收藏家資源,“非繪畫”媒體藝術博覽會也不例外,如何促進新媒體藝術的收藏是博覽會對話活動的一個重要議題,從對話題目“把數字藝術帶入拍賣行”、“收藏新媒體藝術的挑戰(zhàn)”就可見一斑。
虛擬的藝術品怎么賣
“把數字藝術帶入拍賣行”主要圍繞著2013年舉行的全球首個數字藝術品專場拍賣Paddles ON!展開,參與討論的主要是合作這一項目的各參與者。這場拍賣由世界第三大拍賣公司菲利浦斯和社交網站“湯博樂”(Tumblr)合作推出,于2013年10月10日在紐約的菲利浦斯拍賣行舉行。20件數字藝術拍品在此前有兩個多星期通過在線拍賣網站Paddle8展示和進行在線競拍,當設定的在線競拍日期結束時,網上的最高出價在拍賣當天轉入拍賣現場競價的一部分,與現場的買家繼續(xù)競價。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具有開創(chuàng)性質的拍賣,20件藝術品中不僅有照片、雕塑這樣的實物作品,還有網站、軟件、視頻、數字繪畫、動畫、交互設計等因為不具有實物特征,而在過去被認為不太可能出售甚至很難有市場的作品。有參與競拍的收藏家認為這場拍賣和2008年達明安·赫斯特越過畫廊系統,直接將作品送拍的那場拍賣一樣瘋狂。雖然絕大多數的數字藝術作品都能在互聯網上被免費瀏覽、觀看甚至分享,但參與此次競拍的作品售價都標價在近千甚至上萬美元。真的有人愿意在線下為這些線上免費的藝術品付費嗎?----拍賣現場有人宣稱要買下一切,而最終的結果是所有作品全部成交,金額為9.06萬美元。Molly Soda對著網絡攝像機念了8個小時郵件的行為視頻作品《收件箱滿了》以1500美元成交;Rafael Rozendaal用互動HTML網頁和Javascript做成的網站ifnoyes.com的成交價是3500美元;Clement Valla的《來自Google Earth的明信片》成交價格為2800美元,它是把多張取自Google Earth的圖像拼湊后組成變形效果的圖片。
Paddles ON!讓人們看到了數字藝術在虛擬的特征之外,也有轉化為可供收藏的可能性,而這必將刺激更多收藏行為的出現,擴大這一領域的市場。策展人Lindsay Howard認為這場拍賣是當代文化產生本質性變遷的一種反映;而對拍賣行來講,它開啟了新的領域和挑戰(zhàn),無論是在布展還是在締結委托合同方面,原來的標準已經不適用于這些新的作品類型。
網絡藝術家Rafael Rozendaal的作品與社會議題無關,也不像早期的網絡藝術家關注于互聯網的機制構成,他感興趣的是介于靜止的繪畫和活潑的動畫之間的空間,這驅使他不斷地創(chuàng)作出各種動態(tài)的圖像;他純粹是把互聯網當做了畫布,用交互和動畫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色彩明麗,抽象簡潔又富于變化的圖像。他的每件作品都是一個擁有獨立域名的網站,據說它們每年能吸引能夠約4000萬觀眾瀏覽,這幾乎是MoMA一年參觀人數的10倍。雖然瀏覽這些網站都是免費的,但在這次拍賣中買下Rozendaal的作品網站ifnoyes.com的收藏家、數字營銷服務公司Barbarian Group的首席執(zhí)行官Benjamin Palmer顯然更愿意以3500美元的價格為這個網站冠上“Benjamin Palmer和Elizabeth Valleau的收藏”的網頁說明。Rozendaal為自己的藝術網站銷售起草了合同模本,并在自己的網站上公開分享,讓其他有需要的藝術家都可以下載用做參考。在合同中他規(guī)定了購買網站的所有人有責任每年為域名續(xù)費,并要保證其上線狀態(tài)和對公眾開放;此外還對網站的轉售、版權、展覽權等做出了規(guī)定。
收藏當代藝術就是收藏數字藝術?
Paddles ON!專場拍賣可以說是菲利浦斯拍賣行面向數字藝術市場的一次試水之作,拍賣行并未從此次專場拍賣中獲得收入,拍賣所得的80%歸藝術家,20%則捐給了Rhizome網站,以吸引公眾對于數字藝術的注意力。但數字策略部門的總監(jiān)Megan Newcome已經表示,拍賣行有興趣再繼續(xù)這樣的嘗試,且會做得更大更好。
這場拍賣在現場進行之前已經在網站上做了大量的推廣和宣傳,但也許是為了確保這首次創(chuàng)舉的效果,在藝術史或者藝術市場史上留下值得書寫的一筆,在拍賣開始前一個多小時還在現場進行了一場學術討論,題目頗具煽動性:“收藏當代藝術就是收藏數字藝術”,不知道有沒有讓準備競拍的藏家聽了之后產生“不買就虧了”的感覺。
雖然新的數字藝術形式千奇百怪,大膽的收藏家卻總是勇于嘗新。身家在千億級別的超級富豪Zabludowicz夫婦已收藏數字藝術多年,新近更是購買了英國藝術家Ed Fornieles的《迷亂宿舍》,這是利用社交媒體進行情景劇表演的作品,十幾個虛擬的人物角色由藝術家和他的朋友們扮演,通過在Facebook上發(fā)布自己的狀態(tài)來推進故事的情節(jié),有評論家認為這是目前最復雜的一件數字藝術作品,更不要說應該如何收藏了。在Anita Zabludowiczyu看來,數字與在線技術藝術就是“新的前沿”。
也許數字藝術或新媒體藝術的收藏家們有理由信心滿滿。因為早年采用數字技術創(chuàng)作的一些藝術家作品已達到高價,例如1972年出生的藝術家Wade Guyton使用掃描儀和數字噴墨打印技術創(chuàng)作的數字繪畫在2013年的佳士得拍賣中已達240萬美元。
許多新的藝術形式剛出現時都曾遭受冷遇甚至嘲諷,不被世人認可,今天已經被賣到天價的印象派或波普藝術在當年也曾經只是白菜價。也許這正是今天的收藏家開始青睞許多虛擬數字媒體藝術品的一個原因,藝術品收藏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對收藏者魄力與眼力的考較,如果你相信數字藝術的未來,那當然應該趁早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