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齋
【摘要】目的探討以病毒唑治療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時,何種給藥途徑臨床療效最好。方法從2012年5月——2013年5月間于我院治療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兒人群中,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抽取其中200例患兒并均分為A、B兩組,對A組行病毒唑靜脈滴注,對B組行病毒唑霧化吸入,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評價優(yōu)劣。結果兩組患者均有不錯的療效,然而B組患者治療總顯效率更高,且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出現(xiàn)率更少,差距均比較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行病毒唑霧化吸入治療,臨床療效更佳,應該作為主要治療手段。
【關鍵詞】病毒唑;靜脈滴注;霧化吸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162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151-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常見病,以病毒感染為主要病因,傳染性強,且容易導致其他一系列感染性疾病,嚴重時可致患兒死亡,故相關醫(yī)護人員一直比較注意該疾病的治療。病毒唑作為一類廣譜抗生素,對其的療效已得到了廣泛認可[1],然而常見的給藥途徑又有靜脈滴注、霧化吸入等多種,不同的給藥途徑對疾病的療效必定有差別,深入研究這個差別,找出最適合的給藥途徑,極具臨床意義。基于此,筆者總結了200例患兒的治療資料,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5月——2013年5月間,我院共收治289例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治療均存儲于我院數(shù)據庫,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從行病毒唑靜脈滴注及霧化吸入進行治療的患兒中各抽取100例,分別歸入A組和B組。其中A組患兒男女比例54:46,年齡范圍3個月到12歲不等,平均(5.4±3.1)歲;B組患兒男女比例61:39,年齡范圍1歲到11歲不等,平均(6.1±2.9)歲。入選患兒均未患有其他干擾性疾病,且經過合理診斷,確診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納為研究對象前,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協(xié)議書。
1.2治療方法
1.2.1A組患兒A組患兒行病毒唑靜脈滴注,滴注液主要為5%葡萄糖注射液,具體用量按患兒體質重不同,有所差別,但不低于100ml,也不得高于300ml,其中加入10mg/kg病毒唑,每日滴注一次,治療5日。
1.2.2B組患兒B組患兒行病毒唑霧化吸入,首先將病毒唑溶于醫(yī)用蒸餾水中,制備霧化劑,病毒唑用量為20mg/kg,醫(yī)用蒸餾水50ml,隨后以面罩協(xié)助患兒吸入藥劑。每日吸入2次,每次持續(xù)0.5h,治療5日。
1.3統(tǒng)計項目統(tǒng)計項目主要包括:①患兒療效。以患兒臨床癥狀消失、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正常為痊愈,以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趨于正常為顯效,以患兒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得到改善為有效,其余患兒為無效。根據痊愈及顯效總人數(shù)計算總顯效率。②患兒退熱天數(shù),本項僅統(tǒng)計治療期間成功退熱的患兒數(shù)據。③咳嗽恢復情況。具體標準參見《國際呼吸雜志》相關內容[2]。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上述治療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統(tǒng)計數(shù)據見表1、表2所示。從表1可知,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均較高,治療無效率僅為11%和10%,沒有顯著差異(P>0.05),但B組患兒總顯效率高達69%,遠高于A組患兒46%的數(shù)據,差異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表二可知,兩組患兒治療5日后,咳嗽評分相近,無顯著差別(P>0.05),但B組患兒退熱天數(shù)為(3±0.8)d,顯著低于A組患兒(4.5±0.4)的數(shù)據,差異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結論
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危害比較大,在醫(y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的治療方案已能達到較高的療效,本例采用病毒唑作為主要治療藥物,采取不同的給藥途徑,均能達到較高的療效,無效率均不超過11%。這是因為治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需要抑制患兒體內的病毒,而病毒唑作為廣譜抗生素,能夠通過阻礙病毒遺傳信息的表達,而達到有效抑制病毒的作用。
而本例的研究又進一步證明,采用霧化吸入技術,治療顯效率更高,這一方面是因為霧化吸入保證了藥物直接作用于患兒病處,另一方面治療方案無痛,患兒配合度更高[3]。
總之,對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我們應該推廣病毒唑霧化吸入技術,來保證治療顯效率。
參考文獻
[1]龐善坤.病毒唑注射液治療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35):118-119.
[2]趙婷,呂寒靜,邱忠民等.咳嗽癥狀嚴重程度評價[J].國際呼吸雜志,2011(3):227-230.
[3]王薇,周艷.利巴韋林不同途徑給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比較[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