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語義辭格的認知鑒別

2014-04-29 04:00:51李晗蕾
北方論叢 2014年1期

李晗蕾

[摘 要]語義辭格是辭格系統(tǒng)中最古老、最基本的辭格之一。漢語修辭學尚未對語義辭格進行界定,現(xiàn)有的語義辭格需要進行系統(tǒng)化鑒別。根據(jù)概念隱喻理論,語義辭格的認知語義范疇分為相似范疇、相關(guān)范疇和相反范疇。在認知語義向語言語義轉(zhuǎn)換的過程中,運用了類比、替換、聯(lián)結(jié)、模仿等修辭操作范疇。認知語義范疇和修辭操作范疇是鑒別語義辭格的基本原則。

[關(guān)鍵詞]語義辭格;認知語義范疇;修辭操作范疇;辭格鑒別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4)01-0000-06

一、問題的提出

辭格是一個古老而復雜的話題。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下篇》第七十八章中就提出了“正言若反”的辭格現(xiàn)象;《墨子·小取》中就命名了“辟”、“侔”等論辯辭格。[1](p14,16)古希臘修辭學家亞里士多德也在《詩學》中提出了著名的隱喻定義和隱喻分類。[2](p149)辭格在中外傳統(tǒng)修辭學中一直被看作語言森林中的“奇葩”,吸引著人們不斷的探尋、采擷。

然而直到今天,辭格分類等基本問題仍然是復雜而難以解決的問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代漢語辭格大約有700多個,①其中重復命名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例如“頂真”至少有“頂針”、“聯(lián)珠”、“蟬聯(lián)”、“繼踵”、“鏈式結(jié)構(gòu)”、“連環(huán)”、“聯(lián)語”七個別名。辭格命名交錯的現(xiàn)象也很常見,例如“反語”在王希杰的《漢語修辭學》中被歸為一級辭格,包括“諷刺反語”和“愉快反語”兩個下位辭格;[3]但在陳望道的《修辭學發(fā)凡》中則被歸為二級辭格,屬于“倒反”的下位辭格。[4]唐鉞在《修辭格》中提出的“反言”[5]似乎與“反語”同義,但其實相當于陳望道所說的“警策”的下位辭格“妙語”。如此龐雜而錯綜的辭格“體系”,不僅不利于漢語修辭學自身的科學化發(fā)展,也不利于中學語文課和大學現(xiàn)代漢語課的辭格教學。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辭格名稱并不是辭格本體的代表,不能作為辭格研究的對象。辭格研究應該對現(xiàn)有的辭格名稱進行審定、對現(xiàn)有的辭格分類進行整合,建立一套能夠反映辭格本體的科學術(shù)語體系。從實際應用的角度看,漢語辭格教學應該更新辭格體系,重建教學目標。中國學生從中學到大學一直都在學習辭格,然而“格”來“格”去,他們只不過記住了幾個辭格名稱,只不過能給一些簡單的話語貼上一個辭格標簽。辭格教學并沒有使他們領(lǐng)悟到辭格的認知本質(zhì)和認知功能。有鑒于此,我們從辭格中最古老、最基本的一類辭格——語義辭格入手,通過對語義辭格范疇的分析,探討辭格鑒別的系統(tǒng)化方法。

二、語義辭格的界定

1. 辭格與語義學

語義與辭格的相互聯(lián)系由來已久,最古老的辭格往往都是語義辭格,例如老子的“反言”、墨子的“辟”,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隱喻”、古羅馬修辭學家昆提利安的“trope”、印度古典詩學的“義莊嚴”[6]等等。語義學與辭格研究的關(guān)系也十分密切。隨著現(xiàn)代語義學的發(fā)展,人們對語義的認識不斷深化。結(jié)構(gòu)主義語義學把語義看作語言形式的內(nèi)容,是若干語義特征的集合。生成語義學把語義看作是生成句子的深層基礎(chǔ),可以用抽象的“語義特征結(jié)構(gòu)式”加以描寫。[7](p457)現(xiàn)代修辭學運用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分析辭格話語的超常語義組合,運用生成語義學理論分析辭格話語的深層語義結(jié)構(gòu),擴大了辭格研究的范圍,改進了辭格描寫的方法。當代科學的發(fā)展正面臨著“認知科學轉(zhuǎn)向”,認知語義學提出語義是人與世界互動而形成的認知體驗,它通過隱喻、換喻和內(nèi)心聯(lián)想[8](preface?)形成概念系統(tǒng),而概念系統(tǒng)是語言和思維的基礎(chǔ)。我們認為,運用認知語義學理論分析辭格話語,將會進一步豐富當代修辭學的理論視角、提升修辭學的科學地位。

2. 西方修辭學對語義辭格的描述

在西方修辭學傳統(tǒng)中,語義辭格被看作是語義修辭的結(jié)果,是和語法修辭并駕齊驅(qū)的。對于語義辭格的分類,不同的辭格體系有不同的描述。

Corbett和Connor在Classical Rhetoric for the Modern Student中把辭格分為trope(意義轉(zhuǎn)換辭格)和scheme(形式轉(zhuǎn)換辭格)兩大類。其中trope包括隱喻、明喻、提喻、借代、雙關(guān)、轉(zhuǎn)類、迂回、擬人、夸張、曲言、修辭問句、諷刺、擬聲、矛盾、雋語15個辭格[9]。

Nash在Rhetoric : The Wit of Persuasion中把trope稱為“語義辭格”,把“scheme”稱為句法辭格,明確了trope和scheme的界限。Nash還把語義辭格進一步分為詞匯語義辭格和話語語義辭格,把詞匯語義辭格再分為替代類辭格、聯(lián)系類辭格和替代兼聯(lián)系類辭格。Nash對語義辭格的描述比Corbett和Connor更為細致[10]。

比利時的列日學派(又稱μ小組)在A Genreal Rhetoric中,把辭格分為語形辭格、語法辭格、語義辭格和邏輯辭格四大類。所謂語義辭格是指作用于詞語的辭格,是對一組“零度義素”的偏離。[11]由于列日學派把作用于句義的辭格歸為“邏輯辭格”,縮小了語義辭格的范圍。A Genreal Rhetoric對語義辭格的操作手段進行了獨到的研究。Levin 在Semantics of Metaphor[12]中指出,μ小組是把隱喻、提喻等語義辭格放置在認知結(jié)構(gòu)中進行分析的。

3. 漢語修辭學對語義辭格的描述

現(xiàn)代漢語的“辭格”概念來自于西方,漢語最早的辭格分類是由唐鉞在1923年《修辭格》中提出來的,其分類依據(jù)是英語寫作修辭教科書《訥斯菲高級英文作文學》。此后,漢語辭格分類把中國古典文論和現(xiàn)代西方修辭學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以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為代表的辭格體系。《發(fā)凡》沒有明確提出語義辭格這一類型,但“材料上的辭格”、“意境上的辭格”和語義辭格有一定的對應關(guān)系。在漢語修辭學界提出過語義辭格或?qū)φZ義辭格進行過描述的著作主要有三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修辭學綱要》和《修辭學通論》。

唐松波和黃建霖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中明確劃分了“語義類辭格”,把43個辭格歸入“語義類”,[13]是目前為止收錄語義辭格數(shù)量最多的工具書。但它并未對語義辭格進行界定和分類,只是列舉名稱、給出辭格釋義和大量辭格用例。這43個“語義辭格”是:

劉煥輝在《修辭學綱要》中把辭格分為語義的特殊組合、語音和文字的特殊組合、話語結(jié)構(gòu)的特殊組合三大類。其中“語義的特殊組合”分為轉(zhuǎn)義組合、同義組合、反義組合和其他組合四類,共有27個辭格。[14]劉煥輝所說的“語義的特殊組合”實際是指“特殊組合體的語義”,但辭格語義并不等于語言組合的意義,“借代”、“雙關(guān)”的辭格語義就不是通過語言組合實現(xiàn)的。用語義組合界定語義辭格是值得商榷的。這27個“語義辭格”是:

轉(zhuǎn)義組合:比喻、比擬、借代、移就、拈連、諱飾、移覺;

同義組合:同語、復迭、引證;

反義組合:倒反、易色、反綴、抑揚、互襯、反襯、撇語、反詰;

其他組合:雙關(guān)、參互、婉曲、反譯、換義、降用、升用、夸張、較物。

王希杰在《修辭學通論》中提出,漢語修辭學不僅應該建立歸納的辭格系統(tǒng),也應該建立演繹的辭格系統(tǒng)。他建議把漢語辭格從整體上分為五大類,其中第三類是語義變異辭格,包括易色、移用、借代、雙關(guān)和反語。[15]王希杰沒有給出明確的語義辭格定義,也沒有對語義辭格的分類進行具體描述。

總體上看,中外修辭學界都承認語義辭格的客觀存在,對語義辭格的描述主要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把語義辭格看作詞義辭格;一種觀點是把語義辭格看作語言語義辭格,包括詞義辭格和句義辭格。兩種觀點都排除了辭格語義的認知特點。辭格語義是在人與世界的互動中產(chǎn)生的,離開了對世界的認知體驗,就無法生成辭格語義。從根本上說,語義辭格的“語義”不是指語言系統(tǒng)的語義范疇,而是指被語言語義范疇結(jié)構(gòu)化的深層的認知語義范疇。認知語義學認為,“語義結(jié)構(gòu)是概念結(jié)構(gòu)的表現(xiàn)”,[16]概念結(jié)構(gòu)只有經(jīng)過語言語義范疇的編碼,才能進入到語言的表層結(jié)構(gòu)中,體現(xiàn)為語義結(jié)構(gòu)。我們根據(jù)認知語義學的這一思想對語義辭格進行如下界定:語義辭格是語言語義范疇對認知語義的修辭編碼。

三、語義辭格的辭格范疇

語義辭格的辭格范疇包括認知語義范疇和修辭操作范疇,前者是在認知系統(tǒng)中對目標概念(或目標概念域)進行的概念映射,后者是在語言系統(tǒng)中對認知語義進行的語言編碼。我們以《漢語修辭格大辭典》、《修辭學綱要》和《修辭學通論》提出的75個語義辭格為對象,根據(jù)認知語義學的“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 Metaphor Theory,簡稱為CMT),[17]對漢語語義辭格的辭格范疇進行如下分析。

1語義辭格的認知語義范疇

當代認知語義學認為,“意義”是人與世界互動中產(chǎn)生的認知體驗,是富有想象力的概念運作的結(jié)果,是通過“映射”(mapping)實現(xiàn)的[8](前言pp18-19)。所謂映射是指包含不同認知體驗的概念域之間的系統(tǒng)性對應關(guān)系。辭格語義是認知體驗概括化的結(jié)果,語義辭格的認知語義范疇就是不同概念之間或不同概念域之間的映射關(guān)系,我們以“比喻、比擬、借代、雙關(guān)、倒反”為例分析語義辭格的映射關(guān)系。

①冬天女人們像松樹籽那樣容易結(jié)聚,在王婆家里滿炕坐著女人。(蕭紅《生死場》)

②天色暗下來,秋風把落葉輕輕卷動,在嘈雜熱鬧的縣城火車站前不勻地散開。(何申《陶壺》)

③可這些不說,鄔橋總是個歇腳和安慰。那烏篷船每年都要載來多少斷腸和傷心,船下流的都是傷心淚。(王安憶《長恨歌》)

④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⑤發(fā)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消閑”法。要“消磨歲月”,除了抽鴉片以外,沒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豐子愷《吃瓜子》)

例①中“冬天愛聚堆兒的女人”是作者要言說的本體,CMT稱之為“目標域”(target domian),“松塔中的松樹籽兒”是作者用以說明目標域的概念域,CMT稱之為“源域”(source domian)。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具有相似性,作者把源域的認知體驗“松樹籽兒的聚堆兒”投射到目標域“冬天女人們的扎堆兒”中。這種相似關(guān)系的映射基于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體驗。例②中“秋風”是作者要言說的本體,但他用“輕輕卷動”、“不勻地散開”這種屬于人的動作來描述“秋風”,把目標域當成源域來描寫,這也是一種從源域到目標域的相似關(guān)系的映射。與例①不同,這種相似映射基于人的主觀態(tài)度和情感。例③的言說本體是“每年坐著烏篷船來的人”,但作者把這個概念域中的源概念“斷腸”、“傷心”映射到目標概念“人”的身上,用“斷腸”和“傷心”指稱“斷腸人”和“傷心人”,這種在同一概念域中從源概念到目標概念的映射,是基于相關(guān)性認知體驗的映射。此外,把“河水”說成“淚水”,這是與例①相同的相似映射。例④字面說的是“陰晴”的“晴”,字里說的卻是“情意”的“情”,這是對同一個語音聚合中的兩個同音詞進行相關(guān)映射,把源概念“晴”映射到目標概念“情”上。與例③不同,這種相關(guān)映射是發(fā)生在語言域中的概念映射。讀者需要根據(jù)相關(guān)映射的認知體驗推斷它的修辭意義。例⑤“了不起的天才”、“最有效的”、“沒有比這更好的”這些短語的字面意義都是正面的、肯定的意義,但是作者言說的本體與源域概念相反。這是一種復雜的映射,它既有相似映射的特點,也有相關(guān)映射的特點,是二者的結(jié)合,我們稱之為“整合映射”(blending mapping)。認知語義學中有“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 Blending Theory),用來解釋修辭話語的“創(chuàng)新意義”是如何生成的。我們借用“blending”的概念,來說明有些概念映射不是簡單的映射,而是多次映射的結(jié)果。這種整合映射是基于相反關(guān)系的映射。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看到了三種概念映射:相似映射是一種跨域映射,它用其他概念域來言說目標域;相關(guān)映射是一種同域映射,它用其他概念來指稱目標概念;相反映射是一種相似映射和相關(guān)映射的融合,它把兩個源域映射到目標域中并產(chǎn)生新的概念。這三種概念映射是基于三種最普遍、最基本的認知體驗——“相似關(guān)系”、“相關(guān)關(guān)系”和“相反關(guān)系”而形成的。據(jù)此,我們把語義辭格的認知語義范疇確定為{相似}、{相關(guān)}和{相反}。根據(jù)我們對75個語義辭格的考察,三種認知語義范疇還可以進一步區(qū)分為{部分相似}、{整體相似},{部分相關(guān)}、{整體相關(guān)},{部分相反}、{整體相反}。

2語義辭格的修辭操作范疇

認知語義范疇是靜態(tài)的認知體驗,在辭格話語的生成過程中,如果有修辭操作范疇的加入,認知語義范疇將具有動態(tài)性和開放性,可以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辭格范疇,如{相似替換}、{相似聯(lián)結(jié)}、{相似類比}、{相關(guān)替換}、{相反聯(lián)結(jié)}等。

我們以目前漢語修辭學界提出的75個語義辭格為對象,對它們的修辭操作范疇進行了逐一考察。具體做法是:第一步,根據(jù)辭格釋義和辭格用例,抽繹辭格的語義結(jié)構(gòu)。例如“比喻”的語義結(jié)構(gòu)是“[目標域],(相異)[源域],[相似類比]”;“借代”的語義結(jié)構(gòu)是“(潛性的)[目標域],(顯性的)[源域](名稱)(伴隨特征),[代替]”;“倒反”的語義結(jié)構(gòu)是“[目標域](辭里),[源域](辭面),[反義],[關(guān)涉]”。第二步,根據(jù)辭格的語義結(jié)構(gòu)分析辭格的認知語義范疇。例如“比喻”的認知語義范疇是{部分相似},“借代”的認知語義范疇都是{整體相關(guān)},“倒反”的認知語義范疇是{整體相反}。第三步,分析{相似}、{相關(guān)}、{相反}在語言層面上的修辭操作范疇。例如“比喻”的操作范疇是{類比}和{聯(lián)結(jié)},“借代”的操作范疇是{替換},“倒反”的操作范疇是{替換}。修辭操作范疇除了{類比}、{聯(lián)結(jié)}、{替換}外,還有{模仿}(如“仿擬”和“飛白”就是以模仿為操作范疇的)。第四步,結(jié)合辭格的認知語義特征進一步區(qū)分修辭操作范疇的差異。例如,“比喻、比擬、夸張、移就”的操作范疇都是{類比},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比擬”是“整體順向類比”,“比喻、夸張、移就”都是“部分順向類比”?!翱鋸垺笔恰盃顟B(tài)的類比”,“移就”是“屬性的類比”,“比喻”的類比不限于“性狀”和“屬性”。

通過對75個語義辭格的操作范疇的考察,我們總結(jié)出四類修辭操作范疇:{類比}、{聯(lián)結(jié)}、{替換}和{模仿}。其中{類比}和{替換}是最常用的修辭操作范疇。{類比}還可以再分為六個小類:{順向類比}、{逆向類比}、{關(guān)涉類比}、{牽帶類比}、{推衍類比}、{差量類比}。{替換}還可以再分為八個小類:{刪減替換}、{增添替換}、{等量替換}、{語形替換}、{語意替換}、{語域替換}、{策略替換}、{摹繪替換}。語義辭格的認知語義范疇和修辭操作范疇的不同組配,可以形成不同的辭格話語。認知語義范疇和修辭操作范疇的潛在組配既是產(chǎn)生新辭格的源泉,也是鑒別現(xiàn)行語義辭格的參考框架。

四、語義辭格的鑒別

修辭學界提出的75個語義辭格是否真正的語義辭格、語義辭格是否全部包括其中,還需要進行辭格鑒別。

1. 鑒別的依據(jù)和范圍

我們鑒別語義辭格的依據(jù)主要是語義辭格的定義、語義辭格的語義特征、語義辭格的認知語義范疇和修辭操作范疇。為了提高辭格鑒別的可靠性,我們把75個語義辭格稱為“準語義辭格”,同時擴大了“準語義辭格”的考察范圍。首先,我們對《修辭學發(fā)凡》的辭格體系進行全面考察,把內(nèi)容類辭格全部收入,把部分具有認知語義范疇的形式類辭格也收入進來,其中包括未被《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和《修辭學綱要》認定為語義辭格的“層遞、錯綜、飛白”。其次,我們對照目前收錄辭格數(shù)量最多的《漢語辭格大全》[18]再一次遴選準語義辭格,重點考察了80年代以后新命名的辭格,增加了“逼語”、“顧名”、“聯(lián)用”、“類聚”、“矛盾”、“微殊”6個新辭格。最后,由于王希杰列舉的5個語義辭格,基本都被包含在上述辭格體系中,所以,我們實際考察的辭格體系是《漢語修辭格大辭典》、《修辭學綱要》、《修辭學發(fā)凡》和《漢語辭格大全》,考察范圍擴大后的語義辭格共計98個。在確定了鑒別對象的范圍后,我們對語義辭格從三個方面進行鑒別。

2. 辭格層級的鑒別

我們通常所說的辭格一般是指辭格系統(tǒng)的基本成員,即一級辭格。準語義辭格中的部分辭格屬于二級辭格,甚至三級辭格,需要找到它們的上位辭格,再鑒別它們是否語義辭格。如果它們的上位辭格是語義辭格,則該辭格沒有單設(shè)的必要;如果它們的上位辭格不是語義辭格,則該辭格應從準語義辭格中排除出去。例如《漢語修辭格大辭典》中的“喻代”是指“先設(shè)喻,后以喻體代本體”,這是“借喻”的別名?!敖栌鳌笔恰氨扔鳌钡南挛晦o格?!氨扔鳌币驯辉O(shè)為語義辭格,沒有必要再單設(shè)“喻代”為語義辭格了。又如“反用”是指“故意反原意而仿制詞、語、句”,是“仿擬”的下位辭格?!胺聰M”已被設(shè)為語義辭格,所以“反用”沒有必要再設(shè)為語義辭格。

3. 辭格名稱的鑒別

在準語義辭格中,大量存在著“異名”現(xiàn)象。我們分三個步驟來鑒別語義辭格的異名現(xiàn)象。第一步,結(jié)合辭格釋義和辭格用例,考察辭格名稱所指對象和所指范圍是否相同。第二步,對辭格的異名進行審定,常用者予以保留,不常用者作為別名暫時保留,罕用者取消。第三步,根據(jù)語義辭格的辭格范疇判定該辭格是否屬于語義辭格。

例如,“擴義-挪用-移用-降用”這組辭格名稱,就所指現(xiàn)象來看都是指詞語語域(即詞語使用的特定場合)的映射。四個名稱中“挪用”和“移用”涵蓋的范圍大一些,但“降用”更加通行,并且此類辭格現(xiàn)象多為“大詞小用”,而“挪用”和“移用”在字面上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句子層面的轉(zhuǎn)用現(xiàn)象,故以“降用”為正名,其他名稱為別名。根據(jù)語義辭格的辭格范疇,“降用”屬于{部分相似},是語義辭格,上述辭格名稱可以統(tǒng)一為一個語義辭格。又如,“換義-套詞-釋語-反譯-別解”這組辭格名稱,就所指現(xiàn)象看都是對現(xiàn)成語詞的意義進行發(fā)揮、轉(zhuǎn)換、演繹。就所指范圍而言,“別解”的操作手段靈活,涵蓋的范圍較大,其他名稱涵蓋的范圍較小,其中“反譯”特指“釋語”中從反方面別解現(xiàn)成詞語意義的現(xiàn)象,是下位辭格。故以“別解”為正名,以“換義”、“套詞”和“釋語”為別名,把“反譯”歸為“釋語”的下位辭格。根據(jù)語義辭格的辭格范疇,“別解”屬于{部分相關(guān)},是語義辭格,上述辭格名稱可以統(tǒng)一為一個語義辭格。

此外,根據(jù)同樣的鑒別方法,我們對“折抵-換算”、“聯(lián)用-類聚”、“異語-夾雜”、“反綴-反飾-妙語-矛盾”這些辭格名稱也進行了鑒別。我們根據(jù)辭格名稱的通行范圍,把“換算”、“類聚”、“夾雜”、“矛盾”作為正名,把其余名稱作為別名。由于“夾雜”不屬于{相似}、{相關(guān)}和{相反}中的任何一種范疇,所以把“夾雜”排除出語義辭格;“換算”和“類聚”屬于{相似等量替換}、“矛盾”屬于{相反聯(lián)結(jié)},所以把它們留在語義辭格中。

4. 辭格范疇的鑒別

從辭格范疇的角度看,很多準語義辭格的辭格范疇不屬于認知語義范疇,不應該歸為語義辭格。具體情況有六種:

第一,把非修辭現(xiàn)象當作語義辭格。例如“節(jié)縮(緊縮)、簡稱、數(shù)概”雖然在操作手段上類似于語義辭格的{刪減替換},但就辭格范疇而言,它們不是對認知語義進行加工,并沒有發(fā)生概念映射,沒有形成新的概念,它們是詞匯系統(tǒng)的成員,不應歸入語義辭格。

第二,把消極修辭現(xiàn)象當作語義辭格。例如“引用、設(shè)問、反問(反詰)、感嘆”,基本沒有發(fā)生概念映射,其話語意義可以通過字面意義或者借助語境獲得,它們已經(jīng)成為語言表達的一般手段,屬于消極修辭的范疇,而不是辭格現(xiàn)象,不應該保留在語義辭格中。

第三,把語法辭格當作語義辭格。例如“轉(zhuǎn)類(轉(zhuǎn)品)、同語、撇語、復疊(復迭)、互文”這類辭格,是針對語法結(jié)構(gòu)中的語義范疇進行修辭操作,而不是針對認知系統(tǒng)中的{相似}、{相關(guān)}、{相反}進行修辭操作。語法語義范疇不等于認知語義范疇,因此不應該歸入語義辭格。

第四,把文學辭格當作語義辭格。例如“諷喻、示現(xiàn)、呼告、夾雜”這類辭格,并不是基于認知語義的概念映射,而是通過“意象”進行映射的,屬于文學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的修辭操作。如果承認它們的辭格地位,應該以意象映射為辭格范疇,另設(shè)一類“文學辭格”,把上述辭格歸入其中。

第五,把語用辭格當作語義辭格。例如“婉曲、易代、伸縮、閃避、敬謙、特稱、精細”這類辭格,它們是以表達者為視角,對交際策略、信息傳遞方式、人際關(guān)系維護等進行修辭操作,不是在{相似}、{相關(guān)}、{相反}基礎(chǔ)上進行的概念映射。如果承認它們的辭格地位,應該以人際關(guān)系為辭格范疇,另設(shè)一類“語用辭格”。

第六,同一個辭格內(nèi)部有性質(zhì)不同的下位辭格。例如《修辭學發(fā)凡》中的“警策”格包括“格言”和“妙語”兩個下位辭格。“格言”屬于詞匯范疇,不屬于語義辭格,但“妙語”和“矛盾”是“異名同格”現(xiàn)象,屬于“語義辭格”。所以應該取消“警策”的語義辭格身份,但保留“妙語”,讓它作為“矛盾”的異名辭格。

綜上所述,我們對98個準語義辭格進行了辭格鑒別,最后確定了27個一級語義辭格:

從語義辭格的鑒別過程中可以看出,如果不以認知語義范疇和修辭操作范疇為基本原則,很多非語義辭格也會被歸入語義辭格中。我們認為,在辭格系統(tǒng)中,和語義辭格并立的辭格還有語法辭格、語音辭格、語用辭格、文學辭格等,它們和語義辭格之間存在著辭格范疇邊界模糊的邊緣地帶,處在范疇邊界的辭格其范疇屬性不易確定,但可以根據(jù)原型范疇理論,對原型辭格的語義特征進行描寫,以原型辭格為參照,確定邊緣辭格的歸屬。

[參 考 文 獻]

[1]鄭子瑜,宗廷虎.中國修辭學通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卷[M]. 長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亞里士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M]. 第一版.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3]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 修訂版.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4.

[4]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 新三版.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唐鉞.修辭格[M]. 上海: 商務印書館,1923.

[6]黃寶生.印度古典詩學[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Bussmann, H..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Trauth, G. P. and Kazzazi K..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6.

[8]Lakoff, 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9]Corbett, Edward P.J. & Connors, Robert J. Classical rhetoric for the modern student[M].4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0]Walter Nash. Rhetoric : The Wit of Persuas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89.

[11]Group μ.trans. Burrell, P.B. and Slotkin, E.M..A General Rhetoric[M].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Levin, Samuel R.. Semantics of Metaphor[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7.

[13]唐松波,黃建霖.漢語修辭格大辭典[M]. 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

[14]劉煥輝.修辭學綱要[M]. 修訂本. 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15]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6]Evans,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17]Geeraerts,D. & Cuyckens, H..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8]汪國勝,吳振國,李宇明.漢語辭格大全[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系哈爾濱師范大學副教授,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T.T.Ng中文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陳 默]

沾益县| 新余市| 砀山县| 修水县| 永兴县| 南京市| 斗六市| 长宁县| 讷河市| 镇雄县| 辉南县| 平南县| 安新县| 静安区| 海口市| 宜宾市| 察隅县| 涿鹿县| 斗六市| 两当县| 万山特区| 陇川县| 永靖县| 略阳县| 汨罗市| 平和县| 翼城县| 德化县| 武功县| 临沂市| 吴堡县| 桑日县| 上杭县| 若尔盖县| 和平区| 增城市| 手机| 武川县| 伊金霍洛旗| 若尔盖县| 易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