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媛
摘 要:從情感認識和學習活動兩方面拉近與潛能生的距離,以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關(guān)鍵詞:潛能生;情感認識;學習活動
每一個班級中都有個性不同的學生,班級教學往往因此拖延了教學進度,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學習習慣已初步形成,并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的成效,學生在情感和能力上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處理均處在一個似懂非懂、自尊心理極強、叛逆心也極強的生理階段。而事實上,在智商為主的各種因素下造成的差異卻實實在在地存在,師生都無法回避。為此,教師會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同時也讓這些學生犧牲活動時間,大肆利用午后、放學后、假日給這些學生補課,可謂苦口婆心,筋疲力盡。盡管雙方花了很多精力,效果卻平平,而且,師生關(guān)系還搞得很不和諧。
一、情感認識零距離
其實,在學科教學中,一個學習集體的學習是要求學生集中于自主認識活動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主動投入相互作用、發(fā)展下,共同指向?qū)W習目標,這里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而許多老師通常在為個別學生進行補缺補差時,把這些學生從學習集體中孤立出來,使這些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落后,使他們從情感認識上同班級全體分離,與施教者保持著很大的距離,對學習內(nèi)容始終持懷疑的態(tài)度,在補習中完全處于被動,更有甚者,即使人在你面前,心里卻不知在想什么,從效果上看,這是不科學的“個別接近”。
想要科學有效地“個別接近”,援助后進生,讓每一個學生學習成功,我認為:應該從教師的情感上解除對這些學生的“緊張”,讓他們與你的交流無阻隔、零距離。首先不要稱他們?yōu)楹筮M生,應稱為“潛能生”。這不是簡單的稱呼的變換,而是一種觀念上的根本改變。造成后進有許多原因,有智力上的主觀原因,還有一大部分應歸“功”于作為教師的我們沒有極大地調(diào)動他們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甚至還因為一些不當?shù)奶幚?,損傷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使這些個體的學習潛能沒能很好地被自我開發(fā),更可怕的是,師生雙方都渾然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教不會、學不會的,而學科以外的東西似乎一點就通、一看就會。
二、學習活動零距離
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應適時適當?shù)夭捎梅椒ǚ乐箤W生在學習上落后,以這樣的個別化保證學習活動的集體化,也就是說“個別接近”的原理不應是直接地針對存在問題的學生,而是教師應組織好,使存在問題的學生也投入地活動,即基于集體的個別接近,這樣才能使“個別接近”的原理具有積極性。例如:在要求學生能記住分數(shù)■,■,■,■,■,■等特殊分數(shù)與小數(shù)間的互化情況時,在討論完■就是分子分母同時乘以125得■后把分子縮小1000倍就得0.125這個道理后,理解能力很強的學生會馬上舉一反三得出其他分數(shù)化小數(shù)的辦法,并在很短時間內(nèi)就記住這些結(jié)果。如果我馬上要求學生說一說,相比之下的一些潛能生就會自責,失去自信,甚至會不愿意參與到學習活動的討論中來,當聽眾、當觀眾,游離于學習集體之外。我采取的方法是讓學生同桌交換意見一分鐘,再跟學生說,明天上課第一件事就對這道題進行抽測,辦法是按學號逢幾點名。這樣一來,通過同桌交換意見,使那些潛能學生基本掌握方法;不急著點名匯報而是放在第二天課上,也是給這些潛能生
一個機會,既通過熟練完成了目標,又在第二天課上展示自己,爭回了自信。當然,這些學生也會因為我的點名辦法帶有刺激性而躍躍欲試,會主動與其他學生過過招,或碰到疑問也會主動向同學或老師請教。諸如此類的課外作業(yè),總是惹得學生在第二天的課前準備一番、緊張一番,不管是溫故而知新,或是臨時抱佛腳,那些學生也已經(jīng)在這個時間差里十分樂意地完成了學習目標,防止了個別學生在這個知識點學習上的落后,而且還使這種活動成為集體發(fā)展的原動力。
“個別接近”的方法不應僅僅在課堂教學的后期運用,而應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將“個別接近”的內(nèi)涵融合到集體指導、集體思維的組織中去。例如,在學習歸納性很強的分數(shù)基本性質(zhì),比的基本性質(zhì)等時,可以在出示現(xiàn)象后分小組討論,使這些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吸取別人的見解,激活自己的思維,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
其實,這樣的“個別接近”只是為了實現(xiàn)在班級中共同教學的一種不可缺少的補充手段,是維持班級授課制的一種妥協(xié)方法;是培養(yǎng)良好學習品質(zhì)、健全人格的最好辦法;是保證班級所有學生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不過,比起前文所述的補缺補差,師生雙方參與的教學活動也有趣得多,效果要好得多。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馬杭中心小學)
編輯 薛直艷